201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有哪些

2024-05-07 08:23

1. 201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有哪些

(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我国外贸减速加大经济下行风险
(二)物价较快上涨势头虽得到控制,但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
(三)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有效性减弱

(四)房地产销量价格双双下降,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敏感期
(五)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大
二、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2012年,“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及经济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1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储蓄资源丰富、学习追赶型科技后发优势和国内企业建设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性高涨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以优惠政策动员国内更多战略资源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将加速固定设备更新换代,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将在产业结构向上调整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3.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4.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消费购买力较强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政策因素和人口结构因素等将有利于我国消费需求保持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二)国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整将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2012年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假设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对2012年的翘尾因素影响约为1.7个百分点,如果要将全年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5%左右,则要求新涨价因素要比2011年的2.8个百分点低1个百分点。考虑到逐步消化巨额货币存量的需要,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灵活操作的取向,针对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的新变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2012年不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2年仍将延续,受资金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明显减速,进而带动投资增速放缓。

  2.地方财政债务压力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短期流动性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供地力度,但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大部分成交土地为底价成交。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3.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2011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较快,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4.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三)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

  根据上述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我们将3种不同世界经济增长背景和3种不同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为假设条件,经模型测算,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高中低3种不同情景。

  1。GDP增长8.5%左右的基准情景,概率50%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球GDP增速同上年基本持平,全年通货膨胀水平不超过2011年。同时,我国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3个宏观调控主要着力点的关系,在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小幅双降、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的背景下,总量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调结构”放到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认真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落实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货币政策进一步强调实质性稳健,M2增长15%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4万亿元左右,从社会融资总量角度对“流动性闸门”加以控制。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投资,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投资快速增长。严格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的节能目标。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5%左右;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3.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控制在4%。虽然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成本上升压力减轻,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状况不会明显转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为放缓,全年增长20%左右,同比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平稳,因物价涨幅回落,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速比上年略有提高。出口增速由2011的21%下降到2012年的15%,进口增速由2011年25%下降到2012年的17%,贸易顺差由2011年的1600亿美元减少到1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

  2。GDP增长9%的高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信心得到较快恢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加快,不再推出放松货币的新举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于稳定,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较好控制,不再推出进一步紧缩政策,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上年,国际贸易环境较上年有所改善。同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稳定增长,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率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加较多;货币政策在稳健中对部分薄弱环节实行定向宽松政策,全社会融资总量继续处于稳中偏宽的状况。加快“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工,不再出台新的房地产调控紧缩需求措施,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资金得到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增速大体保持2011年水平。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保持9%左右的较快增长态势;但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4.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左右。由于快速增长中落后产能难以淘汰,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不乐观。

  3。GDP增长8.0%左右的低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并向核心国家蔓延,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胀压力上升使得货币政策缺乏空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个别季度负增长甚至部分国家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继续收紧政策,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低于2011年,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以“控通胀”为首要任务,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财政政策力度较上年有所收缩,财政赤字率和赤字规模明显下降,地方政府发债受到债券市场冷遇;货币政策在严控表内业务的同时加大对表外融资的监控力度,继续加息缩小负利率,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出现明显下降。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出口增速将由2011年的21%大幅下降到10%,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9个百分点,全年增长16%。GDP增长将明显减速至8%左右;由于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落后产能较快得到淘汰,节能减排形势明显好转;总需求收缩使通货膨胀压力相对缓和,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2.8%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左右。

  三、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预测,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呈双双小幅下降的概率较大,经济运行的总量矛盾有所缓解,国内外多重两难甚至三难因素的挑战使我国宏观调控总量政策无论进一步收紧或放松的空间都很小,巩固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物价”和“稳增长”之间寻找恰当的政策平衡点。同时,国际经济再平衡进入制度变革的新阶段,发达国家需要修正过度负债、过度消费的制度性缺陷,新兴市场国家需要改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内外平衡和投资消费均衡增长的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能否在调结构、转方式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不仅关系到2012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2012年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主动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

  (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2012年,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和价格水平高位回落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将低于前两年。随着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主要以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为税基的国内增值税增速将有所回落;随着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导致进出口减速,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速也将回落;企业经营环境偏紧影响到企业效益,企业所得税增长面临困难;汽车销售增长维持低水平,国内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增长也难有起色,综合考虑到资源税等增税因素和结构性减税因素,初步预计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2012年,政府在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等民生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三农”、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支持,需要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增长。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依然保持较高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规模的财政赤字。建议2012年继续支持部分财政状况较好的省级政府直接到债券市场融资试点,适当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中,要在压缩行政支出、保证政府在建项目支出的同时,推动财政支出大力向社会保障倾斜,向改善民生倾斜,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政府投资要在确保在建项目投资顺利完成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除确保“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外,严格控制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过度积累。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补助水平,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适当降低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作用较大,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重点应由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转向结构性减税。建议适当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消费税制改革在坚持对一些过度消费会损害健康和环境的商品继续课以重税外,其他诸多商品的消费税率应适度下调,部分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已不再适合课征消费税,部分传统上视为奢侈品商品的消费税率也应大幅下调。第一,有利于降低商品国内售价,促进居民消费。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间接税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由最终消费者承担。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价内税率的下降将有助于降低商品售价,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物价总水平;另一方面,商品降价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企业应对成本上升能力,使企业有能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从而改善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第二,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税负环境。我国增值税名义税率偏高,但外资企业和国内大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获得不同名目的优惠税率,真正承受高税负的是国内中小企业。降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优惠税率,有利于公平税负,明显减轻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经营压力。第三,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必然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有利于促进内外需平衡。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部分国产商品国内售价高于国外售价的不正常现象,除流通费用等其他原因,内销与外销的税负不同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磨擦,有必要适当降低增值税内销税率,同时适当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的同时逐步取消增值税优惠税率对实际税收影响较小,但对公平税负、调整结构影响较大。

  (三)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在2011年的物价调控中,较多借助于约谈生产企业等行政性手段,物价调控中屡屡出现“摁倒葫芦起了瓢”这样顾此失彼的现象。行政干预在强行压制短期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导致远期通胀压力进一步积聚。2012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一要更加重视经济手段、市场化手段的运用。2012年我国迎来难得的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应不失时机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取消信贷规模行政管制措施,让国内资金要素价格找到真正的市场定价,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市场基础的均衡汇率水平。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供求关系,为利用国际资源稳定币值创造条件。二要改进对通货膨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考察CPI外,还应将核心CPI、“低收入群体CPI”等纳入考查范围。需要看到,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是长期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以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升级的必然结果。而且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进一步上升。当前,我国CPI持续上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食品,而国际油价上涨成为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主要来源。仅通过CPI走势来判断全面通胀形势,就会造成对通胀压力的过分渲染和过度担心。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需要改进对通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了继续将CPI走势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外,还需要将剔除了食品和石油价格影响的核心CPI纳入考察范围。此外,由于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高,还需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CPI”,以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货币政策应更多关注核心CPI趋势和资产价格走势,财政补贴政策更多关注“低收入群体CPI”,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三要注重促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以入股、出租等方式流转到农业企业,对商业银行、流通企业、科技企业的涉农金融、流通、科技等经营活动给予营业税减半等政策优惠,实现农业生产与现代金融、现代流通和现代科技的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增加对农业的金融投入,加快实现农业大生产与城市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调节机制,从生产、金融、科技、流通等多环节有机结合着手稳定食品价格。

  (四)立足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方位扩大消费

  国际经济调整对我国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形成新的压力,这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积极推动收入分配的实质性改革,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为提高劳动者报酬形成制度性保障,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时期让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同时,要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稳定证券市场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值保值,提升消费信心。应果断降低中高档消费品进口关税,释放高端消费需求,让高收入群体的高端消费需求留在国内,有助于扩大消费总量。要建立食品等消费品安全的严查重罚制度,让居民放心消费。我国已进入物品供应极为丰富的阶段,必须多部门配合,建立精细化、标准化、诚信安全的生产流通和法律监管机制,为消费者创造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促进终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201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有哪些

2. 2011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是

  下面摘自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我抽取相关信息

  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3.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形势总体较为明朗,然而连续实施了近七个季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因素也开始抬头,主要表现是财政风险的迅速积聚。尽管各国都认识到了重整财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经济增长和财政安全之间的抉择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分析上半年世界经济的运行,在经济增长、金融风险财政化、政策选择、中国作用等四个方面做出了基本判断。2010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增长态势未变,部分指标增速回落,但这种回落在当前环境下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良性的。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财政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支减收的效果明显。本文的最后,在当前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下,对公共财政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以此作为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依据和取向,并提出未来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复苏与财政风险

    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经济复苏与财政风险积聚。欧洲部分国家仍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沼,复杂化了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危机本身发展的进程,但从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来看,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仍是复苏。目前世界经济已经恢复增长这一判断基本得到普遍认可,但对经济持续复苏没有充分把握,因为扩张性的反危机政策从实施到现在,积累了较大的财政风险,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造成威胁。所以在财政安全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世界各国都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基本上做到了有进有退、松紧搭配,但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更担忧经济衰退,面对刺激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发展中国家更担忧宽松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刺激政策退出已经渐入日程;欧盟部分国家由于深陷债务危机被迫收紧财政政策,同时保持货币政策宽松以支持增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成效显著,总体上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短期财政风险不突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推动力量。

  基本判断之一:世界经济初放晴———已经恢复增长

  各国官方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经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增长;日本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经济步入复苏轨道;欧洲尽管身陷债务危机,但总体来看,并未脱离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大趋势,据二季度经济学家调查报告显示,西欧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估连续三个季度回升,欧盟委员会也调高了增长预期,欧盟企业经理人和广大消费者对总体经济变化态势也持乐观态度;亚洲继续扮演着全球经济复苏领跑者的角色,与第一季度相比,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强劲回升,创6年来新高。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更为超前,在经历了加速增长的过程之后,部分指标增幅回落,既实现了复苏,又平抑了通货膨胀预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平稳着陆的佼佼者。

  基本判断之二:经济复苏又遇阴霾———金融风险财政化

  经济危机和反危机政策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掣肘,尤其是目前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困扰,在发达国家表现为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通货膨胀。美国的财政风险主要体现在赤字和债务风险,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分别为10.6%和90%。奥巴马已经认识到,国家要长期保持经济复苏,还必须负起财政责任。日本的财政问题几乎已经走到了财政危机的边缘,目前的国债负担率为189%,预计2015年这一比率将达250%。菅直人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不晓得日本的财政还能够支持多久。”欧盟当前面临的首要经济问题也是各成员国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产生的高额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希腊债务危机将世界关注的焦点引向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据悉,自2008年以来,欧盟成员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额增长了3倍,2010年财政赤字占G D P的比重将达到7.25%。目前,欧盟27国中已经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的现象。韦伯说:“除了减少财政赤字外,别无选择。”反危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在亚洲表现更为突出。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将由2009年的1.5%上升至4%。

  从理论上看,金融风险财政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由财政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决定的。当金融危机足以动摇整个社会的基本运行时,财政就要实施宏观调控,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实际中,虽然金融风险财政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金融危机转化为财政危机的结果却并不必然出现。这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金融风险的程度。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要金融危机的范围和破坏力度还在金融调控的能力之内,金融风险与财政的关联就还是间接的。然而,在这场全球性的大规模金融危机中,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力已经不能够独立引导经济走出危机,而财政救助措施成为先锋和主导力量,金融风险财政化成为现实,并且正由过程向结果过渡。

  基本判断之三:驱散迷雾的法宝———政策持续、政策退出与政策协调

  后危机时期,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是两难选择———经济增长和财政安全。如果持续刺激政策,将难以保证财政安全,也可能进一步诱发通货膨胀;如果启动刺激政策退出程序,则整个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收效,甚至牺牲经济增长,发生“二次探底”。我们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是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但必须考虑财政安全,财政政策酌情收紧或不再出台新的宽松措施,同时,为了不影响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应保持宽松;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政策的敏感度较强,经济复苏的过程较短,但也同时诱发了通货膨胀,为了防止其转为恶性,只能将安全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收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但同时必须考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因此,后危机时期,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视情况有弹性地退出,由于遇到的问题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方向也应有所不同。目前各国的实际做法虽然还没有完全走上这一轨道,但已初露端倪。美国一方面坚持刺激政策持续,另一方面有重整财政的行动目标,地方政府已经启动了紧缩政策。日本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紧缩并列为经济复苏的首要难题,其宏观经济政策只能走结构性调控之路:刺激政策持续和退出并进,一边紧缩财政,一边放松银根,做好政策的协调配合。欧盟集中全力治理财政风险,为了保持复苏势头,宽松的货币政策须持续。威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是通货膨胀以及高通货膨胀预期,以亚太地区为首,掀起了一轮刺激政策退出的浪潮,收紧的主要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暂时保持连续。

  目前来看,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刺激政策都不应该绝对地退出和持续,应该是科学地“有退有进”,对症下药,同时保持本国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搭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机制,发挥最大化的政策合力。在后危机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艰巨使命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只有齐心协力营造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实现本国复兴。从经验来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内协调已经成为常态,但国际协调机制还没有搭建起来,直接原因是各国利益分散并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从实际来看,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一个初步的政策国际协调平台,但是一开始就期望实现多边协调不大现实,难以达成有效一致。此次多伦多峰会各国达成的预算赤字减半目标也未必真正能实现。因此,相对于国际协调来说,地区协调更容易实现,相对于多边协调来说,双边协调更容易实现,所以,可以从地区和双边协调开始,逐渐向国际协调推进。

  基本判断之四:经济复苏迷雾中的曙光———中国的推动

  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较好地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迷雾中的曙光。

  从全球视野中看,中国既没有陷入发达国家的经济低迷和债务危机,也暂时摆脱了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困扰。而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来自于内部,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来逐渐解决。面对“全球失衡”的现实和全球“再平衡增长”的需求,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员,有能力也愿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桥梁,吸纳、整合、发展、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早日实现“再平衡”和世界和谐做出贡献。在多伦多峰会上,中方提出四点期待: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首尔峰会前完成份额改革目标,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给予发展问题更多关注,为将于9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提供政治支持;继续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说明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尽可能地发挥推动作用。如果这些期待都能实现,世界经济必将稳步向前发展,实现平衡增长将指日可待。

  中国经济宏观形势与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2010年上半年,我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 D P )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 .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增长态势未变,增速回落但符合预期;物价水平结构性下降,通货膨胀压力缓解转为温和可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回稳,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继续稳步提高,就业形势和消费结构均有进一步改善;进出口创月度历史新高,贸易顺差下降,一般贸易增长迅速且出现逆差;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回落,人民币汇率创新高,汇改尚未出现不利影响;农业生产稳定且夏粮略有减产,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且增幅回落,尤其是一些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回落。应该看到,经济运行中的部分指标回落在当前环境下是良性的,说明我国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平抑了通货膨胀预期,巩固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二季度,财政各项指标显示,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支减收的效果明显,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保持了反向变动趋势,财政收入逐月减少,财政支出逐月增加,较好地满足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要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我国财政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国财政收入累计43349 .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73 .65亿元,增长27.6%。全国财政支出累计3381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08.8亿元,增长17%。财政收支均有大幅提高,说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财政资金充裕,财政能力得以提高,相关改革得以稳步推进。整体来看,我国财政收入仍然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其中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有较快增长。在二季度财政支出逐月增加的大趋势下,5月其同比增幅显著提高,6月月度环比增幅在上升趋势的基础上骤然提高,这和季节性防灾、减灾、抗灾因素相关性较大。

  中国财政政策取向与调整建议

  在对危机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财政政策进行反思后,我们发现,财政政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到好处,可以挽救国家于危机;用得过度,也可以让国家陷入危机,甚至导致国家破产。如何让财政政策全面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力量,而不是偏离预定轨道,加大公共管理的成本,甚至起反作用?应该根据时代特征和内在需求对公共财政的属性和职能进行深入思考和完善性的界定。下一阶段,中国必须吸取国际上的教训,未雨绸缪,防范财政风险。同时,应把握时机,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对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对外,全方位巩固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积极推动财政外交,在国际上尽力争取中国的利益;对内,除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外,还须抓住改革的机遇,以改革方向引领财政政策,从提高财政能力的角度,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公共财政属性和职能的界定,准确把握财政政策调整方向

  公共财政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这是在所有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公共财政的共性。然而,在现实中,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常常会被误读,致使公共财政往往以问题为导向,被简单化为“救火队员”,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忽略了公共财政本身。公共财政也是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身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过度使用却又忽视了它的健康发展,就会发现,“火”有“救火队员”来救,而一旦“救火队员”病了,将无人能医。因此,必须从基础性的问题入手,在当前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中,对公共财政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并以此作为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依据和取向。

  在公共性这一基本属性的统领下,现阶段公共财政的性质还可以细分为包罗性、政治性、工具性、应急性、开放性、完整性、透明性、可持续性,并分别对财政政策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第一,公共财政具有包罗性,覆盖范围广,财政政策应该做到对公共财政可发挥作用的领域全覆盖,不能有所缺失。第二,公共财政具有政治性,是履行政府职能的载体和物质条件,财政政策应该与国家政治方向、整体战略、改革内容保持一致。第三,公共财政具有工具性,是国家进行公共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并通过财政政策的具体工具行使财政职能,财政政策的安排要使这些工具发挥最大合力,不留短边。第四,公共财政具有应急性,必须迅速解决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这需要财政政策灵活,决策机制顺畅,有资金和政策上的准备。第五,公共财政具有开放性,财政政策应立足于外交的高度,与世界各国一起提供国际性的公共产品,同时还要处理好国际税收、国际贷款和援助、财政标准和管理方法国际化、政策国际协调等问题。第六,公共财政是一个体系,具有完整性,要求财政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完整,均衡发展,同时,不能忽略事后的绩效跟踪。第七,公共财政具有透明性,公共财政的载体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流向和每个环节的使用都应该透明,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决策、执行、结果等各个环节也公开透明,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滥用和浪费。第八,公共财政具有可持续性,一方面财政自身运行应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财政运行的目标应该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应及时排除风险,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同时还要以结构调整为导向实施“绿色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调整结构,防范和治理失衡

  经历了此次金融危机,“全球失衡”一词再次受到热捧,治理失衡要依靠政策进行结构调整,而以财政政策治理经济结构失衡,要提高针对性。

  对于产业结构失衡,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税制,将涉农税收纳入系统管理,加快农业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通过税式支出对涉农税收优惠进行规范,同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资金效率。二是保持财政政策对服务业发展合理的支持力度,推动服务业资源配置优化,包括加大公共产品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税费征收,引导服务业发展中的环境生态保护。三是发挥财政政策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包括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以税收调节加大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和企业的成本,例如资源税、燃油税等。

  对于供求结构失衡,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供求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消费需求不足与部分投资需求过剩并存,外部需求挤压内部需求。财政政策作为需求管理最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应在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之间实现平衡。一是大力刺激消费需求,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拨款,实施财政能力取向的收入政策、均等化取向的支出政策、绩效取向的预算政策、公平效率兼顾的国债政策。二是以财政政策影响投资结构,支持基础领域的投资,抑制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带动并引导民间投资。三是调节外资产业、行业和地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性和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抑制。

  以欧债为戒,控制债务和赤字

  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治理经济结构的失衡,另一方面也要治理自身的结构失衡。财政结构失衡主要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较高的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目前,欧洲债务危机加大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对相关国家的破坏性影响巨大,我国必须引以为戒,严格控制债务和赤字。2009年中国累计国债余额占G D P比重20%左右,距离60%的国际警戒线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并没有被计算进去,而这部分债务规模却大得令人咂舌。为此,第一,我国必须调整预算政策,在保证积极财政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降低赤字规模。第二,清查地方债务,规范地方政府借债制度,增强债务透明度,进一步将地方政府债务公开化和显性化。第三,继续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和主体税种,保障地方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减少直至放弃以融资平台的方式融资。

  把握时机,积极推动财政外交

  目前,中国经受住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且表现出色,凭借充足的资金、良好的信誉、强劲的国际合作力,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应该把握时机,积极推动财政外交。第一,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援助和投资,在国际事务中争取他们的支持。第二,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财金交流与合作,借助国际力量解决中国的困难和问题。第三,积极探索与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思路和方案,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营造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第四,通过财政外交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加大中国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中的分量,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五,通过财政外交宣传中国,使世界了解中国,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这方面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财政能力,为各项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并举,财政政策也应既促开放也促改革。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改革需要资金和政策,这就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第一,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个人所得税综合计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和困难群体的收入,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第二,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改革。第三,支持义务教育改革,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资金支持。第四,支持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与消费领域的改革以及财政领域自身的改革,如税制改革、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等。

  总之,中国经济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宏观经济政策在发挥内动力的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在推动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复苏方面的努力。尽管中国经济上行的压力依然较大,负面的影响因素仍然不少,但下一阶段仍应立足本国,放眼全球,在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中可以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在发挥政策正的外溢效应的同时,也会为本国经济发展去除瓶颈。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

4. 2010年下半年我国出台了哪些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主要采取了较为显著的从紧的货币政策
央行在下半年两次加息,一共使存贷款基准利率上升了0.5个百分点,目前为2.75%
提高准备金率:
12月20日 18.00% 18.50% 0.5% 抑制通胀
12月10日 18.50% 19.00% 0.5% 抑制通胀
11月19日 18.00% 18.50% 0.5% 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
11月10日 17.50% 18.00% 0.5% 存款类金融机构
10月11日 17.00% 17.5% 0.5%   仅对工、农、中、建、招商、民生六家银行调整

5. 2010年下半年我国出台了哪些宏观调控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数量调控手段出台剑指信贷放量。与上周3个月央票利率的提升一样,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同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因为正如在我们的年度报告所阐述的,10年央行的政策工具将以数量为主,而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等数量回收手段都将会因为一季度信贷的放量而出台。意料之外,是因为出台的时机仍早于预期。结合1年央票利率的提升,预防信贷放量仍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年初过于宽松的资金环境不利于央行预防信贷放量。春节前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超过1万亿,再加上年底预计超万亿财政存款的释放,另有热钱仍在持续流入,资金面宽裕的程度可想而知。而另一方面,当前公开市场仍处于收不干、抽不净的境地。1年央票利率虽已提升,但回笼量的明显提升仍需等待央票利率稳定平台的形成,而短期限工具的滚动回笼效果则较差。这是此时出台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深度对冲工具的另一原因。
对于权益市场而言,心理冲击将大于实际影响。由于市场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视为较为“猛烈”的工具,因而心理冲击将使权益市场短期内承受较大的调整压力。不过我们应理性对待。一方面,诚如上述所言,存款准备金率的出台针对的是相当宽裕的资金面。因而在当前银行超储率较高的情形下,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实质上属于“温和”的措施。预计本次上调将直接回收银行资金3000亿左右,而这也只是年底释放的预计超万亿财政存款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所谓“早死早超生”。针对信贷的放量,早调控对权益市场的冲击将弱于晚调控,因为越晚调控,信贷放量的可能性就越大,央行调控力度超预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此外,在央行调控下,一季度信贷投放将得到有效地熨平,不过在央行与银行的博弈过程中整体规模仍将偏多。

2010年下半年我国出台了哪些宏观调控政策?

6. 总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解读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及中国经济走向

  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可谓喜忧并存。喜的有,8月物价涨幅高位回落,CPI拐点或已来临;前8月外贸出口实现年初的两个目标,外贸增长呈现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的新变化。忧的有,9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9.4,已经连续3个月低于50的经济荣枯线,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减速的预期有所增强。
  应该冷静、理性地去看待这些变化和挑战。首先,必须指出的是,通胀问题仍是中国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8月CPI涨幅虽然已经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特别是9月、10月面临中秋、国庆两节的影响,加之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很大,8月外汇占款环比大增七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短期CPI难有大的回落,实现全年调控目标难度也很大。

  其次,中国GDP增速的适度降低,符合发展目标和管理层的预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根据“十二五”规划,今后5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为此国家也将“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下调至7%。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把防止通货膨胀当做长期的一个主要政策目标来抓。与此同时,面对国际复杂经济形势,中国不宜贸然承担拯救全球经济的重任。原因有:一是我们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去解决;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遗痛仍在,倘若再来一次货币转向,出台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但控通胀、调结构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为可怕的是,这将加重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在总体紧缩的大基调下,货币政策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微调。比如,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等急需资金的重要群体,政策应“定向宽松”,多向它们倾斜,把更多的资金、更多优惠的政策分配给它们,这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关键。中国监管机构在近几周也暗示可能放宽对农业、公共住房和小型企业的贷款限制,并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举措,这是积极的信号,应该坚持,但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二、解读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

  “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
  1、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 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张晓晶说,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
  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
  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张晓晶说:“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
  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2、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张晓晶说,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7.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及走向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加以解决

  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如何理解这一基本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政策部署?记者采访了经济学界的知名专家。 

  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反映出当前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海闻分析认为,“积极”是要继续发展经济,“稳健”是要控制通胀,二者分别对应两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灵活”;另一方面,现在我们面临的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所以要“稳健”、“审慎”。

  “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明年经济形势会比今年更复杂。”著名经济学家汤敏说。从国内来看,这种复杂性首先体现在物价过快上涨,明年能不能收回一部分流动性并控制物价,这是经济复杂性之一。

  其次,近年推动经济增长的几大动力,在明年可能都逐步衰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4万亿投资计划进入尾声;房地产投资增速明年可能也会下滑;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今年下半年由国外库存回补拉动的出口增速无法延续,因此出口也要下滑;因为通胀,老百姓的消费实际增幅可能也要下滑。“推动经济增长的这几大因素在明年都不是特别强劲。”汤敏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分析认为,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世界各国先行指数纷纷在2010年一、二季度见顶,预示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在2010年三、四季度开始放缓,这意味着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将处于下行区间;其二,发达国家由于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没有得到解决,投资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出口竞争力不足、政府债务率居高不下等因素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其三,发达国家通货紧缩的预期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的预期产生直接冲突,从而引发双方在货币政策上出现背道而驰的调整;其四,国际资本市场出现短期资本流动加剧,大宗商品资本化趋势有所抬头。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明年我国宏观经济可能面临几个问题:外需可能放缓;中国货币政策转向的难度加大,操作的空间减小,热钱的大规模流入不仅会对冲货币政策回调的效果,更可能导致经济泡沫的蔓延;通胀治理难度加大。”刘元春说。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不宜过度夸大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11月份,CPI突破警戒线达到5.1%,创下了28个月来的新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0年会不会出现经济过热的情况?如何管理好通胀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在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胀历史时表示,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中期与90年代后期的三阶段演化过程后,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已经完成从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向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结构转变。虽然2007年以来中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长期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性质,但是中国通货膨胀已经并且继续呈现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趋势。

  “经济出现过热的几率不大,我个人估算明年通货膨胀大致在3%—4%之间。”海闻说。

  刘元春认为,我们过度强调了3%物价水平目标值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了未来通货膨胀的严峻性。“一般民众在面对新型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过快上涨时,夸大了这些价格上涨对日常生活的冲击程度。”他说,事实上,恐慌心理不仅是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核心,也使大量资金进入供应偏紧的产品市场,进一步推高了物价。

  明年推高CPI的有哪些因素?

  “中国正处在投资回报非常高的时段,人们是不会把投资的钱拿去消费的。”海闻说。从很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一开始大部分人先投资,等到回报率越来越低的时候,才会去消费。对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讲,现在还是积累财富的时候。“在积累财富的动机下,有钱他愿意去投资,愿意去更多地赚钱。明年仍然处在这个趋势当中。”

  但是,在货币政策转向、流动性的回收和蔬菜价格回落、预期适度回调等因素的作用下,2011年中国将有效遏制价格上涨蔓延的趋势。刘元春表示,央行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物价上涨问题,但同时不宜过度夸大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造成通胀恐慌,从而进一步促推物价上涨的蔓延。“国家应当进一步提高主要商品物质供求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商品供求通告制度,以破除民众对目前食品供给的恐慌。”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在控制物价、控制房价上积极地出台有力的措施。态度要明确,对恶意炒作,投机倒卖的现象要严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说。

  同时,专家提醒,由于明年恢复性的价格增长因素会减少,这也是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及走向

8. 结合中国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评价中国今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1) 请指教。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同时经济增长呈平稳减速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9.4%,CPI上涨5.5%。
  2012年,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降”态势,预计GDP增长8.7%左右,CPI上涨4%左右,经济运行总量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更大。
  2011年全年经济走势呈现以下特点:1、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取得成效;2、经济增长平稳减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适度;3、保障房投资成为新亮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4、汽车消费退潮明显,其他消费增长波澜不惊;5、受国际市场影响逐步加大,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2、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存在导致经济步入结构调整阵痛期;3、房价居高不下仍然是广大百姓最为关切的社会问题;4、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经营最为困难;5、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2、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3、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把“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财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货币政策则主要加大对表外业务的控制力度,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进入真正稳健状态。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7%左右;且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4%左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