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东吴 蜀汉 联手伐魏 能必胜吗

2024-05-09 02:54

1. 三国时期 东吴 蜀汉 联手伐魏 能必胜吗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答案就是不能。原因就是当时已经是联手伐魏了。
  这可能和我们认识的三国不太相同,但事实如此。蜀国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吴国孙权也多次进攻合肥。这些在三国演义里也出现过。而群主所说的,联手伐魏,可能是想抱着约定好的心态一起出兵。但真正的约定好,却又会出现差错。所以,孙权进攻时,诸葛亮也适时进攻,这样的搭配对吴蜀两国无论是内政,军需,人才分配,内部矛盾,这些问题都处理的很完整。
  可能有人会问,联手为什么不能胜利?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三条。一是最强大的曹魏采取守势,二是诸葛亮兵少将寡,三是孙权本人不会用兵,致使江东集团没有几次胜仗,这主要是孙权的兵制和魏蜀不同,保境安民很厉害,攻城略地就不行了。~~~~~~~~~~~~~~~~~~~~纯手工,望采纳~~~~~~~~~~~~~~~~~~~~·····

三国时期 东吴 蜀汉 联手伐魏 能必胜吗

2. 魏蜀吴三国鼎立,为什么说东吴统一天下的能力最弱?

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虽然魏蜀吴三国鼎立,但是要说到实力吴国相对其他魏国和蜀国来说实力比较弱,那么东吴一统天下的能力弱体现在哪里?


首先第一点来说就是地域问题,东吴当时的大本营所在地在南方,在汉朝时期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依然在北方,所以那个时候的江南远没有后来那么富庶,很多资源还没有被开发,所以经济的落后加上人口资源会比较少,自然对国家的兵力影响也比较大,这对于三国时期想要统一的情况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第二点就是一个国家能否强大,实际在于很多条件共同作用,比如这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当时东吴的政治制度属于典型的士族制度,就是每个名门望族都有自己的家兵,如果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这些家族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战斗力很强,比如当时赤壁之战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但是如果主动出击去攻打别人的话,结果就会不如人意,因为各个家族都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而这样的弊端也成为了后来东吴被灭的现实原因。


第三点就是和当权者孙权有关系,他是一个没有那么强大野心的人,他的目标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为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安全去奋战,因为这样的心境导致的结果就是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称王称霸,最终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能力。

3. 三国时期魏蜀对峙的时候,东吴数次趁机伐魏,为何总是失败?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曹魏、东吴与蜀汉三大集团相互制约。自从赤壁之战后,曹魏集团就从战略进攻 变为了战略防御。此后,蜀汉集团与东吴的孙权集团曾不止一次的发动北伐,企图颠覆曹魏统治。

在蜀汉集团中,在三国中期的时候诸葛亮就有过六出祁山,而姜维也有九伐中原。这其中蜀汉曾多次打败曹魏。而东吴的孙权集团也多次组织北伐。其中最多的一次孙权亲自带领十万大军北伐曹魏。但是,无论是东吴的北伐还是蜀汉的北伐都只是一定程度上给予曹魏造成损失,却并不能伤到曹魏的根本。

蜀汉的北伐更是多次在战术上取得胜利。但是却从未真正的能够威胁到曹魏。这是为何呢?无论是蜀汉政权还是东吴的孙权政权,其实他们的实力和曹魏集团的实力差距是很大的。综合实力的差距使得他们只能通过北伐来延缓曹魏整合国内势力,延缓曹魏统一天下的时间。

在三国时期有三大著名战役奠定了三国版图。其中官渡之战决定了曹操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则使得曹操无力再南下,奠定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夷陵之战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版图。这三场战役之后,魏、蜀、吴三国的版图在天下一统前基本上就没有改变过。

在三大战役之后,曹魏集团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区。有幽州、青州、并州、凉州、徐州等九州之地,国土面积大概在291万平方公里左右。而蜀国则只控制了益州之地,此外还有汉中。国土面积仅仅只有106万平方公里。孙权控制的东吴相对蜀国好一点,占据荆州、扬州以及交州三州之地。面积大概为145万平方公里。以国土来比较,曹魏一国的土地比蜀国和吴国两国加起来还要多40万平方公里。

在冷兵器的时期,战争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口资源了。人口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从人口上看,魏国在司马氏夺权后拥有大约443万人。而蜀国在亡国的时候仅仅只有94万人。东吴依旧是排在中间,拥有230万人。东吴和蜀汉加起来的人口只占到曹魏集团的四分之三多一些。

三国时期魏蜀对峙的时候,东吴数次趁机伐魏,为何总是失败?

4. 刘备伐吴时,魏国为何不偷袭东吴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北攻樊城,几个月后,孙权趁机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孤立无援,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
关羽死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注意,不是“蜀”,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劝阻,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执意出兵讨伐东吴,于是,“夷陵之战”爆发。

刘备让赵云督江州,就是现在的重庆,他本人亲率约五万大军,以冯习、张南等人为大将,又联合了蛮王沙摩柯,水陆并进,声势浩大。
孙权方面,看见刘备来势汹汹,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陆逊率领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等部五万人抵抗刘备大军。

从兵力上来看,刘备和孙权方面实力相当,兵力也都在五万左右,只不过刘备是进攻,孙权是防守。将领方面,刘备主要任命的一些年轻的将领,比如冯习、张南,还有黄权等人,而孙权方面,出动的都是久经战阵的宿将,比如韩当、徐盛、潘璋等人。
最后的结果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被陆逊等人火烧连营,刘备军被打的落花流水,一路溃败,全军覆没,刘备本人单人独骑逃走,大将冯习、张南等人战死,包括蛮王沙摩柯也被杀了,黄权被东吴切断归路,黄权被迫无奈,率军投降了曹魏,而另外两位将军刘宁和杜路投降了东吴。刘备也在夷陵之战惨败后不久,气愤交加,病死于白帝城。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三国鼎立,孙权和刘备以前是联盟,孙刘联盟才能在赤壁之战中战胜强大的曹魏,现在,孙权和刘备翻脸了,互相残杀,曹丕看到两个敌人互相残杀,正好可以趁机捞一把,俗话说,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何曹丕在孙权和刘备战事进入紧急状态时,没有偷袭孙权呢?
其实,在孙权和刘备打起来的时候,精明的曹丕采取了军事行动,确实是偷袭了孙权,只是,没有得逞而已。

5. 蜀汉明明比东吴要弱小很多,为何在灭蜀之战前魏国要主攻东吴呢?

三国时期似乎有个怪现象,就是蜀汉老是进攻魏国,魏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防守,东吴很少进攻魏国,魏国却始终抓着东吴不放。魏国真的是“东攻西守”么?
按理来说,兼弱攻昧才是明智之举,俗话说柿子找软的捏,蜀汉的国力远远不如东吴,魏国(直到灭蜀之战前)为什么对蜀汉保持数十年战略防守,而偏偏优先进攻国力不弱的东吴呢?

在三国演义中,有孔明安居平五路的故事,说的是后主刘禅即位以后,魏国乘机兵分五路向蜀汉发起进攻:辽西羌兵进攻西平关、南蛮孟获进攻永昌郡、东吴孙权进攻峡口、上庸孟达进攻汉中、大将军曹真进攻阳平关,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国不敢进攻蜀汉是因为忌惮诸葛亮的存在,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中,诸葛亮真的“安居平五路”了么?刘备留给诸葛亮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诸葛亮又是如何化解亡国危机的呢?

安居平五路?在正史中,除了南蛮孟获与南中叛军勾结侵略南中以外,魏国和吴国(孙权当时应该只算吴王)并没有进攻蜀汉。为什么魏国和吴国都没有趁火打劫呢?原来诸葛亮在后主即位以后,为了避免多线作战,就力排众议派遣邓芝出使吴国,说服吴王与蜀汉重新恢复盟友关系,孙权亦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同意和蜀汉结盟。

孙权知道蜀汉如今国力衰微,如果魏军进攻很难抵挡,于是主动在边境部署重兵,以减轻蜀汉压力,再加上魏延镇守汉中,已经把汉中防线打造的十分牢固,魏国没有十足的把握也未必能够破的了汉中防线,因此也没有进攻蜀汉。其实早在夷陵之战结束后,魏国著名谋士刘晔就建议曹丕乘机进攻蜀汉,然而曹丕却选择进攻孙权,这才给了蜀汉喘息的机会。

魏国并没有一味被动防守,在灭蜀之战之前,魏国其实发动了2次对蜀汉的大规模进攻。事实上,魏国要么不进攻蜀汉,要么就是大规模进攻,出动的兵力还要高于与东吴作战的兵力。因此说“蜀汉老是进攻魏国,魏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防守。东吴很少进攻魏国,魏国却始终抓着东吴不放。”其实是很片面的,魏国和蜀汉经历过好几次大规模会战,双方调动的兵力都是高于魏吴之战的,东吴也多次发动北伐,孙权死磕合肥一辈子。魏国对蜀汉发动了2场大战役:一次是诸葛亮生前的自卫反击战,一次是在诸葛亮死后的兴势之战。

蜀汉明明比东吴要弱小很多,为何在灭蜀之战前魏国要主攻东吴呢?

6.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中,东吴最没有能力统一天下?

君王无进取之心,臣下皆自保之徒。用这句话来形容三国时期的吴国,我想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孙权是守成之主,他也只能是守成之主。孙权的部下多数为江东豪族,他们舍不得拿出自己的家底来帮助孙权一统天下。 

孙权不善于进攻,只善于防守。孙权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19岁就成为了江东之主,可是到了71岁,死的时候,除了因偷袭占领了荆州外,他依旧还是江东之主。这50多年的光景,在孙权手里俨然是荒废了。曹操34岁的时候,还只是东汉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可是在66岁去世的时候,已经一统整个大北方,成为魏王。
刘备也是一样,46岁的时候,寸土都没有,手里只有三千人马。可是在63岁去世的时候,已经坐拥蜀汉帝国,成为汉昭烈皇帝。孙权这辈子只想着守住江东基业,他没有父亲和哥哥的那种雄心壮志。当年他哥哥孙策正打算攻打许昌,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可惜被人害死。孙权似乎认为守住江东的地盘,已经非常不错了。确实不错了,对于他来说而已。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三国志》
他不善于打仗,也曾经征讨过曹魏,带了十万人马过河,被张辽八百人马打得溃不成军,孙权本人还差点被抓了。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手底下人个个都希望孙权对荆州下手,可是孙权因为害怕关羽,所以六年时间都没敢动手,可见他的志向如何。孙权虽然不善于进攻,也不打算进攻,可是他的防守能力是一流水平。
无论是赤壁之战的时候,挡住了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还是夷陵之战挡住了刘备七十万大军。孙权在防守战中从来没有吃过亏。所以只要有他在,任何人想要一统天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孙权手底下这些将士们,没有想要一统天下的。庞大的油水利益链,迫使江东士族不会愿意打仗。孙权本人的志向本身就只是防守,那他手底下的人,就更加没有什么想法了。大多数江东士族们都希望息事宁人,不想耗费大量钱财去打仗。一旦打起仗来,地方上的赋税也就减少了,那他们捞的油水一定也会跟着减少。 
孙权希望整个江东的权力和经济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里,可是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他手下的这些士族们,同样也希望权力和经济都分散在他们手里。君臣之间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和谐,可是每次到了领兵作战的时候,其实分歧就体现出来了。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
孙权手下人压根就不想打仗,在曹操赤壁之战前进攻东吴的时候,整个江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臣子都希望孙权投降曹操。这实在是让孙权感到寒心,就连孙权最为倚仗的重臣张昭都建议孙权投降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昭这些人投降了曹操,至少还能在地方上做一个太守刺史之类的官职,他们能真正拥有地方上的权力。
可是孙权呢?孙权最好的下场就是被曹操囚禁起来,运气不好的话,会被曹操杀掉。如果跟曹操作战,一旦战败,那么张昭这些人都将成为曹操的阶下囚,一点好处都捞不着。可见当时孙权手下的大臣们是多么畏惧战争。 

江东豪族各自为政,舍不得动用自家兵马。不只是江东,其实整个东汉在末期的时候,豪族们都有自己的军队,不过江东的这种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荆州集团其实也是豪族在刘表的笼络下,形成了一个集团,其实各地豪族也是拥兵自重。比如说江夏的黄祖,表面上跟刘表是上下级的关系,其实刘表必须要卖黄祖的面子,因为人家手里有兵权,是实实在在的地方豪族。 所以江东也是这种情况,孙权统治下的江东,本身就有四大家族各自拥有重兵。
比如说孙权任命的大都督陆逊,他就是江东豪族陆家的代表人。孙权称帝以后的任命的宰相顾雍,他便是江东豪族顾家的代表人。此外比如张温的张家、朱桓的朱家,个个都是拥兵自重的地方豪族。 他们虽然在名义上是听从孙权的统一调配,但是在实际中如果没有给与他们足够的地位和权力,他们是绝对不会损失家族利益的。
比如说攻打刘表这件事,四大豪族都表示反对,那孙权直接没戏。在刘表活着的时候,孙权压根就没有权力指挥手下人对抗刘表。直到孙权登基做了皇帝的时候,依旧无法随意指挥这些家族的部队。所以他在晚年才会制造太子和鲁王的案件,杀了一大批江东豪族,逼死了陆逊,其实都是为了夺取权力。 

总结:孙权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他手下人也没有帮助他夺取天下的想法。孙权是比较无奈的,他接受了烂摊子以后,本身并没有能力将其发扬光大。能够守住江东的底盘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他必须要借助豪族和军方的力量,才能坐稳江东。豪族这边各自为政,谁都不想为江东的拓展做出努力,光靠孙策留下来的那点人马,完全不够孙权一统天下的。
所以孙权这辈子想要一统天下,是受到多重阻碍的。其实蜀汉的刘备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烦恼,在占领了益州以后,益州的豪族们也不打算合作,可是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的时候,逼着这些豪族跟随动身,否则就是亡国灭种的威胁。这么看来刘备的雄心壮志,比孙权要大得多了。  

7.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中,东吴最没有能力统一天下呢?

君王无进取之心,臣下皆自保之徒。
用这句话来形容三国时期的吴国,我想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孙权是守成之主,他也只能是守成之主。孙权的部下多数为江东豪族,他们舍不得拿出自己的家底来帮助孙权一统天下。
孙权不善于进攻,只善于防守。
孙权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19岁就成为了江东之主,可是到了71岁,死的时候,除了因偷袭占领了荆州外,他依旧还是江东之主。这50多年的光景,在孙权手里俨然是荒废了。曹操34岁的时候,还只是东汉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可是在66岁去世的时候,已经一统整个大北方,成为魏王。刘备也是一样,46岁的时候,寸土都没有,手里只有三千人马。可是在63岁去世的时候,已经坐拥蜀汉帝国,成为汉昭烈皇帝。
孙权这辈子只想着守住江东基业,他没有父亲和哥哥的那种雄心壮志。当年他哥哥孙策正打算攻打许昌,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可惜被人害死。孙权似乎认为守住江东的地盘,已经非常不错了。确实不错了,对于他来说而已。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三国志》
他不善于打仗,也曾经征讨过曹魏,带了十万人马过河,被张辽八百人马打得溃不成军,孙权本人还差点被抓了。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手底下人个个都希望孙权对荆州下手,可是孙权因为害怕关羽,所以六年时间都没敢动手,可见他的志向如何。
孙权虽然不善于进攻,也不打算进攻,可是他的防守能力是一流水平。无论是赤壁之战的时候,挡住了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还是夷陵之战挡住了刘备七十万大军。孙权在防守战中从来没有吃过亏。所以只要有他在,任何人想要一统天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孙权手底下这些将士们,没有想要一统天下的。
庞大的油水利益链,迫使江东士族不会愿意打仗。孙权本人的志向本身就只是防守,那他手底下的人,就更加没有什么想法了。大多数江东士族们都希望息事宁人,不想耗费大量钱财去打仗。一旦打起仗来,地方上的赋税也就减少了,那他们捞的油水一定也会跟着减少。
孙权希望整个江东的权力和经济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里,可是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他手下的这些士族们,同样也希望权力和经济都分散在他们手里。君臣之间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和谐,可是每次到了领兵作战的时候,其实分歧就体现出来了。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
孙权手下人压根就不想打仗,在曹操赤壁之战前进攻东吴的时候,整个江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臣子都希望孙权投降曹操。这实在是让孙权感到寒心,就连孙权最为倚仗的重臣张昭都建议孙权投降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张昭这些人投降了曹操,至少还能在地方上做一个太守刺史之类的官职,他们能真正拥有地方上的权力。可是孙权呢?孙权最好的下场就是被曹操囚禁起来,运气不好的话,会被曹操杀掉。如果跟曹操作战,一旦战败,那么张昭这些人都将成为曹操的阶下囚,一点好处都捞不着。可见当时孙权手下的大臣们是多么畏惧战争。
江东豪族各自为政,舍不得动用自家兵马。
不只是江东,其实整个东汉在末期的时候,豪族们都有自己的军队,不过江东的这种情况比较严重而已。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中,东吴最没有能力统一天下呢?

8. 魏蜀吴力量对比悬殊,三国鼎立局面为何还能维持下去

那还是因为唇亡齿寒的关系,但在魏国来说还是有决策上的失误。赤壁之战之后,虽然曹军失败,但并没有影响北方格局,而且还消灭张鲁,同时在逍遥津一战,使孙权不得不与曹操休战,并接受曹操的册封,后又败马超,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没有能够听取刘晔谋略,挥兵西川成都,这就给刘备机会,刘备趁机消灭刘璋占领益州,又夺东川,至此鼎足成立,但由于关羽的失败而使西蜀失去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后刘备夷陵大败而亡,西蜀由此转衰,后诸葛亮虽然又与孙权结盟,但东吴并没有与西蜀使劲北伐,而西蜀在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不能够成功,而魏国当时是有实力消灭西蜀的,那就是司马懿的奸诈之处,因为当时的魏国只有他的谋略能够抵御西蜀的攻势,甚至消灭西蜀,而他并没有使出全力,一是为消磨西蜀的军事力量(六出祁山时期,西蜀的大将基本上都是刘备带过来的),二是,积蓄自己的军事力量,为司马氏的西晋做铺垫。所以魏蜀吴三国虽然力量悬殊,但这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问题,中间还存在个人的野心,司马懿父子、诸葛亮、诸葛恪等等。在此我补充一点,就是凡是在一个分裂后的朝代所建立的几个国家,在互相征伐的同时,也是在互相培植新的野心家,这其中就有那么一个野心家,能够消灭诸国,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