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公司盈利方式

2024-05-12 07:00

1. 资产管理公司盈利方式

(一)不良资产处理。四大AMC分别对应四大宇宙行,工农建中永远都会有不良资产需要处置,只是2009年之后不再是政策性任务,而是商业化的操作。这一块空间仍然很大,也仍然会是他们很重要的营收利润来源。至于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太多,包括且不限于:债务追偿、债转股、资产证券化、资产置换、债务重组、资产拍卖、资产租赁等等。
(二)直接参与房地产项目;而其他三家则通过收购上游信托公司的应收款或者发放所谓的「第二期信托计划」都是AMC参与其中的重要方式,其他模式包括提供过桥资金、增信业务等。
(三)投资银行和直投业务,四大AMC除长城外都有自己的券商,而他们下属的投资机构也都为数不少。AMC们在做不良资产加投方面原本就有先天的优势,在处理问题资产的时候,AMC们甚至可以通过内部自身的直接投资,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并以此实现盈利。而他们多年来在大中型国企和各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他们的股权投资和投资银行业务帮助也很大,四大下属的券商,无论是净资本、营收和利润都位居全国前50。
(四)信用评级。目前中国国内没有真正成熟的信用评级公司,而有多年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的AMC们,资本实力不俗,又具备充足的资产评级人才和债务违约数据库,实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投入这一领域。
实际上四大AMC手中都涉及或计划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金融领域,他们目前所搭建的业务结构,都还包括有商业银行、期货、金融租赁、保险、基金管理等等业务内容。华融和信达在业务方面走得更早更全,但东方和长城也不断在深耕和扩大他们的业务领域。
所以,我们真的不能只以不良资产处理者的身份来单纯看四大AMC们的业务类型和盈利模式。对于投资者和投行而言,AMC们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和权限,另一方面,都具有成为综合性金融平台的能力。2012年四大获准金融银行间同业拆借领域,进一步为他们的资金创造有利条件。从2009年开始转型以来,四大AMC每年的营收和利润都保持着100%以上的增幅,在不良资产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其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的成长也都高速增长。

资产管理公司盈利方式

2. 资产管理公司是如何盈利的?

一般是通过发行资产管理计划(私募性质的),在盈利的部分进行业绩提成(比如37分或者46分),或者是对产品设置管理费和认购退出费等来盈利。
一般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企业管理,受托资产管理;投资顾问;股权投资;企业资产的重组、并购及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委托管理股权投资基金;国内贸易;投资兴办实业。(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

扩展资料: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金融行业中有着特殊的功能。1999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成立,其功能定位是作为逆周期管理工具和金融“稳定器”,风险“防火墙”,主要使命是化解金融风险。正是由于成立之初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这一阶段的AMC的盈利功能并不突出。
2005年之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接近尾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向自主经营的金融企业发展。近几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行业掀起了迅速发展、提高盈利水平的新浪潮,正式迈入“大资管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大资管”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创新盈利模式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管理公司

3. 资产管理公司是如何盈利的?

一般是通过发行资产管理计划(私募性质的),在盈利的部分进行业绩提成(比如37分或者46分),或者是对产品设置管理费和认购退出费等来盈利。
一般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企业管理,受托资产管理;投资顾问;股权投资;企业资产的重组、并购及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委托管理股权投资基金;国内贸易;投资兴办实业。(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

扩展资料: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金融行业中有着特殊的功能。1999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成立,其功能定位是作为逆周期管理工具和金融“稳定器”,风险“防火墙”,主要使命是化解金融风险。正是由于成立之初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这一阶段的AMC的盈利功能并不突出。
2005年之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接近尾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向自主经营的金融企业发展。近几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行业掀起了迅速发展、提高盈利水平的新浪潮,正式迈入“大资管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大资管”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创新盈利模式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是如何盈利的?

4. 对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水平,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人正确决定其投资去向,判断企业能否保全其资本的依据;债权人也要通过盈利状况的分析以准确评价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控制信贷风险。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全面领悟分析的,正确掌握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后者在报表分析中更为重要。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一)盈利稳定性的分析盈利的稳定性主要应从各种业务利润结构角度分析,即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判别盈利的稳定性。我国损益表中的利润按着业务的性质划分为,商品(产品)销售利润、其它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等。各利润项目又是按获利的稳定性顺序排列的,凡是靠前的项目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越高,说明获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一个待续经营的企业总是力求保证主营业务的稳定,从而使得盈利水平保持稳定,所以在盈利稳定性的分析中应侧重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分析,重点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对企业总盈利水平的方向和影响程度。

  (二)盈利持久性的分析盈利的持久性,即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分析盈利的持久性通常采用将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各期的对比既可以是绝对额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对数的比较。绝对额的比较方式就是将企业经常发生的收支、经营业务或商品的利润的绝对额进行对比,看其盈利是否能维持或增长。相对数的比较方式,是选定某一年度为基年,用各年损益表中各收支项目余额去除以基年相同项目的余额,然后乘以100%,求得各有关项口变动的百分率,从中判断企业盈利水平是否具有持续保持和增长的可能性如企业经常性的商品销售或经营业务利润稳步增长,则说明企业盈利的持久性就越强。

  (三)盈利水平分析的几个指标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相对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盈利水平。这些指标一般根据资源投入及经营特点分为四大类: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包涵的基本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和股利发放率等等。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一)现行利润表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缺陷我国企业的利润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配比基础之上的则务业绩报告形式,在这张报表中列报的主要是己实现的收益。它在物价基木稳定、市场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于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已成为必然,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个:即由于公允价值变化而产生的损益是否在收益表中确认。如果不在收益表中确认,就使得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当期的全部收益,将未实现增值摒弃在收益计算之外,会使得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达到公允而充分披露的要求,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的缺陷1.当前的财务指标带有浓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因而对这些评价信息能否切有效地服务于内部经营决策未作充分考虑。

  2.指标数值具有浅层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护自身商业机密和市场利益的目的,企业公开于的各项指标数值通常仅限于浅层次、一般性的财务信息。同时,考虑到对市场形象的,并由于得到政府及其机构良好评价,企业往往还会对这些应公开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饰。因此,投资者依据这些指标数很难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理财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来讲,仅靠这些浅显的指标值同样也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实绩以把握,对企业经营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层次、涉及商业机密的、详尽的财务信息,则无法从财务标体系中找到,这势必影响企业借助财务手段,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分的作用。

  3.在指标的名称、公式、计算口径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在分析时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等。 鉴于以上原因,必须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四、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与完善

  (一)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 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更趋合理。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与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趋于合理。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

  (二)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存和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数据进行计算并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即引入现金流量制定盈利能力指标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5. 怎样进行资产盈利能力分析

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资产的各种形态有合理的配置,并要有效运用。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取的利润越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时为衡量资产的运用效益,从总体上反映投资效果,这对公司管理当局和投资者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关心的是本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是否高于社会平均资产利润率或行业资产利润率,只有高于社会平均资产利润率,公司的发展才处于有利地位。同样,在一定时期内各行业因经营特点和制约因素不同,其盈利能力是不同的,若本公司的资产利润率长期处于本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之下,说明公司在行业经营中处于劣势,投资者就要考虑转移自己的投资,公司更无法吸收到社会大量的闲散资金。公司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是总资产报酬率。
(1)总资产报酬率
毛利率的增加并不能保证企业利润的增加,在理想的情况下,以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来衡量利润的增减变化是比较可靠的,譬如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财务报表分析中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衡量企业利用其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又称总资产收益率(ROA),是利润与总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盈利的能力。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越好,也意味着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100%其中: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在上述公式中,分子为所得税后的经营利润,不包括任何融资成本。分子是从净收益开始,通过调整消除的融资成本。会计在计算净收益时会减去利息费用,在计算资产报酬率时应该把它加回来,理由是:第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利息支出的本质是企业纯收入的分配,是属于企业创造利润的一部分。wield促使企业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保证利息的按期支付,将利息费用化的部分列作财务费用,从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利息资本化的部分记人固定资产原价,以折扣的形式逐渐收回,所以应将其加回。第二,公司总资产从其融资渠道来讲有产权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两部分,债务性融资成本是利息支出,产权性融资成本是股利,股利是以税后利润支付,其数额包含在利润总额之中,因此在计算总资产报酬率的分子时不需要对红利作出调整。而利息支出作为费用、成本,在计算历任总额中扣除,而作为利润的一部分,在计算总资产报酬率时应当作为资产盈利部分考虑,利息具有减税作用,如果利息费用排除在外,那么相应的所得税利益也被排除了,所以应加上,总资产报酬率的分子也就是息前税后利润。
因为分子的数据利润总额来自动态的利润表,反映的是一定期间中的结果,而分母的资产总额来自静态的资产负债表,要使分子、分母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资产总额应该使用平均资产指标,这个指标只能提供一个粗略的近似值,因为它没有考虑期间内资产的临时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与季节因素有关。对于非季节性的企业来说,假设资产子啊整个会计期间是均匀发生的,用期初数的平均数作为分母。对于费季节性的企业来说,最好采用季度末资产的平均值。
总资产报酬率是经营效率的相关计量指标,实际上是反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情况。它反映了一个公司从所有受托资产或融入资金中得到的报酬率。。这一计量指标只是说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而不关心这些资产的筹资来源,不考虑相应投资的融资手段,既不考虑选择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例,分离了公司的融资活动与经营和投资活动。所以总资产报酬率也不能计算不同资金来源获得的报酬率。不考虑资产资金来源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就可以集中在评估或者预测经营业绩上了。

怎样进行资产盈利能力分析

6. 怎样进行资产盈利能力分析

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资产的各种形态有合理的配置,并要有效运用。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取的利润越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时为衡量资产的运用效益,从总体上反映投资效果,这对公司管理当局和投资者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关心的是本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是否高于社会平均资产利润率或行业资产利润率,只有高于社会平均资产利润率,公司的发展才处于有利地位。同样,在一定时期内各行业因经营特点和制约因素不同,其盈利能力是不同的,若本公司的资产利润率长期处于本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之下,说明公司在行业经营中处于劣势,投资者就要考虑转移自己的投资,公司更无法吸收到社会大量的闲散资金。公司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是总资产报酬率。
(1)总资产报酬率
毛利率的增加并不能保证企业利润的增加,在理想的情况下,以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来衡量利润的增减变化是比较可靠的,譬如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财务报表分析中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衡量企业利用其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又称总资产收益率(ROA),是利润与总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盈利的能力。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越好,也意味着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100%其中: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总资产=(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在上述公式中,分子为所得税后的经营利润,不包括任何融资成本。分子是从净收益开始,通过调整消除的融资成本。会计在计算净收益时会减去利息费用,在计算资产报酬率时应该把它加回来,理由是:第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利息支出的本质是企业纯收入的分配,是属于企业创造利润的一部分。wield促使企业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保证利息的按期支付,将利息费用化的部分列作财务费用,从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利息资本化的部分记人固定资产原价,以折扣的形式逐渐收回,所以应将其加回。第二,公司总资产从其融资渠道来讲有产权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两部分,债务性融资成本是利息支出,产权性融资成本是股利,股利是以税后利润支付,其数额包含在利润总额之中,因此在计算总资产报酬率的分子时不需要对红利作出调整。而利息支出作为费用、成本,在计算历任总额中扣除,而作为利润的一部分,在计算总资产报酬率时应当作为资产盈利部分考虑,利息具有减税作用,如果利息费用排除在外,那么相应的所得税利益也被排除了,所以应加上,总资产报酬率的分子也就是息前税后利润。
因为分子的数据利润总额来自动态的利润表,反映的是一定期间中的结果,而分母的资产总额来自静态的资产负债表,要使分子、分母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资产总额应该使用平均资产指标,这个指标只能提供一个粗略的近似值,因为它没有考虑期间内资产的临时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与季节因素有关。对于非季节性的企业来说,假设资产子啊整个会计期间是均匀发生的,用期初数的平均数作为分母。对于费季节性的企业来说,最好采用季度末资产的平均值。
总资产报酬率是经营效率的相关计量指标,实际上是反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情况。它反映了一个公司从所有受托资产或融入资金中得到的报酬率。。这一计量指标只是说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而不关心这些资产的筹资来源,不考虑相应投资的融资手段,既不考虑选择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例,分离了公司的融资活动与经营和投资活动。所以总资产报酬率也不能计算不同资金来源获得的报酬率。不考虑资产资金来源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就可以集中在评估或者预测经营业绩上了。

7. 对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分析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指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企业集团中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统一授权给核心企业(集团公司)经营和管理,以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方式建立起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的产权纽带,使紧密层企业成为核心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核心企业是国家国有资产的代表,拥有核心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紧密层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       核心企业依据国家授权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推动和实现国有资产的重组,达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改变过去与密层企业一样的法人身份,成为既是法人又是所有者的二合身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实质是调整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客观上表现出企业不属国家所有,国有资产属于国有,国家只对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行使所有权,改变了过去国有企业的内涵,使企业属于国有变成国有企业的资产及其权益属于国有。 
       企业资产经营的获利能力,来自于规范的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于能够发现市场未来发展的机会。  从法律角度看,产权是财产的法权形态,是指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主体对物质财富排它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是资产原始产权,即资产所有权。资产所有者凭借资产所有权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二是法人财产权,资产经营者根据资产所有者的授予和委托由其对经营治理的资产行使所有、使用及依法处分的权力。 
  从经济角度看,财产所有权经济权力的集中与分配很重要,其中关键是收益的控制权。资产使用着眼点是取得收益,而不是规模。 
  从治理角度看,财产所有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权力的正确使用,使用的力度体现在控制权上。控制权力度的大小应能使法人财产权的拥有者做一些其自身假如没有这种控制而不能正确做的事。控制,避免不了权力集中,但如集中过度,机制不活,治理方式又回到原来老路上去了;集中不够,失去控制,国有资产会发生流失。所以,集中的“ 度”是财产所有权治理的核心。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二者关系为: 
  主从关系。法人财产权是由原始产权派生的。出资方为原始产权主体,受资方为法人产权主体。法人产权以法人的形成为前提,财产所有权在性质上处于先导地位。由于原始产权的增减、转移对法人产权具有决定意义,而法人产权的扩大或缩减归根到底会影响原始产权,所以客观上原始产权与法人财产权利益共享。 
  转换关系。产权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自身发展规律使商品交换的双方成为不同所有者的对立,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就会自然交由双方企业法人来行使。财产所有权人由于不直接参与交换活动,所以它的权力也必须要由经营者行使,权力的转移是必然的。 
  当前企业国有资产治理体制和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强调法人财产权,强调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相应权力。根据企业经营内容不同,“四项权力”可进行不同的组合。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构成企业经营权;占有、使用和收益构成承包经营权;占有和使用构成使用权。但是当法人企业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对其经营的资产享有相应的权力时,国有资产固化现象出现了。例如,某企业即使效益不好,发生亏损,企业人员过剩,设备闲置,但如企业不愿向外界流出资产,任何人不能在企业破产前干涉其法人财产;同样,盈利企业,当企业需要投资扩大再生产时,由于企业具有法人产权,企业有权可以不利用集团内其他企业的闲置资产,而重新购置设备。 
  由于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效益不可能是常量,时好时坏的事是常有发生的。所以对企业已有的国有资产来说,即使国家把它分配到各个企业法人手中,也不应“一次分配定终身”,企业的国有资产存量也不应是常量,应随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流动。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继而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由原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企业财产的法权形态也从原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的方式发展为企业法人财产权与财产所有权分离的方式,出现了“两权”分离。从前后联系上看,今天的两权分离是在过去两权合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不是孤立、自发地产生的,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今天,对于处于企业集团核心地位并代表国家经营集团内国有资产的核心企业来说,它不是一个仓库保管员,机械地、被动地看管集团内的国有资产。由于集团内的国有资产在企业中经营效益不一致,作为国家所有者代表的核心企业有责任促使国有资产从低效益企业向高效益企业流动。若国有资产不能流动或由于原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限制而不能流动,这样就又造成了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适应。因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客体或服务主体应是变化的。然而这种操作应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内部由核心企业根据企业法人财产权客体所对应的经济效益在一定期间后实行。 
四、企业集团资产优化配置机制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优化配置,主要是在明确资产关系后对物质、资财的安排,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安排。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可分成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经营。 
  存量资本是以物质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要素之一,存量资本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存量资本的规模决定着生产的规模。假定资本-劳动比例不变,劳动投入量以及生产所需原材料的数量能够随着生产的扩展而扩大,则资本存量的规模越大,生产的规模也越大。但是,假如存量资本的规模脱离了资本-劳动之间的客观技术关系要求和其他生产要素应提供的客观可能性,如存量资本规模扩张过度,反而会导致存量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减,出现存量资本内部不经济问题。 
  第二,存量资本结构决定着生产从而进一步决定企业集团的生产增长。假如存量资本分布不合理导致资本闲置或不足,或被低效益的生产所占用,或高效益的产品资产占有不足,都会损害资本效率从而影响生产发展。 
  第三,存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存量资本的投入,对生产增长的贡献是逐渐递减的,假如没有其他因素的注入,不能保持生产总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 
  因此存量资本在企业集团内部流动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上述三方面决定着资产存量优化的基本操作。存量资本在企业集团内部的调整和转移应主要是指资本存量在集团内部的调整和转移,是以企业集团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资本结构、生产布局的重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存量资本在集团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客体变更,地点位移或服务主体的改变。 
  从法人财产权的角度看,资源配置是由与交易相关的因素所决定的,其内容可由如下两个基本原则构成: 
  每一交易参加者的决策原则。这些原则引导着资源配置。 
  参加者全体及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成员原则。 
  在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表示,其中M1代表自主利益最大化导向,决策是以价格或其他等价变量为主要信息媒界自主做出的。M2代表自主进入或退出主体参加还是不参加市场交易,是由各主体自主作出的,各主体之间完全独立自主。 
  在组织机制下,资源配置机制可用向量表示,其中01代表以权威为基础引导公共利益增至最大限度的导向,且决策是由等级组织权威以使整体利益增至最大限度为目标而作出的。02代表稳定而连续的内部关系,组织行为由占支配地位的组织所控制。参加组织即意味着成为组织成员全体的组成部分。 
  除了M1、M2、01、02以外,M1+01和M2+02也有特定的意义。 
  对于M1+01,它可指两种情况。一是交易的决策最终是权威认可的,但形成决策的程序却包含着M1类型的因素。这种情况对于国有独资多层法人型的企业集团来说,有利的一方面是引入了自主利益因素。二是交易的最终决策是在M1的环境中自由交换所决定的,但决策的程序要受01型的影响。这种情况类似于企业集团内部企业间的自主联系,即类似于政府指导下的自由交易。 
  对于M2+02,它亦指两种情况。一是原则上讲是02类型的,具有稳定的内部成员关系,但M2的因素是存在的。这种情况相当于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订立合同合作,其中存在着中断的可能。二是以M2为基本形式,参加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组织约束少。 
  企业集团是一种包含有“组织机制”、“类市场组织机制”和“类组织市场机制”的企业组织群体。就目前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来说,已存在“组织机制”、“类组织市场机制”。但是由于以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限制及企业在兼并过程中无力承受的交易费用,使国有资产在集团内整体上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益,出现了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资产不足;效益差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没活干、资产闲置。因此有必要发展“类市场组织机制”方式。 
  从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上看,企业集团有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出发核心企业具有相关企业兼并一体化取向;但从降低组织费用出发,又有以协议、合同等形式联合相关企业进行生产的取向。两种取向的合成决定了核心企业在资产优化机制目的上既不是将所有企业一体化,也不是同所有企业都以协议、合同形式联合进行生产,而是区分出不同层次,以不同产权纽带进行结合。 
国有资产存量优化是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主 要的问题,它不但涉及到资产经营效益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现有生产的安排、设备的治理、维护及法人财产所有权等一系列问题。国有资产存量优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存量优化主要指: 
  存量资本的结构优化。优化目的是解决存量国有资产分布不合理或被低效益企业、产品占用的问题。 
  存量资本的规模优化。即在国有资产存量优化过程中,将没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资产调减,将由于资产占有不足还未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的资产补足。 
  在优化过程中,存量资本的规模效益递减到一定程度时是优化的界限。对存量资本结构优化时,首先要对集团内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逐一评价,然后根据平均值所处的位置及其余平均数值的大小确定存量资产优化配置的对象组,最后在对拟调增资产配置企业的存量资本与收入增长情况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资产调整、资产调整的配对对象。 
  国有资产增量优化配置是高一层次的国有资产配置问题,除涉及到集团内、外部情况外,还具有风险性。它是一个资金是否投入、向哪里投入、投入多少、以什么形式投入的问题,多属于事前运筹,因此又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及操作性。 
  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增量优化,除需要考虑上述问题外,还更多地具有战略性质,它能够凭借集团的融资能力,进行整体产品结构调整。因此,企业集团增量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在具有一般企业增量投资决策特性的同时,还有自身的特点: 
  增量国有资产的提高注重整体效益,注重以大资金、解决大问题,服从大战略。 
决策的基本依据是政府信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运用投资组合方式集资,讲究资金成本,更注重投资决策前的基础计算和决策秩序。 
  投资分析是决策是否投资、投资多少、何时投资的根据。由于企业集团的投资数量大、持续时间长、多具有战略调整性质,所以企业集团在投资决策时着重投资分析。 
  企业集团资产优化的内部治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经营主要动机是追求企业增长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提出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问题。理想的控制情况是企业即能有一个合适的经营规模,资产所有者又能得到合理的收益。 
  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有效的所有权控制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构成和企业集团内部的治理方式。过于分散的所有权和治理方式会导致控制力削弱。而过于集中的所有权和治理方式会引起经营效率的下降。总结日本和英国的治理经验,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治理应采取如下作法: 
设立集团治理组织、集中治理事业部。 
  通过人事控制、业务控制、资本控制,建立适当的业务考核体系。 
  对于经济效益突出的企业,以经理治理控制为主,治理控制的重点在于把握企业有一个合适的发展速度。对于经济效益偏差其经营治理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以所有权控制为主,控制的重点在于获得最大利润。 
对覆盖面大的产品以所有权控制为主。 
五、资产控制和治理 
  资产控制和治理目前着力点是放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长远着眼点应集中于改善资本结构及筹资决策上。受计划经济习惯势力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筹资问题上习惯于眼睛向外:向银行、向上级、向国家要钱,缺乏并忽视了企业自身通过内部挖潜、改变投资组合来改变企业资本结构,通过资本结构的动态改变,促使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降低,从而缓解或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企业内部挖潜,首先应作好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工作,根据经济效益评价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调整企业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形态,也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等权益结构,它指的是一个企业长期的资本构成。 
  在现实中,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除了资本成本,财力风险两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如下一些重要因素: 
企业经营的长期稳定性。 
  治理人员所持的态度。如治理人员不愿使公司的控制权旁落,则可能不愿增发新股,而尽量采用债务融资。相反,假如治理人员不愿冒风险,可能较少利用财务扛杆,尽量降低债务资本的比例。 
  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通常,企业都会与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商讨其资本结构,并且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予以充分重视。假如企业过高地运用财务杠杆,贷款人未必接受超额贷款要求,或者只在相当高的利率条件下才同意增加贷款,这样增加了企业额外负担。 
  保持借债能力。对于一个经营好的企业,适当增加负债权益比率,可以增加权益酬。从短期上看,企业的资产负债比较低,企业给人以较好的财务形象,但从经营上看,资本的平均成本较高,这并非是一种好的决策。由此看来,如何把握负债权益比率还有一个“度”的问题。 
  企业增长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发展速度低可能只通过留用利润补充资本,而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必须依靠于外部筹资。所以增长率高的企业与低的企业相比,会趋向于使用更多的债务。 
  企业的获利能力。一般具有很高投资利润率的企业很少使用债务,因其可以利用较多的留用利润来解决筹资问题。我认为假如仅用资金使用数量是否够用来作为是否筹资的标准的话,这样做可以。但是,假如从资金使用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样还不够,应该通过发行债券,购买股票等形式,这样既完成了筹资任务,同时也达到了改善资本结构的目的。 
  税收因素。利息费用可以减税,而股利则不能减税。因此,企业所得税率越高,借款、举债的好处就越大,所以税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刺激作用。 
  总之,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深化,资产运做问题会越加突出。合理的组合,优质、大数量的资产,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对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分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