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1新闻两则的课后题

2024-05-07 01:16

1. 八年级上册语文1新闻两则的课后题

导语--文中第一句
主体--第二句至文末
六要素:
①人物:中原我军
②时间:1948年11月4 日下午
③地点:南阳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被困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⑤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八年级上册语文1新闻两则的课后题

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二题答案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3. 谁能发一下八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的题目

一.积累运用

1.dāng  dí jiān xiù  è  suíjìng  wén  huáng  yù 

2. (1). A B A A (2) .A B A B (3).A B B A

3.溃退——军队没有抵抗能力,纷纷败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坚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阻遏——阻止

企图——图谋、打算

4. C

5. C

6. (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毛泽东新闻稿

7.略

二.阅读鉴赏

(一)1.电头。交代了发电的时间、地点及通讯社名称。

 2.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冲破敌阵”和“横渡长江”。

 3.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4.“不含”两个字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义明确,不产生歧义。

 5.中路军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6.从“此种情况”到“有很大关系”。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二)1.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2.导语:“国民党22年……宣告灭亡。”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概要。

 3.第一层:“人民解放军入城后……献花致敬。”大意:群众欢迎解放军的热烈场面。

 第二层:“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开门营业。”大意:解放后的南京,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层:“在发起渡江……有组织的抵抗。”大意:对这一事件的评论。

 4.记叙和议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对的,但是也并不排斥议论,适当的议论可以对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谁能发一下八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的题目

4. 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新闻两则答案

一.积累运用

1.dāng dí jiān xiù è suíjìng wén huáng yù 

2. (1). A B A A (2) .A B A B (3).A B B A

3.溃退——军队没有抵抗能力,纷纷败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坚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阻遏——阻止

企图——图谋、打算

4. C

5. C

6. (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毛泽东新闻稿

7.略

二.阅读鉴赏

(一)1.电头。交代了发电的时间、地点及通讯社名称。

2.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冲破敌阵”和“横渡长江”。

3.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4.“不含”两个字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义明确,不产生歧义。

5.中路军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6.从“此种情况”到“有很大关系”。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二)1.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2.导语:“国民党22年……宣告灭亡。”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概要。

3.第一层:“人民解放军入城后……献花致敬。”大意:群众欢迎解放军的热烈场面。

第二层:“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开门营业。”大意:解放后的南京,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层:“在发起渡江……有组织的抵抗。”大意:对这一事件的评论。

4.记叙和议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对的,但是也并不排斥议论,适当的议论可以对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5.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新闻两则的题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更好:不但语言简洁、概括性强,其中“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新闻两则的题

6.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习题

1,导语:人民大军……渡江区域。(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战况三方面总起全文。)
   主体:分三层: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第一组 (2)好 。
  “突破”表明我军的英勇。 “渡至”含义更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 “二十四小时而已”时间明确,且含有作战胜利之意。
   第二组 (2)好。
   比(1)更具有嘲讽意味。
   第三组 (1)好。
   与(1)相比, 语言更生动形象。 
3,划分五层或四层都对。

7.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二题答案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二题答案

8.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中的两则新闻各讲了什么?主要概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