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学院简介

2024-05-04 05:38

1.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学院简介

经济与贸易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国际贸易系,共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分别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技术经济与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硕士点招收研究生。经济与贸易学院现有经济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投资学方向)、经济学(会展经济方向)。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学院办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贸类人才为宗旨,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全面强化实践教学,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均在 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学院简介

2.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术成就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连续6年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科研经费任务。教师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20篇/年以上。近三年来,该院教师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基金项目立项30多项,年科研经费超过450万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多个地区建立起了产学研联合基地,为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科学研究

依托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经贸学院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1997年以来,先后承担了百余项科研课题,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获奖成果6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4项。2005年经贸学院承担了经费达31.4万欧元的中国—欧盟研究中心项目。学院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 600余篇。经贸学院每年获得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所有学院中一直名列前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科学研究

4. 广东工业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28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协同创新平台2个,校级协同创新平台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1.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2.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部级科研平台(1个)1.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5.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6.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7.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1.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4.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广东省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广东省建筑业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广东省物联网与控制专用芯片及系统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广东省药食两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省金属成型与模具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11.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4个)1.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广东高校自动化装备与集成实验室、3.广东高校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4.广东高校清洁化学技术实验室、5.广东高校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6.广东高校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7.广东高校电力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8.广东高校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高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11.广东高校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12.广东高校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13.广东高校现代计算机技术实验室、14.广东高校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2个)  实验室  院士现代有机合成及新药研发实验室Bernard Meunier(法国科学院)天然药物与绿色化学研究所Conney(美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7个)  实验室  联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利物浦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莫斯科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高性能结构与材料联合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广东工业大学-Actel联合实验室  美国艾特 公司(Actel Corporation)广东工业大学-PSoC联合实验室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广东工业大学-Freescale 单片机联合实验室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广东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赛灵思集成电路验证联合实验室  美国赛灵思公司  广东工业大学-Microchip(微芯科技)MCU联合实验室  美国微芯科技公司(Microchip)  广东工业大学-三菱PLC联合实验室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西门子现场总线联合实验室德国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广东工业大学-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R&D联合研发中心美国莱特技术有限公司广工大-ALTERA国际有限公司EDA/SOPC联合实验室  香港卓尔国际有限公司(ALTERA)粤-港联合工程培训中心香港职业训练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美国EON Realidy公司现代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美国UGS公司市级协同创新平台3个1.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2.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3.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校级协创新平台4个1.广东工业大学(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 2.协同创新中心3.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4.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 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纸质文献累计数量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其中中文图书2574050册,外文图书38523册,中文报刊222406册,外文报刊77259册,受赠文献371874件;引进中文网络数据库24个,外文网络数据库18个,自建网络数据库8个。馆藏文献种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门类,其中专业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73%,理工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60%。 学术期刊《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原名《广东工学院学报》。1995年由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学院学报》成为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重要园地。后于1997年第1期起改用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现为季刊。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2004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2010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2007~2011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到校科研总经费近8.5亿元。2011年学校科研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实现50%的快速增长,提前突破2.5亿元大关。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主持承担5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4项,获财政资助经费3720万元。2007-2012年学校获国家基金立项共222项,省基金项目立项共263项,其中2012年已获得国家基金立项65项。2007~2011年,学校承担来自企事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累计3000多项,到校经费达到6.22亿元。此外,还与广东省企业联合承担一大批省、市各级产学研项目。如与企业联合承担省部产学研项目近200项,项目经费超过1.8亿元。学校积极开拓和推进“校-市”、“校-区”、“校-园”、“校-镇”等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工作。 2009-2014年,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此外,学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专利571件,发表学术论文13035篇,其中SCI 597篇,EI 1055篇,ISTP582篇,均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长。 

5. 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的科研活动

学院依托工科背景,注重数学理论、方法与工程实际的有机融合,形成了“非线性分析及其应用” 、“智能计算与应用 ”和“微分动力系统” 三个成熟的科研团队,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含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合作)1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项目(合作)1项、省教育厅育苗项目3项,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3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及各类横向课题4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100万元,其中在研经费超过400万。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权威索引(SCI、EI、ISIP)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精品课程1门,省教学团队1个。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国际、国家、省级的各项科技竞赛,共承担省教育厅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9项,校级立项5项。有3人荣获国际二等奖、有9人荣获全国一等奖、有25人荣获全国二等奖、有1人荣获全国三等奖、有41人荣获广东省一等奖、有150余人荣获广东省二等奖、有160人荣获广东省三等奖。

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的科研活动

6.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了解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娴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在企业、金融机构、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经济数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财政学、国家税收、金融学、保险学、国际金融与结算、期货交易、期货与期权、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电子商务等。就业方向:可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金融、税务、海关、旅游管理等部门及工商企业从事经济实务和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投资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投融资基本工具、方法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投资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具有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实操技能和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能在各类金融机构或公司企业从事投资咨询、管理和营销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投资经济学、国际投资学、投资分析与管理、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保险学、会计学、财政学、期货与期权、投资组合管理、项目融资与投资、风险投资、投资风险评估与管理、企业资本运营与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公司投资与案例分析等。就业方向:能在证券、信托、银行、保险等金融与投资机构、各类公司企业从事相关的投资、咨询、营销和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会展经济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了解国内外会展行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国际会展行业惯例、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练运用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双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写作能力,能从事各类会展项目的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宏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原理、国际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会展概论、市场调研与预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学、服务业政策与法规、商务与管理沟通、会展信息管理、国际会展管理、会展风险与安全管理、物流学、会展经典案例分析、会展融资与财务管理等。就业方向:可在政府有关部门、会展企业(包括会展场馆、会议公司、展览公司、展示设计公司等)、星级酒店、旅游公司以及其他企业的营销部门或合作交流部门等从事国际会展项目的操作和管理、会展教育培训等工作。 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业务知识、具有很强涉外业务能力、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宗旨,培养掌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具有良好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现代商务技术知识,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精通国际贸易和国际化经营中的操作技巧。适合在涉外企业、金融证券及相关政府机构等从事管理及外经贸业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宏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物流学、外贸管理信息系统、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报关原理与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等。就业方向:可在各类型涉外企业、外资企业、政府相关机构、金融部门及工商企业从事外贸、外资管理和具体业务工作。

7.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介绍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校园,校园面积宽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座山面湖。校园占地面积600亩,设有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拥有一流的教学、体育与生活设施。学院现有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共2500平方米,实验室总资产836.5万元,经学校多年的精心打造,龙洞校园已成为培育人才、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精品校园。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介绍

8.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4人,教授20人,副教授4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人;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3人,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教师2人,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6人,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17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