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组织机构

2024-05-03 15:20

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组织机构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位委员会职务  研究方向或专业  单位  1  王思敬  男  院士  主任  工程地质  清华大学  2  殷跃平  男  研究员  副主任  环境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3  宋振骐  男  院士  副主任  矿山压力  山东科技大学、大连大学  4  聂德新  男  教授  副主任  工程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  5  Niek Rangers  男  教授  委员  工程地质岩石力学  荷兰国际地学研究中心(ITC)  6  李焯芬  男  院士  委员  岩土力学  香港大学  7  卢耀如  男  院士  委员  地质学  同济大学  8  黄鼎成  男  研究员  委员  工程地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彭建兵  男  教授  委员  工程地质  长安大学  10  陈剑平  男  研究员  委员  工程地质  吉林大学  11  施斌  男  教授  委员  工程地质  南京大学  12  崔鹏  男  院士  委员  自然地理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环境与灾害研究所  13  黄润秋  男  教授  委员  工程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    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教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天斌教授实验室副主任:许强教授、唐川教授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组织机构

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由原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2001年实验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成为科技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被批准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11年通过科技部验收。该实验室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实验室主任为黄润秋教授。

3.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

实验室依托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实验室学科齐全,学科互补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强,具有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综合学科优势。本实验室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大多已成为我国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重要的学术和技术骨干,他们中不少已经成长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要工程建设单位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中”地质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大多数具有我校研究生毕业或博士后出站的背景。可见本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领域,尤其是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05—2009年期间,实验室已先后培养博士后19名,出站6人;博士研究生196名,毕业70名;硕士720名,毕业396名。总体而言,实验室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每年15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40人左右,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强,特别是近五年博士生培养数量发生了较大飞跃。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

4.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仪器设备

本实验室的12个试验室集中了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备,为固定和客座研究人员提供试验研究条件和保障服务。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台(套)数为1907,总值为3600.4万元人民币,加上正在安装调试的大型离心机、大型多功能泥石流模拟系统和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大规模计算平台后总值为4890.9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7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以上三大部分构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试验测试体系,为实验室的开放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实验室对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特别是高端设备(50万元以上)采用试验技术人员与固定研究人员共同负责管理的模式,前者负责日常维护,后者则负责仪器功能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两者有机结合,保证了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开放运行的有效性。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为实验室的日常运转、设备更新等提供了有效的后勤保障。

5.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的学术委员会

序号姓 名性别职 称学委会职务专业工作单位1刘宝珺男教授/院士名誉主任沉积学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2马永生男教授级高工/院士主任委员石油地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3贾承造男教授级高工/院士副主任委员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4罗平亚男教授/院士副主任委员油田化学、钻井工程西南石油大学5康玉柱男教授级高工/院士副主任委员石油地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6周守为男教授级高工/院士副主任委员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7袁士义男教授级高工/院士委员油气田开发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8莫宣学男教授/院士委员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9牟书令男教授级高工委员采油工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10赵文智男教授级高工委员矿产普查与勘探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11金之钧男教授委员地质学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2林畅松男教授委员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3杨春和男教授委员岩土力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14杜志敏女教授委员油气田开发工程西南石油大学15刘家铎男教授委员沉积学成都理工大学16刘树根男教授委员石油地质成都理工大学资料来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的学术委员会

6.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的基本情况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于1988年联合申请,1990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属于联合型的实验室。实验室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2000年通过国家评估,并获得良好成绩。实验室主任是周守为院士和刘树根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教授。实验室现有“油气藏地质”和“油气开发工程”两个分室,分别设在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

7.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的设备支撑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体系总体上具有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实验研究基地之一。实验室拥有的系统完整测试手段为实验室科学研究、对外开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的设备支撑

8.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的科研领域

实验室由成都理工大学建设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分室以“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基础,覆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沉积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 “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该学科领域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