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秋是书画大家,开创了什么样的中国画新风?

2024-05-05 01:32

1. 陈佩秋是书画大家,开创了什么样的中国画新风?

陈佩秋是根据自己努力,开创了中国画新画风,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陈佩秋背景,再来了解中国画。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 
陈佩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观察和感应。除了依旧坚持临摹古画,她开始关注西方的艺术。陈佩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她欣赏马奈、雷诺阿及德加闪烁的颜色和精炼明确的笔触,并参照了印象派。在陈佩秋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西方艺术带来的影响益发明显见于山水画和用色方面。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陈佩秋是书画大家,开创了什么样的中国画新风?

2. 书画家陈佩秋先生逝世,她有哪些代表作?

记者从上海市文联获悉,书画家陈佩秋26日凌晨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8岁。生于1922年的陈佩秋,室名秋兰室,其代表作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红满枝头》等。陈佩秋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陈佩秋先生笔墨随时代,将中国女性画家的艺术成就提升到新的高度。她早年习画以山水为起点,上世纪50年代后专攻花鸟,画风浓丽秀美,格调委婉含蓄,晚年作品多以彩墨绘成,被书画界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陈佩秋堪能睥睨千古,因为在她以前,非但鲜有女画家能在中国画的创作领域达到如此深广的境地,并且她的绘画比诸中国绘画史上历代大师巨匠的作品,亦无愧色。在女性画家广泛崛起的二十世纪中国,陈佩秋在传统绘画的领域创造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艺术成就。探索陈佩秋的艺术发展之路,不但能够揭示其艺术成果的成长奥秘,而且更能为今人在中国画领域的守成与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
关于古画的鉴定,谢定伟此前就和母亲“预约”好了,要为她编辑一本宋画研究的书籍。“她有许多相关研究的笔记和她标注在书上的注解。如今,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编完,她就走了。”据陈佩秋家属介绍,陈佩秋先生逝世并无征兆。陈佩秋今年年初即闭门不出,常常在家创作,身体状况良好,但26日凌晨突发不适,骤然离去,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3. 98岁中国书画界泰斗陈佩秋辞世,她有什么艺术成就?


98岁中国书画界泰斗陈佩秋辞世,她有什么艺术成就?

4. 国内文化艺术界的标致性人物,陈佩秋有着怎样的人生?

陈佩秋字健碧,斋名秋兰室、截玉轩等。1922年12月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河南南阳。1942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国立艺专毕业。1955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聘为画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2000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04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进个人奖”。中国书画界杰出女艺术家陈佩秋,为当今一代女奇才,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被评论界称之:“得宋元法度真谛者,当今独佩秋先生一人也。”她专攻花鸟、山水,诗书画皆精。作品既有宋人的遒劲艳丽,又有明清文人画的墨韵雅致,同时又融入西方印象派诸家色彩的绚烂。她的“工笔写意”的风范重振古典的高华和大雅正声,并为中国古画鉴定正本清源。1981年在上海展览馆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著有多部个人书法和绘画专著,以独立、独特、特创的艺术风格盛誉画坛。陈佩秋先生是一个很有思想,非常有个性的人。你看到她的字,首先会发现这是很纯正的中国书法,我们讲的原汁原味儿。我看陈老整个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上。传统和个性这两点是不可偏废的。我觉得当代我们在强调某一点的时候会忽略另一点。比如你强调传统的时候,如果一味讲求克隆,我觉得这个至少是不高级的;但是你讲求创新的时候,离开了那个事物本身的时候,就不是它了,让人一看这不是书法了。这就能看出陈老先生的高明之处:她的书法让内行看,不会摇头;让外行看,知道这是陈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