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首页设计思路总结

2024-05-09 10:01

1. APP首页设计思路总结

最近我服务于某品牌CRM项目,做一个健康类APP,真的挺兴奋的。目前此APP 1.1版本已上线,从平台策略到最终测试上线,中间也是充满坎坷和痛苦,抉择与妥协呀。2.0版本已在规划中。由于功能和互动体验进一步完善,此版本增加了首页,就想写写对APP首页设计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APP首页和网站首页一样,需要告知用户“我”(APP)是谁,“我”(APP)能为“你”(用户)提供什么服务、内容、产品...“你”(用户)能够通过“我”(APP)提供的服务、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不同APP类型,首页设计也是因平台而异的。比如内容资讯类的APP,多数在首页采用无限加载的形式,通过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吸引用户深度阅读、评论互动、分享转发...总之,要增加用户停留时间;高频使用的工具类APP,首页大多就是主要功能界面或突出功能Action,简单直接,用完即走...
  
  
 今天,我们从首页目的的角度,总结APP首页的设计思路。
  
 首页是用户消费内容最主要的场景。典型的方式即在首页进行瀑布流设计,无限加载内容。比如时尚电商APP、内容类APP以及Twitter、Facebook和pinterest等依赖Feeds的社交类APP,都会选择这种设计思路。这类首页要考量产品运营的能力,若要考虑内容的个性化推送,规则算法可又是一“坑”。
                                          
 导流型的首页,一般提供频道、品类、搜索等入口,将用户尽快引入二级页面。也就是说,首页不再是消费内容的主场景,而是更多起到导流作用。比如电商类产品(天猫、京东)、旅行产品(携程、去哪儿)等。
                                          
 首页即功能/体验界面,用户在进入首页即进行功能操作或深度互动。第三种与第一种消费内容比较相似,但第三种类型的设计大多集中在工具型、交通类或游戏类产品。
  
 
  
                                          
 暂时想到这么多,欢迎补充。
  
 思来想去,我们的APP是工具及游戏类的结合,核心栏目中都有用户关心且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数据,如果散落在各个栏目中,层级较深,也势必会增加用户操作成本,因此想将这些信息更扁平化的集中呈现。初步考虑,会将APP首页作为集合页,并做个性化体验设计,露出用户最为关心的数据信息,并向一级/底级页面导流,同时在页面底部做官方内容的推荐。
  
 还是要谨记,平台产品的规划,要结合品牌商业目标、产品类型、用户需求综合考量。
  
 参考文章:
    
 

APP首页设计思路总结

2. App设计的一些大胆想法

我一直是个喜欢随意想象的人,经常被自己想到的东西激动到,然后迅速的记在本子上,从去年至今写了差不多1000多个零碎的想法和思考,其中光创业Ideal就有110多个,有6个在最近被人完全一样的做了出来而且拿到了融资。我会定期整理这些琐碎的想法,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幼稚,但也有一些让我非常激动准备以后大展身手的点子。
                                          
 我说这些只是要表达我说的东西很多可能不成熟,但是会给你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了解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比学到新知识重要的多。
  
 其实我们国内人的审美一直是模仿国外,在信息闭塞的时候我们喜欢喇叭裤,追求杀马特,我们喜欢很夸张甚至有点另类的东西,可是现在的人审美居然越来越趋同化了,平淡无奇,毫无创意!
                                          
 
  
 苹果的流行塑造了我们对于简洁风格的追求,一个只有一个HOME键的苹果相比于诺基亚手机那么多实体键盘真的看起来太高科技了!起初苹果UI的拟物化设计是为了让从未用过智能机的人可以很快的识别出手机的功能,方便他们使用;而后当人们习惯了电子设备之后苹果恰如其时的推出了扁平化UI的设计风格,因为它可以带来更好的交互体验。而我们的审美也随苹果一起从立体感的拟物变成了扁平化。
                                          
 我们把流行当做主流源于大部分人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愿意冒险所以会选择最不易出错的行动——大众都做的事情。一但你花钱和精力后即使不好你也不愿意承认否则就是抽自己脸了,再加上审美是可以塑造的,好比你老婆再丑你看久了也会觉得还不错。
  
 倘若我们界面设计不从主流的扁平化角度思考,只从增加使用者体验的角度考虑呢?
  
 大家知道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仪式感的国家,包括吃饭前的祷告、NBA等比赛的入场仪式。仪式感有很多好处其中一是让你全身心投入即将要做的事情上,它是一个象征:代表你将会完全沉浸在接下来的事情中。
  
  
 不单单是仪式感,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拥有可以让你沉浸其中的隔离圈。
  
  
 电影院灯管一熄灭你会完全沉浸在其中,清晨的公园里优美的湖泊树木会让你感受到极大的放松。。。哪怕只带上VR眼睛你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事物的特点是本身内容很吸引人,而它也通过位置或设备上塑造了隔绝现实的立场。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APP的界面的时候可以给不同的功能以仪式感。
  
 我拿下面这个APP举个例子:
                                          
 
  
  
 那么这里存在两个不同的使用场景,一个是辅导孩子学习时候的场景;一个是看资讯或论坛板块获取信息的场景。
  
 
  
 针对第一个场景,我们可以不采用扁平化蓝色背景的风格,而是一旦客户选择一个课程会进入完全不一样风格的用户界面里,可以是一本书或一个动漫形象的老师等,让家长拥有拿书带孩子或和老师一起教孩子的仪式感,这是一种象征:一旦你打开这个功能就代表我要好好教孩子了。我们甚至可以专门针对这些人设计一个车贴或手机壳等可以现实中可以外显的东西,虚拟中我们也可以给他们的头像贴上这个图标,家长可以把它用作所有社交媒体的头像。我们通过各种广告手段这个图标推广出去,让它变成“用心教育孩子”的象征。
  
 
                                          
 
  
 当然你也可以不采用这种极端的方法,只是跟换一个纸张风格的背景,这些都是可以让一个软件更接近实物的办法,更多人愿意为实体付费!
  
 考虑到使用场景,甚至你可以在这个界面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把手机横屏就可以进入一个学习的世界,打开APP横屏就直接开始学习,自动同步到最新课程进度。
  
 针对第二个场景,社交或者获取资讯则应该有趣轻松点,你可以提供和空间一样跟换主题,装饰主页的功能;当然你也可以塑造紧张感,通过背景,图标风格的设计让家长一看到就有种紧张的情绪,在看到其他优秀的家长各种数据会让你产生“我要赶快回家辅导孩子”的急迫感。
  
 当然这只是基于移动应用这个平台,倘若我们思维在激进一点。只记住目的彻底忘记方式。
  
 一、做成一款互动式游戏,家长当GM,孩子当玩家:家长和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物形象,家长选择好年级即可通过系统给你的问题设计让孩子玩,孩子通过选择或语音来回答,家长来判断对不对,对的话给予游戏奖励,错的话给予游戏人物打击。。。通关后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可以获得勋章,不过高低年级要设计不同类型画风的游戏;
  
  
 二、我们可以利用AR技术,把课程投影到课本或桌子上,毕竟很多家长更倾向不让孩子看手机屏幕。
  
 
                                          
 
  
 微软Hololens这个MR设备成熟后学生带上眼睛可以塑造自己喜欢的形象,比如海贼王,火影,TFboys等,让这些人成为老师辅导你课程,直接互动,聊天。人工智能成熟后直接再也不需要老师和APP了,毕竟终极人工智能是有感情的,虽然却发创造力!
  
 
  
 
  
 说这么多只想让大家在设计的时候忘记存在的范式思维,只记住目的即可。就像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说的,if you want design a lunchbox,you must forget the box. 你该多和用户聊聊,发现他们想要的交互界面,开发MVP来验证这个想法。
  
 记住美女中的丑女往往更让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