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2024-05-09 07:01

1.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学习内容不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三者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分别是:洋务运动——仿造器械;戊戌变法——学习制度;辛亥革命——学习思想。
2、指导思想不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三者的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魏源、林则徐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2. 你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
1. 希望通过学习,变革实现中国的强盛,不过一个学习技术,一个学习制度。戊戌变法的层次高于洋务运动,但戊戌变法领导人的政治水平和洋务运动的那几个大佬相比差太多。
2. 都是从中国社会高层发起的运动。
3. 都没有得到实际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与当时中国的主流观念相悖,又没有很好地做到对民众意识的启蒙,也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支持,所以它们都没能成功的发展和影响到广大的社会基层。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架和状态纹丝未变。
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3.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极大反响,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从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到发展资本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进步,这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上起到了解放思想,让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作用。
洋务运动是一次自强运动。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以“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为口号的改良风潮。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洋务运动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4.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简介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2、兴起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 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3、兴起的代表性人物: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4、作用: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辟道路。

  二、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1、简介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戊戌变法是否有立宪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戊戌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2、兴起的历史背景: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
  3、开始变法(变法内容)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其中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这些抵制和反对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受到维新派和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
  4、作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5.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洋务运动:也称同光新政。始终标榜“求强、求富”。 它的积极作用在于给中国社会带来一批产业工人同时也培养了一群建设人才以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料,这对中国近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建立的南洋、北洋、粤洋海军和旅顺坞、威海卫军港也加强了我国的海防力量。 当时的中国虽依然腐朽,但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这即是后来国人总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运动。其思想主张“爱国”从思想上武装改良派,号召人民自强救国。 积极性体现在成功呼吁官僚士大夫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经济上看,提出了资本主义系统纲领,发展了工商业。打破了僵化的思想学习了西方的科学。从而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 可见当时的中国人人深感民族危机,自动接受改革变发,抵抗外强侵略。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6.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似之处是

答案B
关键是寻找出三者的共同点。A、D是辛亥革命的特点;C是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故符合题意是B。

7. 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不同:原因目的,领导阶层,内容,作用

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8.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
1、时间不同:
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政府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内忧外患后,
戊戌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
前者代表地主阶级,
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3、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
戊戌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联系:
1、背景:
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条件下,清政府调整政策。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和镇压太平天国时采取的;戊戌变法是在德国强占胶州湾,面临“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可忧境地时采取的。
2、内容都有关注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的举措。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主,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还办新式学堂、引进科技、创建海军;戊戌变法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兼习中西学科、实行征兵制等。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的积极历史作用:
一、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他们认识到,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而经过了军事上的惨痛失败,他们更是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比较著名的有曾国藩在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等。
二、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之后,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其中比较著名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所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企业的利润吸引中国的一些地主、官僚、商人投资新式工业,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端。
三、 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开办“新学”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留洋求学,为中国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备类人才;办刊译著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互融合。 提到洋务派对西学传播的贡献,便不得不提其开办的近代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及从事译书等活动。
四、 洋务运动还促使了社会风气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争论以及对顽固派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和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对于西方学习,开了好的风气。 其次,随着洋务派创办报刊,组织人员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派遣留学生出国 留学,使西方民主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