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的成长经历

2024-05-17 13:02

1. 朗朗的成长经历

郎朗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原大东区)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郎朗很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郎朗3岁时正式师从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学习钢琴。5岁时第一次参加东三省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并在赛后举办了生平第一场个人演奏会。
1989年,年仅7岁的郎朗参加首届沈阳少儿钢琴比赛,再次获得第一名。1991年,郎朗从3000余人的报考大军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科,师从赵屏国老师。
1993年11月,郎朗参加第五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获得专业二组第一名。1994年,自费参加的德国埃特林根第四届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获得了甲组的冠军(甲组15岁以下、乙组20岁以下)、杰出艺术成就奖。
1997年3月,郎朗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位于美国费城的世界著名的音乐学院,师从加里·格拉夫曼;同年,在格拉夫曼的引荐下,郎朗通过甄试,与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走向了职业钢琴演奏者的道路。

扩展资料:
一、朗朗简介
郎朗(Lang Lang),1982年6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国钢琴演奏者,联合国和平使者,毕业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
1997年12月,郎朗与IMG经纪公司签约,开启了职业演出生涯。1999年8月,参加美国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世纪庆典明星音乐会,作为替补登台演奏。
2001年,在人民大会堂进行100周年百年庆典巡演。2002年,获得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2003年,推出个人钢琴演奏专辑《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协奏曲名录》。2005年,在白宫举行个人专场独奏会。
2006年,推出个人钢琴演奏专辑《黄河之子》。2008年,获得美国录音师协会颁发的“艺术荣誉奖”。2010年,获得国际门德尔松大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2011年,举行了“弗朗茨·李斯特诞辰200周年郎朗现场音乐会”。2013年,参加维也纳音乐厅100周年音乐季,并应邀举行了两场音乐会;同年,获得“全英古典音乐奖”年度国际艺术家奖。
同年10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郎朗授予了“联合国和平使者”称号 。2015年,凭借专辑《莫扎特》获得“德国古典回声大奖颁奖典礼”年度器乐演奏家大奖(钢琴类)。
2016年,推出首张个人跨界专辑《纽约狂想曲》。2017年8月27日,获得亚洲新歌榜年度盛典音乐视频杰出贡献奖;12月8日,获得“商业星力量巅峰人物年度盛典”年度实力音乐人奖。
二、个人生活
郎朗的祖父当过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他的父亲郎国任是文艺兵,在部队里做过专业的二胡演员,退伍后进入沈阳市公安局工作,他的母亲周秀兰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总机工作,负责整个总机房的维修、服务和转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朗朗

朗朗的成长经历

2. 郎朗的成长之路是怎样的?

郎朗,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原大东区)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郎朗很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郎朗2岁半时就被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猫演奏的《匈牙利第二号狂想曲》所吸引,从而对钢琴演奏者的手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无师自通地在家里的国产立式钢琴上弹出了基本旋律,从此由父亲郎国任对他开始钢琴启蒙。

郎朗3岁时正式师从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学习钢琴。5岁时第一次参加东三省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并在赛后举办了生平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年仅7岁的郎朗参加首届沈阳少儿钢琴比赛,再次获得第一名。1991年,郎朗从3000余人的报考大军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科,师从赵屏国老师。1993年11月,郎朗参加第五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获得专业二组第一名。1994年,自费参加的德国埃特林根第四届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获得了甲组的冠军(甲组15岁以下、乙组20岁以下)、杰出艺术成就奖 。

1995年9月,以公派的身份参加在日本仙台举办的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获得金奖。回国后,郎朗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1996年,郎朗应邀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嘉宾出席的开幕式音乐会上,14岁的郎朗被指定担任钢琴独奏。1997年3月,郎朗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位于美国费城的世界著名的音乐学院,师从加里·格拉夫曼;同年,在格拉夫曼的引荐下,郎朗通过甄试,与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走向了职业钢琴演奏者的道路。

3. 朗朗是怎样成名的

他被称作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新一代钢琴演奏家。3岁学琴,5岁即在沈阳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13岁时获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1997年,他获美国费城科蒂斯音乐学院奖学金;2002年,年仅20岁的他成为第一届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得主。 这个男孩就是有着钢琴“彗星”之称的天才音乐家郎朗。如今,这个疯狂喜欢NBA的年轻人和他的偶像姚明一起,常会被美国的媒体同时提及。 郎朗成名之前求学北京的经历与轰动一时的陈凯歌电影《和你在一起》不无相似之处:对儿子要求极为严苛的父亲牺牲了自己奋斗一辈子的事业和前程,陪同儿子尝尽漂泊异乡的酸甜苦辣,最终又陪着儿子赴美深造。 郎朗从普通孩子到年轻的国际钢琴大师的传奇经历,和当年“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事例一样,燃起了多少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心里的梦想。郎朗是如何被塑造成国际钢琴明星的?郎朗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中西钢琴教育的?今晚即将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亮相的郎朗,昨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第一部分 “琴艺没进步,我可不敢回来” 记者:您旅美多年,这次回国巡演有什么特别感受? 郎朗:这是我旅美7年后,作为职业钢琴演奏家首次回国进行五城巡演。此前在北京、香港、上海举办的音乐会都是我在当地首次个人独奏音乐会。这次回国很有幸跟国内知名乐团合作,感觉国内观众更加亲近。这次合作的乐团,例如中国爱乐乐团已经颇具国际水准,而我自己这7年在琴艺上也不断进取,不然也不敢回来。 记者:您对自己的新碟《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钢琴协奏曲》有什么看法? 郎朗:这是我在国内发行的首张大碟,曲目是由我自己随意挑选的,与我合作的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芝加哥交响乐团是1999年令我在欧美钢琴界“出名”的乐团,因此我认为这张碟是高水准的。曲目结构设计也很有创意,其中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是从一个老人的角度回顾青春,纯粹的俄罗斯风格;而门德尔松的曲子则是一个年轻人在展望未来,典型的德国风格。让不同风格、不同音乐感受形成对照,这样的设计是个创举。 记者:曲目广博是您的特点之一,这是什么因素造就的呢? 郎朗:这也许是由演奏家的个性决定的吧。有些钢琴家在单方面特别有造诣,而我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希望能把音乐会做成电影那样,把两个小时分成几个单元,各个单元用不同风格的曲目形成对比,显示创意的阐释。其实,到上个世纪,钢琴家们仍然是全面的,只是到了这个世纪,各行各业的分工更加明确,各人发展各自的专长。但是我个人认为,音乐还是丰富的好。 记者:您自己对演奏曲目有没有偏好? 郎朗:应该说没有,我认为演奏是在完全尊重作曲家本意的基础上再融入个人理解进行的。例如,这次我加入DG后的首张大碟中,老柴是长老级的大师,门德尔松是半古典半浪漫的风格。马上在纽约推出的以100万美元制作的DVD,其中上半部分是海顿、舒曼、舒伯特的曲子,下半部分用的是谭盾1978年创作的《八幅水彩画》,冠以“家”的主题,还有由莫扎特的歌剧改编的李斯特的《唐璜》,将长篇歌剧高强度压缩成15分钟的钢琴,极具艺术性而又富有层次和活力。另外我还将与父亲合作,用钢琴加二胡演奏《赛马》,其中的场景很有戏剧性。 第二部分 “音乐教育只重比赛,学生很难成音乐家” 记者:能简单谈谈您幼时学琴的经历吗?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决心成为钢琴大师的? 郎朗:我两岁的时候,家里给我买了钢琴,从那时开始听录音,内容十分广泛,从西方名曲到中国民乐都有,父亲想从不同角度来启发我。开始学琴时只是抱着游戏的心态,那时候看了《西游记》很有感触,就把它化成音乐弹了出来。那时的黑白琴键对于我来说就跟变形金刚等玩具一样。5岁的时候我参加演奏会,从此喜欢上演奏,并认真地下决心要成为世界级大师。 记者:您在那个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在钢琴方面是个天才吗?您觉得国内音乐启蒙教育与西方相比如何? 郎朗:我学习速度很快,一个星期能背诵好几个中外曲目,我是背完谱后再弹,而不是看着谱练琴。那时我练完琴就去玩,不像现在的孩子都说“喜欢钢琴,但不喜欢练琴”。年幼时可以只接触经典曲目的片断,长大了再完整化,长时间练一个曲子会让小孩子厌倦,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不断更新曲目,练习才会有乐趣。我在沈阳师从朱雅芬,她曾在英国学琴,她让我练习巴赫的那些和声和调式等很有利于开发脑力的曲子,给我打的基础非常好。

朗朗是怎样成名的

4. 朗朗成长的作文800字?

成长是漫长的,成长又是幸福的。有一棵小树苗,它经历过漫长而又艰难的成长历程,从一棵幼小的树苗开始,经过人们的浇水施肥,修剪枝条,而且小树本身又经过风吹雨打,最终一棵幼小的树苗茁壮成长为一棵能挡风遮雨的参天大树。一只幼小的雏鹰呆呆的望着湛蓝广阔的天空,心想:若是能像爸爸一样翱翔在天空,该多好啊!于是它也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历练,终于飞上了天空。世上所有的生物成长其实都一样,都经历过成长道路中的酸甜苦辣。我也一样,从幼儿到少年。在小时候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实现自己的梦……成长,成长使我们历练,成熟,稳重,渴望

5. 著名音乐家郎朗的成长记。

1982年6月14日,郎朗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原大东区)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

童年郎朗 (5张)
家庭。祖父曾经是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父亲郎国任是文艺兵,曾在部队里做过专业二胡演员,退伍后进入沈阳市公安局工作。母亲周秀兰能歌善舞,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郎朗很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两岁半的小郎朗被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猫演奏的《匈牙利第二号狂想曲》吸引,对钢琴家的手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无师自通地在家中他出生前就已购买的国产立式钢琴上弹出了基本旋律。从此由父亲郎国任对他开始钢琴启蒙。三岁正式师从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学习钢琴。5岁第一次参加东三省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并在赛后举办了生平第一场个人演奏会。1989年,7岁的郎朗参加首届沈阳少儿钢琴比赛,再次获得第一名。在朱雅芬老师的建议下,郎父排除万难带着郎朗赴北京求学,备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郎朗在1991年9岁时,从3000余人的报考大军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科,师从赵屏国老师。入学两年后,1993年11月,11岁的郎朗参加第五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获得专业二组第一名。
郎朗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奖项来自1994年自费参加的德国埃特林根第四届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还在就读央音附小六年级的他获得了甲组的冠军(甲组15岁以下、乙组20岁以下),并且因为比赛中优异的表现使得钢琴比赛的组委会自创建比赛以来首次特别颁发了杰出艺术成就奖,这是埃特林根大赛历史上第一次给同一个人两项大奖,这也是当时中国同年龄段的琴童在国际上获得的最好成绩。
1995年9月,13岁的郎朗以公派的身份参加在日本仙台举办的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 for Young Musicians),在这项全世界影响最大的青少年钢琴比赛中,郎朗在比赛中力拔头筹获得第一名金奖。回国后,郎朗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演奏肖邦24首练习曲。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1996年重组时,郎朗还应邀与新成立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嘉宾出席的开幕式音乐会上,14岁的郎朗被指定担任钢琴独奏。
在郎朗获得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以后,为了让郎朗走向世界,郎朗在父亲的帮助下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退学报考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钢琴大师加里·格拉夫曼在看完柴科夫斯基比赛录像带和北京音乐厅现场录制的肖邦24首练习曲录像带后,迅速给郎朗寄来报名表、邀请函以及给美国领事馆的信,以便协助他尽快赴美参加当年的柯蒂斯入学考试。1997年3月,14岁的郎朗不负众望,又一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位于美国费城的世界著名的音乐学院,师从加里·格拉夫曼。
在留学前近半年的空档里,郎朗在国内多个城市包括沈阳、上海、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地举办告别巡演。1997年8月12日在沈阳中华剧场的个人独奏音乐会是他留学前真正意义上的告别演奏会,在这场演奏会的现场,他第一次领会了《我的祖国》描述的对祖国热爱和依恋的感情。
1997年9月入学后,郎朗一边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各种音乐课程,一边在当地高中进修文化知识,还跟随曾主管费城文化教育方面的前任副市长同时也是莎学权威的大学文学教授理查德·多郎补习西方历史文化。除了钢琴技艺日渐成熟之外,郎朗从费城从柯蒂斯迈出了登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陆续获得了与某些知名乐团合作的机会。1997年底,在格拉夫曼的引荐下,郎朗通过甄试,成功得以与国际上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走向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

著名音乐家郎朗的成长记。

6. 郎朗成长遇到什么困难

郎朗:其实,我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许许多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有的困难甚至差一点扼杀了自己的艺术生命。至于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我认为还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所带来的困难。从一个中国琴童成长起来,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事。那时候的条件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在很多人看来,在音乐方面没有种族歧视,也没有太大文化差异,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作为亚洲人,学习西方的古典音乐要比德国人、法国人等欧洲人难得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习音乐,学习弹钢琴,并不是要弹得多快,弹得多流畅,而是要看你在艺术处理及文化上是否掌握得好。正因为对西方文化理解不足,导致我们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及艺术处理上往往有所欠缺。这一点,我认为亚洲人学习音乐应该把克服东西方文化差异放在首位。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小时候在国内要去看国外的音乐会是很困难的事,欧洲人从小就可以去看音乐会,有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这些我们都没法相比。但是我们有自己克服困难的办法。不能去看国外的音乐会,可以找录音带和录像带,凡能找到的都找来了。后来,靠一遍一遍地听录音看录像,很刻苦地练习,才跨越了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鸿沟,取得今天的成绩。

7. 郎朗父亲:我培养郎朗的10条心得

导读:郎朗父亲:我培养郎朗的10条心得
  
 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想必都是很高的颜值吧,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哦,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 育儿 资讯,如果对我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有什么一些意见的话欢迎在下方积极评论哦,我每条都会认真看的。那么本期的内容是:郎朗父亲:我培养郎朗的10条心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
  
 1.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一些名人曾说过“天才在于专心”。实际上,弹钢琴本身可以帮助孩子集中精神。
  2.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通过记忆音乐,记忆力将继续增加。郎朗小时候必须记住课堂上的成绩。这是朱老师和赵老师都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记忆力自然得到加强,在长期的训练中,郎朗自然形成了非凡的记忆,成为了活着的计算机。(编者注:郎朗神父的话非常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他们擅长于独立地识别乐谱,则必须在其有效之前先学习它们(或者伴随母亲的提醒记忆,随着水平的提高,学习钢琴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第三,我们必须强调效率。
  两分钟内可以做的事情不应该两天之内完成,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两天之内要花两分钟的时间做事,您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是无效的,而且您的注意力分散了,不一定比做两分钟要好。但是在两分钟内做会集中所有人的精力,效率很高,效果会更好。
  
     
 
  第四,竞争。
  竞争具有最大的动机,可以激发潜力,并且必须具有竞争精神。
  5.加强培训。
  通过各种方法,物质刺激,军事训练等,让孩子们忘记了消极的情绪,完全陷入了这种状态,让他感到时间每天都在飞逝。
  
     
 
  郎朗和陆羽分享他的音乐之旅:
  6.孩子上学后,应与班主任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让老师支持你,鼓励和支持孩子,老师的力量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就像郎朗上小学一样。
  第七,让孩子们热爱所学。
  首先,您必须爱自己,与您的孩子一起学习并成为您孩子的学习伙伴。练习钢琴时,我将始终站在郎朗的身边,我将全神贯注于此。一起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就像与他成为伴侣,他不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与只练习钢琴相比,他更感兴趣,也更有效率。
  
     
 
  8.必须调用它进行比较,学习,追赶,帮助和超级。
  这四个词很严肃,但它们是钢琴学习的重要元素。竞争感,互助感和学习欲望都是学习钢琴过程中的好老师和乐于助人的朋友。
  9.确保不要把父母的错带给孩子,要给他们一个纯净的空间。
  孩子是纯洁的,他的音乐也是纯洁的。成人应尽可能避免孩子,尤其是不要谈论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话题。
  10.与老师合作并选择老师也很重要。
  一位好的老师可以帮助孩子避免在学习钢琴知识的同时走很多弯路。他在生活中也有一定影响。

郎朗父亲:我培养郎朗的10条心得

8. 我的孩子会成为朗朗吗?

如果家长对音乐界有所了解就会发现,国内在世界级比赛中获奖的者大多出身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下一个朗朗,走专业音乐学院道路,那就需要让孩子考音乐学院附小、附中。
  
 这几乎是孩子成为著名演奏家的首要条件,也是唯一通道。如果孩子根本没有经过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想成为世界级著名演奏家、音乐家,可能性微乎其微。
  
 孩子能不能考入顶级音乐学院,除了孩子的天赋,更多的是对整个家庭的考量。
                                          
  孩子学琴的初始年龄 
  
 先来看看那些已经闻名世界的演奏家的学琴史:
  
 郎朗:3岁由父亲郎国任当启蒙老师,开始学习钢早,4岁开始师从朱雅芬教授。
  
 李云迪:4岁进入重庆市少年官手风琴班。次年,李云边就凭借极高的音乐天赋和表现力荣获四川省少儿手风琴比赛幼儿组第一名。7岁转入少年宫钢琴班,2年后就弹到了肖邦练习曲(相当于九级以上)并能熟练掌握。同年,老师把这位手都够不到八度的小天才引荐给了但昭义教授,12岁进入四用音乐学院附中。
  
 李传韵:被称为“小提琴王国中的鬼才”,父母都是专业小提演奏家,3岁随父母学习小提琴并显示出过人的天赋。
  
 陈曦:3岁学习小提琴,7岁登台演出,12岁举办独奏音乐会,13岁开始同国内外顶尖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王温迪:3岁半学习钢琴,6岁转学小提,10岁以小提琴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五年级。
  
 一路看下来会发现,这些演奏家的初始学琴年龄都在5岁以前。
  
 如果孩子初始学琴的年龄已经超过6岁,那么考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像练武一样,这行讲究的就是童子功。别人在考学前已经有5年以上学琴史,你的孩子才2年,你猜,谁被录取的机会更大?
  
 就算你的孩子是郎朗也没用,除非…“他是天才莫扎特。不过莫扎特也是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的。
  
  考学的年龄 
  
 音乐学院时小招收9~12岁的孩子(附小四、五、六年级),附中招收在校小学六年级、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的地下室里租住着很多常年带着孩子在此学琴的家长,往住都是一年考不上再考一年、再考一年、再考一年…
  
  练琴的时间 
  
 如果你的孩子每天连1小时的练琴时间都保证不了,想考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概率基本等于“零”。
  
 作为业余学琴的孩子,每天练琴时间可多可少,但至少该保证1小时。学琴是件持续性的事情,是非常正式的事情,要培养孩子认真的态度,要有责任感来完成老师每周留的课业。如果你的孩子想考专业音乐学院,毎天练琴时间至少在3小时以上,考前练习时间在6小时左右,甚至更长。
  
 要不怎么说练琴也是一份体力活呢!
  
  专业老师的水平 
                                          
 如果你的孩子想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那么他的专业老师必须拥有与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水平相近的程度,这样才可以保证不走弯路,直线进步。在考前3年坐右,需要定期到北京找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考前半年最好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方便准备考试。同理,如果孩子计划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就去找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吧!
  
 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专业水平估计过高、期望过高,认为孩子报考音乐学院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造成这个原因不是家长自不量力,而是当地师资水平有限,古典音乐的氛围不够,对本专业的水平了解仅限于考级和老师的夸奖,缺乏参照性的对比,自然对孩子的专业水平无法正确认识。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省里或是市里比赛第一名,9岁过了钢琴九级,就理所应被音乐学院录取。如果家长仔细研究专业音乐学院招生简章就会发现,每年各年级各科招生只有几名到十几名、全国几万名考生报考,竞争可想而知。
  
 为孩子提前找报考学校的老师上课,可以准确判断孩子目前所处的水平适不适合当年的考试。如果有一定差距,可以明年再考,不要硬考试试。随便的报考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那些在省里或市里拿第一,小小年纪就过了最高考级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专业水平与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招生水平有非常大的差距,专业老师的评价可以让家长尽早地作出决定,以免耽误孩子的一生。
  
  家庭的经济基础 
                                          
 家里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孩子报考音乐学完专业路线,这是一种不确定的投资。在考音乐学院附小、附中之前上课的费用、交通住宿费用、家长陪读期间的误工费等,还有考入音乐学院之后,孩子可能要准备进军世界顶级音乐学府,要投的报名费、考试费等,都是不小的开支。如果要留学,除非孩子的实力非常强,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否则家里要准备一套房子的钱一一这套房子的钱不是三线城市的房子,绝对是一套一线城市房子的钱。
  
 当然,这些都是在孩子考上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后话”。孩子考上了,就等于家长买了一只绩优股,赢的概率非常大。如果考不上,家长的投入就只能是未知回报了。
  
  长的心理素质 
  
 孩子想考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除了孩子具备音乐方面上佳的素养,家长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第一要素:家长的执着 
  
 托人找关系把孩子往名师那甲送,停职(有的家长干脆直接辞駅了)陪读,一年考不上再考一年的而不舍,没有家长的执着,这条路很难走下去。
  
  第二要素:家长的胆量 
  
 在当地的音乐界,家长觉得自家孩子很厉害,到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参加考试,突然发现自家孩子的能力很普通,这是大多数考生家长的常见心态。有的家长在孩子还没考时,自己已经却步了。听音乐学院专业老师的指导、分析,不被别人家孩子的能力所吓到,这是家长需要的胆量。
  
 就算孩子有足够的能力考进了音乐学院,在那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家长会发现自家孩子只是“凤尾”,想成为著名演奏家实在遥遥无期。
  
 虽然家长需要具备接受孩子失败或平庸的胆量,不过家长也要知道,有些琴童在进音乐学院的时候未必是顶尖的,反而后期显现出勃发的音乐生命力。
  
 一开始就认输,未免为时过早
  
  第三要素,:家长能吃多少苦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记录了学中提琴的女孩沈子钰妈妈做的家常菜。5年里,妈妈放弃工作,离开亲人,陪着女儿住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出租房里,每天的生活除了为女儿做饭做菜,就是陪女儿上课,参加国际比赛。
  
 这还是女儿已经就读专业音乐学院后的生活,虽然苦,却还能看到目标与希望。陪孩子“报考”音乐学院更是让家长身心疲惫的事。
  
 丢下工作然后陪着孩子来到一座陌生的大都市,很多家庭因为条件有限只能租住在地下室或者简陋的民房里,家长每天除了做饭,洗衣服,就是陪孩子练琴、上课、再练零、准备考试。你全身心的投入只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结果,到最后这种心理上的“苦”是很多成年人也无力承受的。
  
  第四要素:整个家庭可以投入多少钱 
  
 在你为孩子踏出这步之前,就要计算好你可以投入多少金钱。如果父母一方放弃工作陪读,另一方在经济上可以支撑多久。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家长有家长的生活,不要为了孩子未知的目的,家长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证。要知道,一旦踏出这步,在孩子学琴上的投人就没办法再计算,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只有不断地投入,再投入。
  
  第五要素:家长和孩子最后的退路 
  
 从孩子踏上考专业音乐学院这条路开始,家长就要把自己和孩子最后的退路计算好,比如家长决定辞职全程陪读,如果孩子考上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家长以后的生活要怎么维系?如果孩子没能考上音乐学院,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文化课一定会受到影响,以后的学业要怎么继续?
  
 在认识的琴童家长中,就有陪读陪到最后不仅没了工作,没了存款,也没了老公的。就算孩子进人音乐学院附中,这位家长的生活要怎么下去?
  
  小贴士 
  
 我们总想着怎么把孩子培养成才,忽略了对自己心理上的培养。
  
 我们可以无条件为孩子付出,但不能为孩子而活。孩子的人生是他的,我们的人生才是我们自己的。为孩子活着的爸爸妈妈,一旦孩子让你失望,你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厌弃。背负着家长人生的孩子,重压之下也很难“身轻如燕”地起跑。
  
 想让孩子飞得更高、跑得更快,就不要把我们的人生绑在孩子的身上
  
 除了以上这些准备,家长还应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了准备音乐学院的考试,长时间的练习是必要的,然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平衡考试、练琴和孩子性格上的发展,对孩子长远心理发展来看,可能比考试本身更重要。
                                          
 央视《讲述》栏目曾经记录过著名小提琴手唐韵的故事:
  
 唐韵9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13岁时因出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而成名。
  
 也是在那一年,唐韵被学校推参加全国少儿小提琴大赛。之后的一天,外出的唐的父亲回家看到唐的没练琴,立即火冒三丈动手打唐韵,后来我了棍子来打,当时气蒙的唐韵父亲本来想打唐韵的屁股或腿,没想到唐的手一档,棍子落在了孩子的胳膊上,当时就不能动了。歇息了一会儿后,唐韵父亲要孩子继续练琴。唐韵的胳膊却动不了了,甚至还严重地青常脚胀了起来。一拍X光片,医生说是骨折。唐韵父亲一听,上去就踢了唐韵两脚。医生惊异地瞪着两眼迷感不解:孩子的胳膊都断了,还踢他,这是亲爹吗?
  
 医生无法理解唐韵父亲的心情——“从小就督促你练琴,辞职来上海陪读,好不容易等到了这次参加比赛的机会,你却不好好练。我打你,你还敢抵,这下胳膊断了,不能去参加比赛了,眼静地失去一个好机会,能不火吗?”
  
 医生说唐韵受伤的右臂必须要打1个月的石膏,然而还不到3个星期时,唐韵父亲又做了一件让人们瞠目结舌的事。他党得小孩的骨头长得快,带唐的去拍了片子,看到被打断的胳膊基本长好了,就把唐韵带到澡堂的热水里,把唐的胳膊上打的石膏泡化了,用剪刀剪开折了,让唐韵提前活动手臂,加紧练琴,以免到时候受伤的胳膊在比赛中影响发挥水平,唐韵没拒绝也没抗议,默默地拿起琴来就练。但还痊愈的胳膊,每动一下都非常困难、疼痛。直到唐的几十天后去参加比赛,在台上拉琴时仍然很疼。
  
 这次比赛之后,陈凯歌的剧组去上海音乐学院挑选会拉小提琴的演员,唐韵自己决定去剧组拍摄,甚至没有跟父亲说。
  
 唐韵父亲知道后跟着去了剧组,看到电影里唐韵和刘佩琦老师饰演的父亲那样深厚的感情,回想起来唐韵自从上六年级后就不叫他“爸爸”了,读初中后更甚,面对父亲也是无话可说。
  
 在央视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提到父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已经在小提琴界露头角的唐韵还是显露出种种抱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