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2024-05-06 05:08

1.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主要形式是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量。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利率也随之变化。就货币政策而言,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主要的。虽然人们主要根据利率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但在分析过程中,利率只是一个中间变量。这说明,货币供给的增加会造成货币的贬值。
  为什么会造成货币的贬值?原因在于利率。在GNP和价格水平(P)不变,即对货币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会引起利率下降。从利率平价定理可知,利率下降的结果是本国货币相对外币贬值。反之,如果货币供给减少,汇率便会升值。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2. 利率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利率属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有一个比较好的记忆方法就是,一般通过央行来实施的都是货币政策。比如调整准备金,调整利率

而政府实施的比如加大公共项目投资,都属于财政政策

3. 货币政策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实际上,操控利率本身也是货币政策的其中一种,被用于实现想要的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利率是宏观经济原则,通常是针对国家的总体经济。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是被赋予推动货币政策责任的实体。运用货币政策和利率的目的取决于中央银行试图实现经济影响的类型。

央行利用银行利率等货币政策调控经济

应用货币政策和利率的其中一个目标是鼓励消费者花钱购买更多产品和服务。这可能是一般消费水平明显下降的结果。其中一些影响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因此导致的产品和服务性需求减少而使失业工人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会利用货币政策和利率刺激一般消费增长。
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降低将导致借款人从银行贷款的利息减少。这也会使贷款或信用额度资格标准降低。消费者因此能获得必要资金用于购买房子,汽车,及其它产品和服务。这不仅鼓励经济活动,还能降低失业率,因为企业需要雇佣更多工人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
如果中央银行想减缓经济活动,就会提高利率,使消费者获得融资的成本上升。这还会导致银行收紧发放贷款和信贷要求,使消费者更难获得消费贷款的资格。因此,货币政策和利率只是控制经济的手段和工具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在传统货币政策中,全球大部分中央银行都用银行间拆借等超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和实体经济。官方基准利率是资金基本面和央行调控意图的全面反映。尽管有学者认为相较于利率,货币对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更强、央行控制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能力有限,但次贷危机以来的官方基准利率走势表明,央行对短期利率的调控意图在增强而非减弱,且创造了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等手段加强对长期利率的调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主要国家央行开启了非传统货币政策,核心内容是央行综合利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强化对长期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调控。相较于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调控长期利率,体现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意图。在此过程中,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深入分析二者关系,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效与否便可窥斑见豹。各国央行的名义政策利率继续保持分化,全球金融市场利率与政策性利率的关系也越来越松散,尤其是长期利率与央行主导的短期基准利率的松散关系由来已久。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央行能否调控长期利率?
理解长期利率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长期利率由实体经济变量(储蓄、投资等)决定,独立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没有能力影响长期利率。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货币政策能直接作用于短期市场利率,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间接影响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通常无法利用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也很难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被灵活使用。
货币当局控制长期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长期利率紧密相关的期限利差(term spread)对金融市场预期具有重要影响。次贷危机之后的政策凸显了这方面的调控意愿。通俗而言,期限利差是收益率曲线的陡峭程度。当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市场通常会认为这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具体实践中,因其无需重新估算期限溢价,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个月国库券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常被用来作为预测经济是否衰退的工具。如果该利差不断缩小,甚至出现负数即收益率曲线倒挂、反转,通常表明未来经济衰退概率较高。长期利率和经济衰退之间确实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债券作为安全资产,通常是人们规避长期风险的主要投资选择。因此,当人们预期未来经济衰退的概率较大时,往往会增持安全资产如长期国债,由此拉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和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通常被分解为短期利率远期水平(expected futur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和期限溢价(term premium)。理论上而言,央行可以通过控制这两个因素或其中之一来控制长期利率。比如,在无套利均衡条件下,央行只要调控短期利率,市场不存在套利机会,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机制顺畅,央行最终就可以调控长期利率。
相反的观点认为,长期利率只有一部分来自远期短期利率,另一部分来自均衡实际利率或者自然利率。因此,影响长期利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产率、人口结构、消费者偏好、市场对未来风险的预期等,这些因素央行并不能直接调控。
笔者认为,短期利率是否能顺畅传导至长期利率、无套利均衡是否存在的关键,在于债券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完善。如果债券市场自身发展充分,央行货币政策公告的预期效应、数次调控长期利率的手段保持一致,债券市场投资者将会对此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期,将长期利率调控手段加入预期,从而在债券交易中体现出来。借此,央行调控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宣示效应叠加其买入长期国债的操作,将实质性拉动长期利率走低,市场预期也得以实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20年以来,全球长期利率一直在走低。这种现象是由实体经济自身因素还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引起的,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和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就具备可行性,当下调控长期利率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货币政策

5.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

期限结构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市场上各种直接因素的影响,经济系统中的各种经济因素也都在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市场因素影响着债券市场,从而影响着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近年来,利率期限结构在货币政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与货币政策相结合,考察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也是对中国现在货币政策机制的有益补充,并且为将来利率市场化实现后,对利率在货币政策上的运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一、研究动因分析

 

  (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纵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近年来,货币总量、基础货币量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中的作用日益淡化,货币政策越来越简化为关于利率的政策。这种从货币到利率的转变是由两个因素所推动的。一方面是由于支付和交易技术的发展带动的金融创新弱化了货币指标与经济的联系,另一方面,利率指标以及反映在利率期限结构中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关系在揭示通货膨胀、经济未来趋势方面的优势日趋明显(纪世宏,2003)。而中央银行只能影响短期利率.短期利率并不能影响消费、投资、出口等,但是长期利率对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如消费和投资都有显著而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是由对短期货币政策市场发生作用,进而影响长期市场而对实体经济发生作用的。利率期限结构反映了无风险的长、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所以利率期限结构就成为了货币政策态势的重要体现。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期限结构及其变动来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来改变预期,引导和影响利率的期限结构。

 

  (二)从金融学角度来看

 

  期限结构中包含的经济信息对债券定价,投资者决策来说相当重要.很多期限结构模型都利用隐含因素来解释期限结构运动。但是,在这一框架下,收益率只是一些观察不到的变量或隐含因素的线性函数,对隐含因素的经济性质,或者说对驱使利率运动的作用因素的考察不多。而且,往往只能解释收益率曲线的长期,对收益率曲线的短期期限结构理论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虽然货币政策不是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唯一因素,但是确实决定利率期限结构的重要变量,因此,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可以更好的解释利率期限结构,以期为债券市场的各个主体,包括财政部、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等金融机构,对债券及其市场实施准确而又严格的宏观管理和进行高效率的实际操作提供具体的参考。

 

  二、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方式

 

  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对于其执行效果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程序对收益率曲线也会有结构性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下图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示意图。

 



 

  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初期,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且金融管制尚未放开之前,央行可以通过许多直接信用分配的手段,达到调节资金流动性的目的;加上金融投资工具及投资渠道十分有限,民间剩余资金大多流向金融体系,因此,央行强调以控制基础货币、银行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等变量作为政策的主要调节目标,其成效堪称卓著。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日趋多元化.民间资金的自主性逐渐加强,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对投资相对价格及报酬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由于市场的界线日渐模糊,而且金融市场与支付系统的效能提高,使得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间的替代关系更为紧密。这些将导致央行以数量管理的操作策略,其基础逐渐受到侵蚀,特别是市场流动性的需求行为似乎变得更加不容易掌握,也造成货币控制极大的困扰。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逐渐转向以利率为主要的操作工具。

 

  具体来说,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一方面,导致银行准备金短缺,同业拆借市场供不应求,拆借利率上升。进而引起其他短期市场利率上升;另一方面.短期利率的上升将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紧缩性政策有助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则市场会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下降,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应该比短期利率来得小.即收益率曲线将变得较为平坦,利差也会缩小。

 

  反过来,当经济萧条、发生通货膨胀时,央行将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同业拆借利率下降,将导致其它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同时上升,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扩张性政策有助于解决通货膨胀紧缩问题,则市场会预期物价上涨,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应该比短期来得大,即利差将扩大。

 

  从上可知,在货币政策拥有可信度的前提下,操作利率与长短期利差应呈反向关系。但是,若市场认为央行货币政策不具备可信度时,操作利率和长短期利差的关系将不确定。

 

  (二)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操作利率与长短期利差的关系,除了会受到政策可信度与干扰来源不同的影响外,也可能因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改变而产生结构性的变化,这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操作策略。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变化,将使操利率与长短期利差间的相关性发生改变。1997年10月以前,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基本上采取的是“调节性”的货币政策,就对抗通货膨胀的压力的决心而言,其政策可信度较低,因此,操作利率与利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负数,而在这以后,当美联储改为采用“非调节性”策略,前述相关系数明显变得比较大(Estrella和Mishkm,1995)。

 

  2.最终目标。如果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最终目标不同,可能会改变利率期限结构的经济含义,及其作为政策指标的性质。如果利率操作完全是以产出为最终目标。则长短期利差将是预测未来产出与通货膨胀率变动的最佳解释变量。但是,如果货币政策采取绝对的通货膨胀目标,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的预测,都不能提供额外或独立的信息。当然,央行实际操作方式,并非完全以产出或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的政策目标,而且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决策者与大众在市场信息取得的落差。以及市场预期行为的形成等因素,这些都跟模型假设多少会有些出入,因此,利率期限结构在经济预测方面仍有相当程度的价值(Estrel,a,1991)。

 

  3.汇率政策。利率期限结构也可能受到汇率政策的影响,Gerlach分析十个工业化国家的数据,得出下面的结论:货币政策若采用汇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国家,预期理论成立的机率比较高,即利差对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测能力较高,短期利率的走势比较容易加以掌握。比较而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短期利率变动与利差的关系受到期限贴水的影响较大,因此,利差的预测能力及其精确度比较低(Gerlach,1997)。

 

  三、研究方法

 

  货币政策除了解释利率期限结构,央行也关注于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变它。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传导机制始于短期利率,终于商品和服务的实际支出。而事实上,支出取决于长期利率。因此,估计央行引起的短期利率变动会如何影响长期利率的整个期限结构,将是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所在。在这个问题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简单回归方法

 

  简单回归法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其主要的思想就是:假设不存在其它变量导致利率与货币增长的相关变动,研究长短期利率与各需要研究变量的关系。

 

  各种预期理论都认为,利率的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关于预期理论检验的问题,各国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类检验的结果似乎取决于所考察的利率类别。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预期理论的检验似乎都拒绝了预期理论。而其它国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国内方面,杜海涛对中国上证回购和现券市场利率进行了预期理论检验(杜海涛,2002),唐齐鸣和高翔对中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预期理论检验(唐齐鸣和高翔,2002),结果均基本符合预期理论。

 

  虽然实证分析的结果有大部分拒绝了各种预期理论,但并未拒绝预期的重要作用,在实证分析中,学者们使用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差额来对未来短期利率进行预测,早期的研究表明,由于长期债券风险溢价的时变性,利率差额并不总是有助于预测未来的短期利率,但近来的研究在考虑时变风险因素后,发现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利率未来走势的信息。此外还发现利率的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关于未来利率、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经济周期以及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等方面的信息。

 

  显然,传统的回归方法假设不存在其它变量导致利率与货币增长的相关变动。那么是否可能存在其它变量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研究者们都开始在自己的研究框架下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变化的作用因素,考察利率期限结构以及宏观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关系与程度,以期为全面了解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提供支持。

 

  (二)VAR方法

 

  VAR方法能克服简单的回归方法存在的缺陷,它能够同时考虑货币、利率以及其它变量,概括出货币政策对主要宏观变量影响的一般均衡特性。Fung和Gupta用VAR模型研究了利率。产出,汇率如何对货币政策;中击做出反应。他们分别使用了银行超额现金储备和银行超额现金储备的意外变化来作为货币政策冲击的度量。结果发现,货币政策的扩张性;中击导致了利率的下降、产出的增加以及本币的贬值(Fung和Gupta,1994)。Ang和Piazzesi建立了一个VAR框架,使用了无套利限制且构建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指标,它们代表宏观因素,通过一个定价核因素他们可以用一种易处理的方式去检验这些宏观因素是怎样影响收益率曲线的动态性的,然而宏观因素能够解释收益曲线的短期和中期,由于长期期末难以处理,他们引入了隐含因素,那就是说定价核由宏观和隐含因素共同决定,通过依靠高斯的假设和价格的指数仿射说明他们发现“斜率”和“曲度”因素可以用宏观因素来解释而“水平”因素只能通过使用隐含因素来处理(Ang和Piazzesi,2002)。

 

  VAR方法非常的灵活,其中隐含的冲击响应关系和方差分解技术能为宏观经济冲击和收益率曲线之间的关系提供解释,但是VA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VAR方法只能直接体现出VAR系统所包括的那些到期期限的利率行为,很难说明那些VAR框架中不包含的到期期限的收益率曲线的运动。这样VAR的研究结果就不能完全捕捉收益率曲线对宏观冲击的影响。所以,一个非限制性的VAR不是一个完整的期限结构理论。其次,VAR系统中的所有变量都必须是可观测的,未观测变量则被排除在外,由于目前很多拟合效果好的模型如仿射期限结构模型里就含有隐含变量,所以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VAR所体现的各利率之间变动关系可能存在着套利机会,而非套利限制条件下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避免了这一可能。

 

  (三)事件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在中央银行干预发生场合下.利率期限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事件研究方法大都是选取那些决议改变政策利率的央行会议来作为事件样本点。但是也可以将其余决议不改变政策利率的央行会议也纳入事件样本,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如何反应于货币政策,并且关注远期利率,因为远期利率能相对更清楚地指出货币政策对哪一段利率是影响最大的。Cook和Hahn提供了关于央行作用于期限结构的较早信息,发现长期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确相关,这种相关性随着长期利率期限长度的增加而减弱,但却始终存在(Cook和Hahn,1989)。

 

  (四)构建基于宏观变量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法

 

  最新的研究开始尝试在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中加入宏观变量,由此可以考察货币政策行为会给利率期限结构带来什么影响。该方法相对于VAR方法的优点在于:首先,VAR方法只能直接体现出VAR系统所包括的那些期限的利率行为,而该方法能够捕获整个收益率曲线对宏观冲击的影响;其次,VAR系统中的所有变量都必须是可观测的,未观测变量则被排除在外,而该方法则能够衡量比较可观测的宏观冲击和未观测的隐藏变量分别对利率期限结构变动所起到的作用;再者,VAR所体现的各利率之间变动关系可能存在着套利机会,而非套利限制条件下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避免了这一可能。构建基于宏观变量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短期利率研究期限结构与宏观变量(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关系;然后利用已估计出来的结果进行调整,得到最佳表达式;一般的期限结构模型包括:状态方程、短期利率方程和风险方程三个方程,最后就把些表达式纳入到纯粹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中,求解模型的参数,组成的模型即为导入宏观变量的期限结构模型。

 

  从上面的四种研究方法来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从理论上来说,构建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方法的可能更加理想。

 

  四、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可以看到,已知的实证研究证据表明,央行行为确实显著影响了实际利率期限结构。然而,这种联系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完全相同,即使是在同样强度的货币政策行为下,某一长期利率变动情况也不尽相同。根据预期理论假设,这些变动反映了基金利率的即期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政策行为的预期,这些都可能会随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动。因此,对于此问题需要做进一步详细研究。

 

  1.将收益率曲线整合入通货膨胀目标的正式模型中。货币政策虽然不是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唯一变量,却是决定利率期限结构的重要变量;中国关于货币政策与利率的研究比较缺乏,在研究深度和先进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欠缺。然而,将收益率曲线整合入通货膨胀目标的正式模型中,应该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2.将宏观变量特别是货币变量纳入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的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关于未来利率、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经济周期以及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等方面的信息。将宏观变量特别是货币变量纳入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来考察货币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应该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

6. 汇率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直接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影响外汇供求,汇率是由外汇供求决定的.
  货币政策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出现国际收支长期顺差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政策促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中上缴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降低再贴现利率,使商业银行通过票据再贴向中央银行融资数量增加,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回收有价证券,发放货币。这样均能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
  货币供应量增加,一是引起利率下降,使国际套利资本流出,引起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项目的顺差减少。二是货币量增加,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水平,鼓励消费,从而增加进口。
  财政政策分析: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促使国际收支平衡。首先,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通过税收乘数或政府支出乘数成倍地提高国民收入,由于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导致进口相应增加。其次,需求带动的收入增长通常伴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后者具有刺激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价上升的过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后者会刺激资本流入。一般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超过它对资本项目收支的影响,因此它有助于一国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7. 货币政策与汇率问题

1、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这是对的。你认为随后后出现“大量外国资本会流入,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数量减少,人民币会升值”是不对的。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市场上本币减少,外资不一定会大量流入。
  2、国际贸易赤字会导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后,又会刺激出口。这是市场自身规律。
  3、你这里说的所谓升值与贬值都是指对外升值和贬值,就是人民币对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升值或贬值。货币政策不是本币对外升值和贬值的直接原因,货币政策的变化只产生辅助作用。
  4、货币政策是一国的内部政策,会对本币在国内的价值升降产生影响。如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市场上的流通货币会增加,引起通货膨胀,人民币对内会贬值(俗话说的“钱毛了”)。如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市场上的流通货币会减少,抑制通货膨胀,人民币对内会升值(俗话说的“钱结实了”)。

货币政策与汇率问题

8. 汇率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吗?

不属于。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汇率是由市场自由定价形成的。汇率的高低可以是说是受到各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主要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基准利率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