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2024-05-04 19:58

1. 为什么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为什么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2. 为什么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性产业

资源消耗型的经济模式已不能再作为主力带动中国可持续发展,同时当今中国经济面临促增长与控制通胀的矛盾,没有新的支柱产业带动,经济走出低糜是不行的。

一个综合国力高的国家,文化知识产业必定在整个GDP中占有重要比重,中国经过多年的资源消耗型增长,已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而文化知识产业是作为新支柱产业的优化选择,就看我们能不能迈好这一步。

当旧有模式陷入怪圈,只能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文化产业的提出,意味着过去的经济模式遇上了大问题。而发展文化产业不是出几个文件、开几个会、喊几句口号就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来了,实际发展慢慢看把~~~

3. 为什么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最后一块可以分割的大蛋糕,各国政府都陆续开始进军文化产业。目前的形势下,美国的文化产业相当发达,而且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污染少,产值高。每年美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其gdp的增长都是相当可观的。在90年代,韩国也提出文化强国的口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韩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趋于成熟,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突出。。中国文化资源丰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区域主动地位,就要着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样才能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是个人观点,不是很全面。我也是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的。。要是想了解的更多,建议你去了解一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要是还有其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学术交流一番。。

为什么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4. 2, 为何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这是政治题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和国家民族的历史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重大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给予政治重大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5.文化对人生有塑造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 中国如何把握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首先要严厉打击盗版  把握好知识产权  其次要鼓励创新。另外,我认为,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都要根据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予以推进。具体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一是加强研究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研究自身产业发展的规律等,都做得还不够。我们国家东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要根据当地实际,寻找不同的推进方式。二是要有“文化”意识。在我们国家,文化有其特定的功能、性质和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基本作用。三是推动产业和文化的结合。在充分认识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文化和产业结合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克服浮躁心态。现在有的地方盲目投资做项目、建园区、建主题公园等,这种苗头值得注意。

  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扎扎实实推进,如果盲目推进,很可能会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甚至给文化产业发展造成障碍。

中国如何把握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6. 如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围绕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主党派中央提交了相关提案,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拓宽发展思路 增强原创力
【声音】文化产业具有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耗能低、污染低等优势和特点。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回应】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足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文化产业要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建议】民革中央提出,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空间,关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学习国际先进的成功经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力;协调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努力构建文化产业的人才优势;健全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保障机制,清除影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完善税收政策 促进产业发展
【声音】2009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总数的2.5%,但离支柱性产业所应有的比重尚有差距,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上继续予以扶持,尤其是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回应】民建中央在提案中认为,目前我国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还存在不完善之处:现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税收立法层次不高,而且相关政策之间缺乏配合协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不够;税收征管能力尚待提高。
【建议】民建中央提出,强化战略发展意识,完善文化产业税收制度体系;实施差别税率,减轻文化产业税收负担;完善促进高端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制定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企业所得税方面看,为体现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的税收政策导向,可考虑对所有文化企业适用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15%的优惠税率。
理顺管理职能 鼓励文化消费
【声音】一些管理部门尚不能深刻认识文化发展与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联系,认为文化投入大、见效慢,因此动力不足,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流于形式。
【回应】民盟中央在提案中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并不适应:对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界定不清,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尚未理顺;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资金过少;尚未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出现浮躁、浅薄之风;农村先进文化真空现象严重;有利于文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7. 为什么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因为文化是人的文明的精神食粮,文化产业是将精神食粮加工包装成批生产的企业,在经济周期中,它会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同样会随着经济危机而衰落。
它对经济走出危机没有什么作用,而是对科学发展和生产力的推动有直接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及其延伸产业,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与之紧密联系的是旅游,以文化产业为载体,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为什么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8. 为什么要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

支柱产业有很多,包括电力工业,旅游.
电力工业,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西电东送”使贵州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力强劲拉动经济增长 ,“黔电送粤”协议签订后,贵州当即开工建设“四水四火”共538万千瓦的电源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2003年进入投产高峰后,由于这批项目不能满足“十五”期间送电广东省4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再增送广东400万千瓦和省内用电的需求,全省又开工(或进入施工准备)11个共1584万千瓦的电源项目,总投资620亿元以上。如果加上总数2340万吨大型煤矿和数百家中小型煤矿建设的投资,全省仅电力和与电力直接相关的煤矿的建设投资就大大超过了1000亿元,预计将达1300亿元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集中了这么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贵州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旅游业,从2005年,贵州旅游收入以49.85%的速度实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达250亿元,充分展示了贵州旅游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不可替代性,昭示了贵州旅游业能够成为黄金产业的灿烂前景。最具闪光点的黄果树瀑布节、“十一”黄金周、春节黄金周、文化精品“多彩贵州风”,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成为贵州旅游的助推器。旅游业必然成为贵州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实践证明,旅游产业是我省的黄金产业,最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旅游产业,是我省依托特色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从省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决策,奠定了旅游业在贵州经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贵州旅游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总体上看,把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时机已经成熟。西部大开发的成效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成为旅游大国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我省旅游业有了良好的基础,各级领导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我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雄奇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日渐看好的市场前景,决定了旅游业必然会成为贵州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完全有希望成为旅游大省。 
旅游业可以成为率先实现贵州历史性跨越发展目标的产业。旅游业在贵州经济发展中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中,一再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市场的比较优势、资源的比较优势日益彰显出来。我省旅游业已连续五年持续稳定地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十五”末年更是达到了35%的高增长,圆满完成“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增长25%的总体目标。旅游总收入在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000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增加1.05个百分点。从目前的情况看,我省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13%,在全国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在我省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确实具有“吹糠见米”之功效。 
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发展的深度;工作落实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高度。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产业兴,旅游大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