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汇

2024-05-06 13:09

1.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汇

《经济生活》
专题一 生活与消费
1.商品价格:
是什么—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影响
对生活:总体上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具体的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A、B互为替代品,A价格上升,对A需求下降,对B需求上升,A、B为互补商品,A价格上升,对B需求下降。
对生产: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为什么—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怎么办—如何稳定物价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稳定物价、调节供求关系;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人们的生活消费
是什么—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
为什么—影响消费的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消费与收入成正比;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消费与收入差距成反比。
怎么办—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国家:根本途径:发展经济(生产力),增加收入;
      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稳定物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企业:提供适销对路、高质量的商品、服务。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是什么—金钱是什么(起源、本质、职能)
起源:商品交换的产物;
本质:一般等价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为什么—钱可用来做什么、不可用来做什么
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怎么做—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1.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
    是什么—企业信誉的含义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为什么—企业信誉的重要性
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怎么做—成功的要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就业问题
    为什么—就业的意义(国家、劳动者个人)
对劳动者: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生活水平提高;
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目标:促进就业);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社会稳定,和谐社会。
    怎么办—如何解决(党和政府、劳动者个人)
党和政府: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为创业和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基础作用,完善市场就业体制;大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完善保障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企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3.投资问题
是什么—常见理财方式的特点
储蓄:便捷的投资;
债券:稳健的投资;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商业保险:规避风险,保值增值。
怎么办—理财的原则
收益性,安全性,多样性,适当性;规避风险,保值增值。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1.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收入公平的意义
对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对个人:有利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怎么办—如何解决
根本途径: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制度保证: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提高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公平;
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是什么—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资源节约,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发展;
公平: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两者关系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怎么办—如何处理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依法纳税
    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的原因
原因:社会主义税收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集体、个人根本利益一致);
意义:为国家职能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怎么办—依法纳税的要求(个人、国家)
依法自觉纳税、诚信纳税;坚决反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增强对税收征管使用和监督意识。

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国家的宏观调控
    是什么—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含首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什么—加强宏观调控
共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个性: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共同富裕)。
    怎么办—宏观调控的手段
主要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计划
          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辅助手段:行政手段:行政命令、行政指示规定
2.科学发展观
    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式:统筹兼顾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
实践: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联系当前建设中诸多问题)
理论:指导方针、战略思想
    怎么办—如何贯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经济全球化
    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含义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为什么—双重影响
积极: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风险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怎么办—如何对待
双刃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政治生活》
专题五
1.公民的政治参与:
是什么—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
是什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四个环节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为什么—公民为什么可以也必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意义:政府: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职能、原则、宗旨);
      公民: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素养、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
      国家:体现国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怎么办—参与的原则、基本要求
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基本要求:依法有序。
2.政府的职能:
是什么—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
为什么—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和原则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权益的捍卫者;
地位:
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怎么办—如何正确履行职能
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3.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是什么—监督体系具体内容
行政体系内部: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国家预防腐败局;
行政系统外部: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司法机关、社会与公民、党。
为什么—政府权力需要被监督和制约的原因、意义
原因:公民:国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有权监督
      权力:双刃剑,缺乏监督会导致腐败。
怎么办—制约的关键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专题六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人代会的地位、组成、职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地位:国家权力机关
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地位和关系
中国共产党发扬民主、集中民意,召开政协会议,将党的主张、政策依照法定程序建议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然后由政府贯彻执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的政体
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代会;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原因
原因:适合国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意义:优势显著。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怎么办—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总之,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
3.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宗旨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地位:执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作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怎么办—指导思想、、加强党的领导(领导方式)、完善三种执政方式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民族关系
    是什么—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为什么—民族团结重要性
见民族问题专题
    怎么办—如何坚持民族团结
国家:坚持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公民:珍惜、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专题七 当代国际社会
1.国家利益
    是什么、为什么—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及理解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国家冲突的根源。
    怎么办—如何对待本国国家利益和他国的国家利益
维护自身利益,尊重他国正当利益,寻求和维护共同利益。
2.我国的外交政策
    是什么—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什么—奉行这一外交政策的原因
根本原因:我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对外活动出发点、落脚点);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
          国际竞争实质: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怎么办—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既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又促进和平与发展。

《文化生活》
专题八 文化与生活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作用
是什么—文化的含义、形式
含义: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
      动态形式:文化生产、传播、积累
为什么—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个人:内容: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性质:文化塑造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对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原因
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普遍的规律,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各民族存在多种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差异。
    怎么办—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态度、原则)
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3.传统文化
    是什么—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征
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特征: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为什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
    怎么办—如何对待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文化创新
    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
    为什么—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怎么办—文化创新的途径
主体:人民群众
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具体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华文化
    是什么—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如此基本特征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
    是什么—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为什么—重要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怎么办—如何处理
尊重各民族文化。
3.民族精神
    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怎么办—如何弘扬和培育
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大众文化
是什么—大众文化的内涵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大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文化需求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怎么办—如何发展
遵循原则:弘扬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是什么—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根本保证。
怎么办—如何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什么—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什么—必要性与重要性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多种文化并存,人们思想的独特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
怎么办—如何建设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为什么—必要性与重要性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怎么办—具体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直面思想道德冲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什么—荣辱观主要内容
八荣八耻
为什么—地位、作用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梵音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9.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是什么—两者关系
相互促进,两者统一。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为什么—现实冲突及解决途径
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怎么办—如何处理及提高
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希望帮到你!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汇

2. 求高中政治知识点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册书、、但希望这个对你有帮助==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解析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 跪求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l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本人转格式的,累死了,给个最佳吧
如果要具体内容欢迎追问

跪求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

4. 高中政治知识点


5. 高中政治知识点

高中政治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政治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政治知识点

6. 高中政治常识要点

2012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
一、经济生活部分
  1、货 币:职能、汇率(计算)、通货膨胀(价格、计算)
  2、价 格:价值决定价格(计算)、供求影响价格、价值规律、价格变动的影响
  3、消 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客观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与收入差距)。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做理智的消费者: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变化。恩格尔系数(计算)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4、企业: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5、劳动者:就业、劳动者权益
  6、投资理财:投资收益与风险(利率、股票等收入的计算)
  7、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财政、税收的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的适应性
  8、市场经济
  (1)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9、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10、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温馨提示:1、注意与计算题相关的内容(价值量与生产率、汇率、通胀、恩格尔系数、利率、股票、税收)
  2、注意对各类经济主体的要求: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益
  (2)企业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承担社会责任
  (3)国家(政府)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加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在市场的调节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政治生活部分
  1、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2、公民: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原则、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局限和适用范围、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的方式和意义,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意义及如何行使监督权
  3、政府:宗旨、原则(愿意和要求)、权利的行使(依法行政的角度)和监督(体系、意义)
  4、政党:性质、地位、宗旨、执政方式、指导思想
  5、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职能、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的权利和义务
  6、国际社会: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国际竞争的实质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三、文化生活部分
  1、文化的社会作用:(总+分)特别注意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与综合国力
  我国的应对策略: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特点、作用
  3、文化的多样性:尊重的原因、态度、原则及意义(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文化的传播:途径、手段
  5、文化的交流:角度把握意义——为什么?要求——怎么样?
  6、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立足实践、继承、创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样?)
  补充: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7、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文化创新的方向,文化创新的意义,(角度:关系——是什么?意义——为什么?途径——怎样)
  8、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征、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国家、单位、个人三角度』
  (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4)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生活与哲学部分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注意分解利用)
  3、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2、认识发展理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三、唯物辩证法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永恒性、实质、方向和道路、状态)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普遍性、特殊性、普特关系、主次矛盾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4、辩证否定观
  5、创新的社会作用
  注意!————————————上述归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四、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关系、规律)
  3、人民群众观点
  4、人生价值观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客观依据、社会历史性)
7、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客观条件、根本条件和主观条件)

7. 求高中政治所有知识点!

政治答题方法——高考政治复习全攻略

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有些考生并不能顺利通过,原因不在于他们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好,而在于他们的答题方法。答题方法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每一位考生的成绩。以下是经过总结后的一些高考政治的答题方法。
一、客观题知识小背囊:
  1、三个双胞胎:凡讲到“精神”反作用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神六精神”“时代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科学发展观”“和谐文化建设”等有关的题都可考虑:①意识的能动作用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三胞胎)(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具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事物具有促进作用)//凡讲到与“创新”有关的题时都可考虑用上: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辩证否定观(创新思维);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三胞胎)//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都可用上①“物质决定意识”②“实践决定认识”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胞胎)
  2、一个双胞胎(这两个往往是同时体现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哲理=哲学道理=哲学原理+方法论。//唯物主义(即: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4、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主观经验)出发,不能从
  人民的愿望、利益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
  5、凡是三者或以上的都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来解题。如: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速度、效益与质量。
  6、凡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体现了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但并不是改变联系。(如:青藏
  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网络文化建设等)
  7、联系和规律具有客观性,起作用又是需要条件的,所以人们不能改变联系和规律本身,但可以改变联系和规律起作用的条件,让联系和规律起作用或不起作用。不能说“创造规律、改变规律”
  8、任何事物必定与他事物有联系,但并非任何二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9、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
  10、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虽然人类不能改造规律,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
  11、所有的转化都需要条件。如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转化。
  12、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集体经济)
  大众文化≠先进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人民民主的特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决定≠影响;主体≠主导
  13、关注考试时题中常见政治术语的内容:如基本、基础、前提、政治基础、原因、根本原因、意义、必要性、不利影响、包括、必须、作用、要求、决定与影响,根本标志等。如: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二、主观题知识小背囊:
【简答题】“认识”“看法”“启示”“依据”“体现”“信息”
  1、“是什么”一类的题:必须准确运用教材语言或时政用语,不可杜撰。如: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五个统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或特征等,左右共治、议会之田、驴象之争;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
  2、“为什么”一类的题:地位、意义、现状等。必须做到条例清楚,层次分明。教材语言时政用语。包括直接因果和必要性或重要性。根据附分确定答案.
  3、“意义”一类的题:一般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两个部分。仔细审题,运用联系多样性方法,由直接到间接。微观到宏观。由国内到国外。
  4、“怎么样”一类的题:即问你措施。作答时要注意思维的拓展性。如:怎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府、社会、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等)运用联系多样性方法。一般为平行联系。
  5、“用什么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一类的题:首先要表述清楚知识本身,既先答出具体原理,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运用知识联系材料准确作答。
  6、“体现---哲学道理”的一类题:首先要锁定好题干限定角度,然后根据材料中的表述语,一一对应分析,做到理论联系材料实际,千万不可断开材料。
  A、体现了什么哲理:原理表述+材料分析B、如何体现:材料分析+原理表述

求高中政治所有知识点!

8. 急寻高一政治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社会属性——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2、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淫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


实质
表现
影响

通货膨胀
供小于求
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
供大于求
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方式:现金结算 转账结算

信用卡 本质:信用凭证。 发行:商业银行 优点:方便、安全
支票: 本质:支付凭证, 种类:转帐支票、现金支票

6、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影响:本国货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出口,

本国货币贬值,利于出口不利进口 ,国内物价上涨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②供求影响价格。

市场表现:A、买方市场:买方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物以稀为贵

B、买方市场:买方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
③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价值规律
Ⅰ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Ⅱ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⑤价格变动的影响

Ⅰ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 互补品和代替品

Ⅱ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居民的收入 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措施: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2)商品价格高低,措施: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规律: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淫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5、消费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消费原则: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综合

探究:金钱的重要性: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在社会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一定意义上,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正确的金钱观:

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与消费

分配与交换是生产与消费的荞梁和纽带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对生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2、生产力

(1)必要性:①解决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③体现社会主义的有优越性④增强综合国力⑤提高我国国际地位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

(2)如何发展:①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④加快科技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公有制地位)

(1)公有制主体地位:

1、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①现行的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怎么增强:①深化国有制公司制股份制改革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③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目的:盈利,本质:经济组织

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本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1)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各自特点:(看书)

(2)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3)优点: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4)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5)企业兼并和破产(看书)

3、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

①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④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⑤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

(2)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看书)

(3)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①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②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Ⅰ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幸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

Ⅱ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

Ⅲ平等就业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Ⅳ多种方式就业观。Ⅴ整体择业观。符合社会需要。

4、维护劳动者权益

(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3)原因、具体权利(看书)、做法

(4)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5)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 各种投资方式

(1)储蓄存款——便捷 储蓄机构—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目的,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 结算业务

(2)股票——高风险、高回报

(3)债券——稳健 {国债 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4)规避风险——保险 {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为什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帖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为什么实行个人帖费品按劳分配(看书)

现实经济条件决定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以往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3、多种分配制度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管理

4、公平:

(1)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2)如何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5、处理好社会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并重:

① 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

②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③ 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6、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①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福帮后富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国家预算,国家决算

2、财政的作用:

① 国家财政是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拉动经济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3、财政收入:(1)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来源

(2)利润收入(3)债务收入(4)其他收入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印象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和分配政策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例: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5、税收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意义:(1)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幸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缴纳的各种税收为基础的。

(3)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6、违反税法:偷税、漏税、欠税、抗税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1)计划和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经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PA:看不见的手:市场 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

(2)市场秩序

诚实守信: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落、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局限性:

自发性(追求经济利益,污染、造假等)、盲目性、滞后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辅)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现阶段: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本世纪头20年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民主权利、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经济建设新要求:(看书)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③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业、社保、收入分配、消除绝对贫困)

④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⑤小康社会的建设同实现现代化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先富带后富)

2、科学发展观

(1)第一要义是发展,党执政幸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核心: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3、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架马车)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

(5)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东北重振、中部崛起、东北率先)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影响: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意义: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影响: (具体看书)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这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者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家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更加不平衡。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风险全球化)

(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一是柄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完全正确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4、对外开放

(1)世界贸易组织:①三大世界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②基本原则:最重要非歧视原则{1最惠国待遇原则2国民待遇原则}

注: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两股巨大的力量

5、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对外开放意义: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4)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走出去的含义: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