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故居的刘墉简介

2024-05-07 08:09

1. 刘墉故居的刘墉简介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汉族,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刘墉故居的刘墉简介

2. 刘墉故居的介绍

礼士胡同  名字最早起在明朝,据传此地曾是驴骡市场,故而得名称驴市胡同,亦称骡市。清宣统时驴市废,以其谐音改称礼士胡同。取“礼贤下士”的意思“文化大革命”改为瑞金路二十八条。想当初这礼士胡同可出过高人,全是在朝廷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胡同内东口路北123号院为清朝,大学士敬信故居。清朝乾隆年间宰相刘墉,故居在驴市胡同西头129号,现在已经成为私人住房了,单从外观上看还是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就是刘墉的号,那块横石早就不存在了。

3. 刘墉祖居的简介

近年来,黄墩镇党委、政府先后三次举办刘墉文化研讨会,潍坊学院教授刘墉研究所所长张其凤、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熙以及刘氏后人(包括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认可刘墉祖居地在草涧村。 草涧村地处岚山区黄墩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西与莒县接壤。原名“喜鹊窝”。明朝成化年间改名为“草涧”。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为巩固初建的大明江山,组织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洪武三年(1370年),刘氏始祖刘思源与众族人遵奉朝廷诏命,由江南徐州府砀山县(今属安徽)大刘家村,北上迁徙至日照喜鹊窝村定居,繁衍生息,先后生下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子。后因家庭遭遇大火之灾,发生变故,刘氏兄弟四处流散,仅四子刘禧陪伴刘思源留守故里。长子刘福和次子刘禄迁往大刘家沟村(今属东港区三庄镇),老三刘寿乞讨定居刘家庄子(今东港区三庄镇),老五刘诗去了大洙洲,老六刘书定居西刘家沟(今莒县中楼乡),老七刘忠去了临沂兰山区刘家庄,老八刘厚定居沂水县刘家甸。经这次变故,凤凰岭下的喜鹊林满目荒凉,刘氏家中少了往日的喜气鼎盛景象。刘思源公睹物生情,黯然神伤,于是在明朝成化年间将喜鹊窝改名为“草涧”。明弘治年间,刘福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给刘禄公,又携三子刘恒迁居逄戈庄(明属青州府诸城县,今属高密市)。经过几代人的创业,家境从贫穷渐至小康。其后代有多人科举考中,特别是到第九代刘统勋、第十代刘墉和第十一代刘缳之三代同在朝廷为官,刘氏一门出了“三公两宰相”,轰动朝野。清道光末年,刘墉后裔出资在草涧村建立了刘氏祠堂,以追祭先祖。祠堂占地1.2亩,院内植有黄杨、银杏、柏树等。祠堂正堂五间,砖木结构,重梁挂柱。东西两山尖,安有钢叉手。祠堂正面悬挂着御赐“清爱堂”横匾,堂内安放着始迁祖思源公先祖的灵位,祠堂正中供奉着“吏部天官刘墉之位”。神位前香案两侧插有旗牌三扇、金瓜、斧、朝天蹬、半台銮驾、龙凤棍、铜锣等仪仗。祠堂正门檐分别悬挂御赐纱灯一对,光彩照人。整个祠堂富丽堂皇,威严肃穆。据传,清朝凡路过此地的文官武将,三里外步行到刘氏祠堂行大礼、拜銮驾。祠堂边古柏参天,林地东侧一棵古槐,树粗两合抱,高约50米。林前有一块几千斤重的大白火石。思源公后裔遍布诸城、临沂、莒县、沂水以及江苏赣榆等全国各地。“四清”以前,常有各地刘氏后裔来草涧祖墓祭奠、凭吊。社会上也称“大白火石刘”。村西南处有刘氏祖林,前有山崖为天然屏壁,草涧河上游小溪自西北向东南潺潺流淌,成玉带环绕之状。此地现存刘氏始迁祖刘思源及其后代坟墓11座,是历年刘氏家族寻根祭祖必到之地。草涧村背依丘陵,由南而望,三峰并列,犹如一只展翅待飞的凤凰,故得名凤凰岭。东西两翼林木茂盛,绿草如茵。村前为平坦的谷地,竹林茂密,桑原良田。草涧河穿村而过,流经凤凰谷地,向南汇入黄墩河。凤凰岭九道绵延的山脉似九条巨龙,将整个草涧村合围成前有溪流为朱雀,后有靠山为玄武,左侧山脉如青龙,右山横亘如白虎的格局,村前月牙河成带状分布,似水龙形状,与三面山势呼应形成“三台文星龙”式的风水布局。

刘墉祖居的简介

4. 刘墉的父亲是谁?祖籍是那里人?

清代刘墉父亲刘统勋,上面的已经介绍很清楚了,祖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诸城县逄戈庄,现在行政上划归高密市。原先诸城又称东武,刘墉是东武刘氏一族,但诸城作为刘墉的出生地是毫无疑问的,但其祖从何处迁来现在尚有争议。 二、江苏徐州府砀山县(现划归安徽砀山县),据《东武刘氏家谱》的记载,东武刘氏是从砀山县大刘庄迁到诸城。因为这一记载比较明确,且是刘统勋所记,我以前比较支持这种观点。但是现在各处争刘墉的的很多,有人对此有所质疑。由于刘统勋本人为《东武刘氏家谱》中的第八世,刘墉为九世,由此有人认为到刘统勋写家谱时,东武刘氏迁诸城的时间已过于久远,刘统勋所记录不一定准确。 三、江苏省徐州丰县欢口镇刘大营村。这一说法主要流行于2010年后,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刘遵标等人考证的。主要证据是刘氏的按五行的排辈以及丰县的始祖刘顺墓碑。这一说法得到诸城部分刘氏的认可。 四、江苏省徐州邳州坊上村。邳州刘氏是汉宣帝的后裔,最早定居沛县乡贤里。元朝末年(1344年)黄河决堤,丰沛一片汪洋,两兄弟刘开、刘问迁居邳州土山镇,被邳州刘氏奉为一世始祖。明朝洪武25年(1385年),二世祖刘洪钧迁居官湖镇坊上村繁衍生息。明朝成化14年(1479年),刘洪均的曾孙刘凤(14世)外出漂泊,十余年后定居山东诸城,9代后刘墉出生,被邳州刘氏奉为14世祖。邳州刘氏族谱,分别成册于光绪33年和民国6年得两个版本,上面都有“五祖刘凤迁居诸城”的明确记载。 五、日照说。这主要源于日照市史志办的一些考证。但有关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明确资料并不多。日照地区主要有两大支刘姓。一支为日照刘(主要集中在东港区),这族刘姓跟刘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主要是祖上多代的关系,与刘墉本人关系不是很近。另一支为诸城刘(主要集中在日照五莲叩官镇),其家谱一直续用《东武刘氏家谱》,据家谱记录,该支是是从诸城所迁刘墉(“老三”支)后代中的一支(刘墉排行老三,其后人又称“老三”支)。我个人不认可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这种说法,但是刘墉确有后代遍布潍坊、日照、青岛、台湾、海外等很多地方。 六、广东省中山市溪角乡龙瑞村。该说主要是从刘邦至刘备至刘子平(江苏南京)再迁诸城一路考证下来的。 其刘墉认祖,因族人怕牵连而未成的故事与刘氏刘墉一族后人的传说到有几分相似之处。 七、北京说。这种说法很荒谬,主要是混淆了清朝刘墉与台湾作家刘墉籍贯所致。台湾作家刘墉籍贯可能是北京。 刘墉祖籍说法比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地争名人的现象所致。刘墉本人名望极高,刘墉一族清代为官者众多且自刘必显起多有清廉之名。自刘墉的高祖父刘通考中了秀才起,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到刘墉祖父刘棨已官至四川布政使,刘棨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刘墉父辈、同辈、子孙辈为官者更多。其中刘墉一族为官七品以上至少70余人。 二、刘墉时,其祖籍就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应该说,诸城刘氏应该从江苏、安徽一带迁到诸城的。相传,到刘统勋、刘墉时期诸城刘氏一支曾想认祖归宗,但是由于通讯不便,时间较久,族人不识,祖籍处族人担心被骗或担心是逃犯受到牵连——也有说法是担心刘墉一族官大,有可能得罪人或惹怒皇上而获罪,怕今后被牵连——故不愿相认。由此刘统勋担心自己后人无法认祖,为理顺诸城刘氏后代关系而编写《东武刘氏家谱》,以传后人。因此刘氏迁到诸城以前有争议,此后基本无争议。 三、有一种说法是在《东武刘氏家谱》之前的刘氏家谱有部分被战火焚毁,致使有些难考证。 四、其它原因,不再多述。

5. 刘墉的父亲是谁?祖籍是那里人?

清代刘墉父亲刘统勋,上面的已经介绍很清楚了,祖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诸城县逄戈庄,现在行政上划归高密市。原先诸城又称东武,刘墉是东武刘氏一族,但诸城作为刘墉的出生地是毫无疑问的,但其祖从何处迁来现在尚有争议。 二、江苏徐州府砀山县(现划归安徽砀山县),据《东武刘氏家谱》的记载,东武刘氏是从砀山县大刘庄迁到诸城。因为这一记载比较明确,且是刘统勋所记,我以前比较支持这种观点。但是现在各处争刘墉的的很多,有人对此有所质疑。由于刘统勋本人为《东武刘氏家谱》中的第八世,刘墉为九世,由此有人认为到刘统勋写家谱时,东武刘氏迁诸城的时间已过于久远,刘统勋所记录不一定准确。 三、江苏省徐州丰县欢口镇刘大营村。这一说法主要流行于2010年后,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刘遵标等人考证的。主要证据是刘氏的按五行的排辈以及丰县的始祖刘顺墓碑。这一说法得到诸城部分刘氏的认可。 四、江苏省徐州邳州坊上村。邳州刘氏是汉宣帝的后裔,最早定居沛县乡贤里。元朝末年(1344年)黄河决堤,丰沛一片汪洋,两兄弟刘开、刘问迁居邳州土山镇,被邳州刘氏奉为一世始祖。明朝洪武25年(1385年),二世祖刘洪钧迁居官湖镇坊上村繁衍生息。明朝成化14年(1479年),刘洪均的曾孙刘凤(14世)外出漂泊,十余年后定居山东诸城,9代后刘墉出生,被邳州刘氏奉为14世祖。邳州刘氏族谱,分别成册于光绪33年和民国6年得两个版本,上面都有“五祖刘凤迁居诸城”的明确记载。 五、日照说。这主要源于日照市史志办的一些考证。但有关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明确资料并不多。日照地区主要有两大支刘姓。一支为日照刘(主要集中在东港区),这族刘姓跟刘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主要是祖上多代的关系,与刘墉本人关系不是很近。另一支为诸城刘(主要集中在日照五莲叩官镇),其家谱一直续用《东武刘氏家谱》,据家谱记录,该支是是从诸城所迁刘墉(“老三”支)后代中的一支(刘墉排行老三,其后人又称“老三”支)。我个人不认可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这种说法,但是刘墉确有后代遍布潍坊、日照、青岛、台湾、海外等很多地方。 六、广东省中山市溪角乡龙瑞村。该说主要是从刘邦至刘备至刘子平(江苏南京)再迁诸城一路考证下来的。 其刘墉认祖,因族人怕牵连而未成的故事与刘氏刘墉一族后人的传说到有几分相似之处。 七、北京说。这种说法很荒谬,主要是混淆了清朝刘墉与台湾作家刘墉籍贯所致。台湾作家刘墉籍贯可能是北京。 刘墉祖籍说法比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地争名人的现象所致。刘墉本人名望极高,刘墉一族清代为官者众多且自刘必显起多有清廉之名。自刘墉的高祖父刘通考中了秀才起,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到刘墉祖父刘棨已官至四川布政使,刘棨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刘墉父辈、同辈、子孙辈为官者更多。其中刘墉一族为官七品以上至少70余人。 二、刘墉时,其祖籍就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应该说,诸城刘氏应该从江苏、安徽一带迁到诸城的。相传,到刘统勋、刘墉时期诸城刘氏一支曾想认祖归宗,但是由于通讯不便,时间较久,族人不识,祖籍处族人担心被骗或担心是逃犯受到牵连——也有说法是担心刘墉一族官大,有可能得罪人或惹怒皇上而获罪,怕今后被牵连——故不愿相认。由此刘统勋担心自己后人无法认祖,为理顺诸城刘氏后代关系而编写《东武刘氏家谱》,以传后人。因此刘氏迁到诸城以前有争议,此后基本无争议。 三、有一种说法是在《东武刘氏家谱》之前的刘氏家谱有部分被战火焚毁,致使有些难考证。 四、其它原因,不再多述。

刘墉的父亲是谁?祖籍是那里人?

6. 刘墉的父亲是谁祖籍是那里人

 
  其父刘统勋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先后入值南书房、上书房,累迁至詹事府詹事;詹事府本为辅导东宫太子的专署衙门,康熙实行秘密建储法之后,改为“文学侍从”或掌经史文章之事,詹事是这个衙门的堂官。
  乾隆临朝,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乾隆二年,授刑部侍郎名衔,仍留浙江。
  乾隆三年还朝。
   
  四年,丁母忧。
  六年,起复原官为刑部侍郎。
  服满回京,特授督察院左都御史。
  何言“特授”呢?这要从督察院的职司说起,督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职掌为监察政治得失,纠失检奸,弹举官邪,集监察、弹劾、议政为一体,左都御史是督察院的最高长官,为九卿之一。
  乾隆初政,鄂尔泰、张廷玉两家门第鼎盛,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结党成群,营私舞弊,乾隆施政,颇多掣肘。
  刘统勋为人持正,素不阿附,置于督察院左都御史的位置,正是为了他便于建言,以制衡鄂、张,及渐有权相之势的讷亲。
  果然,刘统勋上任未久,即上疏攻张廷玉、讷亲。
   刘墉,清朝书画家、政治家(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
  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干在第一线。
  衣着简陋,粗粮杂饭。
  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7. 刘墉祖居的介绍

刘墉祖居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草涧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有资可考。现保存《刘氏族谱》、民国十三年碑刻,以及刘思源与其子孙之墓等。刘式祠堂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村内至今还存有原祠堂部分文物。

刘墉祖居的介绍

8. 刘墉故居的生平经历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