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物是什么意思

2024-05-07 20:07

1. 春物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春物的解释(1).春日的景物。常指花卉;花朵。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 诗:“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 唐 张乔 《 杨花 落》 诗:“北斗南回春物老,红英落尽绿尚早。” 前蜀 韦庄 《寄园林主人》 诗:“主人常不在,春物为谁开。” (2).指酒。 宋 梅尧臣 《度支苏才翁挽词》 之三:“自昔爱春物,罇深眼底红。” 词语分解 春的解释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 阳光 ,喻父母的 恩情 )。 春山 (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 妇女 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 具体 的 东西 :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 物质 。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 言之有物 。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 相对 的环境:物议( 群众 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

春物是什么意思

2. 与物为春

草木长,百花开。庄子残碑前,蝴蝶飞过。似曾相识,是庄周,还是梦?
   
 小城很小,却泯然众城,奔忙,世俗,春无归处。庄周安睡在城郊,幕天席地,枕草木梦花蝶,也算是最大的褒奖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其实是一面镜子,照着别人,活着自己。若心怀春天,春天便形影相随,无处不在了。
   
 庄周将死,弟子欲厚葬。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说,怕乌鸢吃他。庄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不偏心,物我两忘,年年都随万物在春天复苏。
   
 很多人眼里,庄周有仙气,是,亦非,彼时,却是败家子气。人很难回归内心,所以虚浮、彷徨。人活一口气,叫生气,生气方盛,“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万物皆然,那口气叫春气,春气发而百草生,“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春来困乏,都说是春气抬而所致。但为何万物复苏,唯人困顿?或许因为,心无归处,人亦浮萍;心无春天,春风不度。
   
 积极向上,温暖消融,催生生命,呵护生灵。这就是春气。从地心走向世界,草木为径,鸟虫载途,春意盎然。这也是生气。吹绿自己,染绿别人,与物为春者,亦与春为物。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何谓“才全”?孔子说,“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那么宏伟、繁复的难题,答案竟简单如此:与物为春。如何给予呢?答案也很俗,就是爱。一群小猪在吃死母猪的奶,很快惊慌逃散,因为母猪不看它们了。孔子说:“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春,四季之母。与物为春,就是用母亲的眼光,爱抚万物。因为母亲眼中,儿女没有多余的、无用、可恨的,万物皆是有用的、可爱的、温暖的。那消融冰冻的暖意,也是流淌于血脉的春气,从人心走向人生,善意为径,关爱载途,其乐融融。
   
 《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是一种盎然、明亮、温暖的君子气,可以消融阴冷、雾霾,让人如临胜境,如沐春风。儒家谈人论善追求圣贤,也多了功利性,所以身心疲惫,总困顿与身外之物。庄周物我两忘,不谈人不论善,乐得逍遥,所以一个庄周等于千载春天,“与物为春”也包容了一切。
   
 有人说:用微笑面对世界,与人为善,与事为美,与物为春,在心灵中树起一种强大而自信的力量。虽有些文艺腔,春风般文绉绉、懒洋洋的,但正好适合风尘仆仆的我们。

3. 与物为春

第一次听说鲲鹏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当初单纯的以为那只是传说中的神兽,并且在脑海中把它拟物化,想象着它从海中一跃而起,激起千层浪,浪花中隐约可见一条条鲸鱼在翻腾,被带到了九重天又顺着浪花游归海中。鲲化而为鹏,伸出垂天之翼,振而一跃又是千里。
  
 于是鲲鹏在我心中的地位一下子上升到了与华夏的图腾——龙一样的地位,伟大不可纷说。
  
 小时候希望这些伟大是真实存在的,梦中可现;稍大些知道这是假的,便自嘲长大了没有童话;后来便佩服庄子那么一大把年纪还能写出“逍遥游”,还能读出童话的感觉,真是浪漫;现在稍懂了些这隐藏在背后的哲学观——与物为春。
  
 什么是与物为春,现在比较大众的说法是对周身满怀美好的期许和情怀。如果把“道家思想”的解读带入进去会读到更多的意思。下面我就结合李阳波关于“阴阳应象大论”的解读与陈鼓应对“庄子”的注释来谈谈我对“与物为春”的认识。
  
 首先来说说“性”“情”,“性”是一个人的修为,“与物为春”就是一种“性”,是一个人心性的一种选择;而“情”是一个人的修行,是修为的外在体现。即“性”是内,“情”是外,“性”驭“情”。
  
 在《庄子》里面就说到“才全”是一种“性”的极高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做到“才全”,这是个过程,不是一种状态,稍不留意,便与之擦肩而过,需要花一辈子来保持,也许修“人心”就是达到这种状态并且保持吧。
  
 人心通四时,人心变化反映四时变化,故人心无常,如果不可知,不可控,便会反复无常,如同季节混乱。人心应当识别本身四时,把握正确的节奏(这里的四时更多指的是每个季节代表的一种势,有否有泰,有阴有阳,四时的变化就是阴生阳长,阴藏阳发,比如春到冬,阴收,收得越厉害,势蓄积的越多,表现得就是冬天的极寒,到来年春天万物生长越昌盛,就如同出拳有力的前提就是收拳越多),这是一个不断蓄势的过程,在遇到一些外因或者内因对自身的刺激时有足够的势来对抗,而不至于心境起伏太大。
  
 这些外因或者内因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以物易性”,就算是圣人也有影响其心境的东西,《庄子·骈拇》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所以处在各个层次上的都有牵动其内心的东西,如果把这些发散思考一下会得出一个结论“在世俗中,一个人的德行应当媲美其所拥有的,否者就如同小孩抡大锤,所谓一念天使,一念恶魔,就包含了利欲熏心、欲火攻心等等”。
  
 一个纯粹的人至少性与情相符,如果把人们的伪装色卸去,其实还是有很多纯粹的人,当说某某虚伪往往指的是表现出来的情操很美好,可是其性达不到其表现出来的样子,这也是种保护色,是什么造就了这层“保护色”,让人们认为人越长大越复杂和现在社会人们的“精神贫瘠”?
  
 我们常说某人“道德高尚”,更多的指的是其良好的操行和教育背景以及所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些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德”,而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是被包含在“德”中,所以我们听到歌词里面这样唱“越长大越孤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红尘中摸爬滚打,保护色越来越厚,终于把自己裹起来了,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因为家庭或者物欲想得一些事情和做得一些事情与自己的“性”不相符,这种差别越大越痛苦,终于造就了那么多幸福指数不高,甚至精神分裂的人。
  
 佛教里面有种修炼叫做“红尘历心”,其实这就是让人在红尘中造成“性”与“德”的差异,一次次的差异都是对本性的一次次拷问,每经过一次拷问人心越坚定,就像一开始说的人心变化如四时,每一次小坎或者大坎都是一次涅槃重生,如同竹子长了一节,终会某一天冲破重重阻碍接触到最上层的阳光,大放光明。
  
 “性”蕴于灵府之中,就像房间中的主人,一个人的情绪心境都会影响灵府的环境,给这个环境评定居住指标是否合格是有标准的——“心灵之涵摄量之丰富,审美心境之平和安逸而舒适”,这如同佛教所说“阿赖耶识”,也如同一句“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可是怎么来拂拭?
  
 其实心灵的成长也不偏万物规律——“因势而长”,所谓心境明阴阳,顺四时。成长就是消耗“势”,要想禁得起这种消耗,就得及时补充“势”,充分将这些“势”利用起来。所以“顺势”和“蓄势”就显得很重要。
  
 道分阴阳。可以理解“阴”是蓄势,而只要人的思想没有停止思考,“阳”就不会停止,即“发势”,为了更好的“发势”就得不断地“蓄势”,而“与物为春”就是“蓄势”的一个有效方法,“蓄势、识别势、势中求契机、因势导向”每一次成功的“蓄”和“发”都是心灵的一次成长,为何见多了大风大浪的人遇到事总会泰然处之,因为这种“蓄发”太多了,经过多次心境的涅槃,他的心境已经成长到令我等仰视的地步了。
  
 所以什么是“与物为春”,是让人心保持平静的一种综合说法,当我们心怀“春天般的精神”——“对生命的敬畏、欣欣向荣、坚韧不拔、为能活在而感到庆幸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不管“德”被生活环境,被外欲冲击,不管保护色有都厚,生命的成长就是一次次涅槃重生,一次次对内心的拷问,知道自己足够强大的能说出这样一句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与物为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