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化

2024-05-07 17:50

1. 如何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化

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提升股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序拓展境外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体范围和规模,扩大境内机构境外发行债券的主体类型和地域范围,放宽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限制。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会计准则、监管规则和法律规章,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深化内地与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金融合作。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向着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内地对港澳金融开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海峡两岸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双向开放合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经济金融合作平台。开拓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

如何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化

2. 中方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吗?

10月15日电,中国央行消息,第36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会议当地时间14日在美国华盛顿闭幕,会议主要讨论了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与风险、全球政策议程和基金组织改革等问题。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会上表示,中方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这次会议指出,全球复苏势头持续增强,投资、贸易和工业生产增速显著回升,市场信心增强,增长前景巩固。但复苏并不完全,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低于央行政策目标,很多国家潜在增长依然疲弱。会议重申各成员国需要继续使用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在内的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和高就业增长,并呼吁进一步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
周小川在会上表示,中方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成果并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挑战。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明显增强,多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跨境资本流动趋于平衡。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继续改善。

他还指出,中方支持基金组织在多边宏观政策协调上积极发挥作用,呼吁各方展现合作精神推进份额改革,确保在既定时间表内完成第15次份额总检查。中方愿继续与各方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共同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全球稳定做出努力。

3. 如何看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与金融环境的稳定 之间关系

利:国内金融市场效率太低,开放引入国外竞争者,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弊: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国家货币政策实施难度加大,过快开放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 
贸易协定》的要求, 我国承诺将开放资 
本市场, 允许外国公司享有国民待遇, 
在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中介组织, 取消 
跨国界服务限制, 逐步开放资本项目, 
走向自由化。为了履行加入WTO 的承 
诺, 中国政府将在2006 年底取消外资 
投资金融业的股权、地区和数量上的 
限制, 迎来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 
局面。目前, 外资银行、券商、保险公 
司、投资银行等金融企业大多数都已 
经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今后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是指 
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在一定 
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 
金, 并转换为当地货币, 通过严格监管 
的专门帐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 其资 
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 
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 , 将会以更 
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金融 
业。本文采用哈佛大学的梅森和贝恩 
等人构造的“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 
“市场绩效”分析框架( 简称为分析范 
式) , 研究金融领域全面开放后对我国 
金融业的产业组织的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 
1.进入壁垒。限制外部企业进入的 
壁垒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垒和经济性壁 
垒。金融业全面开放后, 政策性壁垒将 
逐步取消, 经济性壁垒主要体现为绝 
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 
对特殊资源占有所形成的壁垒。跨国 
金融企业进入后可以利用价格优势, 
提高绝对成本壁垒, 国内金融企业即 
使与之经营相同的产品也不具有任何 
价格优势。跨国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多 
种途径降低产品成本, 对其他投资者 
造成绝对成本壁垒。比如, 跨国金融企 
业具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资本实力, 
能够快速调整策略和不同市场的产 
品, 加速资金的周转, 降低服务价格。 
另外, 跨国金融集团对我国企业进行 
垄断性并购, 大量挖走人才, 将对我国 
金融企业形成绝对成本壁垒。金融业 
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增加服务量后边 
际成本比制造业增加产量后边际成本 
下降的更快, 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 
应。国内金融企业规模小, 规模经济效 
应不显著。跨国金融企业资本实力雄 
厚, 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 将提高 
我国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壁垒。 
2. 市场集中度。2005 年9 月25 
日, 以恒生银行新增5000 万美元额度 
为标志, 跨国金融企业继续扩容, 富通 
银行、美林国际、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 
等相继获得新增或新批的额度。根据 
国家国内贸易局金融企业信息中心的 
资料计算, 2001 年我国最大的50 家金 
融企业集团的服务额为680.1 亿元, 仅 
占全国社会产品金融总额29152.5 亿 
元的2.33% , 金融市场的集中度 
CR50=2.33, 而美国同期金融产业的市 
场集中度指标是我国的9.16 倍。随着 
跨国金融企业的进入, 我国金融业的 
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3.纵向一体化。跨国金融企业的 
纵向一体化, 一方面表现在批零业务 
的一体化,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与我国 
金融业组成战略联盟, 甚至入股兼并 
我国金融业。在品牌经营方面, 除采取 
降价、网络等手法外, 还通过跨文化营 
销与热心公益树立社会形象, 从而实 
施纵向一体化策略。 
二、对我国金融企业行为的影响 
QFII进入金融领域后, 由于其规 
模优势和价格优势提高了整个金融市 
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 增强了市场竞 
争程度, 这必将影响到企业的行为。 
1.价格行为。金融业是高度竞争 
的行业, 价格是其主要的竞争手段。跨 
国金融企业为了提高在中国市场上的 
占有率往往采取各种灵活的定价策 
略, 国内金融企业纷纷因此而加入价 
格战的行列。价格竞争中采用最多的 
是根据不同投资者需求差异性的特点 
制定价格歧视策略, 如会员制就是将 
投资者分成会员顾客和普通顾客等两 
类, 对价格敏感并且经常光顾的客户 
实行会员顾客优惠价。还有搭配服务、 
优惠折扣、返还式降价等方式都是不 
同类型的价格歧视策略。 
2.促销策略。跨国金融企业在促 
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通常采取各 
种广告、主题活动等形式促销。以贡献 
度把客户分为三类: 最有价值客户及 
最具增长性客户及负值顾客。以个人 
金融业务为例, 目前操作中主要以资 
产多少划分, 15 万人民币以下为大众 
零售客户, 15~50 万的为个人理财客 
户, 50~100 万的为私人银行客户。据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研究机构的测算, 
客户每笔存款只有超过1500 元银行 
才有可能赢利, 但我国商业银行却存 
在大量低客额储蓄账户, 目前仅工商 
银行100 元以下的账户占总账户的 
5.16%, 其平均存款只有13 元。 
三、对金融市场绩效的影响 
金融业全面开放后, 面对市场结 
构的变化, 企业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价 
格策略和促销策略, 必将影响到金融 
业的市场绩效。我们将从资源配置效 
果、技术进步和利润水平等方面综合 
评价QFII 进入金融领域后对金融业 
市场绩效的影响。 
1.资源配置效果。跨国金融企业 
进入后, 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 
激烈, 企业之间采取各种降价促销策 
略, 投资者就可以在货币收入不变的 
情况下, 购买到更多的产品组合, 从而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目前, 跨国金融企 
业投资银行、保险、金融经营的品种 
多、服务的批量大、服务价格较低, 国 
内金融企业采取低价跟进策略, 会使 
市场上总体价格水平下降, 优化金融 
业的资源配置,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2.技术水平。大型跨国金融集团 
在日常经营中已实现了网络化和智能 
化管理, 公司总部及时制定决策, 通过 
网络系统及时协调金融商和顾客的关 
系。国内金融企业将在技术水平方面 
向跨国公司模仿、学习, 甚至进一步创 
新, 使中国金融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 
提高。3.利润水平。跨国金融企业为了站稳脚 
跟, 扩大市场占有率采取的低价促销策略, 
必将影响到国内金融企业的服务额和利润 
水平, 一批规模小、管理差的金融企业在竞 
争中将被淘汰甚至倒闭破产。 
中国金融领域全面开放, 将给国内企业 
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 
市场绩效, 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国内金融企业的并购与重组, 按照专 
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 培育一批跨地 
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 加 
强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 降低管理费用, 提 
高企业竞争力; 以信息技术带动金融企业的 
发展, 在全面普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 改 
造传统的业务流程, 提高服务效率, 进一步 
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 如前所述, 
我国目前的金融从业机构在公司治理、管理 
能力、运营理念、投资技巧乃至资金实力等 
方面与这些国际上领先的境外金融机构投 
资者都有明显差距, 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是十 
分严峻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自己的生 
存竞争能力, 是我们的金融从业机构必须思 
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小结 
优化金融行业结构, 促进保险业、证券 
业和其他金融业的发展。首先, 培育适合整 
个金融业成长的土壤。要研究金融各业存在 
的共性和特性问题, 制定金融各业改革和发 
展的模式和路径, 以利于保险业、证券业和 
其他金融业的成长和壮大。其次, 协调好间 
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关系, 重视证券市场的 
改革发展, 充分认识证券市场所独有的重要 
作用, 彻底改变和扭转“重银行、轻股市”的 
做法, 尽可能避免政策因素引致证券市场频 
繁的大起大落, 以免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定发 
展。 
过去几十年, 发达国家金融业者的投资 
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 可待续发展的新金融 
投资理论等学术研究已经深入开展, 并取得 
相当成果; 国外金融企业亦已行动起来, 自 
觉地实践新型的企业发展战略, 将企业竞争 
力和改善环境联结在一起。反观国内, 虽然 
已有金融企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 但国内金 
融业整体对环境风险、环境价值的认识还不 
足, 公共部门对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业的 
认知和关注程度也还很不够。借鉴国外的研 
究成果, 尽快缩短与国际同行的差距, 改变 
传统的贷款方针, 在信贷投资安排上尽可能 
体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 引导经济发展走上 
“绿色”之路, 这是国内金融业应有的思路和 
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如何看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与金融环境的稳定 之间关系

4. 金融业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有什么联系?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使得金融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各国经济金融背景不同,国家金融安全问题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强、金融市场发达,且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主导着国际金融体系,因此其金融安全程度较高,是金融全球化的受益者。

但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其控制手段也较多,比如美国,其对于有着共同利益、价值观相似的发达国家、友好国家,开放程度高,对于其他国家,则限制措施较多。而欧盟国家在其区域内开放程度高,对区域外则设置了较多限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上存在缺陷,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一些金融安全隐患。
金融开放程度与金融安全程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开放只是影响金融安全的一个因素。金融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并不一定金融安全程度低,反之亦然。在本国经济基础并不牢固的情况下,拉美国家通过大量举借外债发展本国经济,结果导致了债务危机;东南亚国家过度开放资本项目过度依赖外资,结果导致了货币危机。发达国家一方面对外开放,一方面通过有效的限制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基础,成功保障了本国的金融稳定与安全。

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之前,一般会有以下特征:(1)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2)本币实际升值;(3)高流动性资本流入;(4)国际储备与短期外债比例失衡;(5)汇率制度上,钉住美元汇率政策和缺乏资本市场控制的内在矛盾;(6)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风险资产比例过大,且缺乏有效监管。
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是相对安全的。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防止金融危机的五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经常账户保持顺差;第二道防线是,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第三道防线是,国际储备安全水平高;第四道防线是,继续保持对资本账户的控制;第五道防线是,以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增长。
从根本上说,生产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快速提高,是金融系统保持稳定的基本前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外资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更协调地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不但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的需要。

从根本上说,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保持着自主、渐进和可控的原则。只要有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金融业分配社会资源的效率,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我们就要坚持开放。无可置疑的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时机和节奏把握得相当好,是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尽管有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十分友善,但其主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却为中国带来了FDI大量涌入和各国贸易壁垒普遍降低的现实好处。

5. 如何构建金融业双向开放新体制

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提升股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序拓展境外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体范围和规模,扩大境内机构境外发行债券的主体类型和地域范围,放宽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限制。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会计准则、监管规则和法律规章,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深化内地与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金融合作。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向着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内地对港澳金融开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海峡两岸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双向开放合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经济金融合作平台。开拓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

如何构建金融业双向开放新体制

6. 金融业开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开放的根本在于支持实体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无论是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或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即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创新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金融业过度自我服务、自我循环。
 
  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实体经济部门所拥有的金融权是金融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部门,一旦金融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泡沫的产生便在所难免。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而言,是一种外部植入型金融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和居民没有金融权,以及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产品的问世和金融业务规模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植型金融体系的缺陷愈发突出,如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资金错配现象愈加严重。因此,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是改革的根本方向。
 
  2012年初,中国召开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和本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开放充分、竞争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金融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其本质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例如,随着海外市场的开辟,与外国企业合作经营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金融业为其提供的支持也越来越大,这便是在开放的过程中让金融回归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7. 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最先是在( )起步的

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最先是在日本。
内地金融业最先对外开放的不是香港。1971年我国批准了第一家境外的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在这之后日本东京银行在北京开办了代表处,由此启动了外资金融进入我国的步伐。


债券市场:
在自律管理模式下,我国相继推出了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美元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创新产品,受到了市场参与者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我国债券市场已经连续几年保持世界第五、亚洲第二的地位。

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最先是在( )起步的

8. 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最先是在( )起步的

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最先是在(【香港】)起步的
自1978年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金融业的大门逐渐打开,迈向世界舞台的征程由此开启。在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实体经济正处于物资短缺的发展困境,金融基础非常薄弱,这一时期的金融业开放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资本和外汇不足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和相关监管体系也逐步构建起来。为统一外汇管理,并鼓励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1979年我国成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将统收统支的外汇分配制度改为外汇留成制度,提高企业使用外汇的自主权,调动创汇积极性。
2014年沪港通启动,标志着金融业进入双向开放的新阶段。同年12月,随着双向开放的推进,外币兑换和风险对冲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进行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打破了外汇市场银行独大的局面。2015年7月,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制度实施,同年9月取消外债发行的额度审批,转为备案登记制管理。

2016年深港通推出,实现了港、深、沪的三大交易所相互联通。2017年债券通上线,构建起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其中的北向通已开始运行,南向通则仍在等待合适时机。2019年建立起沪伦通机制,允许满足条件的上市公司在对方市场发行存托凭证,实现产品跨境流通。衍生品市场也在对外开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8年3月推出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目前已实现原油、铁矿石、PTA和20号胶四个期货品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