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后炮和事后诸葛亮一样吗?

2024-05-09 06:38

1. 马后炮和事后诸葛亮一样吗?

  马后炮和事后诸葛亮是同一意思的比喻。

  事后诸葛亮 被心理学家委婉地称为“马后炮效应”
  本来都不能未卜先知,生活中却相反,每个人存在着“我早已预见此事结局”的回忆式倾向。一旦结果揭晓,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强调“不用猜就知道会这样”、“我一开始就知道会这样”等,以证明自己判断准确。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委婉地称为“马后炮效应心理学家委婉地称为“马后炮效应”。
  “马后炮效应”,说到底是内心的虚荣在作怪。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虚荣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被自我肯定和他人认同的“尊重需求”,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正是有了这样的渴望,我们才会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可若是为了维护自尊,让自己“不丢面子”、“更有面子”,不惜用虚假方式来吸引注意、赢得赞赏,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良心态,“马后炮效应”便是其中的典型。这种心态,很可能让人像吸毒一样上瘾,越陷越深,落入盲目浮夸、不切实际的泥潭。
  偶尔吹嘘、炫耀一下无伤大雅,无需过多批判,可若总是放“马后炮”,则会给人留下“死要面子”、“得理不饶人”的不良印象。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未来无从知晓,没有人能预测出事情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只有根据过去已经发生的经验,以现在的视角重新审视、仔细推敲,争取发现有序可寻的规律,试着做出可能的推测和判断;另一方面,所谓“言多必失”,提醒自己谨言慎行,说话慎重一点、给自己留点余地,总是没错的

  马后炮: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贬义词,比喻事情已经发生,才说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自己早料到事情的结果会是这样,指人们主观认识和行动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某些情况。

  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马后炮和事后诸葛亮一样吗?

2. 马后炮的由来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马后炮是事后诸葛亮

  现时爱下象棋的人很多,象棋中的用语也就往往变成人们日常的口头用语了.“马后炮”便是属于这种日常的口头用语之一.有几位读者来信问道:马后炮怎么会变成了口头语呢?马后炮的原意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们说的马后炮与它的原意是相符的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人们口头上常说的马后炮,我没有进行普遍的调查,似乎也不需要甚至不可能对这一类问题进行普遍的调查,因此要想对以上问题,做出完全肯定的回答还有困难.但是,大体说来,人们日常所谓马后炮,主要是指的人们主观认识和行动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某些情况.
    当着一件事情发生以后,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采取必要的措施,而是过了许久才采取一些措施,那么,照一般人的口头语,这就叫做马后炮.如果我们对于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等等,也是在很久以后才弄清楚,那就更要被批评为马后炮了.这就可见,马后炮在一般人的口头语中,总是带着消极的涵义.这一点似乎是很明显的了.
    然而,马后炮原来的意思是否果真如此,却还需要再做一番查考.从何处去查考呢?这又是一个难题.在历史上象棋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晚,起先人们只下围棋,而不下象棋.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载:“奕,围棋也.”这就可见围棋出现的时间最早,所以凡是下棋都指的围棋.又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把围棋说成是尧舜所创造,这当然是荒唐的;但是,张华此书至少可以证明围棋在晋代以前就出现了.其他类似这样的说法还很多.周秦诸子及《山海经》上也都有关于奕棋的记载,大概围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很流行,当无疑义.
    不过,围棋只有黑白之分,无法运用什么马后炮之类的战法.马后炮只能用于象棋,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而象棋的出现,据汉代刘向的《说苑》所载,也在战国时代.这是否可信还待考.至于有人说象棋也是创始于舜,那是杜撰.还是刘向说的创于战国时代较有可能性,他说:“雍门周谓孟尝君曰:足下燕居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又说:“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照这个说法,战国时代已经有了象棋.不过,当时的象棋究竟是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多数古籍的记载,象棋被公认为北周武帝所创.如明代的杨慎、胡文焕、谢肇猘等人都抱这样的看法.而且北周庾信有《象戏赋》、《进象经赋表》两篇作品可以作证.所谓象戏指的就是下象棋的游戏,所谓象经乃是讲解象棋的图经.有了象棋以后,马后炮也就出现了.
    古代的象棋当然和我们现在的象棋还不一样.按明代胡文焕的《事物纪原》所载:“象棋乃周武帝所造,有日月星辰之象,与今象棋不同.”这里虽然提到日月星辰之象,实际上什么样子还不能确切知道.而明代上距北周,历时太久,传述也未必可靠.倒是宋代司马光的《古局象棋图》颇有参考的价值.此图以战国七雄并峙之局,列为象戏.七国各有一主将、一偏将、一神将、一行人、一炮、一弓、一弩、二刀、四剑、四骑.这就是说,一盘棋分七个部分,代表七国,下棋的人可以七个,也可以六个、五个、四个、三个,采取合纵连横的方法;每一国有十七个棋子,其中四骑等于四个马,但是只有一个炮.这个炮的行动规律与现在象棋中的炮差不多.图中说明:
    “一炮,直行无远近,前隔一棋乃可击物;前无所隔,及隔两棋以上,则不可击.”
    这个规定显然与现在象棋中的炮基本相同.至于马的行动规律,图中又说明:
    “四骑,曲行四路,谓直一斜三.”
    不难设想,有四个马,可以曲行四路,那末,尽管只有一个炮,而马后炮的出现机会一定要比在今日的象棋中更多一些.因此,我们无妨下一个断语,就是说:马后炮是随着古象棋的出现而同时出现的.
    但是,在古象棋中出现的马后炮,是很厉害的一着,它往往可以“将死”对方,正如现在象棋中的马后炮也常常是能致对方于死地的绝招一样.这样看来,马后炮原来的涵义是积极的,根本不同于现时人们口头所说的马后炮的那种消极的涵义.
    从积极的涵义转为消极的涵义,这个变化太大了.然而,这类事情却也是常有的,岂只马后炮而已哉?

3. 为什么那么多人就喜欢用马后炮的眼光看司马懿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司马懿不属于大众眼中的‘圣人’,或者说,对于忠诚十分看重的古代,司马懿属于黑暗者。
说到司马,翻看历史,不难看出,司马之后,在无三国争霸。司马一族,在曹魏之中,直接篡位成功,开创了自己的王朝。这种行为,在统治者看来,是叛逆,因为他们害怕后人学之,自己也成为曹魏,所以肯定对其人就不会给于过多的美言。
因此,在天地君亲师的年代,以儒家为代表的群体,就会出现许多的杂言,最终因为一部流传千古的三国给其人一个奸人的定位,就好像有人以小说三国取代历史,并认知司马一生,其实都是在故意输输输,就好像空城计,其实早知道没人了,但是就喜欢装糊涂,看破,不说破。
更何况,三国之后的乱世,因胡人南下,更是开启了一段汉人的血泪史,以胡教为思想,为刀马为压迫的欺凌,就此展开。后世之人,对司马的评述,也更加了添加了一种莫须有,转移伤痛的定论,虽然有时候显得不可理喻。
最终,就形成了三国中诸葛聪慧,但所扶之人难以上墙,司马野心昭昭的结论。

为什么那么多人就喜欢用马后炮的眼光看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