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西安钟楼的导游词范文3篇

2024-05-18 07:28

1. 介绍西安钟楼的导游词范文3篇

  西安钟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西安钟楼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安钟楼  导游词  ,欢迎参考!
   
      
         西安钟楼导游词篇1   
      钟楼地处西安繁华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它古时用来在清晨敲钟报时,故称钟楼 。从建成之日起,钟楼就一直被看作是古城西安的象征,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始建于1384年。钟楼的基座是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高8.6米,宽35.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外部重檐3层,但内部仅上下两层。楼檐四角攒顶,檐下饰有  彩绘  斗拱。“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筑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观。斗拱在 商代就已出现,在我国青铜器的花纹上,可以看到较完整的斗拱图象。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巨钟轶闻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西安钟楼导游词篇2   
      西安钟楼,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钟楼处于西安的中心地带,是古城的地标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西安的鼓楼,原先在西边的广济街上,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将钟楼迁徙到了鼓楼东边,今天的位置。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覆着深绿色琉璃瓦,顶尖用真金铂包裹。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门洞,门洞间互通,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门洞通过,如今门洞已封闭,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通道。
   
      进入钟楼的入口就在这地下通道内,有楼梯可盘旋登楼。钟楼内有一口仿制“景云钟”,原件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现在  收藏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
   
      站在钟楼上,能够看到从钟楼延伸出来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钟楼周边西安最繁华的商区、及不远处的鼓楼。
   
      游客在游玩钟楼时,还能欣赏到美妙的访古表演,每天日间6场,具体演出时间可详见官网。在钟楼和鼓楼之间为钟鼓楼广场,有音乐喷泉。
         西安钟楼导游词篇3   
       钟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广济街口。万历九年迁址到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成为一做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万历年间,关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断言,有万年鳌鱼在地下作怪,于是知府将钟楼迁到现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从此西安天下太平,万民乐业。钟楼正面的楹联就反应了这段  传说  。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 。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憔悴,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
   
      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天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猜你喜欢:
   
    1. 西安钟楼鼓楼导游词3篇 
   
    2. 西安旅游导游词3篇 
   
    3. 有关西安的导游词3篇 
   
    4. 游览西安的导游词3篇 
   
    5. 西安旅游景点导游词3篇

介绍西安钟楼的导游词范文3篇

2.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西安的鼓楼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1      西安钟鼓楼建筑重檐窝拱,攒顶转角的木质结构,共有3层。每层均施斗栱装饰。楼基面积达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门洞。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约35.5米,用青砖砌筑。楼高27.4米。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九楹三层,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座宽38米,长52.6米,高8.7米,全用青砖砌筑。楼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北悬“声闻于天”匾额,南悬“文武盛地”匾额。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第二层楼南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依次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勺“仙醉酒”画面,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是: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2      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复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巨钟轶闻: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3.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00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1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木刻浮雕故事,给钟楼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钟鼓楼及城墙沿途讲解的导游xx 钟楼的钟声诠释了西安古城的古朴和这座历史古城的浑厚。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会在欣赏钟鼓楼城墙沿途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西安这座古城风韵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饮食文化,说起西安的饮食,大家能否说出西安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小吃吗?
         西安的饮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品尝西安的风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乐事,无论是一直被西安人钟爱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边有两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话“千古风味饺子香,传奇品质德发长”,对,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德发长,德发长是以饺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尝的话可以在我们旅行完之后互相结伴去感受一下德发长的非同寻常之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没品尝过这里的饺子!不过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风味这一名号,想必一定实至名归吧!说完了饺子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羊肉泡馍在哪个地方有卖的? 那么请大家随我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德发长隔壁有个同样建筑风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门口我们会不经意留意到一个雕塑,那么大家能说出这个雕塑展示了陕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来)同盛祥主营牛羊肉泡馍、各种特色小吃,而且将传统特色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所以来这个地方来就餐的话我想大家会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过钟鼓楼广场,我们现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优美的鼓楼,鼓楼的街道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种知名的西安小吃应有尽有,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条街,来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机会来回民一条街的话都认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独特的一面,那么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不光是因为街道两旁大量的美食店铺和饰品店 带给我们无限的吸引,更是因为这条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楼到北院门一线,南北走向的街道,不过有时也会把相连的化觉巷、西羊市还有大皮院一同算进去。回民街顾名思义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区的一条街道,大约500米左右,特点是青石铺路,绿树
         成荫,路的两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两边的商铺主要是以经营餐饮和一些具有陕西特色的饰品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经营的,具有浓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来游客的的喜爱。
         大家现在看到的街道两旁的饭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饭店。其中有几家比较有名的饭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贾三灌汤包、红红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孙家羊肉泡馍等等。其中关于西安的羊肉泡馍还有一段比较风趣的传说,相传大宋皇帝赵匡胤在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饮挨饿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到他非常的可怜,所以就让他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掌柜就浇了一勺滚热肉汤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着赵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顿饭,当时他感到这顿饭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过长安时,仍忘不了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就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馍,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鲜美无比,所以就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从此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馍便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所以有机会大家可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民俗风味。
         其实在回民小吃一条街上,还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饰品供大家选购,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饰品可谓是琳琅满目,种类多样,比如这里还摆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饰品,那么大家可以买上一两个作为来西安的纪念。于此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里的有很多有卖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红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红代表吉祥与如意,所以我想大家还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选购一些纪念品的。
         刚才我们说到回民小吃一条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大家谁知道它的来源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回民街曾经就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了来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节、学生。那么这些人也就是后来的回民。据历史记载,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后,在这一区域经商、留学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这里成为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的聚居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之地,这一区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门、明代西城门楼群、众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庙、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广元寺等众多文化遗迹。街区内众多街道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饮食城、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
         大家现在看到这座寺庙位于化觉巷内,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之后经过了宋、元、明、清的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进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经过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还新增了不少与寺院风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相信通过对这一地带文化的有效保护,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将会成为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西安的文化特色、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区。
         接下来呢,我们将赶往我们的下一站——西安古城墙。在去古城墙的路上我会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沿途的景区,那么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化一条街,
         从西安钟楼南行,快到南门时然后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从这幅对联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条街的主题。显而易见,书院门比我们刚才介绍的回民小吃一条街多了几番诗韵在其中,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书院门游览,或许大家会在这里有更多的收获。
         那么从钟鼓楼到城墙沿途的讲解就到此为止,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尽管来问我,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同时衷心希望大家能够在西安玩的愉快、开心!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三)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明宫的残桓断壁,被夕阳洒落斑驳的影子。风吹得夕阳仿佛在流动,流动中隐隐约约闪现出几个摇曳的身影。时光的河流中,我始终处在下游,在渡口,抬起头遥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游向上游,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的的确确是在这片废墟前的,但我却隐约可见牡丹花吹响季节的夜曲,飞过的鸿雁在演奏历史的哀鸣。我闭上眼想感受时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听到了!被记载在史书上的画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画面,随着牡丹花的开放与枯萎,随着季节的歌声,一遍一遍反复展现。这却更让我觉得,时间之外,还有时间,生活之外,还有生活。
         曾让人以为消逝的唐朝,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却又随着白云的歌声,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迹,就像夜间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湿润,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在时间之外了。如果说没有时光的落差,或许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宫前,倾听着夕阳,偶尔从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声音,古老与现代,宫殿与废墟,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古人畅想的未来,是今人怀念的过去,是千年之前与千年之后的人们共同缅怀时光流逝的忧伤。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五) 
         西安钟楼是一座体现明代中国民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始建于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屋檐四角飞翘,如鸟展翅,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层的兽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
         由钟楼北侧台阶而上,一层大厅天顶“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鲜亮艳丽、栩栩如生。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这三块牌匾由于钟楼2楼展厅装修的原因,已经被展柜遮挡住了)将钟楼的价值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给予恰如其分的体现和评价。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 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据说是在微雨朦 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面貌崇隆敞丽,灿然一新。登楼远望,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5篇介绍陕西钟鼓楼导游词范文

4. 西安钟鼓楼城墙英文导游词

 西安钟鼓楼城墙英文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特点是口语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以下是小篇为大家整理的西安钟鼓楼城墙英文导游词。
    
     西安钟鼓楼城墙英文导游词 
     The Bell Tower Drum Tower and the City Well in Xi’an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we will have three places to visit—the Bell Tower the Drum Tower and the City Well. First we come to the Bell Tower.
    The Bell Tower, a classical building with carved beams and painted rafters, has been served as the symbol of Xi’an. It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the downtown area where the north street, the south street, the west street and the east street meet. And the tower house a huge bell which in ancient times was use to strike the time every morning. This is how the tower got its name. now 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onu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Bell tower was first built in Ying Xiang temple in 1384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moved to its present site in 1582 as a result of the city‘s expansion program.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re is a story about the Bell Tower. It’s said that the first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 Zhu yuanzhang , h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Both his parent died when he was young, and he had to live a hard life. Later, he went to a temple to become a monk. When he ascended the throne, he was afraid of being deposed by someone of “real dragon”. Therefore, he gave orders to build bell tower all over the county to repress the “dragon spirits”. Xi’an has been the imperial capital city since ancient times. So the “dragon spirits ” must be very strong here. That’s why the bell tower in Xi’an was not only built earlier, but also bigger than the other ones in the country. The base of the tower is 1,337.4 square meters in size, 8.6 meters high and 35.5 meters wide. It was laid with blue bricks all over. The whole building is 36 meters above ground. It is a brick-and –wood structure. The eaves are supported by colored “dou gong” a traditional structural system in which brackets are used to join columns and crossbeams, the use of dou gong made the whole building firm and beautiful.
    Well, next we will visit the Drum Tower nearly.
    The Drum Tower stands 500 meters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Bell Tower. It was built in 1380. There used to be a huge drum in the tower, which told the time at dark, and that is how the tower got its present name. Besides marking the time, the drum was also used to give warnings to people in times of war. The base of The Drum Tower is 1,924 square meters in size, and 34 meters in height. It was built with blue bricks. The Drum Tower has a rectangular shape and shows tier and the outside eaves are decorated with networks of wood arches.
    At last, we will visit the famous city wall of Xi’an. The most complete and the best preserved city wall in china.
    The city wall of Xi’an is an extension of the prior Tang dynasty structure. It was stared in 1370 and finished in 1378 and has a rectangular –shaped construction. It is over 4 kilometers from the east to west and about 3 kilometers from the north to south. And the total length is 13.7 kilometers. It stands 12 meters high, 12-14 meters wide across the top and 15-18 meters thick at the button. On the top of the city wall, there is a rampart every 120 meters, which extends out from the main wall. The top of the rampart is at the same level as the top of the wall. The ramparts were built to allow soldiers to see those enemies who would try to climb up the wall. The distance between every two ramparts is just within the range of arrow shot from either side. This allowed soldiers to protect the entire wall without exposing themselves to the enemy. There are altogether 98 of them on the city wall and each has a sentry building on top of it.
    There are four main gates of the city wall-one on each side-named the east gate, the west gate, south gate and north gate. The four gates of the city wall were the only way to go into and out of town. In Xi’an, each of the four gates consists of three gate towers. The main gate tower is called ZhengLou which is located on top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city wall. It is the inner one and is also 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city. Zha lou is the gate tower which a suspension bridge and located outside of the city wall. It’s used to lift and lower the suspension bridge. Jian lou is the arrow tower and located in between the Zhenglou and Zhaloutowers. There are square windows in the front and on the two sides to shoot arrows. Jianlou and Zhenglou are connected by walls and the encircled area is called Wongcheng in which soldiers could be stationed. From Wongcheng, there are also horse passages leading to the top of the wall. There are altogether eleven horse passages around the city.
    A watch tower is located on each of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all. The one at the southwestern corner is round, probably after the model of the imperial city wall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the other three are square and are higher and larger than the sentry building on the ramparts. This shows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corners of the city wall.
    All right, we have finished visiting the famous city wall of Xi’an. Thank you.
    ;

5.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1      在阅读了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一部巨作之后,我们将进入第二陈列室进行参观。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教堂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教堂标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载了教堂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颜真卿书写的《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纪念他的父亲而立的家庙碑,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的世袭与功业。仅从文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颜氏家族的兴盛和荣耀,《多宝塔碑》是颜体早期的代表,《颜氏家庙碑》则是颜体不如辉煌与成熟的杰作。还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我们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里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各种书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行,草等5种书体,如汉代《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唐代张旭和怀素草书的《千字文》,唐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等。《曹全碑》是我国现存汉碑中汉隶的精品,为国家级文物,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陕西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碑文记载曹全曾随军征战,战功显赫,主政合阳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在碑石上还刻有捐钱的花名册。《曹全碑》的书法扁平匀整,清丽流畅,自然典雅,秀美飞动,不仅是汉隶中婉约的代表,更是汉碑中的精妙之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2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3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4      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铜铸造,重约6吨。钟身为三格,最顶端蹲有蒲牢,钟身分别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凤凰、狮、牛、鹤等纹饰及32枚钟乳,既装饰了钟表,又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书的骈体铭文292字,是李旦书法仅遗于世的绝少手笔。景云钟的钟声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钟声就是用景云钟录制的。
    我左手边是另一件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大夏是少数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当时的战乱,大夏国遗留下来的文物极其稀少。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巨石马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现在请大家看远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便是《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5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这些碑石记述了明清两代陕西人名的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战的历史事实,并保存了地理绘画等材料,其中有《黄庭坚诗碑》、《太极全图》、《达摩东渡图》、《达摩面壁》、《集字魁星点斗图》等等。《集字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按马德昭所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品取士,每经首选一成为“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对学府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于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唐宋时期,皇宫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龙和鳌的图案,考中进士站在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这个修养标准去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朋友们,由于时间问题,第五第六展厅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石刻艺术。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征战时骑的六匹骏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并于唐贞观年间十年完成。唐太宗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踻”1914年被美国文物贩子盗走,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勒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也在1918年的一个夜晚被切割成块,准备装箱盗运,幸好被拦截了下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四匹真品。四骏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它们身上,即记载着历史的辉煌,也记载着历史的耻辱。
    参观了陵墓石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宗教石刻。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从而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漫长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佛教风行,也就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水平的不断精进。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当年安禄山为讨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阳以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汉白玉雕像,它原立于骊山华清宫的老君殿里,是盛唐时期顶礼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开领道袍,正襟危坐于石台上,神情庄严雍容,面相丰颐恬静。底座三层,上面刻有变形的牡丹花和莲花图案,老君像的塑造不仅是统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盛唐时期恢弘的气势。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6.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1      在阅读了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一部巨作之后,我们将进入第二陈列室进行参观。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教堂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教堂标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载了教堂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颜真卿书写的《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纪念他的父亲而立的家庙碑,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的世袭与功业。仅从文中“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颜氏家族的兴盛和荣耀,《多宝塔碑》是颜体早期的代表,《颜氏家庙碑》则是颜体不如辉煌与成熟的杰作。还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我们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里陈列着汉魏至唐宋的各种书体名碑,其中包括篆,隶,行,草等5种书体,如汉代《曹全碑》《仙人唐公房碑》唐代张旭和怀素草书的《千字文》,唐徽宗的《大观圣作之碑》等。《曹全碑》是我国现存汉碑中汉隶的精品,为国家级文物,碑石刻于东汉晚期,是百姓和官吏为纪念东汉灵帝时陕西合阳县令曹全而集资修建。碑文记载曹全曾随军征战,战功显赫,主政合阳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在碑石上还刻有捐钱的花名册。《曹全碑》的书法扁平匀整,清丽流畅,自然典雅,秀美飞动,不仅是汉隶中婉约的代表,更是汉碑中的精妙之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2      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铜铸造,重约6吨。钟身为三格,最顶端蹲有蒲牢,钟身分别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凤凰、狮、牛、鹤等纹饰及32枚钟乳,既装饰了钟表,又起到调节音韵的作用。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书的骈体铭文292字,是李旦书法仅遗于世的绝少手笔。景云钟的钟声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钟声就是用景云钟录制的。
    我左手边是另一件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大夏是少数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当时的战乱,大夏国遗留下来的文物极其稀少。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巨石马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现在请大家看远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便是《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3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4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5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这些碑石记述了明清两代陕西人名的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战的历史事实,并保存了地理绘画等材料,其中有《黄庭坚诗碑》、《太极全图》、《达摩东渡图》、《达摩面壁》、《集字魁星点斗图》等等。《集字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按马德昭所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品取士,每经首选一成为“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对学府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于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唐宋时期,皇宫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龙和鳌的图案,考中进士站在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这个修养标准去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朋友们,由于时间问题,第五第六展厅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石刻艺术。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征战时骑的六匹骏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并于唐贞观年间十年完成。唐太宗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踻”1914年被美国文物贩子盗走,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特勒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也在1918年的一个夜晚被切割成块,准备装箱盗运,幸好被拦截了下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四匹真品。四骏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它们身上,即记载着历史的辉煌,也记载着历史的耻辱。
    参观了陵墓石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宗教石刻。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从而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漫长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佛教风行,也就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水平的不断精进。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当年安禄山为讨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阳以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汉白玉雕像,它原立于骊山华清宫的老君殿里,是盛唐时期顶礼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开领道袍,正襟危坐于石台上,神情庄严雍容,面相丰颐恬静。底座三层,上面刻有变形的牡丹花和莲花图案,老君像的塑造不仅是统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盛唐时期恢弘的气势。
    好了各位游客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到次结束了,如果有兴趣您还可以参观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

7.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1      大家好!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去参观,希望我们有一个快乐的旅程。
    西安兵马俑,它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面积是二万零七百八十平方米。第一号兵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农民伯伯打井时发现的,后来经过考古学家认真的工作,我们才知道兵马俑是地下式土木结构,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六十二米,内有陶俑陶马六千多件。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
    兵马俑博物馆每年接待一百多万中外游客,许多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整个博物馆占地二百万平方米,馆区内树林、花、草清香,环境幽雅。
    为了揭开秦始皇陵墓的奥秘,考古学家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对陵园进行科学的钻探的调查,最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拥有一支雄兵千万,由七千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他们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但由于我们现代世界技术达不到保护兵马俑的要求,目前只有一号坑、二号坑出土,有几个坑的轮廓已经出现,但停止挖掘的钻探,其它的地下文物都被保护起来,以免遭到破坏。
    西安兵马俑,壮丽的景观,世界独有人土的美观!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2      钓鱼台位于宝鸡市东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叠翠,景色绮丽,历史久远,是古今中外颇享盛名的游览胜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隐居十载,滋泉钓干遇文王而闻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庙。”并植柏四株,至今犹存。至清乾隆年间有庙宇17处,著名的有太公庙、文王庙、山门口、三清庙等,河东岸的钓台遗迹,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贤台以及飞瀑流霞,浪声莫测。钓鱼台建筑风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根据记载,太公钓鱼台有3处,初钓河南新安城东,继钓陕西咸阳城西,后钓宝鸡县伐鱼河谷,而三处中又以幡溪钓鱼台最为有名。因为,姜太公在此垂钓的时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谒,辅佐朝政,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从此以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唐代诗人李白、许浑,宋代诗人苏轼都曾游览于此,并赋诗记胜。唐代的钓鱼台就此建庙塑像,历经3次重建,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太公庙”、“文王庙”、“望贤台”、“乞子崖”、“钓鱼台”等一些庙宇,祭钓堂、殿、廊、楼、台和一石驮五柏等壮观奇景。《吕氏春秋》(水经注)有“太公钓兹泉”的记叙,民间亦有“太公背泉垂钓”、“周文王纳谏邀贤”、“武吉代薪奉母”等传说。古往今来,钓鱼台就以其盛名招待游客,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游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的名句。站在伐鱼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岭群峰峥嵘起伏,重峦叠嶂,郁郁葱葱,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近看,奇峰耸峙,翠柏葱绿,庙宇宏伟,水色碧透,绚丽诱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块屹立在伐鱼河畔的奇特巨石——“丢石”。丢石,是一块庞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岗岩体,上大下小,呈碗形,丢石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丢石北侧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宝鸡知县徐文博书写的4个1米见方的苍劲大字:“孕磺遗璞”。丢石高6.6米,上部直径11.2米,下部直径仅4米,伐鱼河湍湍急流擦石而过,大有一触即倒之势,然而,千百年来,它始终“稳如泰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雄伟壮观的姜太公庙在丢石右上方的河边。房屋出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为唐贞观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间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庙前正立着4棵40余米高的参天古柏,枝杆粗壮,根深叶茂,四季常青,传说为唐代所植,此为钓鱼台景观之一。周文王庙,由姜太公庙盘山而上即到。文王庙依山而建,庙堂重瓦危檐,布局严谨,巧夺天工。隔河山腰,还有规模更加宏伟的武王庙和武吉庙。武吉庙内原有一根武吉担柴用的铁肩担,重60公斤,“_”中丢失。据钓鱼台碑得记载,这里自唐代设神修庙,计有庙宇、祭堂17处,殿、廊、搂、台共40余间,现在多数已重建恢复。从丢石顺水而下,河水层层下跌,浪花飞溅,向下游直泻,形成一个个深潭,犹如朵朵雪莲盛开。离丢石100米处,有一水面宽广,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边有一石英花岗岩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两道40厘米长,15厘米深的平行光滑浅槽,相传姜子牙来此隐居后,每每在此垂钓,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两道槽痕。钓鱼台即由此得名,侧方岩壁上雕凿有“钓鱼台”3个巨型篆字。
    从丢石溯水而上,两岸高山对峙,河谷狭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过伐鱼河”之称。沿峡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宽。一座双曲拱大坝挡住了去路,这即是“钓鱼台水库”。钓鱼台水库,坝顶宽2米,坝长200米,坝高50米,水深45米,总库容量255万立方米,1973年开工,1978年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顷农田。水库大坝东端有一八角亭,记载了水坝开工时间,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台楼阁和现代建筑艺术的综合风格,典雅灵秀。大坝中间有一观景楼。登上观景楼,整个风景区尽收眼底。钓鱼台水库为这里增添了不少风景。夏秋季节,水面碧波荡漾,周围高山披红挂绿,湖光倒影,煞是好看,游人乘坐小船或游艇漫游水面,恍如置身于桂林漓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惬意。从坝侧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约40多米高,瀑布飞流而下,如白练垂挂,似银河倾泻,訇然之声震耳欲聋,水珠飞溅数丈之远,日光照在迷蒙瑰丽的水雾上,竟幻化出一道绚丽无比的七色彩虹,云蒸霞蔚,壮观无比,充满诗情画意。冬春季节,水库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镜,雪落山间,银装素裹,一片银色世界。巨厚的冰层,成了游人的天然滑冰场。水库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风景画。
    历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生在商世,因见纣王无道,遂弃官出走,隐居在此,终日以垂钓度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为后世人们的俗话。后来他终于被周文王发现。文王礼贤下士,亲到伐鱼河畔迎聘。于是,被尊为军师的姜太公遂辅佐文武二王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业,自己亦名留青史。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3      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游区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自然景观峭拔险峻,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西安的旅游商品生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全市有推荐旅游购物商店15家,可以较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购物需要。同时,西安的餐饮业可以供应全国八大菜系及欧美西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东南亚风味、清真等各式美味佳肴,发掘仿唐菜120多种,形成以唐菜为主的传统菜和以陕菜为主的现代菜。在全国饮食业优质产品评选中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等八个品种荣获金鼎奖,特别是西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宾客。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北、西南以及西亚各国的咽喉。如今铁路、公路、航空交织成网,四通八达,把西安与全国连成一体。中国四大国际空港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国内各城市开辟有100多条航线。
    如今的西安,又是一座以机械、电子、电工、航空航天、轻工工业为主,拥有500多个科研机构、40余所大专院校,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现代城市。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4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各位游客,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请大家自己参观。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5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千米的华阴市以南。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华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等景观,均给人以仙境般的美感。
    各位游客朋友,华山不仅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人文景观也令人震撼与叹服。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华山还是道教名山,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游记和传说故事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20_年,华山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从玉泉院出发,去游赏众多惊险瑰丽的景观。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青柯坪,请看东边的一块巨石,名叫“回心石”,前面是华山第一道险境千尺幢,以前体弱者到此石处向导就劝其回头下山,故有“回心石”之名。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两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每凿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天长日久,两个徒弟就有些不高兴,认为本想跟师傅学点东西,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东西,而且天天吃苦凿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凿洞时,两个徒弟心怀叵测,砍断绳索,眼看师傅坠人深渊。两个徒弟随即下山,当走到回心石处与师傅相遇,因此知道师傅已经成仙,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又随师傅上山修炼。后来两个徒弟也都修炼成仙了。
    千尺幢是一条峭壁上的大裂缝,陷在两旁的巨石之间,共370余级台阶,坡度极陡,每级台阶的宽度不过三分之一的脚掌,幸好两旁都有可助攀爬的铁链。仰望天际,一线天开。俯视脚下,如临深渊。石级顶端犹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铁盖盖住,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
    出千尺幢不远是百尺峡,这里是登华山的第二道险关。两壁高耸,中间夹有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上刻“惊心石”三个大字,游人要从石下小路穿过,确实惊心动魄。此后还有仙人桥、俯渭崖、黑虎岭等小险处,就到了登山的第三道险关老君犁沟,这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的一条沟状险道,深不可测,有石级570有余。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拔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初。此峰最髙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赏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西峰上美丽景观比比皆是,还有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题词。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书法家王铎手迹。特别是莲花洞,也叫莲花石,太乙莲台,此石头如莲花瓣覆盖石上,顶上的松树在气象站没有砍去一半前,就像莲花的莲蓬一样,很有意思!各位朋友,华山景区还有东峰、南峰、北峰等美景,请大家一边攀登一边欣赏,3小时后在山下停车场集中返回。好了,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欢迎大家再来华山。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6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西安城墙。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游览的西安城墙,它是世世代代陕西人的骄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征。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7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遗址,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孔庙遗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门照壁上的“孔庙”两字是由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现在的大门东西开,俗称“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气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而建,经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们,碑林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谢谢大家!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8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古城西安,我是你们此次西安之行的导游,我姓__,大家叫我__导好了。今天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秦兵俑。景点位于西安临潼,大约需要四十分钟车程,等到了那里,你就可以看到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其实就是秦兵马俑的陪葬坑。你们知道秦兵马俑的来历吗?原来在以前的朝代,皇帝死后都要活人陪葬,后来到了秦朝,一个大臣对秦皇说:“之前的朝代都是用活人陪葬,这对您不是很妥当,不如让能工巧匠打造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如何?”秦始皇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答应了下来。其实要不是秦始皇当年的这个点头同意,就没有今天这气势雄伟的秦兵马俑。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秦始皇陵园,请大家依次下车。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_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八千个。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一号坑。在三个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平方米;坑内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一号坑上面,盖起了一个巨大的拱形大厅。我们可以走进大厅在细细游赏,游赏时也要注意安全哦!
    大家请看,那身材魁梧,头戴鹤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就将军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还有很多精彩的武士佣、骑兵俑、良马。这些兵马俑一个个神态各异、精彩绝伦,真是看了大饱眼福。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的模拟军阵的排列,形象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秦兵马俑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祝大家接下来的旅程愉快!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

8.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我们该怎么去写导游词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1      钓鱼台位于宝鸡市东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叠翠,景色绮丽,历史久远,是古今中外颇享盛名的游览胜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隐居十载,滋泉钓干遇文王而闻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庙。”并植柏四株,至今犹存。至清乾隆年间有庙宇17处,著名的有太公庙、文王庙、山门口、三清庙等,河东岸的钓台遗迹,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贤台以及飞瀑流霞,浪声莫测。钓鱼台建筑风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根据记载,太公钓鱼台有3处,初钓河南新安城东,继钓陕西咸阳城西,后钓宝鸡县伐鱼河谷,而三处中又以幡溪钓鱼台最为有名。因为,姜太公在此垂钓的时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谒,辅佐朝政,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从此以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唐代诗人李白、许浑,宋代诗人苏轼都曾游览于此,并赋诗记胜。唐代的钓鱼台就此建庙塑像,历经3次重建,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太公庙”、“文王庙”、“望贤台”、“乞子崖”、“钓鱼台”等一些庙宇,祭钓堂、殿、廊、楼、台和一石驮五柏等壮观奇景。《吕氏春秋》(水经注)有“太公钓兹泉”的记叙,民间亦有“太公背泉垂钓”、“周文王纳谏邀贤”、“武吉代薪奉母”等传说。古往今来,钓鱼台就以其盛名招待游客,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游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的名句。站在伐鱼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岭群峰峥嵘起伏,重峦叠嶂,郁郁葱葱,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近看,奇峰耸峙,翠柏葱绿,庙宇宏伟,水色碧透,绚丽诱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块屹立在伐鱼河畔的奇特巨石——“丢石”。丢石,是一块庞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岗岩体,上大下小,呈碗形,丢石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丢石北侧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宝鸡知县徐文博书写的4个1米见方的苍劲大字:“孕磺遗璞”。丢石高6.6米,上部直径11.2米,下部直径仅4米,伐鱼河湍湍急流擦石而过,大有一触即倒之势,然而,千百年来,它始终“稳如泰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雄伟壮观的姜太公庙在丢石右上方的河边。房屋出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为唐贞观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间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庙前正立着4棵40余米高的参天古柏,枝杆粗壮,根深叶茂,四季常青,传说为唐代所植,此为钓鱼台景观之一。周文王庙,由姜太公庙盘山而上即到。文王庙依山而建,庙堂重瓦危檐,布局严谨,巧夺天工。隔河山腰,还有规模更加宏伟的武王庙和武吉庙。武吉庙内原有一根武吉担柴用的铁肩担,重60公斤,“_”中丢失。据钓鱼台碑得记载,这里自唐代设神修庙,计有庙宇、祭堂17处,殿、廊、搂、台共40余间,现在多数已重建恢复。从丢石顺水而下,河水层层下跌,浪花飞溅,向下游直泻,形成一个个深潭,犹如朵朵雪莲盛开。离丢石100米处,有一水面宽广,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边有一石英花岗岩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两道40厘米长,15厘米深的平行光滑浅槽,相传姜子牙来此隐居后,每每在此垂钓,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两道槽痕。钓鱼台即由此得名,侧方岩壁上雕凿有“钓鱼台”3个巨型篆字。
    从丢石溯水而上,两岸高山对峙,河谷狭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过伐鱼河”之称。沿峡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宽。一座双曲拱大坝挡住了去路,这即是“钓鱼台水库”。钓鱼台水库,坝顶宽2米,坝长200米,坝高50米,水深45米,总库容量255万立方米,1973年开工,1978年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顷农田。水库大坝东端有一八角亭,记载了水坝开工时间,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台楼阁和现代建筑艺术的综合风格,典雅灵秀。大坝中间有一观景楼。登上观景楼,整个风景区尽收眼底。钓鱼台水库为这里增添了不少风景。夏秋季节,水面碧波荡漾,周围高山披红挂绿,湖光倒影,煞是好看,游人乘坐小船或游艇漫游水面,恍如置身于桂林漓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惬意。从坝侧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约40多米高,瀑布飞流而下,如白练垂挂,似银河倾泻,訇然之声震耳欲聋,水珠飞溅数丈之远,日光照在迷蒙瑰丽的水雾上,竟幻化出一道绚丽无比的七色彩虹,云蒸霞蔚,壮观无比,充满诗情画意。冬春季节,水库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镜,雪落山间,银装素裹,一片银色世界。巨厚的冰层,成了游人的天然滑冰场。水库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风景画。
    历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生在商世,因见纣王无道,遂弃官出走,隐居在此,终日以垂钓度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为后世人们的俗话。后来他终于被周文王发现。文王礼贤下士,亲到伐鱼河畔迎聘。于是,被尊为军师的姜太公遂辅佐文武二王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业,自己亦名留青史。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2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3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千米的华阴市以南。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华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等景观,均给人以仙境般的美感。
    各位游客朋友,华山不仅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人文景观也令人震撼与叹服。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华山还是道教名山,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游记和传说故事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20_年,华山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从玉泉院出发,去游赏众多惊险瑰丽的景观。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青柯坪,请看东边的一块巨石,名叫“回心石”,前面是华山第一道险境千尺幢,以前体弱者到此石处向导就劝其回头下山,故有“回心石”之名。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两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每凿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天长日久,两个徒弟就有些不高兴,认为本想跟师傅学点东西,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东西,而且天天吃苦凿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凿洞时,两个徒弟心怀叵测,砍断绳索,眼看师傅坠人深渊。两个徒弟随即下山,当走到回心石处与师傅相遇,因此知道师傅已经成仙,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又随师傅上山修炼。后来两个徒弟也都修炼成仙了。
    千尺幢是一条峭壁上的大裂缝,陷在两旁的巨石之间,共370余级台阶,坡度极陡,每级台阶的宽度不过三分之一的脚掌,幸好两旁都有可助攀爬的铁链。仰望天际,一线天开。俯视脚下,如临深渊。石级顶端犹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铁盖盖住,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
    出千尺幢不远是百尺峡,这里是登华山的第二道险关。两壁高耸,中间夹有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上刻“惊心石”三个大字,游人要从石下小路穿过,确实惊心动魄。此后还有仙人桥、俯渭崖、黑虎岭等小险处,就到了登山的第三道险关老君犁沟,这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的一条沟状险道,深不可测,有石级570有余。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拔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初。此峰最髙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赏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西峰上美丽景观比比皆是,还有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题词。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书法家王铎手迹。特别是莲花洞,也叫莲花石,太乙莲台,此石头如莲花瓣覆盖石上,顶上的松树在气象站没有砍去一半前,就像莲花的莲蓬一样,很有意思!各位朋友,华山景区还有东峰、南峰、北峰等美景,请大家一边攀登一边欣赏,3小时后在山下停车场集中返回。好了,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欢迎大家再来华山。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4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古城西安,我是你们此次西安之行的导游,我姓__,大家叫我__导好了。今天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秦兵俑。景点位于西安临潼,大约需要四十分钟车程,等到了那里,你就可以看到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其实就是秦兵马俑的陪葬坑。你们知道秦兵马俑的来历吗?原来在以前的朝代,皇帝死后都要活人陪葬,后来到了秦朝,一个大臣对秦皇说:“之前的朝代都是用活人陪葬,这对您不是很妥当,不如让能工巧匠打造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如何?”秦始皇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答应了下来。其实要不是秦始皇当年的这个点头同意,就没有今天这气势雄伟的秦兵马俑。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秦始皇陵园,请大家依次下车。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_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八千个。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一号坑。在三个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平方米;坑内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一号坑上面,盖起了一个巨大的拱形大厅。我们可以走进大厅在细细游赏,游赏时也要注意安全哦!
    大家请看,那身材魁梧,头戴鹤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就将军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还有很多精彩的武士佣、骑兵俑、良马。这些兵马俑一个个神态各异、精彩绝伦,真是看了大饱眼福。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的模拟军阵的排列,形象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秦兵马俑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祝大家接下来的旅程愉快!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5      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游区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自然景观峭拔险峻,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西安的旅游商品生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全市有推荐旅游购物商店15家,可以较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购物需要。同时,西安的餐饮业可以供应全国八大菜系及欧美西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东南亚风味、清真等各式美味佳肴,发掘仿唐菜120多种,形成以唐菜为主的传统菜和以陕菜为主的现代菜。在全国饮食业优质产品评选中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等八个品种荣获金鼎奖,特别是西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宾客。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北、西南以及西亚各国的咽喉。如今铁路、公路、航空交织成网,四通八达,把西安与全国连成一体。中国四大国际空港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国内各城市开辟有100多条航线。
    如今的西安,又是一座以机械、电子、电工、航空航天、轻工工业为主,拥有500多个科研机构、40余所大专院校,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现代城市。
  西安著名景点导游词6      中国明西安府城墙。在陕西省西安市。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原为夯土城墙,明隆庆年间(1567~1572)巡抚张祉在夯土城墙外首次包砖。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陕西巡抚毕沅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将包墙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宇墙垛口等。城墙周长13.75公里,为中国现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的,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西墙和南墙内均发现有唐代城墙和城门的遗迹。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明代修建的城墙用黄土加石灰、细沙并掺麦秸、草渣混合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10~12厘米。城墙高12米,底宽16~18米,顶宽12~14米。墙顶均以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60米处,有一砖砌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内除四门左侧各有登城马道外,另有6处马道。城墙内沿墙四周筑女墙,外沿墙有垛口5984个。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座。马面伸出墙面11米,宽20米,各马面之间相距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铳的射程之内。
    城的四角各筑有一个突出城墙的角台(楼),除西南城角台为圆形外,其他3个为方形。据发掘得知,这种圆形角台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扩建西安城时,因西南角未动而保留下来。城墙每面各辟一门,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远。门外筑瓮城,门上建楼,门楼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闸楼及周围城墙已在民国初年拆除,现存正楼、箭楼6座。除南面箭楼下无门洞外(门洞分从瓮城左右开),其他3门箭楼下各穿门洞。门洞高宽6米,深19.5米。正楼为重楼,面宽七间,进深二间,高36米,三层檐歇山顶,周有回廊,楼下及平座均施斗□,箭楼以青砖为主结构,面宽十一间,进深两间,高33.4米,单檐歇山顶,正面分设四层箭窗,各12孔,总共48孔,左右各3层,总共9孔。楼的背面有两层房檐,均施斗□,下有檐廊。城外护城河宽20米,深10米。1983年开始对城墙进行全面整修。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