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2024-05-02 13:06

1. 《思考,快与慢》

如海报所述,《思考,快与慢》获奖无数,被誉为“社会思想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与《国富论》《梦的解析》相媲美,被各界名人、众多媒体热烈推崇。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更是一位跨学科牛人,他凭此书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老实说,打开本书后不久我是知难而退的。其实书中有很多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实验和事例,十分浅显易懂,但这些丰盛的例举常常被一些奇怪的词汇和句子打乱,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让我困扰而却步。推断这是本书翻译的表达存在问题,咳咳,为懒惰找到推诿的借口了。
  
 经过几次反复调整,最后终于以结论反向推出论证过程的方式,好不容易抽取归纳出一点头绪来了。
  
 一、作者将人的认知分为两个层面: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更本能,慢更理性;快很勤劳,慢很懒惰;快是直觉,慢是计算;快来自于心理模式的不断强化,慢来自于理性分析的不断选择。
  
  
 所谓快思考:看到一个人的表情,我们可以立刻判断他是欢喜还是愤怒;走路时,你不用去考虑先迈哪条腿,吃饭时,你不用考虑怎么咀嚼,怎么消化;打球时,你不用考虑肌肉怎么配合,跑动路线如何实现…这些快思考的特点就是非常快,而且自行运行给出答案,我们可以称之为直觉。但往往我们按照直觉去处理事物,受到当下情绪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
  
  
 所谓慢思考:组织语言、数字计算、逻辑推理、看一本书、写一个提案、做一份报表…这都是慢思维的表现。慢思考是基于证据、数据的搜集考证后做出的理性判断,所以结果往往比较准确。通过理智思考,我们能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学习更多的经验,解决更大的困难。
  
 这两个层面的思考运行机制,作者把它们称为系统一和系统二。我们的大脑在遇到事物时,会自动选择系统一或系统二或者两个系统一起来对应。那么,在了解了大脑的这两种不同思考系统之后,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每一个系统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快思考本质就是快,特点是不消耗能量,不累,很省力气,可以帮我们应付危机,处理突发的事件。慢思考本质就是慢,特点是消耗大量的能量,很费力气。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打一场球,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如果看一本书,则会觉得身心疲惫。当我们记忆下来7位数以上数字的时候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连续记忆3个7为数以上的数字就会非常疲惫,甚至理智出现了短路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生活,需要两种思维不断地结合,不断地配合。用快思考处理表面的事情,用慢思考处理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快思考在我们做决策时容易造成错误
  
 书中写到快思考有四个主要的直觉偏见:认知放松,因果关联,框架效应和锚定效应。
  
 认知放松:比如,平常看起来长相不算好看的人,接触久了,发现其实也挺顺眼的;可能因为广告的画面精美就轻易的掏了腰包;因为熟人介绍,就把全部身家投给一只风险极高的股票…这些做法都是认知放松带给我们的错觉、曝光效应,如果系统二没有启动的话,就容易带来损失,所以我们须格外小心。
  
 因果性关联:在遇到难题时,系统一不会马上把问题交给系统二,而是抄近路用另外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把这个答案直接当成对那个复杂问题的回答。例如某个人身上有很多纹身,你就判断他肯定学习不怎么样,这些都是一种刻板印象,又或者某个人长得帅,我们就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优秀,这叫光环效应,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负面影响。
  
 框架效应:我们的系统一不太擅长分辨,只知道眼见为实,所以客观上相同的信息,如果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导致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例如“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10%”听起来更令人安心。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何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利用我们轻信而达成营销的策略。某超市的汤罐头促销方式是在货架上写“每人限购12罐”,事实证明购买者在促销期间购买了2倍于平常的购买量。考虑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这就是锚定的厉害之处。
  
 三、如何才能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
  
  
 第一个方法就是尽量避开上面提到的直觉陷阱;第二种方法就是让自己拥有概率思维;第三个方法就是不要忽视均值回归。
  
 最后,除了做决策之外,学会应用合适的思维模式,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幸福地生活。
  
 ■快思考是直觉与本能,适合常见有规律的小事;慢思考是理性和分析,应该运用在健康、工作、投资、政治等不确定性高的复杂大事上。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执行,却低估了现实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以至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这使我们变得过于自信而产生错觉。这本书就会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思路并不可靠,思考有快与慢,要学会避开直觉偏见,学会理性慢思考,才能人生的重大选择做出正确有利的决策。
  
  
 ■这本巨著是作者50多年研究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记录、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绕开翻译的表达问题,我们可以反复细读此书,找到真意,将会受益良多。

《思考,快与慢》

2. 《思考,快与慢》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系统2则需要集中注意力,来解决系统1解决不了的复杂问题,但是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
  
 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1.  曝光效应,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
  
 2.   启动效应,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
  
 3.   常态理论,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
  
 4.   因果关系错觉,我们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5.   确认偏误,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
  
 6.   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符合预判,则会加固好印象,反之,其负面意义也会被消解掉很大一部分;
  
 7.   框架效应,本质一样,但不同的表述框架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陷阱:
  
 1.    启发法,指系统1遇到难题后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问题来替代,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常见现象有典型性启发;合取谬误;忽视回归均值现象;锚定效应;效用层叠;结果偏见;有效性错觉;过度信赖直觉;规划谬误;乐观偏差;沉没成本悖论(不懂及时止损)。
  
 
                                          
 2.   前景理论,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加敏感;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单一事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本身,还有可能与它的参照对象有关,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定效应等心理陷阱,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3.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谜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
  
 但是要完全避免直觉错误是不可能的,时刻警惕又很累,可以借助如下清单最大限度的避免掉坑:
  
 ① 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②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③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④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⑤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两个自我
  
 1.    峰终定律: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著名的“冰手实验”)。
  
 
                                          
 2.   体验效用≠决策效用,体验效用是指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带来的痛苦或快乐的感受对我们即时的影响,它起到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的作用;决策效用是指某事物对我们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冰手实验也说明了人们并不总是理性地依据真实经验(体验效用)进行客观评估和决策,我们的决策常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决策呈非理性。
  
  
 3.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这就引发了另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事实上,根据峰终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我们的决策行为,却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做更好的选择。
  
 这也是记录生活的一大乐趣,当回首往事时,有据可依!

3. 《思考快与慢》-1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丹尼尔·卡内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
  
 第12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读到什么?
  
 可得性启发法是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情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
  
 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在系统1的基本特点中,其中一点就是这一系统具有设定预期的能力
  
 假如有人要求你列12件自己表现得果断的事(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列出这么多件事)。你对自己果断程度的判定会有所不同吗?
  
 施瓦茨和他的同事观察到列举事件的任务可能会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加强对特点的判断:
  
 1)能回想起的事例数量。
  
 2)事件在脑中呈现的轻松程度。
  
 列举12个例子的要求使得两个决定因素相互排斥。一方面,你刚想起了几件自己做得很果断的事;另一方面,你想起前三四件果断的事可能很轻松,可说出12件就要挖空心思了,回忆起来也没有那么顺畅。哪个更重要呢,提取的数量还是提取的轻松感和顺畅性?
  
 两个因素间的较量谁是赢家一目了然:那些列举了12件事的人认为和只列举了6件事的人相比,自己不够果断。而且,列举出自己表现不够果断的12件事的那些受试者最终却认为自己非常果断!如果无法轻松地想起懦弱的事例,你可能就会说自己一点也不懦弱。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
  
 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示例:“因为上个月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事件,她现在更愿意坐火车。这真是愚蠢,风险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这就是可得性偏见”
  
 想到什么?
  
 让我想到了在规划2022年度财务规划时,开始是轻松的,随着要思考的内容越来越多,就没有那么顺畅了,包括现在写阅读笔记也是,开始写是很轻松的,再多写就需要深入思考。
  
 微行动/微习惯?
  
 在买股票前先做犇犇的股票分析表,全部填好再建仓
  
 重点是要说到做到

《思考快与慢》-1

4. 看完《思考,快与慢》 我终于明白了这些现象

有一段时间一度觉得思考慢,尤其是在与人沟通陌生领域时,不能做到即时思考。因此感觉到应该是某些方面的缺失导致,然后找到了这本《思考,快与慢》。初衷不过是想提升个人思考力。后来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用行为心理学。它解剖并通过实验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案例。对于个人在沟通合作方面,颇有一番启发。个人来谈谈对自己比较有启发的几个点。
  
  
 
  
                                          
  1.直觉性错误 
  
 因为过度自信,我们可能会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不信?凭直觉来做做这道题(如果你没有做错,说明你的思维活跃度不错哦~):
  
 题目: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
  
 A.10美分
  
 B.5美分
  
 请不假思索地写下你大脑第一反应时的答案。
  
 据说哈佛大学有5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A。但A是错误答案。正确的答案是B。如果是A的话,那么球拍和球加起来的价格就是1.20美元了。
  
 敲下这段话的时候,虽然我已经知道答案是B,但脑袋瓜里不假思索还是想选择A。然后,我回想起作者在《思考,快与慢》中说到了大脑的两个系统,系统1与系统2。我意识到系统1在发挥作用了。系统1偏向于是依赖于过往经验和直觉。系统2精于处理复杂的事物,但一般情况下因为有惰性的存在,所以才会出现直觉性错误的发生。
  
 如果我们稍微多花上那么半分钟,甚至不用。用初中的数学进行简单推导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但系统2偏不发挥作用,任由系统1来做直觉性判断。
  
 假设,a是球拍,b是球。那么我们可以知道:
  
 a+b=1.1
  
 a-b=1
  
 --> 2a=2.1
  
 --> a=1.05,所以b=球=0.05美元
  
  现实启示: 
  
 毕业后,有段时间在舅舅家帮忙看杂货铺,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找零钱。有几次找零钱经常找错。比如,一个客户买了17元的烟,给了100元,正常是要找他83元。但常常会找错,找成87元。看到这,你是不是要笑了——这是小学数学题啊,连这个都会算错。是的,没有算错,但给钱给错了。我想这就是一种直觉性错误的表现之一吧,因为小学算数学的时候经常是尾数相减。对尾数记忆特别清楚。然后提醒着自己不要搞错。最后就搞错了。其实这个小错误与一句心理测试有点类似——不要想埃菲尔铁塔。(你敢说,你的大脑里立马想起埃菲尔铁塔?除非你从来没有在网络,或者亲历埃菲尔铁塔,否则我不信!)
  
 
  
                                          
  2.曝光效应 
  
 “重复曝光的结果有益于机体适应其所处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环境。这一效应能使机体鉴别出安全的物品和栖息地,是最为原始的社会性依附的基础。”
  
 这段对曝光效应的总结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些人与事:
  
 (1)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露脸,并且经常分享实用干货的童鞋,你往往会对他们印象比较深刻,尤其是当他们分享的内容有助于你时,你会更乐于想去认识他们,会更加渴望与他们成为朋友。
  
 (2)经常在出现在电视广告、公车广告、网络广告中的品牌,你总会觉得该品牌可信度会更高一些。
  
 (3)当所有人都说杜蕾丝营销做得好时,你就会开始去研究杜蕾丝,甚至买杜蕾丝的产品。
  
 这就是曝光效应所带来的效果吧。那么,如何避免曝光效应带来的反感呢?
  
 我个人认为:需要控制曝光频率,曝光效应的确是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但如果太过于频繁的在朋友圈刷脸,频繁的分享。也会令人感觉有压迫感。
  
 
  
                                          
  3.过度自信 
  
 因为拥有过往的经验,所以在无经验的人面前,我们往往显得过度自信。并认为自己的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容不得别人半丝的质疑与否定。
  
 现实启示:
  
 说一下近期工作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情。
  
 B童鞋在内容运营方面是属于0经验的,因此,手把手开始教B童鞋。并明确地与他说明,前面2周必须要把确定好的选题内容和文案发给我审核后才可发表。然后我结合我过往在行业积累的经验把一些我认为阅读量不会特别高的选题进行过滤。并告诉他以前这类型的文章一般都是不火的,少写此类的内容。同时,为了避免太过于局限他的思维,同时他把我认为不火的那些内容当成试验品进行发布。以免造成误判。
  
 最后试验的结果是,部分我认为不可能火的文章中出现了1篇超级火爆的文章。给我个人的启示是,不要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也不要过度自信,以为有过去经验就可以了。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只依赖于过往的经验,那么很容易走进一条死胡同,也容易把业务做死!
  
 
  
                                          
  4.锚定效应 
  
 “又称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现实启示: 
  
 (1)上个星期天和R去商场买大衣没买成,因为R觉得我所喜欢的那件大衣不是特别理想,但我个人表示很满意。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入手那件大衣。紧接着天气一直降温,我还是想买件大衣。而且款式价格都希望是上次在商场试的那一件,不同款式不要,价格不在那个范围前后不要。这就是一种锚定效应吧。
  
 (2)同时,我与R去买大衣时,因为她的喜好与我不同,我在选购衣服时,她给到我的意见建议,我觉得并不适用我。因此,给我留下了第一印象是——以后买衣服还是不要和R去买了。一来买不到合适的衣服,二来买得不开心。三来影响购物体验。(额,敲到这里,觉得自己似乎有点小气了。呵呵……)

5. 《思考快与慢》5

第七章字母B与数字13
   举出的例子A13C与12B14,大脑自动建立一个连贯的情景,ABC和121314。系统1会在不清晰的情境下,自动建立一个可能的情境。
   以下是三个小节的内容。
   【是什么让我们相信荒谬】
   尽管系统2负责我们的理智掌管怀疑,但也很懒,尤其是当人们劳累或精力耗尽时,容易受空洞却有说服力的影响,如广告。这让我想起了,为什么我们容易在酒桌上成交,为什么在客户受到感动的时候,容易相信别人的一面之词,诸如刘一秒,诸如销售中的SPIN法则。等等,人类的大脑真是即聪明又愚蠢。
   【光环效应与群体智慧】
   光环效应类似于爱屋及乌,注重于第一印象,例如在评估论文,很难排除掉第一份试卷带来的影响。这让我想到了杨澜的《我为什么以貌取人》,果然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后面作者也讲到了如何避免这种光环效应,即是通过群体的智慧将光环回归到平均值上。文中举出日常的群体讨论,先让大家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每人叙述,而不是被某些人的思维诱导。我想这就像高考阅卷一样,一份卷子几个人评阅。
   【眼见为实的想法让我们仓促决定】
   眼见为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文章中举出了三个偏见的例子,过于自信,框架效应,比率忽略。比较有意思的是框架效应,例如,手术后一个月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一个月死亡率是10%。同样的结果,不同的说法。哈哈。至于过于自信,则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已经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了我们的怀疑。
   比率忽略这些都会在后面讲到的。

《思考快与慢》5

6. 《思考的快与慢》这本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直觉很强大,每次我为一道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会有那么一个时刻,灵光一现,解题方法就出来了。也有那么一个时刻,我的答案先于我的思考脱口而出,让我觉得自己是个超人,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还有最值得夸耀的女生的第六感,能在第一时间感觉到对方的情绪,作出恰当的回应。直觉的力量总是超乎我的想象,我有种感觉,觉得它不是人间的产物,是一种神乎其神的东西。我莫名地信任它,就像信任我自己一样,我一直认为直觉不会欺骗我,可是最近我读了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思考,快与慢》,才知道直觉也是不可靠的,更为讽刺的是,我那么信任的直觉竟然常常欺骗我。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纳曼是个有名的心理学家,但是他将我们认为毫无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解释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你肯定不会想到,他是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先驱,也因为相关研究,他同一位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一起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渗透了他的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思想,是他的集大成之作,这本书会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书里写的直觉不可靠的部分,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7. 《思考快与慢》:反应快和反应慢,不要再拿聪明不聪明来说事

平时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两种情况: 
  
 上学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回答,有的同学立马就回答出来,答案却不一定正确。而有的同学需要思索一会儿才能给出答案,答案正确率可能比较高。
  
  
 生活中,聊到某个话题,有时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对某种问题的看法。有时候需要缓一下才能给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这些情况,我们经常会听到的说法是: 
  
  
 某某反应快,人脑袋聪明,或者说某某反应比较慢,但人比较踏实。
  
  
 上学时父母们也经常说:某某比较聪明,但就是不用功。某某不聪明,但是比较努力等等。
  
  
 很多时候,大家把反应快慢的程度和聪明不聪明直接挂钩起来,而忽略了聪明本身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而不是靠反应的快慢来决定。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反应快,有的人会反应慢呢? 
  
  
 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给我们阐述了大脑工作的两个系统,并分析了两个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原理以及我们日常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踩过坑。
  
  
 系统1: 直觉系统,又称快思考。
  
  
 “讯速”和“不费力气”是快思考的主要特点,很多时候你是处于下意识的状态,俗话说是“人的本能”。通常这也是大多数人喜欢采用的思考方式。
  
  
 系统2:耗力系统。又称慢思考。
  
  
 “冷静”和“专注”是慢思考的特点,它需要通过运用我们大脑中已经存储的知识,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是用系统1,也就是快思考。我们用快思考来为我们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
  
  
 比如说:和读书比起来,刷抖音会更轻松。因为大部分时间刷抖音不太容易引起思考,我们是大脑处于无思考状态。
  
  
  回到文章开头觉得两种情况: 
  
  
 反应快的很多时候是下意识的反应,也就是快思考。
  
  
 反应慢是因为在问题提出以后,经过大脑加工后才做出的反应,也就是慢思考。
  
  
 这和聪明不聪明没有问题,是大脑两种系统起作用的结果。
  
  
 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书中的第一章结尾是这么说的:
  
  
 系统1和系统2就像我们大脑内部的两个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特征、能力和局限性,两者缺一不可。用拟人的方法来命名这两个虚拟的系统,是为了方便自己更从容地思考有关判断与决策的问题,同时也能让阅读者更轻松地读懂书中的内容。

《思考快与慢》:反应快和反应慢,不要再拿聪明不聪明来说事

8. 为啥要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处于对自己成长的因素,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慢半拍,刚开始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是从书中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思路更加清晰,反应更加快速……
  
 看了本书前面所获赞誉,就知道自己想法的浅薄和无知……
  
 本书作者~[美]丹尼尔•卡尼曼是现今在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也是一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思维模式提出的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本书就是他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这一点是我最缺乏的东西!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的两种决定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为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慢不容易出错,但也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用系统1的直觉型判定结果……
  
 现在看来真有点超出我知识的理解范围和能力的书籍,既然前面那本书都说了,如果想要进步,必须让自己阅读超出自己的书籍才会成长,那么期待自己在这本书有所收获
  
 加油,努力的2021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