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成本理论的例子有哪些

2024-05-18 08:36

1. 绝对成本理论的例子有哪些

绝对成本理论例证
假定英、葡两国都生产毛呢和酒两种产品,生产情况如表2-1所示。



由表2-1可以看出,英国在生产毛呢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的优势。按照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该将所有的劳动力全部用于生产毛呢,葡萄牙应该将所有的劳动力全部用于生产酒。根据各国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如表2-2所示。



然后,英国需要酒,葡萄牙也需要毛呢,两国进行交换。假设交换比例为1:1(当然也可以是另外可能的交换比例),如表2-3所示。



结果,两个国家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总产量增加,增加的产量由参加分工和贸易的两个国家进行分配英国比分工以前多得到0.7个单位的毛呢,葡萄牙比分工以前多得到0.375个单位的酒。
由于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的国际分工,所以,他的分工理论又叫地域分工说或绝对利益理论。但是,绝对优势原理对贸易参与国的竞争能力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甚至说是非常苛刻的。因为绝对优势原理表明,参与自由贸易的国家必须具备某一产品生产的绝对优势,或者说在某产品的生产中具有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最低的绝对生产成本,否则将失去贸易竞争的参赛资格。对于两种产品生产中均处绝对劣势的国家,它就没有资格参与贸易,而两种产品生产中均处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它没必要参与自由贸易。此外,如果以绝对优势标准要求贸易国,那么,自由贸易只会发生在世界极少数几个国家,即只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不可能产生贸易。这个预测显然与贸易实践不符,绝对成本理论陷入理论与现实相背离的困境。

绝对成本理论的例子有哪些

2. 举例说明绝对成本理论与相对成本理论的含义。

1、绝对成本学说: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种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 产条件(自然条件),如果各国利用各自的优势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举例就是通 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有效的利用。2、比较成本学说(相对成本说):认为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地位 的依据,是这个国家在生产某类商品时,其生产成本与其它国家比较是相 对有利还是相对不利,使用单位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举例就是税收成本之类的。【摘要】
举例说明绝对成本理论与相对成本理论的含义。【提问】
1、绝对成本学说: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种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 产条件(自然条件),如果各国利用各自的优势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举例就是通 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有效的利用。2、比较成本学说(相对成本说):认为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地位 的依据,是这个国家在生产某类商品时,其生产成本与其它国家比较是相 对有利还是相对不利,使用单位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举例就是税收成本之类的。【回答】
你好,请问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回答】

3. 成本理论

(一)成本不属于价值范畴  《资本论》旨在分析资本剥削制度,因此,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商品的二重性入手,正是抓住了要领;但是作为成本会计教材也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可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依据马克思关于价值w的公式:W=C+V+m,令成本为k,于是:w=k+m,移项:k=w-m也就是:成本等于商品价值减剩余价值。但须指出:这里的成本k是一个抽象,或者说,它是成本的本质部分,即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并非成本会计作为对象的现实的历史成本。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第3卷第1章指出,成本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本身的一个范畴。不仅指明是假象,并且正面指出,成本这一范畴,同商品的价值的形成或同资本的增值过程毫无关系。(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资本论》第3卷第33页)。换言之,成本只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资本借生产耗费的过程来对劳动者实行剥削,但这种生产耗费与榨取的剩余价值率和量的大小程度是毫不相关的。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借助从商品二重性入手来解说成本,从根本上是误会,从惟理上终于未能将成本是什么说明白。  (二)不能脱离生产力论成本  由于从商品二重性入手阐述成本,并由价值代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推导出成本之本质是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这种从抽象到抽象的推导是不必经过深思熟虑,完全可以从形式逻辑推导得出的。以上不加区分地将废品损失断定为不构成产品价值的说法,当然也是不遵从辩证逻辑而按照形式逻辑得出的推论。  马克思曾举工厂纺织棉纱为例,假定把棉花纺成棉纱的时候,每天115磅棉花中有15磅没有变成棉纱,而是变成了飞花。如果损失这15磅棉花是正常的,在棉花的平均加1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15磅棉花虽然不是棉纱的要素,但它的价值同形成棉纱实体的棉花完全一样,也加入棉纱的价值中。为了生产100磅棉纱,15磅棉花的使用价值必须成为飞花。由此可见,对飞花的损失,废品损失和其它类似损失,都应作如是观:即考虑平均加工条件,也就是生产力水平。  以上所谓一念之差,是指过去只是从概念推导得出成本本质是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却未真正理解社会生产力才是区别必要与非必要生产费的分水岭,而生产力又可由人力推进而变动不居的。可是过去的成本文献中再不涉及从必要费与非必要费二者的区别中探讨从不同途径谋求降低成本的措施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根本性的欠缺。可以认为,成本会计除了提供信息,更应把如何谋求降低和优化成本当成更主要的任务,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例如:对非必要生产费可以从加强常规管理,尽可能地谋求节约;对必要生产费同样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有所作为:其一是从技术改造或革新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必要费转化为非必要费;其二是采用优化的途径,即便生产技术上不曾变动,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讨论优化,并就单指标、双指标、多指标直至系统优化逐举例。  三、生产二重性  从商品二重性的分析入手来阐述成本,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并且因为忽视生产力水平对成本的决定性意义,从此脱离成本与生产力以及产品和市场之间依存制的联系和关系,局限于就成本论成本,使成本会计从理论上走向死胡同,因而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改革。正确的选择,应政从生产二重性出发。生产过程既是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过程,同时也是产品的形成过程。投入和产出是活生生的现实,彼此又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投人是为了产出,没有投入便没有产出;不求产出,自然不会投入,无效的产出也使投入变成浪费。  从分析生产二重性出发,再从生产的耗费直接引出成本的概念和定义,从生产的目的和结果引向产品和市场。从此成本和产品再不是彼此分离、孤立的概念,永远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而这种统一中又以生产力为中间的基本连结链,这里包含双重意义:一是产品成本水平基本取于当前生产力水平,前者按后者的不断提高而呈反方向下降;二是社会进步、生产力进步不取决于生产什么,关键是如何生产,说到底生产中是生产力为主导,才将人、财、物的耗费转换特区财会为产品(劳务)的。这样的表述对第一、二、三产业都适用,是成本计算期有长(例如造林、房地产开发)有短,不容许人为地一刀切。《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计算规定为月、季、年;而《财务通则》又规定三项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缘于数10年来对产品成本的理解十分狭窄,几乎在理论上局限于工业产品的结果。对于十年树木的林业以及起码一年以上甚至长达三、五年的房地产开发业,如果不另作补充规定,便会使这类行业或产业在产品竣工或成材可以销售前数年无端在账面上出现虚亏!  如上所述,从分析生产二重性,一方面从生产耗费引出成本,再从成本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出成本本质,再从本质与非木质部分的区分引出如上所述如何分别采取不同途径谋求降低不同部分成本的相应措施。仅就此而论,这样的逻辑顺序不仅顺理成章,而且符合从具体到认识进程。且再从成本的偶然性说起。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和存在形式,产品成本涵盖的因素多,偶然的因素便多,最典型的是技术上的正负公差;可见实际(历史)成本乃是诸多偶然表现的综合。持传统观念的会计师往往坚持他们计算的成本是准确无误的。用他们计算的成本结算当期损益也会是准确无误的,但他无法说明其中某些成本项目或子目忽然升高或降低了。因此,一些实际成本往往不如计划成本更具有代表性,原因之一是计划成本多少剔出了成本中若干偶然偏离的因素。由此可见,如果能完全剔除实际成本中的一切偶然部分,余下的必然部分便是成本本质,也就是不包括剩余劳动的社会必要生产费。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来得出成本本质,即正常的、必要的和不可避免部分。从辩证观点看问题,生产力是变动不居的,既可以促进生产力提高,还可利用各种方法来优化成本结构,从而达到降低必要费的目的。

成本理论

4. 1、绝对成本论的提出者是谁,它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绝对成本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绝对成本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资料引用自百科。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资料引用自百科。

5. 绝对成本理论的核心是:

你好:
是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
故选:B  D
愿你成功!

绝对成本理论的核心是:

6. 解释成本的假设和限制行为

亲~成本的假设:一、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列支范围的假设
二、固定资产折用年限及净残值的假设
三、领用原材料、自制半成品等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
四、间接费用(共同费用)在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时,选用的分配依据与费用因果关系的假设
五、在产品估价的假设【摘要】
解释成本的假设和限制行为【提问】
亲~成本的假设:一、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列支范围的假设
二、固定资产折用年限及净残值的假设
三、领用原材料、自制半成品等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
四、间接费用(共同费用)在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时,选用的分配依据与费用因果关系的假设
五、在产品估价的假设【回答】
成本的限制: 简单来说,就是成本和售价之间,形成的利润空间。要么降成本,要么提售价。两者都难以登天,这不是正确的废话么?否,待会告诉你知道这种限制的价值。【回答】

7. 成本行为的假设和局限是什么

您好,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方法论上的缺陷,即以静态的短期的观点分析问题,缺乏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总结来说比较成本论的局限性有三个:(1)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因而其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苛刻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复杂、多变的经济抽象为静态、凝固的状态;(2)该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全面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3)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国际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比较成本论比绝对成本论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并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国际贸易理论问题上,李嘉图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摘要】
成本行为的假设和局限是什么【提问】
您好,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方法论上的缺陷,即以静态的短期的观点分析问题,缺乏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总结来说比较成本论的局限性有三个:(1)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因而其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苛刻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复杂、多变的经济抽象为静态、凝固的状态;(2)该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全面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3)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国际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比较成本论比绝对成本论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并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国际贸易理论问题上,李嘉图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回答】
商务会计中成本行为的假设和局限是什么【提问】
您好,综述会计假设(Accounting Hypothesis) 会计假设会计假设这一名词,在1922年佩顿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最早是1961年美国的坎宁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进行的论述,他把会计基本假设看成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他的这种看法和现在对会计假设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会计假设来自环境,是比会计原则上更为基础和理论性的概念,它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而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是有客观依据的,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须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发展会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们本身是会计人员在有限的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的修正。在通货膨胀时代,对币值稳定的假设的否定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或现时成本会计;在信息时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被扩展。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渐增。当货币计量假设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衍生金融工具显示人们为保持币值稳定而做出的努力。权责发生制假设为会计假设增添了新的内容。【回答】

成本行为的假设和局限是什么

8. 一道微观经济学中成本理论的题

这道题目是给出了厂商的生产函数~而且规定了在短期,所以有K=8不变
那m是什么呢?其实你可以把她理解为一种短期内可变的要素
就可以了~~
不一定只有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啊是吧~
而且题目中也没有明确说明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其实这样有些欠妥,他还是应该解释一下每个字母的含义)
解题思路:先由厂商的生产函数求出其供给函数(这里可以根据p*MPi=Pi的条件,p为产品的市场价格)然后把所要求的变量用含有产量Q的表达式表示出来即可。
过程:
厂商短期的要素最优用量满足:P*MP(L)=PL;P*MP(m)=Pm
其中P为产品市场价格
MP(L)、MP(K)可以由对生产数Q分别求一阶偏导得出。
两个式子相除可以得出m/L=1/2,
再代入上面的两个式子并代入K=8可以求得:L=(P^2)/16,m=(P^2)/8
两个结果代入生产函数,即得出供给函数:Q=P/2,这也给出了P和Q的关系。
那么所要求的结果可以表示如下:
SVC=2L+4M=(Q^2)*5/2
SAVC=5Q/2
STC=(Q^2)*5/2+8
SATC=5Q/2+8/Q
SMC=5Q
解答完毕~
应该差不多吧
有什么问题欢迎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