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发放车补吗?

2024-05-05 00:26

1. 事业单位发放车补吗?


事业单位发放车补吗?

2. 事业单位有车补吗

事业编制人员有车补。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的开支渠道除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差额补贴等办法。拓展资料: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要发营业执照,事业单位不需要),由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学校)、科技(科研)、文化(媒体)、卫生(医院)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不属于政府机构,但有时会代政府履行一定的职责。事业单位主要职能和主要领域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为生产服务,为改善人民文化生活服务,为增进社会福利服务。作为社会服务组织,它不同于机关,也不同于政党和企业,它是通过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方面,这一点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分布领域也十分的广泛。通常所说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只是事业单位的几个主要领域。事业单位包括什么,事业单位运行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第二,事业单位的构成方式由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第三,事业单位的行业范围涉及教、科、文、卫等诸多领域;第四,事业单位活动不再局限在不以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而允许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现有事业单位包括以下类别:教育事业单位、科技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交通事业单位、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农林牧渔水事业单位。信息咨询事业单位、中介服务事业单位、勘察设计事业单位、地震测防事业单位、海洋事业单位、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检验检测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 事业单位的车补,你了解吗?

事业编制作为政府用人的一种方式,也是受到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追捧,其竞争激烈程度也仅仅少逊色于公务员考试,但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职能的原因,就导致事业单位的种类特别多,人员也特别多,而作为事业单位职工的一分子,其前途出路怎么样呢?

首先,事业单位职工的前途如果单单指仕途的话,那么在事业编制群体中,95%的人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的,甚至大多数事业编制职工以办事员的身份进入,最后还是以办事员的身份退休。一般来说,占据事业单位人数大头的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卫生机构,而这些单位的岗位大多数以专技岗位为主,管理岗位基本上都是凤毛麟角,在事业编制中,只有管理岗位的晋级才走干部提拔程序,而专技岗位的晋升主要是评职称和聘用,也就是说只有管理岗位的提拔才属于仕途上的提拔。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种类繁多,这就导致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有时候也是比较闭塞的,一般来说,教育系统的事业编制人员很少交流到卫生系统,科研系统的很少交流至文化系统,这就导致事业单位人员虽然总数大,但是各自的仕途发展大多集中在本单位或者是系统内部,这种情况下谈前途也是自欺欺人。

其次,事业单位的前途如果偏向待遇方面的话,专业技术岗位的事业编制还是很不错,也就是说对于事业编制来说,前途在专技岗位。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收入无论什么时候,同级别的管理岗位收入都是低于公务员岗位,而且管理岗位需要受到单位行政级别以及职数的限制,这种情况在基层尤为明显,而对于专技岗位来说,其待遇主要与职称相关联,而一个单位,即使是乡镇学校、卫生院等单位,都会设置有高级职称岗位,很多时候高级岗位职称的设置和单位级别相关联不大,更多的是与单位的人数相关,因此,在乡镇干部队伍中,工资最高的往往集中在学校,正高级工资的收入就已经相当于行政处级岗位的工资收入了,所有事业单位收入的提高更多还是在专技岗位上。

最后,事业单位的前途总的来说,算是比上不足。一般来说,从待遇和仕途两方面来综合比较,事业单位的前途肯定不如公务员,但是与企业相比,其幸福指数又要高出许多来,毕竟考试难度就在摆着,进入的难度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以后的前途,如果年轻且有志于在体制发展,有机会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要继续努力地,如果得过且过,那么好好做好自己事业单位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安居乐业的方式,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你才会感到幸福。

事业单位的车补,你了解吗?

4. 事业单位有车补最新消息吗事业单位有车补吗

按照相关规定是有车补的。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公车改革实施到位后,事业编制的员工就可以按月领取一定的补贴,提高公务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同时也给自己节省了一笔支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事业编制人员都参与此次公车改革,而是响应参改号召的地区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参改。改革后,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摘要】
事业单位有车补最新消息吗事业单位有车补吗【提问】
按照相关规定是有车补的。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公车改革实施到位后,事业编制的员工就可以按月领取一定的补贴,提高公务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同时也给自己节省了一笔支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事业编制人员都参与此次公车改革,而是响应参改号召的地区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参改。改革后,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回答】

5. 事业单位是否有车补

在2月前,轰轰烈烈的公车改革,以在县乡落地实施为标志,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基本大功告成。而在9月15日发改委发布的消息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全面推进。
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计划用2至3年的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对于很多事业编制身份的同仁来说,可以算得上一个好消息。
该指导意见中提出:
对于各个级别的车补标准,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不同地市最高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由此来看,地方厅局级、处级和科级及以下每月车补标准上限分别为1690元、1040元和650元。


然而,在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或费用报销的范围、标准或额度方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按照文件有关规定执行,同样等同于公务员;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则对参改人员实行以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为主的办法,个别特定岗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并需要主管单位批准。
从以上规定看出,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人员都能享受车补的,特别是对于在基层工作的事业单位员工,并无什么改变,甚至于其他人的待遇提高了,但是自己却还是老样子。
车改前,每家县直单位多少不等有1至3台车,大局有10来台车,乡镇普遍有2台车。车改后,除执法执纪之外,每个单位,只保留1辆公车,全县公车取消了300多台,减少了80%,可谓成果辉煌。宏观来看公车改革确实取得了成效,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广大基层,并没有达到减少驾驶人员,降低公务用车运行费用,杜绝公车私用的改革初衷。
所以,事业单位车改之路,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业单位是否有车补

6. 事业单位是否有车补

事业单位车补政策
中央机关公务员开始领“车补” 司局级每月1300元
根据安排,去年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接管的公车改革要基本完成。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多个中央部委证实,目前中央层面公车封存和补贴发放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务交通补贴已从上个月起开始发放。根据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车补”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中央
公车封存车补现身
去年7月,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关于车改终于有了顶层设计,这也被外界评为“史上最严厉车改”。严厉之一在于为公车改革设下了一个时间表——2015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应力争基本完成公车改革;地方党政机关在2015年底前完成。
近日,记者先后联系到多个部委,其工作人员均表示,11月底单位公车已经全部封存。受访工作人员说:“改革对我们来讲就是统一调配的车没了,取消了一般公务用车,所以就自己想办法解决交通问题。”
根据上述《意见》和《方案》,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要适当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为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2015年最后一张工资条,“车补”终于现身了。受访的公务员透露:“上个月发放的工资条显示,已经拿到了‘车补’,是800元。现在就自己开车上下班。”
知情人士证实,目前中央层面公车封存和补贴发放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车补”肯定能发放,但后期车辆处置一下完不了,还得分期分批进行。
>>地方
有省份砍掉公车经费
中央层面公车改革可谓“按期交卷”,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地方车改。按照预期,地方车改的难度远远高于中央。为此,去年年末,江苏、湖北等地便相继召开会议,部署新一年的车改计划。
12月19日,江苏省发布《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确定首批改革单位就有1.6万个。江苏省相关部分负责人透露:“上半年省级机关要改到位,下半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要改到位,这次第一步改革是党政机关和参公的事业单位,下一步还有其他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都要按照时间节点推进。”
目前,各省份2015年预算编制工作已经展开。中部某省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三公”经费中,公车购置与运行费将不再出现。该负责人说:“现在具体政策还没出来,机关事务管理局方面得具体拿方案,但在今年预算安排中,公车购置、运行维护这一块的费用已经拿下来了。”
而一东南省份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由于省里的公车改革具体落实方案还未确定,因此年初拿出的预算账本公车经费仍将存在,但随着改革推进,这部分经费将用于“车补”及人员安置等。
>>难点
车补能否立即实现“省钱”目的
车改方案明确,车改后用于车补的经费要少于从前的车辆购置与运行费用。部分地方表示,车改第一年,车停了、补贴发了,但车辆处置和人员安置却难以一步到位,仍要费用支撑,因此想要不冲破这条费用控制的红线,工作难度较大。
此外,本轮车改要将各省份的“土办法”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补贴标准的统一。此前,一些地方试点工作早已铺开,但各地车改步子较大,有的标准超过了国家规定,如今要让补贴额度降下来,动员工作需要做到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政策教研部副教授惠天表示,在试点过程当中有些地方的补贴标准明显高于国标,这是因为在个别地区试点时,就算是超了也不算违规。但现在有了一个国家标准,今后就要做好两个工作:第一就是明确国家规定的刚性,另外就是要有一些惩戒措施。
2016全国事业单位车补方案
《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央企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2月17日发布。就企事业车改正式启动相关事宜,记者采访了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
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啥思路?
分级分类定方案,不搞 “一个模子印到底”;严格界定参改人员范围,并非“事业单位人员普发补贴”
据中央车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中央事业单位车改最关键的政策就是明确界定了参改人员范围,即不是所有事业单位人员都参改,而仅仅是原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参改。改革后的公务出行保障,也不是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一种方式,而是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公务出行,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公务用车。其中,现在通过实报实销等社会化方式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将维持现有方式。因此并不是社会上一些人所误解的“事业单位人员普发补贴”。
根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上半年完成。各部门所属在京事业单位2016年底前完成;京外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按照属地化原则,与地方同步完成。
中央企业车改实施意见要求,力争今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企业集团总部车改,今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车改。
与中央和国家机关相比,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行业类别众多,单位性质、资金来源、车辆情况、人员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均要分级分类制定具体方案,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子印到底”。在中央事业单位车改中,中央车改办审批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实施方案,各部门审批所属事业单位实施方案。中央企业车改中,央企主管部门要对所属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进行审核,中央企业要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对所属子公司逐级落实责任。
中央事业单位怎样做?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在确保节支的前提下,中央直属单位适度发放补贴,部门所属单位大多采取报销方式
据介绍,中央事业单位车改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务出行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从而实现公务交通保障高效、费用节约、成本下降和管理规范。按照要求,不得既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又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对于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按照中办《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有关规定实施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在确保节支的前提下,对参改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通过社会化方式保障其公务活动出行。
对于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在改革中承担主体责任,根据行业业务特点制定本行业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办法。对单位和人员较多的教科文卫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车改办法,要报中央车改领导小组批准。按照《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车改办法,这些单位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并按程序报中央车改办备案。
其中,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要实行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的办法。个别特定岗位确需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应从严从紧核定,并报主管部门批准。报销额度、补贴标准,由主管部门根据取消车辆数量、运行成本和改革前交通费支出情况,在节支的前提下,按照不高于同地区、同级别机关相应层级公务员交通补贴标准的原则从严确定。不论是发放补贴还是实报实销,都要严格节支,确保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支出低于改革前支出。
据介绍,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改革后原则上不再配备工作用车。原配有符合规定标准工作用车,确因工作需要保留的,应当经本单位职代会或党委会同意,报主管部门批准;其本人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中央企业单位如何改?
央企主要负责人可配公车,副职负责人配公车和发补贴二选一;其他人员如总经理助理、总法律顾问、总工程师等全部取消配车
央企车改将针对不同职级的参改人员,根据保障岗位履职和公务活动需要,分级分类推进,规范央企负责人履职待遇,实现节约公务交通成本,树立中央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原则上可配备公务用车。对于中央企业副职负责人,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为其配备公车或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根据实施意见,公务交通补贴可每月按标准发放,或者按年度计算的补贴标准据实报销公务交通费。补贴标准上限由中央企业的主管部门综合考虑履职需要、所在地党政机关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公车改革成本节支及薪酬制度改革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报中央车改领导小组备案后执行。
对于其他符合公车配备条件的人员(如总经理助理、总法律顾问、总工程师等岗位),全部取消配备公车,实行社会化保障。中央企业需根据岗位特点和生产经营实际,在主管部门核定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上限内,分档确定补贴标准,每月按标准发放或据实报销。
如何确保车改到位?
让每辆公车每次公务出行信息有据可查,防止改革走样“开倒车”
据介绍,公车改革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工作需要,明确医疗救护、新闻转播、科学考察、技术勘察、检疫检测、环卫清洁等特定功能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以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用于经营业务的必要车辆可以保留。但保留的车辆要有预算,其中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并进行标识化管理,不得在公车改革过程中新增车辆。经批准保留的车辆要严格用于规定用途。
为坚决避免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现象,文件规定,事业单位不得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车辆,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定向化保障的车辆或长期租用车辆变相作为个人固定用车。中央企业不得擅自增加公车数量,不得向子企业调换、借用公车及转嫁公车购置、租赁和运行费用。通过租赁公车保障履职需要和经营业务的,视同配备公车进行管理。
对于车改后保留的公车,企事业车改意见均要求,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健全车辆日常使用登记和公示制度,以确保每辆公车每次公务出行的详细信息有据可查。中央车改办负责人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检查,依纪查处违反公车改革政策和公车管理规定的行为,审计部门要将公车改革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审计范围。对违反意见要求及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责任人追责,予以严肃处理。

7. 事业单位人员有车补吗

	1.目前能够拥有车补的事业单位只有参公事业人员和乡镇事业编。其中参公人员,执行与公务员同等的工资和晋升待遇,包括车补在内。而乡镇事业编,是指在乡镇机关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按照公务员标准发放车补。
	2.河南省和山东省已经陆续发放车补了,主要是针对于在乡镇和机关工作的事业单位人员,正科级每人每月,副科级,科级以下人员。目前已经有六、七个省已经落实了该政策。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省市跟进,普及该政策。

事业单位人员有车补吗

事业单位人员有车补吗

8. 事业单位车补啥时候发?

在2月前,轰轰烈烈的公车改革,以在县乡落地实施为标志,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基本大功告成。而在9月15日发改委发布的消息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全面推进。
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计划用2至3年的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对于很多事业编制身份的同仁来说,可以算得上一个好消息。
该指导意见中提出:
对于各个级别的车补标准,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不同地市最高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由此来看,地方厅局级、处级和科级及以下每月车补标准上限分别为1690元、1040元和650元。


然而,在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或费用报销的范围、标准或额度方面,直属事业单位机关本级按照文件有关规定执行,同样等同于公务员;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则对参改人员实行以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为主的办法,个别特定岗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并需要主管单位批准。
从以上规定看出,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人员都能享受车补的,特别是对于在基层工作的事业单位员工,并无什么改变,甚至于其他人的待遇提高了,但是自己却还是老样子。
车改前,每家县直单位多少不等有1至3台车,大局有10来台车,乡镇普遍有2台车。车改后,除执法执纪之外,每个单位,只保留1辆公车,全县公车取消了300多台,减少了80%,可谓成果辉煌。宏观来看公车改革确实取得了成效,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广大基层,并没有达到减少驾驶人员,降低公务用车运行费用,杜绝公车私用的改革初衷。
所以,事业单位车改之路,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