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九宫格写作法》感悟

2024-05-06 08:15

1. 读《九宫格写作法》感悟

本周读了一本日本作家山口拓郎写的《九宫格写作法》一书,觉得这是一本实操性的书收获如下:
  
 一、为什么提笔困难写不出文章:
  
 1.不知道提问。对问题展开深入提问,也就是宽度和深度。
  
 2.读书读的太少,词汇量太匮乏。
  
 二、如何解决?
  
 1.拿到一个命题文章,首先要对这个标题展开提问。至少提出九个问题,然后对这九个问题一一做出解答。相当于列提纲。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一一汇总归纳就是一篇文章。
  
 2.没事要多读书输入。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增加词汇,多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做生活的有心人。

读《九宫格写作法》感悟

2. 第一次使用九宫格阅读法做读书笔记

用九宫格阅读法做笔记其实很简单,先用打印机把表格直接打印出来。之后,拿着书读一遍,读完后,花20分钟,把你印象深刻的关键词、生词、金句、新的知识点抄写到相应的格子中。然后,把你的疑问和思考写在问题那一栏,把最令你印象深刻或惊奇的内容写在“啊哈”那一栏。再接着,就写感想了。最后,把你读完后接下来与此次所读内容相关的计划或行动写在“TO  DO行动”那-个格子里。
                                          
 这是我在上一期读书会做的笔记,我把它叫做经典语录摘抄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读书方法呢?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两种读书方法的看法和体验。
  
  
 一、从外观来看,我觉得九宫格阅读法色彩更丰富,层次更分明,给人简洁、清爽的感觉。
  
 二、从做笔记的耗时来看,九宫格阅读法比经典语录摘抄法更省时,经典语录摘抄法平均用时约为30分钟,而今天用九宫格阅读法我仅用了20分钟。九宫格阅读法虽然用时比经典语录摘抄法用时少10分钟,但记忆的容量和记忆的留存率却更高,而且能大大加强对记忆力、思维和逻辑的训练强度。
  
 三、从做笔记的体验来看,经典语录摘抄法的体力损耗比较大,完成后手会比较累,对内容的记忆也并不那么深刻,而且思考的空间比较少;而九宫格阅读法对大脑的使用和训练会更多一点,既有词语又有句子,记忆的层次性和效果更好,同时感想、行动和问题的梳理都是在记忆、认知、理解基础上的二次甚至是三次思考和创作,所以对知识的印象及留存会更深刻。
  
 这样的体验让我真的感觉到工具与方法的重要性:合适的工具与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3. 9月九宫格读书-20《怎样写作》

为什么读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想要学到什么?
  
 读这本书想要学习写作技能,解决如何写作问题。
  
 
  
  
 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我们平时说话,从极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极繁复的对于一些事情的推断和评论,都无非根据自己的经验。因为根据经验,说起来就头头是道,没有废话,没有瞎七搭八的无聊话。如果超出了经验范围,却去空口说白话,没有一点天文学的知识,偏要讲星辰怎样运行,没有一点国际政治经济的学问,偏要推断意阿战争、海军会议的将来,一定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徒然供人家作为嗤笑的资料。一个人如有自知之明,总不肯做这样的傻事,超出了自己的经验范围去瞎说。他一定知道自己有多少经验,什么方面他可以说话,什么方面他不配开口。在不配开口的场合就不开口,这并不是难为情的事,而正是一种诚实的美德。
  
 人人要写作,正同人人要说话一样,岂不是极寻常?不能超出自己的经验,不能随意乱道,岂不是极严正?这种态度是正常的,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写作对于他是一种有用的技能。另外还有一种态度,把写作看作极特殊可是极随便的事。
  
 习惯总得一点一点地养成。临时来一下,过后就扔了,那养不成习惯。而且临时来一下必然不能到家。平时心粗气浮,对于外界的事物,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就说不清所见所闻是什么。有一天忽然为了要写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观察一下,仔细认识一下,这样的观察和认识,成就必然有限,必然比不上平时能够精密观察仔细认识的人。写成一篇观察得好认识得好的文章,那根源还在于平时有好习惯,习惯好,才能够把文章的材料处理好。
  
 一天里总有所历、所闻、所思、所感,随便取一端两端写出来就得了。但是,一个学生在他的练习簿上写道:“昨日晨起夜眠,进三餐,上五课,皆如前日,他无可记。”教师看了没有别的可说,只说:“你算是写了一条日记的公式!”这个学生难道真个无可记么?哪有的事?他不是不曾反省,便是从什么地方传染了懒惰习惯,不高兴动笔罢了。一个中学生一天的日记,哪会没有可写的呢?
  
  写作从生活中来,要想写作好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精密的观察。 
  
 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咱们不是著作家、文学家,也不是小学生,咱们为了种种需要,经常写些东西,情形当然也是这样。为要写东西而注意平时的积累,那是本末倒置。但是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本来需要积累,不写东西也需要积累,而所有的积累正是写东西的极重要的基础。
  
 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
  
  写作要从阅读和说话开始,要勤于练,勤于积累,这样写作水平才能有提高。 
  
 关键词—— 关键词/金句/新知/感想/生词
  
 不说“贵在能行”,而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便是含蓄。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的目标在得其真际,就是要观察所得的恰与事物的本身一样。所以当排除一切成见与偏蔽,平心静气地与事物接触。对于事物的外显的部分固然视而可见,察而可知,并不要多大的能耐,对于内涵的部分也要认识得清楚了,了知得明白,就不很容易了。必须审查周遍,致力精密,方得如愿以偿。其中尤以观察个人的性情与事件的原委、因果为最难。 
  
    描写境界和人物。而在一些叙述文里,特别是在多数的抒情文里,境界与人物往往是分不开的。境界是人物的背景;人物是境界的摄影者,一切都从他的摄取而显现出来。于是描写就得双方兼顾。这大概有两种趋向:一是境界与人物互相调和的,如清明的月夜,写情人的欢爱;苦雨的黄昏,写寄客的离绪。这就见得彼此成个有机的结合,情与境都栩栩有生气。一是境界与人物不相调和的,如狂欢的盛会,中有感愤的独客;肮脏的社会,却有卓拔的佳士。这就见得彼此决然相反,而人物的性格却反衬得十分明显。     
  
    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我们平时说话,从极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极繁复的对于一些事情的推断和评论,都无非根据自己的经验。因为根据经验,说起来就头头是道,没有废话,没有瞎七搭八的无聊话。如果超出了经验范围,却去空口说白话,没有一点天文学的知识,偏要讲星辰怎样运行,没有一点国际政治经济的学问,偏要推断意阿战争、海军会议的将来,一定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徒然供人家作为嗤笑的资料。一个人如有自知之明,总不肯做这样的傻事,超出了自己的经验范围去瞎说。     
  
    我们每天上课,看书,劳作,游戏,随时随地都在取得经验,而且使经验越来越深切,越来越正确。这并不是为作文才这样做,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就不得不这样做。这样做同时给写作开了个活的泉源,从这个泉源去汲取,总可以得到澄清的水。所怕的是上课不肯好好地用功,看书没有选择又没有方法,劳作和游戏也只是随随便便,不用全副精神对付,只图敷衍过去就算,这样,经验就很难达到深切和正确的境界。     
  
    当众演说,无论是发一番议论或者讲一个故事,总得认定中心,凡是和中心有关系的才容纳进去,没有关系的,即使是好意思、好想象、好描摹、好比喻,也得丢掉。一场演说必须是一件独立的东西。     
  
    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有的老师热情有余,可是本钱不够,办法不多,对课文不能透彻理解,总希望求助于人,或是请一位高明的老师给讲讲,或是靠集体备课。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还在自己。只靠从别人那里拿来,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     
  
    听见有些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学生了不起,一部《创业史》两天就看完了,颇有点儿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励,最要紧的是查一查读得怎么样,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地读。马马虎虎地读是不值得鼓励的。一部《创业史》没读好,问题不算大。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可要吃一辈子的亏。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     
  
 
  
  
 怎样写作呢?最要紧的是锻炼我们的语言习惯。语言习惯好,写的文章就通顺了。其次要辨明白文章和语言两样的地方,辨得明白,能知能行,写的文章就不但通顺,而且是完整而无可指摘的了。
  
 留意了相当时间之后,就能取得锻炼的成效。不过要测验成效怎样,从极简短的像“我正在看书”“他吃过饭了”这些单句上是看不出来的。我们不妨试说五分钟连续的话,看这一番话里能够不能够每句都符合自己提出的要求。如果能够了,锻炼就已经收了成效。
  
 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这样,将见环绕于四围的外物非常多,都足以供我们认识、思索,增加我们的财富。我们运用着观察力,明白它们外面的状况以及内面的情形,我们的经验就无限地扩大开来。譬如对于一个人,如其不加观察,摩肩相值,瞬即东西,彼此就不相关涉了。如其一加观察,至少这个人的面貌、姿态在意念中留下一个印象。若进一步与他结识,更可以认识他的性情、品格。这些决不是无益的事,而是足以使我们获得关于人的种种经验,于我们持躬论人都有用处。所以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不二法门。
  
 由多所观察,方能达到多所经验。经验愈丰富,则思想进行时假设的来源愈广,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愈强,造出方法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也愈有把握。假如我们作文是从这样的源头而来的,便能表达事物的真际,宣示切实的意思,而且所表达、所宣示的也就是所信从、所实行的,所以内外同致,知行合一。写出诚实的话不是做到了么?
  
 写作相关的书这是读了第二本,每一本都提到要练习,可总是不敢提笔不知道写什么,看到书中说到写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外界的事物,不能对外界事物无感知,可以写雨天,阴天,花开,花落,写工作的环境,同事的表情,马路来来往往的行人,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所写,有所写就有所锻炼有所锻炼写作就会有提升。
  
 具体做法,每周写一篇随笔,简短如三毛《随想》。

9月九宫格读书-20《怎样写作》

4. 九宫格写作法——笔记

宅在家里的这些天,读了好几本关于写作的书。今儿读的这本是日本作者山口拓朗写的《九宫格写作法》,帮读者从逻辑和素材两个维度提升写作技能。
  
 作者指出,要想写出优质的文章,首先素材(信息)收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对自己进行采访式的“自问自答”将有助于你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作者认为,兼备信息和感受的文章,才是值得读者一读的。
  
 事实上,“提问方式关系着文章的好坏”只要提问够高明,每个人都能流畅地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越会提问的人,文章写得越精彩。
  
  
 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问,你将收集到越来越多的写作素材,于是写出一篇好文章也就全然不在话下了。
  
 如何自问自答呢?简单说就是制作一个含有9个单元格的表格,然后在每个单元格内分别填入一个问题,并进行回答。要想用九宫格准确地输出信息,写出引起读者共鸣的文章,“提问方式”是其中关键。
  
 提问一般可分为“基础问题”和“铲子问题”两大类。基础问题是为了收集与题目相关的基本素材,而“铲子问题”则是为了获得更为具体深入的延展素材。基础问题问的是“事实”,它的答案是固定的,基础问题是写文章不可或缺的。而铲子问题则因看问题的角度以及个人感受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铲子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文章的好坏。
  
 那如何提问呢?“7W3H”就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提问方式。用“7W3H”增加了问题储备,自然也就能获得写作所需的素材。啥是“7W3H”?7W:WHO,WHAT,WHEN,WHERE,WHY,WHOM,WHICH。3H:HOW,HOW MANY,HOW MUCH。其中,WHY是铲子问题的代表,HOW是最有效的提问方式。
  
 用于回答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身相关的“内部信息”,另一类则是自身以外的“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指的是自己发出的信息,它是通过自我剖析得来的,包括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等。“外部信息”也是自答环节中不可或缺的。输入外部信息的方法:阅读相关书籍,看相关报道,确认网络信息,听专业人士建议。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问题的位置都是可以随时调整,这也是收集素材、调整理顺逻辑关系的一个过程。感觉九宫格写作法特别实用,在需要的时候总能用得上,而且人人都学的会。利用九宫格还可以拓宽自己的想法的、理顺表达逻辑,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

5. 《九宫格写作法: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

当我在《只管去做》这本书上看到用九宫格写五年后的愿望的时候,当时对九宫格很好奇,那本书看完以后,我立即搜索到了这本九宫格写作法,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九宫格写作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本书用九宫格的框架解决了怎样去构思一篇文章的难题。九宫格写作法就是制作一个含有9个单元格的表格,然后在每个单元格内分别填入一个问题,并进行回答。具体做法是在正中央的单元格内填入要写的文章标题,然后在周围的8个单元格内分别填入与标题相关的主题。如果要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扩充单元格。
  
  
 再围绕要写作的题目提出基础问题和铲子问题(感想和感受)。而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给读者送“礼物”,读者能得到什么。
  
 提出问题进行回答的时候,对于与自身有关的内部信息,写出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外部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问题回答完后,再进行反复修改,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回答,补充不足的信息,最后把文章整理好。
  
  
 九宫格写作法不仅写文章可以用,看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拿起一本书要看之前,先用九宫格写作法提出问题,带着目的去阅读,读完以后再写出那些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收集到了这本书有用的信息,而且将书中的知识通过思考进行了内化。
  
 书中提出来每天写下三个好消息,我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可以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意识,这样能提升幸福感,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也写下三个好消息。
  
 书中还提出想要写出某一方面的好文章,要模仿这方面的文章,也就是刻意练习,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我觉得我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这本书浅显易懂,而且有大量的实例,值得阅读,适合没有写作基础的人去学习。
  
 最近看了几本写作方面的书,感觉写作离不开行动,不管书上给的方法有多好,自己还是要去实践,才能把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能,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九宫格写作法: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

6. 《九宫格写作法》

日更有180天时,想坚持拿到200天徽章,但写的内容空洞无物,天天都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内容,几乎无从下笔,再加上国庆节家人都从外地回来,为了多陪陪他们,有一天断更。第一次发现断更后第一天补写,可以接上。谁知道,运气不济,写好后系统故障,无论我怎么操作,都无法发送成功。只能眼睁睁看着错失良机。
  
 事后想想,写的内容越来越差劲,坚持写的意义何在?断更后刚好休息几天,重新思考写作方向。
  
 为什么写不好?如何筑牢根基?也就是写文章是不是我的痛点?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个节骨眼上,我遇到了日本作家山口拓朗写的《九宫格写作法》这本书。
  
 “希望能文思泉涌,不再为写作烦恼。”
  
  
 “想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但写不出来)。”
  
 “希望能逻辑严谨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有特别强烈的类似烦恼,使我迫不及待的打开这本电子书阅读。
  
 书中分六个部分讲述了九宫格写作法的操作方法和运用。
  
 第一部分写了收集素材要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问什么?7W3H
                                          
 第二部分收集素材的目的(内化)和方法(一个主题×9个单元格),注意随时随地做笔记。
  
 第三部分要有给读者送礼物的意识,达到写文章的目标。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4种写作模板:结论优先型,即结论-理由-实例-总结;列举型,开头点题,列举信息个数;故事型,开头-转机-成长-未来;事件×感受型,事件/感受,事件/感受
                                          
 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具体内容不再叙述。这是一本实用性强的工具书,方法介绍的详细且实用。重点还是重在实践,落实在实处才能有所收获。
  
 原计划买本书,放在手头上不时翻阅,一方面价格有点小贵,另一方面,买回后束之高阁,也是常有的事。干脆多读几遍,定期翻阅,多加练习才是正途。

7. 九宫格写作法

九宫格实际上是一个发散思维的工具。当对一件事情触动了你,让你有了想表达的冲动时,不妨将这个主题至于九宫格的中心位置,然后进行发散思维,看在这个主题之下你能联想到什么,然后逐个将所联想到的信息或者问题在九宫格周围的空格中填写起来。你可以尽可能多地联想,不要受周围空格数量的影响,如果信息或者问题较多,可以将其变成12宫格、16宫格等等。
  
 比方说,有一天我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了“蔡格尼克(Bluma Zeigarnik)效应”,但只是很简单地说了一下,我觉得很好奇,想搞明白这个心理学的效应的具体内涵和实际运用,就以此为主题创设一个九宫格如下:
  
 蔡格尼克是谁?
  
 蔡格尼克是做什么的?
  
 蔡格尼克效应指的是什么?
  
 这是一种模式吗?
  
 蔡格尼克效应
  
 有实证研究吗?
  
 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无具体的应用?
  
 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关系?
  
 有没有什么副效应?
  
 依据主题给九宫格中的空格填写问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的,不能太过随意。这些问题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基础问题,主要是为了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基本素材,是针对具体的事实来提问的,针对基础问题的答案都是确定的,是缺乏趣味性的,如果九宫格中所提的问题都是基本问题,那么有这些问题组成的文章就缺乏生动性,读起来会比较生硬,干巴巴的、另一类叫铲子问题,是为了对主题做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延伸出去的问题,铲子问题往往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会因为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或感受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当你觉得这个主题很有价值的时候,应该像铲子挖土一样将话题往深处拓展一点。丰富且具体的素材既能增加文章的长度,也能拓展它的深度,甚至可以说铲子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文章的好坏。
  
 所提问题的质量,对要搜集到的素材有着很大的影响。笼统的问题只能得到笼统的回答,具体的问题则能获得具体的答复。要想让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详实、生动活泼,首先就要在问题的具体化上下功夫。
  
 二、依据问题整理信息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找寻相关的素材,然后将这些素材加一整理,变成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的答案),填入到九宫格问题的下面。
  
 用于回答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身相关的“内部信息”,另一类则是自身以外的“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就是自己对所关心的主题的感受、想法等。这些内部信息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需要好好地构思,用尽可能精细的语言来表达,避免使用那种笼统的、模糊的感叹语,让人读了之后摸不着头脑。外部信息需要通过相关的渠道去获取,比如说网络搜索引擎、知网等的检索平台、相关的书籍和杂志、新闻报道、该领域专家的观点等,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越多,所搜集的素材时候就会越全面,在整理这类信息时就会少犯错误、提升信息的有效性。
  
 自身经验也是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毕竟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本就是重要的信息收集。自身经验是别人无法迈入的神圣之地,这里有很多别人写不了的素材,从这里找寻的素材往往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即便自己是一位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但如果以“中国的教育改革”“区域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样的话题来讨论,就需要有非常高的站位、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来支撑,在这方面,肯定不如长期从事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改革设计的专家在行。基于自身经验的素材和信息,往往非常鲜活和生动,容易打动读者。
  
 整理每个问题的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写作的过程。要让问题的答案好读、容易理解,在写作的时候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文字要简单,读起来不费力;二是要简短,语句不要太长,整个问题的回答要不要太复杂,以方便读者的记忆;三是要具体,尽量少用专业的、抽象的语言,通俗的、具体的语言有利于读者与自身的经验相联系,有利于读者产生共鸣。
  
 在写作的时候,还要树立自己是在“给读者送去一份礼物”的意识,心中要对这段文字是写给什么样的群体看的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如果你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居高临下,总想用自己的气势去压制对方,那么这个谈话就很难进行下去。写作也是如此,你不能觉得自己站位很高,可以将你所知道的内容一股脑儿地倾倒给读者,而是要向对待朋友那样和对方娓娓而谈,轻松地聆听对方的心声,这样才能了解到读者的真实想法,并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给读者送去的一份礼物中,也包含着这种平等待人的姿态。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某一主题思考的再深入,也可能仅仅只聚焦在了某几个方向,而将与该主题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给忽略了。“九宫格”就好比接收信息的天线,你只需把所关心的问题填入其中,与之相关的信息便会一个接一个地被全部接收,可以帮助更加全面地思考所关心的主题。

九宫格写作法

8. 一种教你学会读书的方法——九宫格笔记法

最近这一个月啊,我的书真是没少读。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篇,但是又总有一种“知道很多道理,依然不会用的困惑”。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解答?从昨晚的健身房健身,到睡觉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我又怎么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知道不如做到,上午主要任务就是带着我想的四个问题把《洋葱阅读法》关于制作九宫格读书法的内容重新学习一遍。
                                          
 是一种让我们学有所思,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
  
 
  
                                          
 镜头里的画面是清晰的,可是我脑子里的知识和书籍怎么是一团浆糊啊?毫无框架、盘根交错,我是不是误入盘丝洞了?为了解读我自己的疑惑重新学习九宫格读书法,寻找搭建知识体现框架的方法,实现知识变现。学习不输出,不行动,学了那么多道理有什么用呢?
  
 
  
  
 把找到的关键概念填进九宫格
  
 建议:结合本书的要点,反省出对自己工作最有价值的两三点。重点提炼自己在工作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问题,在中心的格子下方写下自己的改进计划,改进计划要求具体可行。
  
 啊哈区是记录那些读书时感受到快乐、 欣喜的地方, 这些地方就是我们大脑感兴趣的内容。
  
 接下来要做什么:TODO区,是用来写接下来可以怎么做。
  
 既然是接下来要做的事,说明是一些行动目标,所以不能含糊其词,而是要具体化,SMART化。比如,“用工匠思维代替激情思维,从而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的TODO就很难执行;可以改成“给自己做一个技能梳理清单,看看自己接下来重点要做什么”就具体多了。TODO区还可以写下接下来可以读哪些延伸出来的书籍。
  
 
  
  
 为什么是9个, 不是16个或者其他的数字? 因为如果要从一本书里搞清楚9个概念, 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 当然如果对自己要求严格, 画成十六宫格或者更多的格子也不是不可以。
  
 对于九宫格笔记来说,只需要把9个关键词写进去,通过抄句子、抄片段、抄例子等方式,对每个关键词进行解释。做完这个工作之后,整本书提的3个问题,用这9个概念都能回答,同时也找到了让自己“啊哈”的点,也找到了一些延伸的书,列出了书单。一本书看上去重点就已经被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