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百亿美元,赌上所有声誉造车,雷军最后一次创业暗藏何种隐忧

2024-05-13 21:45

1. 投入百亿美元,赌上所有声誉造车,雷军最后一次创业暗藏何种隐忧

文 | AI 财经 社 吴傲寒
  
 编辑 | 张硕
  
 
  
  
 千呼万唤始出来,再三否认后,小米终于官宣造车。
  
 
  
  
 3月30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由集团董事长雷军兼任CEO。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雷军亲自带队以及百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足见小米内部对智能 汽车 业务的重视。当日晚,雷军也热泪盈眶的将造车描述为“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并为其压上了所有的“战绩和声誉”,余生将“为小米 汽车 而战”。
     
 
  
  
 支撑小米造车的并不仅仅是雷军的决心和理想,更重要的还是小米自身的积累和实力。雷军将小米进军智能 汽车 产业的信心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资金积累、技术团队、智能生态和米粉支持。
  
 
  
  
 据悉,截至2020年底,小米现金余额为1080亿元。2020财年小米经调整净利润为130亿元,同比增长12.8%。在资金层面,小米有实力为烧钱的造车行业持续投入真金白银。雷军也直言称,“我们亏得起”。
  
 
  
  
 同时,随着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造车也不再像蔚来等第一批新造车企业入场时那般高不可攀。有研究数据显示,蔚来为首款量产车投入超过 200 亿美元,小鹏为 100 亿美元,而理想则只有 10 亿美元,造车门槛正在逐渐降低。
  
 
  
  
 此外,据小米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12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为3.96亿,同比增长28.0%。庞大的用户基数将是小米 汽车 日后得天独厚的流量池,小米自诞生之日起便致力打造的社区和粉丝文化,更是能为小米 汽车 赢得先发优势。雷军表示,在发布会开始之前,小米在微博上的统计数据显示,有92%的人表示会买小米 汽车 。
     
 或许也正因如此,小米才会选择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造车。而此前同样官宣造车的百度,则是选择了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且由后者代工生产。当然,小米和雷军并未透露更多有关造车的信息,所以外界尚不可知小米日后究竟是自建工厂还是会采取代工模式。
  
 
  
  
 不过,有多家媒体曾报道称,小米将会把 汽车 组装业务外包给整车制造商,此前与小米传出绯闻的有包括比亚迪、北汽和长城等多家车企。但也有声音认为,小米可能会通过收购濒临破产的新能源车企工厂的方式生产智能 汽车 。
  
 
  
  
 此前有报道称小米正在寻求收购众泰 汽车 ,一位消息人士也对AI 财经 社表示,小米方面近日考察了天津博郡工厂,“双方还在谈”。天津博郡是新造车企业博郡 汽车 与一汽夏利的合资公司,由于大股东博郡 汽车 的资金链断裂,天津工厂自去年便已完全停止运营。
  
 
  
  
 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的表述似乎在呼应着后一种说法,他称曾有多位投资界大佬表达过投资小米 汽车 的意向,但他还是决定独资造车,在他看来,只有将手机、 汽车 、家居等智能生态链上的全部产品打通,“才能给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
  
 
  
  
 选择收购一家经过前期设备入场的新能源 汽车 工厂,恰恰可以满足雷军的设想,不仅能够解决小米造车的资质问题,更能够令其在造车中掌握全部话语权和用户数据,从而更好的完成自身设想的智能生态的闭环。
  
 
  
  
 
  
  
 事实上,要实现雄心勃勃的“万物互联”愿景,智能 汽车 对小米的智能生态来说是必不可少环节,不仅为小米智能家居硬件提供了向外延伸的空间,更是为以“小爱同学”为代表的语音交互等软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在全球智能手机增长放缓的当下,智能 汽车 可以为小米贡献第二个用户规模和业务营收增长点,令其向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更进一步。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一点,几乎每次传出造车新闻后,小米的股价都会迎来一轮上扬。
  
 
  
  
 但在性感之中,对小米来说,造车也暗藏着风险。雷军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小米发布会上透露,今年1月15号,当董事会建议管理层研究一下电动 汽车 的前景,他的内心是非常抵触的,“我觉得我们花了5年时间,好不容易把手机业务做到今天,吃了多少苦,好不容易成为了世界第三,手机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造车会不会分心?”
     
 此前花旗集团针对小米造车也曾发布过专门的研究报告称,相比智能手机,智能 汽车 产业要复杂的多,供应链也更长,小米当前只是拥有手机等智能硬件的制造经验,却尚没有搭建起 汽车 供应链。并且,造车是重资产业务,将会消耗大量资源,势必会对小米的主业和营收带来较大的负担。
  
 
  
  
 即便是日后采用整车厂代工的模式,财务上的压力也会对小米提出不小的挑战。如果选择诸如吉利和北汽等拥有成熟纯电平台的车企,虽然可以加快小米 汽车 量产的进程,并节省大量前期研发费用,但这也意味着小米将会丧失部分话语权。
  
 
  
  
 如果自行研发平台,则又意味着更大笔的支出,再叠加后续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线下渠道的铺设,小米未来十年决心投入的100亿美元够不够用还是一个未知数。
  
 
  
  
 “当初我们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创业的时候一无所有,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巨头,通过10年的打拼,我们依然取得了今天的奇迹。”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信心满满地说,“今天我们已经是世界500强,实力比10年前强了太多……我们今天还有没有10年前的勇气,还有没有10年前的决心?”
  
 
  
  
 对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雷军来说,要进行人生最后一次行业,勇气和决心的确难能可贵,但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小米又能承受多少风险呢?即便当下智能电动车风口正盛时,小米涉足造车会获得资本市场青睐,但日后一旦影响到主业,投资者又会不会买单呢?
  
 
  
  
 手机和智能家居之战尚未结束,小米又同时开展造芯和造车两项烧钱的“伟业”,以其当前实力,果真能撑得起多头作战的局面吗?也难怪会有人在网络上调侃,“雷布斯,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贾跃亭吗?”
  
 
  
  
 除此之外,外界对小米造车普遍的呼吁仍是高性价比,希望小米能将智能 汽车 的价位拉到十万元以下。但是, 小米手机当年的模式还适用于小米 汽车 吗?雷军当年涉足手机时,产业链还处于培育阶段,而当前即便是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也已日臻完善,初次入场的小米又能在产业链上拥有多大的话语权?
  
 
  
  
 有数据显示, 汽车 行业利润率已从2014年的9%降低至2019年的6.3%,2020年前9个月,行业利润率为6.4%。一边要保证智能化,一边又要追求低价,即便是小米想要拉低 汽车 价格,但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事实上,早有消息称小米 汽车 将会对标小鹏 汽车 。当前小鹏 汽车 共有两款量产车在售,分别为15万元左右的小鹏G3和23万元起售的小鹏P7。那么,一个残酷的问题是,当要花费比手机高出几十倍的价格购买小米 汽车 时,会有多少米粉想和雷军“交个朋友”呢?

投入百亿美元,赌上所有声誉造车,雷军最后一次创业暗藏何种隐忧

2. 雷军为了造车,投资了哪些公司?

雷军一共投资了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是市场上规模比较大的两家公司,分别蔚来来汽车和小鹏汽车。
自从小米宣布进入智能汽车领域之后,社会上对于小米公司的支持度一直在不断的上升,因为小米公司最大的一个优势就在于能够制造出非常具有优势的产品。刚进入这家行业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太多的资源的,通过投资的方式是能够很好的切入到这个领域的。
小米公司拥有着大量的资金。小米公司在当时之所以会选择进入这个领域,主要是因为小米公司拥有着大量的资金可以利用,目前这个社会当中能够选择投资的领域是比较少的。综合对比下来,雷军发现只有这个领域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这个领域是未来的基础。
这两家公司在社会上拥有着比较高的知名度。这两家公司之所以会得到小米公司的投资,主要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已经获得了比较高的知名度,而且这两家公司的科技实力也是非常强的。这两家公司最大的一个劣势就在于所拥有的现金储备量,并不是太多,得到了小米公司的资金支持之后,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的。
小米公司的口碑是比较高的。小米公司所能够获得的口碑是比较高的,对于这家公司来说,拥有了更高的口碑之后,在市场当中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的。小米公司目前的模式已经走通了,而且目前的发展是非常稳定的。
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为小米公司造车的优势,对于这家公司来说,在和其他的公司合作的过程当中,能够发挥出共同的优势。小米公司在社会当中拥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小米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也拥有着比较大的发展潜力。

3. 身家一夜暴涨200亿,互联网造车的狂欢,马云和雷军赚翻了

42岁何小鹏,第二次创业三年就敲钟了。
“前路依旧,更新起点。”8月27日晚,小鹏汽车正式登陆纽交所。股票代码为公司简称“XPEV”,发行价为15美元/ADS。
本次IPO募集总额约为15亿美元,超出招股书预计的最高值12.71亿美元。超过上月理想汽车IPO时的11亿美元,以及蔚来汽车的10亿美元,远超特斯拉当年的2.26亿美元。
发行价对应的市值为108.2亿美元,超过了理想汽车的97.24亿美元,和蔚来汽车的64亿美元,远超特斯拉当年的17亿美元。就发行规模及融资后市值而言,小鹏汽车IPO是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公司IPO。

或许是因为工程师、产品经理双重身份的细节感知力,让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对于数字颇有执念。
上市这天,正好是他加入小鹏汽车的三周年纪念日(2017年8月27日)。再往前看,2004年何小鹏联合创办UC浏览器,在公司十周年的时候,作价近40亿美元卖给了阿里巴巴。
回头看何小鹏的两次创业,恰恰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做了正确的决定。正如《创业史》的作者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8月27日小鹏汽车敲钟仪式现场

27岁做浏览器
10年实现财富自由
何小鹏生于1977年,老家在湖北黄石。
1999年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的导师带了几名学生去企业面试。车子最先开到亚信,4个人下车。导师说:“你们想清楚啊。”结果有两个又回车上了。另一个人面试没过。而何小鹏则很幸运,进入了亚信。
他后来回忆起这段故事时说:“人生就是跳下车的一瞬间。”
何小鹏加入亚信的第二年,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段工作经历中,他从开发到售前、售后都做了个遍。但他觉得工资永远不会比上级高,就想跳槽,还给惠普投过简历,但没有得到回复。
27岁的何小鹏,决定放手一搏。
2004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十年。当年他拉着自己的华南理工校友梁捷一起去创业,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出于‘贫下中农’的嫉妒,他回忆时说道。
何小鹏和梁捷创办UC后,做了两个产品,UCMail和UCWeb。后者是我们熟知的UC浏览器,前者虽已销声匿迹,但却让何小鹏遇上一连串的“贵人”。
网易的创始人丁磊,试用了UCMail后,感觉还不错,把这个团队约出来喝酒。就这样,丁磊认识了何小鹏。后来还借了何小鹏一个办公室。

年轻时期的何小鹏(来源:网络)
正是在丁磊借他的这个办公室里,何小鹏遇到了当时还在网易做总编辑的YY语音创始人李学凌。在李学凌的介绍下,他认识了俞永福。
当时,俞永福以联想投资(君联资本前身)副总裁的身份到UC考察,看到何小鹏和梁捷递上来的名片,头衔都是“副总经理”,他很困惑,想了一会才问:“那总经理是谁?”
“他们都说我们总经理没有来,我们回去要跟总经理商量一下,然后两个副总经理跟别人谈完之后,出个门找个地方,然后商量说咱俩对这个事怎么看。”晨兴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在创业邦专访时说道。
在刘芹看来,这是一种创始人的大智慧,在做没有经验的事情时,知道如何去学习、如何控制风险。但让他觉得胸怀远大的是,何小鹏愿意邀请一个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来做公司的CEO,而这个人就是俞永福。
2006年11月20日,何小鹏和梁捷来到北京,与俞永福在内的联想投资决策委员会做了当面交流。当时UC公司账上已经没有钱了,这次融资决定生死。但很遗憾,何小鹏等来的是俞永福的一句:“一票之差,没有通过”。
三人突然陷入沉默,片刻之后何小鹏说的第一句话是:“永福,你愿不愿意,加入我们一起干?”俞永福不加思索的回答:“好,我们一起干!”当晚,俞永福就打电话给雷军,希望雷军能以个人的名义投资。
后来雷军说:你去UC,我就投。

UC时期的何小鹏(来源:网络)
就这样,俞永福辞去了联想投资副总裁的职位,加入了UC这个当时账上没有一毛钱的公司。2006年,雷军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给UC投了400万元。次年,晨兴资本和联创策源又投了1000万美元。
2014年6月,UC优视以近40亿美元整体并入阿里巴巴,创下当时中国互联网最高并购整合记录。而何小鹏先后担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土豆总裁。
37岁的何小鹏,一夜暴富。
正当大家都以为这样一位实现财富自由的创业者,要功成身退享受豪宅、豪车、游艇的退休生活时,不惑之年的他,做出一个连雷军都不敢下的决定——造车。

40岁闯入造车炼狱
第一次创业,何小鹏经历了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红利期。
从2009年的3G时代,到2014年的4G时代,短短5年内激活了数亿的智能手机用户。2012年UC浏览器在安卓平台的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成为安卓平台上全球首个用户过亿的第三方浏览器。
第二次创业,他站在了汽车智能化转型的风口上。
2014年6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该公司将采取“开源模式”,对外开放涉及超级充电桩、电池等技术的300余项专利。同年12月,马斯克坐着他的私人飞机来北京向中国用户交付首批特斯拉。

特斯拉汽车公司CEO伊隆·马斯克(图片来自Yahoo)
何小鹏曾回忆道:“我开特斯拉时有一个很强烈的感知,世界要变,汽车行业存在变革的时间机会窗口。”
那年,马斯克正好来访问阿里巴巴,何小鹏抓住机会就问他开源模式怎么用。马斯克说:“你可以拿去用,但是怎么用就和我们没关系了。”
2014年的一天,何小鹏向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拨了个电话,希望她和符绩勋过来看看自己的新项目,“嘿,我做了一辆汽车,孵化了一个项目,希望你们能够过来看一看。”电话那头的何小鹏说道。
这是何小鹏与夏珩、何涛一起做的智能汽车项目,也就是小鹏汽车的前身。夏珩和何涛两位都是清华毕业、曾供职于广汽,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当时在阿里巴巴的何小鹏作为天使投资人,并没有全职投入造车。
“智能汽车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未知挑战巨大,需要超一流的创业者才可能提高一丁点的成功概率,小鹏如果不all in,哪怕估值再便宜我们都不投。”刘芹在采访中向创业邦回忆道。

何涛、何小鹏、夏珩(从左至右)
在决定创业造车前,有两个人劝过他。
劝他三思的人是雷军。雷军告诉他,与互联网创业不同,智能汽车的产业链长且复杂,需要有思想准备打六年的地基,同时需要足够的资金,吸引智能汽车市场中最棒的人才,这样才有可能成事。
劝他去造车的人是符绩勋。有几个月的时间,符绩勋不断地问何小鹏:“你准备好全职去做电动汽车了吗?如果你准备好了,我就会投资。”
2017年的春节后的一天,符绩勋打电话给何小鹏说:“你真的应该去做这个项目。”电话那头的何小鹏好像被打动了,而那时他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
何小鹏自己曾回忆道:“我突然有种冲击感,就是将来孩子问我,爸爸是干什么的?我希望能有一些故事讲给他听,能让他将来觉得这个爸爸挺酷的。”
2017年8月,他正式提出了从阿里巴巴离职,全职在小鹏汽车工作。当时,包括阿里巴巴CEO张勇在内,有很多人都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你想清楚了吗?”

小鹏P7(来源:小鹏汽车)
在回忆何小鹏决定从阿里离职、创业造车时,晨兴资本刘芹在采访中告诉创业邦:“他的勇气和单纯让我很受感染。”
“在聊这个事情时,我能感觉到他不是为钱,因为他已经在UC上得到了回报,而是想创造一个让自己此生无悔的机会,创造一个巨大的、有创造力、影响力的事业,这个动机显得特别单纯而且宝贵,他就想干成一件大事。”
IDG资本合伙人杨飞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当时小鹏创办UC,已然验证了其从0到1和从1到N的操盘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加入阿里这样的大平台后,小鹏还能拥有再创业的热情和甘于吃苦的韧性,这实属不易。”
后来回忆时,何小鹏还开玩笑说:“符绩勋是个坏人,他把我拉下水了。”

面对三座大山
小鹏展翅的时候到了吗?
小鹏汽车IPO后,何小鹏持有公司27.8%的股份。按照发行价对应的市值108亿美元计算,何小鹏持股对应身家30亿美元,折合约人民币206亿元。
上市对于小鹏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GGV纪源资本的《创业内幕》访谈节目中,何小鹏总结过对汽车行业的思考:在汽车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三高”:花钱额度高、人员数量多、技术密集。
首先,资金的高山。
“造车需要大钱,没有20至30亿美金打底,是不可能的。”在采访中符绩勋向创业邦表示,新造车企业想要走到一个稳当的阶段,并且支持公司后续的发展,没有达到这个量级的股权融资,是完全做不到。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创立至今小鹏汽车已完成10轮融资,累计获得超180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鹏汽车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61亿元;紧接着在8月,小鹏汽车完成了自己的C+轮融资,融资规模达9亿美元。
换言之,小鹏汽车在IPO前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将超过70亿元人民币,何况还有多达超过10亿美元的IPO募资额。
但小鹏汽车也曾经历过困难的时刻。
2018年9月,蔚来成功赴美上市。但2019年的电池召回、自燃等主动事件的发生,致使其股价跌破了发行价,对同行业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在采访中符绩勋还回忆,“当时整体汽车市场也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大家都在质疑造车新势力到底行不行,小鹏汽车肯定也受到了影响。”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能体现创始人的融资能力。
与李斌创办蔚来汽车、李想创办理想汽车一样,何小鹏也自掏腰包投资了小鹏汽车。所以经历如此多轮融资之后,何小鹏依旧持有31.6%的股权。在蔚来IPO的时候,?李斌持股17.2%,理想IPO时,李想持股25.1%。

小鹏汽车IPO前的股东持股比例(制图:创业邦)
除了创始人的钱包厚,投资人的背书也极为重要。
蔚来汽车IPO时,腾讯是其第二大股东。理想汽车IPO时,美团王兴是其第二大股东。这次小鹏汽车IPO,阿里巴巴是其第二大股东。中国互联网三巨头ATM,在造车新势力三家上市公司中,齐聚一堂。
在小鹏汽车的股东名单中,不仅有阿里巴巴、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坐镇,还有IDG资本、晨兴资本、GGV纪源资本、红杉中国、光速中国等数十家明星投资机构加持。其中IDG资本作为最大财务投资方,持股达到6.2%,仅次于阿里。

小鹏汽车IPO前的近5轮融资(来源:睿兽分析)
其次,是人才高山。
在符绩勋看来,何小鹏身上有着连续创业者的光环。这种光环不仅能够帮他吸引投资人、粉丝、人才。“何小鹏身边还有很多人才,这些人都供职于特斯拉、高通和小米等公司。这些人都加入了何小鹏的团队,顾宏地只是其中之一。”
顾宏地曾是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行主席,2018年加入小鹏汽车任副董事长兼总裁。业内曾盛传一个段子:以前在摩根大通,顾宏地坐飞机都坐头等舱,现在只坐经济舱。住酒店也从五星级酒店换到了经济型酒店。
在小鹏汽车的高管名单中,既有互联网公司背景,也有传统车企出身的人才。比如小鹏汽车两位联合创始人夏珩、何涛,他们都曾供职于广汽新能源;小鹏汽车CHO廖清红,曾供职于360、华为。
但要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融合在一起,不是一件易事。
“前期在文化背景,理念上都是会产生碰撞的。何小鹏偶尔也会跟我吐槽,但是他也提到说,有些碰撞你必须让它发生,因为只有碰撞,才能够相互理解,摸索出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办法。”符绩勋在采访中告诉创业邦。
另外,企业的愿景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在招股书的第一页,小鹏汽车写下公司使命(Mission):“利用技术和数据驱动转型智能电动汽车,塑造未来的移动出行体验”。
这样的承诺在招股书中也有体现,截止2020年6月30日,小鹏汽车的员工数量为3676人,其中42.7%为研发人员,共计1569人。对比理想汽车招股书,研发人员占比38.2%,共计1005人。
另外,在小鹏汽车的研发人员的构成中,其中的66%、17%和17%的员工分别专注于汽车设计与工程、自动驾驶和智能操作系统。这意味着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研发人员数量接近270人,放在整个国产车企中这都是相当可观的数字。
“如果不是创始人对自己的创新意识有充分的认知,他很难花那么大的代价在市场上到处找人才。”刘芹总结道。
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韩彦也表示,“何小鹏是一个真诚执着的产品人。他会思考新能源车这个产业将怎么发展,造车以外还有什么是可以做的,对产业的规划考虑得更长远。”

小鹏汽车员工比例(来源:小鹏汽车招股书)
最后,是技术高山。
财报显示,小鹏汽车2018年研发费用10.5亿元,2019年研发费用20.7亿元,2020年上半年研发费用6.3亿元。参考7月底刚上市的理想汽车,根据招股书,理想汽车2018、2019年的研发费用共计19.62亿元,远低于小鹏汽车。
但上市后,小鹏依旧需要看清赛道上前方的选手。在研发投入上,特斯拉这个数字在2019年时约为93亿,比亚迪研发则达到84.2亿的规模。
“首先在产品上不能输给特斯拉,要拿出真正世界级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其次,要在技术研发上长期投入。”
晨兴资本刘芹认为,在整个产品、技术上没有短板的情况下,小鹏汽车在内的新造车势力最大的优势是本土化。“怎么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国人的驾驶习惯,适应中国人的驾驶环境,这些都是国内车企的优势。”
符绩勋也有类似的观点,“未来五到十年,我看到的是一个智能车市场。一方面是动力系统的智能化,包括无人驾驶、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另一方面是交互系统的智能化,开车端和乘客端的用户交互体验,比如语音交互。”
但他也道出了小鹏汽车需要向前辈学习的地方。“我也希望小鹏汽车在品牌定位和用户心智上能够做得更好、做得更强。”

小鹏G3第一万辆下线仪式(来源:小鹏汽车)
在小鹏汽车招股书中,也认识到了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对于研发的不确定性、自动驾驶的不确定性、在工业上的竞争力等等。但小鹏汽车28次使到了in-house(自主研发)这个词,足以可见其自研的决心和信心。
正如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韩彦所说:“制造是造车不可规避的一个点。智能造车真正要把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升级的想法落在产品上,技术自主化和生产自主化就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写在最后
“其实今天回头看,我觉得当时还是低估了整个智能汽车的价值,最大的遗憾就是投的太少了,应该再多投些。这也说明那些企业者比我们更有远见的看到行业的机会。”刘芹在采访中向创业邦表示。
不久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三人罕见同框。这三位,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明星创业者,如今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造车新势力”上市公司。

截止8月26日美股收盘,理想汽车股价涨28.25%,报收23.38美元/股,市值达197亿美元。蔚来汽车股价上涨14.57%,报收20.44美元/股,市值达到242.10亿美元。两家公司股价和市值均创上市以来新高。
但面对4千亿美金市值的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们,仍有无数场硬仗要打。
几天前,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在微信上评论写道:“最终电动车将颠覆燃油车,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中国造车新势力,将亮瞎那些不相信的人的眼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身家一夜暴涨200亿,互联网造车的狂欢,马云和雷军赚翻了

4. 雷军造车,投入百亿赌上所有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文 | 南方  
  
   编辑 | 美龄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造车的话题真的层出不穷。
  
 首先是小米,一直否认造车的小米还是没有逃过“真香”定律,雷军高调宣布造车,并揭秘定位中高端的小米首款 汽车 将在3年内推出;据悉滴滴也已经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就在前两天,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等厂商以“Huawei Inside”的方式合作的首款Huawei Inside(HI)智能纯电轿车ARCFOX极狐阿尔法S正式发布,华为“造车”顺利迈出第一步。
     
 而几天前,雷军与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大佬聚会的照片也一度引发轰动,与他一起合影的是小鹏 汽车 创始人何小鹏、蔚来创始人李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理想 汽车 创始人李想。正因如此,“雷军成立造车者联盟对抗燃油车”的言论在网上流传开来。
     
 其实这只是华夏同学会的例行聚会,今年恰巧是雷军做东,而且时间点选在了小米官宣造车之后。这次同学会的参与者还有红杉资本沈南鹏、美团创始人王兴、滴滴创始人程维、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以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等等一众投资圈和互联网圈的大佬。显然,此次“同学会”的举办,让众多企业家对未来新能源 汽车 内容展开探讨,这不仅将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在未来发展上形成共赢,也将为小米集团进军造车领域提供更多意见。
     
 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时说的话,颇为壮烈,“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 汽车 而战。”在新能源车的第二波战事中,智能电动 汽车 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取暖的确十分务实且必要。
     
 官宣造车简单,但真正要造一台车其实并不简单。造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这个难度几何级上升的红海领域,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李书福当年回应造车时曾经说过, 汽车 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个沙发”。而智能车大行其道的新赛道上, 汽车 似乎要变成“一部手机加上四个轮子”了。
          
 2014年,雷军作为法人的顺为资本以创始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到了蔚来 汽车 的创办,同年成立的小鹏 汽车 ,也获得了顺为资本的投资。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三家龙头企业,雷军一人就投了俩。紧随其后的2015年,小米开始申请各种 汽车 专利。
     
 作为特斯拉最早一批车主、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的早期投资人,雷军坦言,过去几年,小米高管会上也讨论过几次 汽车 业务的话题,但那个时候,小米的主题是补课,首先要做的是把手机业务做好,先稳固手机的基本盘,所以主要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电动 汽车 产业的发展。
     
 “讲实话,一开始,我心里是不愿意的。手机业务好不容易才重回世界第三,这一仗还没真正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将何去何从?”雷军回忆那段时间,表示自己白天会想到10个必须做的理由,到晚上冷静下来,又可以列出10个不能干的理由。
     
 如今,新能源 汽车 产业处于风口之上,前有一众造车新势力慢慢煎熬即将出头,还有恒大来分一杯羹,百度、苹果等 科技 巨头的入局,更是为火热的新能源添了一把火。作为最早提出“风口”理论的雷军,终于还是决定下场了。
     
 做这个决定之前,雷军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抉择。他说,他想起当初创业时的处境,当时巨头林立,小米一无所有,但依旧能够成就今天的地位;而小米如今已经是世界五百强,有什么值得害怕的;所以,问题的根源在于小米是不是还有当年的勇气和决心。
     
 雷军的决定将关乎小米未来十年的发展,过去的75天里,雷军每天都在思考,最后,在经过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后,雷军决定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市场。
     
 有千亿现金储备、有完善的智能生态的小米,已经不用考虑新能源 汽车 这个方向是否正确,它要考虑的是,造车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好。小米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小米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智能 汽车 对于小米来说,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也是小米的智能生态中必不可少环节。小米拥有全产业的生态布局,智能 汽车 能够将小米在手机、 汽车 、家居等智能生态链上的全部产品打通,不仅为小米智能家居硬件提供了向外延伸的空间,更是为以“小爱同学”为代表的语音交互等软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在未来智慧出行的场景中,小米以高品质的智能电动 汽车 构建的全新业务版图,能够带动全品类业务的提升,商业逻辑会形成一个真正的闭环,实现当初所期望的“万物互联”的愿景。雷军这一步棋,不可谓不高明。
     
 广泛的用户群、丰富的生态链产品、庞大的数据积累,让小米在对用户的理解方面,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也让雷军对进军造车业务的决心很足,而小米充足的资本也让他有底气撑得起那句“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全力冲刺至少5-10年的准备”。因为雷军清楚,只有在技术上的长期积累,才能带来核心领域的突破创新,和产品上的集中输出。
     
 但雷军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依然是巨大的。相比智能手机,智能 汽车 产业要复杂的多,供应链也更长,这些都是小米缺乏的。而且造车作为重资产业务,势必会对小米的主业和营收带来较大的负担,一旦影响到主业,投资者是否愿意为此买单呢?
     
 马斯克曾说过,做一个企业家就像吞玻璃和凝视着死亡深渊一样。虽然造车初级阶段可能遇到的难题对于有着丰富经验的雷军和雄厚资本的小米来说都并不是问题,但在 汽车 量产之后,还有包括产能效率、交付时间、安全问题等一系列曾让新能源车企折戟的难题等着他们。
     
 就连雷军自己也在发布会上感慨,“每一次进入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清零了,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属于智能 汽车 的时代。对于雷军而言,小米造车的目的和初心是,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 汽车 ,用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眼看特斯拉负面消息愈演愈烈,大家对于国产智能电动车的期盼望眼欲穿,希望雷军和小米能够不负所托,毕竟更艰难的征程,其实才刚刚开始。

5. 雷军:造车是我最后一次创业项目,现在说这话是否为时过早?

在小米的春季发布会上,雷军正式宣布小米进军造车行业,并且同时表示这是他个人最后一次的重大创业项目。依个人看来没雷军说这话其实一点也不假。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了,他已经证明了自己,所以不用再去证明自己,再加上小米造车才刚刚开始,他跟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说雷军说这是他最后一次的重大创业项目其实很正常。
首先是因为雷军已经证明了自己。雷军能够将小米带到这样的程度已经是非常的成功了,所以说他不需要再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再次创业的必要,所以说造车是他最后一次的创业;其次,小米造车的才刚刚开始。小米造车才刚刚起步,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雷军也势必将自己未来几年的主要精力都会投入在造车上,所以说他不会再有大的变故了;最后,年龄的限制。雷军已经52岁了,如果说小米汽车能够成功的话,他也将快接近60岁,这样的年纪也确实应该歇歇了。所以说造车是他的最后一次创业其实并不夸张。
一、雷军已经证明了自己。用8年的时间将小米带到如此高的高度,雷军已经非常成功了,他已经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所以说他不需要再通过创业来证明什么。将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机会给了汽车也是他的肺腑之言。
二、小米造车才刚刚开始。小米的造车才刚刚起步,未来面对的监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雷军将会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造车的事业上,这样他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所在造车确实是雷军的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三、年龄的事实。现在的雷军已经50多岁了,他已经不再是活力无限的年纪了,不管说造车成功不成功,造车几年后的雷军将迈入60岁的年龄,他也应该歇歇了,所以说这次造车是雷军最后一次的重大创业项目其实一点不夸张。

雷军:造车是我最后一次创业项目,现在说这话是否为时过早?

6. 砸650亿造车!最后一个IT大佬入局,雷军还有多少机会?

非常看好雷军造车!机会不在于先后,而在于有没有赢的基因!雷军绝大多数的创业项目都成功了,造车也一样!
  
 确实IT大佬们都参与造车了,最早的就是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滴滴都参与了,还有早期的乐视,雷军确实进入比较晚,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马云不是最早做电子商务的,早期有8848和易趣,刘强东做电商的时候,淘宝已经非常强大,有了阿里和京东,很多人认为电商格局一定,但拼多多又杀出重围,成为用户数最多的电商平台!同样雷军不是最早做手机的,但必须承认小米是最成功的做手机的,凭借手机,小米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所以说进入先后不能说明机会的多少,关键看企业家有没有赢的基因和资源。雷军做小米生态所积累的资源,是他造车最强大的机会。
  
 造车的技术在不断发展,造车的生态在不断完善,拼到现在,一是看是否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看整合资源的能力,造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小米在营销、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上的经验会给雷军造车很大帮助!
  
 相信小米,相信雷军!
  
 准确来说,小米砸的资金并不止650亿,按照雷军和小米官方的说法,小米首期投入100亿元,未来十年会预计会投入100亿美金用于电动车研发,并且直言小米账上有1020亿现金,一句话,哥有钱,随便造,俺就是要造车!
  
 
  
  
 至于这是不是最后一个IT大佬入局电动车行业,现在来看还为时过早,说不定哪一天其他手机厂家也进入电动车行业呢?并且IT大佬并不止雷军一个,BAT中除了百度有参与外,腾讯和阿里目前都没什么消息说造车,所以话不要说得太绝对。
  
 
  
   雷军还有多少机会?  
 就目前来说,小米造车成功的机会非常大,之所以这么肯定有两点:
  
 第一、恒大正式进入电动车行业后,股市一路飙升,在没有一辆量产车的前提下,恒大拥有这么高的估值,那说明整个市场空缺很大。解读官方的一些政策就可以发现,未来电动车将会取代汽油车,一年至少也是几百万的销量,目前电动车老大特斯拉一年也就五六十万的销量。
  
 第二、小米投资了小鹏、蔚来两家电动车企业,毫不夸张的说,国内电动车企业中,除了比亚迪,也就蔚来和小鹏还能拿得出手。这说明雷军的眼光狠毒,并且蔚来和小鹏能为小米造车提供一些供应链和相关行业知识。并且小米在宣布造车后,雷军在小米 科技 园接待了小鹏创始人、比亚迪王传福等人,由此可见雷军造车并不是心血来潮,是有长期计划和准备的。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国内电动车市场,目前特斯拉是电动车的巨无霸企业,比亚迪也过得风生水起,但是电动车与现在 汽车 市场比起来,不到九牛一毛,加上全球电动车大趋势,未来电动车市场无限大,小米不仅要和特斯拉竞争,还要和大众、丰田这些传统车企竞争,只要实力足够强悍,不仅可以在国内卖,甚至还可以出口电动车到海外市场,这个市场空缺不比小米做智能手机那时候差。
  
 至少比许家印靠谱
  
 要知道山寨米的猴子水军是无敌的,肯定会走手机那条路,那别人的东西吹牛逼,再靠互联网水军造势,把其它国产厂商黑的体无完肤,第一个被黑的肯定是比亚迪
  
 小米一个互联网公司,我觉得可以有,估计到时候车机系统是个亮点,雷总都说了不怕,咱们有钱[机智][机智]
  
 从乐视第一个提出互联网造车,到现在小米进入造车,是一个奇妙的轮回,也是造车史上一个重大的 历史 节点。贾跃亭的梦想先人一步,而让梦想落地的总是雷军,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戏剧性的故事是否还会继续上演?
  
 或许,经过这些年的商海沉浮,栉风沐雨,贾跃亭也变得稳重了。我们不愿看到一个“欠钱不还”的“贾会计”,更不愿看到梦想的折戟。如果 FF 和乐视 汽车 这次都能成,贾跃亭和雷军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是激励下一代最好的范本。
  
 市场是开放的,都有机会,只要产品过关
  
 机会还是很大的,市场前景不错,而且小米的实力有目共睹,共同期待吧
  
 
  
 雷某人应该也是身不由己,为了团队的利益被迫站台讲故事。
  
 本人机械制造自动化毕业,雷军理想当然可以有,但是现实中制造业讲情怀没用的,更不要上升到为国为民高度把自己感动的仿佛成功指日可待,钱没到位真的没人陪你玩,模具设备,软硬件,市场欢迎度,售后,这些需要大量时间和服务支撑,资本家能等吗?
  
 以下是本人以前上过班的公司大门口,武器制造相关
  
 
  
  
 
  
 小米雷军入局也是好事

7. 砸650亿造车!最后一个IT大佬入局,雷军还有多少机会?

非常看好雷军造车!机会不在于先后,而在于有没有赢的基因!雷军绝大多数的创业项目都成功了,造车也一样!
  
 确实IT大佬们都参与造车了,最早的就是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滴滴都参与了,还有早期的乐视,雷军确实进入比较晚,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马云不是最早做电子商务的,早期有8848和易趣,刘强东做电商的时候,淘宝已经非常强大,有了阿里和京东,很多人认为电商格局一定,但拼多多又杀出重围,成为用户数最多的电商平台!同样雷军不是最早做手机的,但必须承认小米是最成功的做手机的,凭借手机,小米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所以说进入先后不能说明机会的多少,关键看企业家有没有赢的基因和资源。雷军做小米生态所积累的资源,是他造车最强大的机会。
  
 造车的技术在不断发展,造车的生态在不断完善,拼到现在,一是看是否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看整合资源的能力,造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小米在营销、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上的经验会给雷军造车很大帮助!
  
 相信小米,相信雷军!
  
 准确来说,小米砸的资金并不止650亿,按照雷军和小米官方的说法,小米首期投入100亿元,未来十年会预计会投入100亿美金用于电动车研发,并且直言小米账上有1020亿现金,一句话,哥有钱,随便造,俺就是要造车!
  
 
  
  
 至于这是不是最后一个IT大佬入局电动车行业,现在来看还为时过早,说不定哪一天其他手机厂家也进入电动车行业呢?并且IT大佬并不止雷军一个,BAT中除了百度有参与外,腾讯和阿里目前都没什么消息说造车,所以话不要说得太绝对。
  
 
  
   雷军还有多少机会?  
 就目前来说,小米造车成功的机会非常大,之所以这么肯定有两点:
  
 第一、恒大正式进入电动车行业后,股市一路飙升,在没有一辆量产车的前提下,恒大拥有这么高的估值,那说明整个市场空缺很大。解读官方的一些政策就可以发现,未来电动车将会取代汽油车,一年至少也是几百万的销量,目前电动车老大特斯拉一年也就五六十万的销量。
  
 第二、小米投资了小鹏、蔚来两家电动车企业,毫不夸张的说,国内电动车企业中,除了比亚迪,也就蔚来和小鹏还能拿得出手。这说明雷军的眼光狠毒,并且蔚来和小鹏能为小米造车提供一些供应链和相关行业知识。并且小米在宣布造车后,雷军在小米 科技 园接待了小鹏创始人、比亚迪王传福等人,由此可见雷军造车并不是心血来潮,是有长期计划和准备的。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国内电动车市场,目前特斯拉是电动车的巨无霸企业,比亚迪也过得风生水起,但是电动车与现在 汽车 市场比起来,不到九牛一毛,加上全球电动车大趋势,未来电动车市场无限大,小米不仅要和特斯拉竞争,还要和大众、丰田这些传统车企竞争,只要实力足够强悍,不仅可以在国内卖,甚至还可以出口电动车到海外市场,这个市场空缺不比小米做智能手机那时候差。
  
 至少比许家印靠谱
  
 要知道山寨米的猴子水军是无敌的,肯定会走手机那条路,那别人的东西吹牛逼,再靠互联网水军造势,把其它国产厂商黑的体无完肤,第一个被黑的肯定是比亚迪
  
 小米一个互联网公司,我觉得可以有,估计到时候车机系统是个亮点,雷总都说了不怕,咱们有钱[机智][机智]
  
 从乐视第一个提出互联网造车,到现在小米进入造车,是一个奇妙的轮回,也是造车史上一个重大的 历史 节点。贾跃亭的梦想先人一步,而让梦想落地的总是雷军,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戏剧性的故事是否还会继续上演?
  
 或许,经过这些年的商海沉浮,栉风沐雨,贾跃亭也变得稳重了。我们不愿看到一个“欠钱不还”的“贾会计”,更不愿看到梦想的折戟。如果 FF 和乐视 汽车 这次都能成,贾跃亭和雷军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是激励下一代最好的范本。
  
 市场是开放的,都有机会,只要产品过关
  
 机会还是很大的,市场前景不错,而且小米的实力有目共睹,共同期待吧
  
 
  
 雷某人应该也是身不由己,为了团队的利益被迫站台讲故事。
  
 本人机械制造自动化毕业,雷军理想当然可以有,但是现实中制造业讲情怀没用的,更不要上升到为国为民高度把自己感动的仿佛成功指日可待,钱没到位真的没人陪你玩,模具设备,软硬件,市场欢迎度,售后,这些需要大量时间和服务支撑,资本家能等吗?
  
 以下是本人以前上过班的公司大门口,武器制造相关
  
 
  
  
 
  
 小米雷军入局也是好事

砸650亿造车!最后一个IT大佬入局,雷军还有多少机会?

8. “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雷军600亿元豪赌小米造车

  雷军在发布会上。来自雷军微博 
     小米“放卫星” 10年投资百亿美元造车  
    在发布会开始前3小时,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电动 汽车 项目正式立项。公告称,小米集团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除特别注明外,单位下同),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约为656亿元人民币),雷军将兼任该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在过去75天里,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四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和两次正式的董事会,小米终于决定正式进军智能电动 汽车 市场。 
    雷军说自己非常清楚 汽车 行业的风险。在这个行业里,动辄就是百亿元的投资,而且三五年才有成果出来;但是小米现在有不少积累,有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团队,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最重要的是,小米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做好全力冲刺5-10年的准备。”雷军如是说。 
       谋求智能生态链闭环 造车是必然一步?  
    小米的跨界造车之旅正式启程,看似偶然,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小米入局智能电动 汽车 是必然的。 
    雷军也在小米公司全员内部信中表示,对于造车,小米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以及业内规模最大、品类最丰富、连接最活跃的成熟智能生态,在现金储备充足的情况下,智能电动 汽车 将是小米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生活综合生态拓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2020年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收入为2459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1522亿元,约占总营收的61.8%,仍是其主要营收来源。截至去年12月31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物联网)设备数高达3.25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同比增长38.0%。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达到了620万,同比增长52.9%,IoT生态构建已经初具优势。 
    TMT( 科技 、媒体、通信)行业观察者张书乐表示,小米一直在做生态链,即智能家居生态,通过小米音箱、小米手机或小米电视亦或者是米家App作为枢纽,形成一整套小米智能家居系统,一旦多个智能家居设备成熟,则可能带动用户全套配齐其他小米生态下的智能家居产品,形成强衍生。而小米造车本质上也是一个生态链,即小米智能出行生态。唯有生态,才能让小米真正成为互联网 科技 巨头,而不是单靠爆款手机产品来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挑战刚刚开始 成为马斯克还是贾跃亭  
    对于从零开始、没有 汽车 产业基础的小米和雷军来说,造车势必是一场硬仗。 
    张翔表示, 汽车 是比手机复杂得多的工业产品,产业链的供应商管理起来难度比手机要大得多,小米造车从头开始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很有挑战性。另外,智能 汽车 行业竞争激烈,也是一片红海,同质化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小米造车短时间内不可能像特斯拉那样,车一造出来就可以获得大量订单,用户可能需要等很长时间,如果哪个环节没有运营好,很可能全军覆没,资金打水漂,甚至是关门破产。” 
    “小米现在的挑战是,造车到底选择什么方向?百度已经决定用阿波罗无人驾驶入局,阿里巴巴已经决定系统化配合上汽入局,小米现在入局是打性价比还是攻占中高端市场,目前一切未知,这就是最大的挑战, 汽车 和手机等快消品是不一样的。”千门资产投研总监宣继游坦言。 
    造车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工资、物料、产能、工厂规模、零部件等环节都会对产品最终能否量产有影响,上一个满腔热血“All in”造车却迟迟未兑现诺言的人是贾跃亭。2014年底,贾跃亭宣布打造超级 汽车 以及垂直整合的互联网智能交通生态系统和生活方式。两年后。乐视超级 汽车 LeSEE概念车正式亮相。随着后续乐视网资金链断裂,该项目也最终破产,贾跃亭远走美国,创立法拉第未来继续其造车梦,而曾经的乐视超级 汽车 则逐渐被人们遗忘。 
    摆在雷军面前的造车结局似乎只有两个——成为智能电动 汽车 新的定义者或者步乐视超级 汽车 的后尘。从“性价比”到“万元机”,雷军在手机行业闯出了一方天地,他在 汽车 行业会玩得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