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的景德镇陶瓷发展

2024-05-05 07:19

1. 景德镇陶瓷的景德镇陶瓷发展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球,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诚乃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 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瓷窑多,且分布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该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艺术瓷厂生产“福寿牌”粉彩瓷获国家金奖。  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较高水平,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 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珑巧妙地结合一体,形成了人人喜爱的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兰的青花互为衬托, 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玲珑瓷以玲珑剔透、晶莹雅致而蜚声中外。如今青花玲珑不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运用,而且已扩展到各种花瓶、花插、花钵、以及吊灯、壁灯、皮灯等各式灯具。“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的单一碧绿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 “五彩玲珑”、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 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一般来讲,我们将颜色釉分如下几个大类,如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其实每种颜色还可以再细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种。要注意的是颜色釉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肉眼对釉面颜色的判断来确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窑的一些青白釉,直观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于其所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决定了他仍是属于青白釉。窑变釉和结晶釉色应纳入色釉瓷范围之内。 国贸美术馆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国贸广场国贸大厦三楼,是由景德镇钟氏瓷业与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集国家大师、省级大师、院校大师、市级大师及高档陶瓷礼品、艺术化日用陶瓷为一体的占地1200余平米的大型室内陶瓷购物广场,同时匹配大瓷网、买好瓷、大陶网等陶瓷电子商务平台及艺术品展示平台。 人民广场附近,主要是仿古瓷市场

景德镇陶瓷的景德镇陶瓷发展

2. 景德镇陶瓷市场的介绍

景德镇陶瓷市场是以景德镇地区实体陶瓷销售为基础的市场,细分日用陶瓷市场、艺术陶瓷市场、仿古陶瓷市场、创意陶瓷市场、学生陶瓷市场、园区陶瓷市场等。景德镇陶瓷市场,主要有国贸美术馆、西客站陶瓷城、锦绣昌南、国贸陶瓷广场、明清雕塑园、樊家井古玩市场、陶瓷大世界、红店街、莲社北路艺术街、陶瓷学院一条街、曙光路古玩市场、景瀚陶瓷广场。

3. 景德镇的陶瓷名声为何如此之大,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一说到陶瓷,全世界的人们都会想到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在中国的陶瓷当中,就属有着千年瓷都的景德镇的陶瓷名气最大。一提起陶瓷,大家就会想到景德镇,甚至在景德镇还有一个专门的大学,名字就叫做景德镇陶瓷大学。虽然这个学校并不是专门教瓷器烧制的大学,但陶瓷两个字依然在校名中出现,可见景德镇这个地方和陶瓷是分不开的。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属于地级市,是国家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美名享誉全球。在民国时期曾经与湖北汉口,河南朱仙,还有广东佛山三地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但其实景德镇这个地名在一开始并不是叫景德镇的,在春秋时期它属于楚国东部地区,汉朝属豫章郡鄱阳县,到了东晋时期又称新平镇,至唐朝又经过数次改名。
而到了宋朝,宋真宗景德元年,因为此镇产出的青白瓷质地优异,宋真宗便将自己的年号赐给小镇作为地名,至此以后历经千年时光,景德镇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未曾改动。景德镇之所以享有千年的盛名,能得到一位皇帝亲自赐名算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景德镇产的瓷器能得到皇帝认可,也离不开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适合烧制瓷器。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宋朝时期真宗皇帝的赐名真的是给景德镇带来了无比巨大的荣耀,当地人自然也明白子所以此地能得皇帝青睐,全是因为此地瓷器烧的好,于是当地官员便大力支持当地的瓷器产业,景德镇有大大小小无数个瓷窑,瓷器文化无比兴盛,维持着天下第一瓷都的盛名。如此自发的勤于瓷器行业,再加上当地气候适宜,景德镇的瓷器名声自然能传承千年。

景德镇的陶瓷名声为何如此之大,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4. 景德镇陶瓷为什么出名,这里的陶瓷有什么优势?

景德镇陶瓷为什么出名,这里的陶瓷有什么优势?
对于陶瓷,古有曰: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这是对于陶瓷传播的最好诠释。而关于景德镇陶瓷故事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海上之路——陶瓷之路。郑和下西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中西方的联络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间他携带了大量的陶瓷制品和中国特产,而陶瓷作为承载着中国文明的载体,被郑和带去国外,成为了外洋喜爱的器具。不可不说这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宋代,景德镇便以瓷都的称号闻名天下。历史岁月的沉淀赋予了景德镇陶瓷制品精湛纯熟的技艺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景德镇所产陶瓷外观灵巧典雅,外表光致茂美;轻轻敲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环佩和鸣;用手触摸,给人以温润如玉的感觉,似美人之肌;其质地不仅耐酸耐碱耐腐蚀,而且耐磨耐损。尤其陶器不易摔坏。其既饱富历史文化底蕴又幽靓精致的外形和良好实用价值成为大多数人选择其作为收藏纪念或是赠送好友,亦或是家居装饰和生活用品的首要理由。

其次随着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审美品位的不断上升,陶瓷用品也越来越能凸显人们的高雅气质。无论是用来收藏的陶瓷纪念品;还是放置在客厅里高贵典雅的 陶瓷花瓶;亦或是摆放在书桌上的 陶瓷茶具,陶瓷笔筒;甚至是厨房里的陶瓷锅碗瓢盆,卫生间里的陶瓷马桶,陶瓷淋浴喷头,等等,无处不彰显着人们的优雅气质,愉悦着人们的身心。尤其是得到古今中外肯定的品牌陶瓷――景德镇陶瓷,某种程度上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尚品位的象征,越来越成为我们值得拥有的一件利器。

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景德镇陶瓷不仅畅销国内,而且享誉世界,具有极强竞争力。据析,具有中华文明象征的独特的景德镇陶瓷也会被世界市场青睐。

5.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景德镇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整座城市“瓷味”十足,就连城市街道两侧粗大的路灯杆都用陶瓷做成。景德镇瓷器非常精美,富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16]”的美誉。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官员的郭沫若曾诗谓景德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17],以此赞叹景德镇陶瓷的辉煌历史和高超的制瓷技艺;他的另一首诗则赞颂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巨大成就,诗曰“年进美金七千万,数逾赤县十番强”。[18]中国的另一著名文人田汉也有诗句将景德镇称为瓷都,诗曰“禹鼎凌烟笔意殊,曾家绝艺蜚瓷都”[19]。在现今景德镇休闲广场的西侧立有多尊早期景德镇制瓷工人进行瓷器生产的铜雕,出高速公路进入景德镇市区迎宾大道的两侧竖有高大的瓷器灯柱,一直延伸到市区的主要街道,在市区重要交通路口也竖有巨大的景德镇制瓷的窑火和古代窑炉的形象雕塑,置身其中”瓷都味道”可见一斑。景德镇现有以莲社南路和中国陶瓷城为中心的陶瓷集散地,其中以莲社南路的瓷器街最为著名,海内外的影响也较大。瓷器街是景德镇最著名的陶瓷一条街,在这条街上有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金昌利瓷贸大厦、景德镇文物商店(陶瓷文物)、景德镇陶瓷大世界。瓷器街的南段包括休闲广场的南侧则是星罗棋布的个体陶瓷经营户及陶瓷作坊。

通常说到中国的英文名“China”,很多人认为跟中国的景德镇瓷器有关,特别是景德镇人更是坚定地认为中国的英文名称就是起源于景德镇。因为在英语词汇中,“CHINA”一词,大写是指中国,完全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有文章分析认为中国英文名称源自景德镇的古地名“昌南”,因为从昌南的汉语发音“CHANG NAN”来看,与英文CHINA的发音相近[20]。但也有相反观点认为中国的英文名称与景德镇瓷器毫无关系,且有资料指出古英语中称瓷器为Chiney,与昌南相差甚远。China可能来自历史上中国国名的另一称呼“秦”、“契丹”(KITAI)的音译,因为这些字词的发音与“China”也极为接近,从而认为中国的英文名“China”并非源自景德镇历史上的“昌南”谐音。

景德镇在春秋时期地域范围属于楚国东部,秦汉时分别属九江郡番县和豫章郡鄱阳县辖地。景德镇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名称是从东晋开始的,叫作新平镇。唐代时期,称谓几易其名,621年置新平县;716年设新昌县,又称昌南镇;742年新昌改名为浮梁。此后景德镇一直属浮梁县管辖。北宋时期,昌南瓷器凭其材质优良,获时任皇帝宋真宗征为御用瓷器──所有瓷器产品仅供朝廷使用,并于1004年以其年号“景德”把昌南镇重新命名为景德镇,以彰显昌南镇瓷器产品在北宋朝廷的地位,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278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1369年,明设景德镇陶厂,1402年,再设景德镇御窑厂(御器厂)。到十九世纪(清末),景德镇正式立镇,1910年成立江西省瓷业公司。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景德镇成立苏维埃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4月29日将景德镇从浮梁县分立,1953年为江西省的省辖市,随后将浮梁县并入市辖范围。按照惯例最初确立的城市名称为“景德市”,但由于当地著名的烧瓷历史而将原来的通名“景德镇”全部并入城市专名,命名为“景德镇市”,成为该地迄今的名称。1983年上饶地区的乐平县划入景德镇,1988年,浮梁县并入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6.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辉煌的明珠。它有近两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给后世留下了精湛绝伦的技艺,也造就了历代数不清的艺术匠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的技艺人员奋发努力、刻意求新,创作了许多好作品,使景德镇瓷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享誉世界。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当时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景德镇的窑户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
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有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而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这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烧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名扬海内,于是天下都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由此而得名。
景德镇制瓷艺术发展到元代,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创制了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元代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到很高水平。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就更加突飞猛进。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行业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品种多、销路也很广。仅就装饰而言,除了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面世。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宫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镇设置了全国唯一的一所为皇室服务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代皇室于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钦命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门为皇室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
由于明末战乱,清初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到了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不仅恢复过来,而且有如旭日东升,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的广大瓷工和艺匠的艰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业绩,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从而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
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显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有较大的促进力。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振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他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7. 景德镇日用陶瓷的介绍

现代的景德镇日用陶瓷一般经过1340度的高温烧制,成为白度高、透明度好、瓷质细腻、釉面光亮平整,永不退色,耐骤泠骤热,永远不会炸裂,耐磨损,强度高,是陶瓷中的极品瓷。历史上素有“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称。

景德镇日用陶瓷的介绍

8. 景德镇日用陶瓷的发展历史

目前景德镇有大量的日用陶瓷是潮州.唐山等地方生产的中温陶瓷,景德镇贴花加工,一般人极难鉴别真伪。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