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里面 柴静说的app是什么

2024-05-12 06:07

1. 穹顶之下里面 柴静说的app是什么

蔚蓝地图
苹果手机可以去appstore里搜索下载,安卓手机可以去百度手机助手、豌豆荚等手机平台搜索下载。
软件简介:
“污染地图”重大升级,更名为”蔚蓝地图“。新起点,新体验!掌握各地空气和天气信息,获取运动、开窗等生活提示了解全国河湖水质监督近万家企业废水、废气排放状况苹果商店最佳应用用户超过200万9个月360家企业反馈整改专业、准确、行动力遏制污染,我们和你在一起保卫你的水和空气,从蔚蓝地图出发。


穹顶之下里面 柴静说的app是什么

2.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亲自拍的吗?

 一直没收到提醒,刚看有人回复的时候才翻到你的答案。我不太同意你的观点。首先,我认为真实准确是必要的。如果这部片子的目的在于唤醒民众,完全可以依照事实来讲述,没必要夸大和煽情。柴静身后有相对专业的团队,做到这点我认为并不很困难。

第二,我不认为一般民众有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多数目前的发达国家都和现在的中国一样,经历过严重污染的阶段。从旧的经验来看,解决环境问题依靠的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经济角度我了解得少,不乱说;但是科技方面,仅我知道的就有不少有机方向和高分子方向的杰出的教授们在进行包括低毒无毒农药、新型电池等研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缓解或者解决环境问题。一般的民众在这方面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

问题来了:如果柴静等相信民众的力量,希望通过唤醒民众解决(或者至少帮助解决)问题,那么就不应该通过不准确的信息操纵舆论,这是对民众的不信任与不尊重。如果柴静不是为了唤醒民众,不期望通过民众的力量解决问题,那么她的片子是为什么而拍呢?(笑)

原答案:在我看来,认为一个媒体人有良知的最低标准是不主动去造假;稍微高一点点的标准是不懂就闭嘴。在《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里,她哪个标准都没满足。

3. 穹顶之下,柴静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费用全部来自2013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
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并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柴静。
加我百度云。

穹顶之下,柴静

4. 柴静拍摄的《穹顶之下》花了多少钱

用《看见》的百万版税自费投入调查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一旦投入调查,柴静发现,污染其实早已存在。2008年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向她提供了2004年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关闭了,但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那是雾,“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一年中,她现场调研,查阅文献、拜访专家,拍摄而成纪录片《穹顶之下》,前后花费一百万人民币,钱全部来自两年前《看见》的版税。

5. 急求《穹顶之下》 柴静~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费用全部来自2013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
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并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柴静

急求《穹顶之下》 柴静~

6. 穹顶之下(柴静) 观后感

日前,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看后感受特别深刻,在为她的行动叫好的同时,心中增强了一种公民的公共职责感。

  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同样来自于公众期待。对于雾霾,公众已经并不陌生,然而究竟雾霾为何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少有部门和人去做这样的科普事情。

  作为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的公民,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我认为,解答环境污染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从而让每一个公民都增强自己的公共职责感。

7. 求柴静的穹顶之下 的观后感

这次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继续了柴静一贯的犀利、理性、深入、克制。
  简述一下纪录片的内容,这样比较有条理性,主要是为了没耐心看和看不懂的人。
  一开始柴静描述了一个现象,就是雾霾现象和肺癌人群增多的现象。
  那么可以提出第一个问题:
  1.为什么肺癌会增多,肺癌和雾霾又有什么联系呢?
  雾霾中有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导致了肺癌的增加, 从而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雾霾对我们的身体有极大的损伤;第二,雾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 那么雾霾是怎么造成的呢?
  ①化石燃料的排放,主要是煤炭
  ② 汽车尾气 、飞机排放 、靠岸的货轮
  ③餐饮行业油气排放
  ④工地沙尘
  ⑤其他
  3 环境部门在干什么?
  环境部门对进城车辆进行检查,发现排放超标的车辆却拥有合格的手续,而且并未安装油气净化设备,原因是司机购买的汽车违规获得了合格的手续。难以进行惩罚。
  污染最严重,燃烧煤炭最多的是河北省,也是北京雾霾的重要输入源,经济严重依赖钢铁行业,即使产能早已过剩,许多无牌照企业破罐子破摔,环保部门无法执法,因为事关十万人的就业。环保局吃地方政府的饭,不敢砸地方政府的饭碗。
  环保局缺乏司法和行政的实际支持,没有执法能力,相对强势的政府和大企业显得无能为力。
  4.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首先,中国的汽油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标准,那么为什么不指定更高的标准呢?因为标准制定委员会是由石化企业构成的,提高标准意味着增加成本,他们不会拆自己的台。
  然后,中国的煤炭使用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使用煤炭的总和,优质的煤炭不足,就使用劣质低质的煤炭,比如褐煤。哈尔滨供暖第一天空气质量爆表,因为其中燃烧了大量的褐煤。
  褐煤不是不能用,德国也使用褐煤,但是会洗煤,使其变为洁净能源,但是中国并没有这样做,只有很少的部分经过了清洗。
  5.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矛盾。
  是迫在眉睫的能源结构改革与能源行业垄断一家独大的现状的矛盾。
  6.如何解决雾霾问题
  ①转变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进入早该进入的油气时代,开放能源市场,转变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局面。
  ②提高汽柴油的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工厂、企业、个人进行严厉处罚,加大执行力度。
  ③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对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造,使用技术手段从源头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国家对清洁设备进行补助,各部门要配合给予监督和检查。
  7.雾霾问题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吗?
  可以,英国用了五十年时间,但是在最初的10年就下降了80%的排放。
  美国最初改造也遭遇了重重阻力,但是都克服了。
  最终他们都获得了蓝天。
  8.治理雾霾会不会造成中国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
  不会,英美德等国家的过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让市场参与进来,优胜劣汰,洁净能源终会替代污染能源,一个行业的消失就会有一个行业的兴起。
  9.这个关于雾霾的片子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重视雾霾,发出我们的声音,抵制雾霾对我们的伤害,从自身做起减少对大气污染的排放,才能促使鼓励推动政府治理大气污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0.我们遇到污染问题应该去哪里举报呢?
  环保热线 12369

求柴静的穹顶之下 的观后感

8. 柴静的穹顶之下怎么没有了?

金融时报中文网报导,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一名员工遭停职,原因是这名员工泄漏中‘共宣传部门要求媒体停止报导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指令。

“穹顶之下”是一部关于中国大陆雾霾严重性的调查影片,由大陆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人民币制作。2月28日在网路上发表后,已吸引了超过1.66亿次点击,并引发热烈讨论。

这部影片最初得到大陆媒体的广泛报导,大陆环保部长陈吉宁还表达感谢与赞扬。不过到了本月2日,却传出中‘共宣传部门指示媒体停止发表与此片有关报导。

虽然“穹顶之下”仍然可在网上看到,有关它的讨论却已从大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中消失。
报导说,本周稍早,大陆第一财经日报一名行政人员在网上分享了这个指令的截图。两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名员工目前已被停职,最终可能会被开除。

这家报社另一名员工表示,泄密员工绝对知道这文件是不可以公开的。

这项要求媒体停止报导“穹顶之下”的指令,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出,并由第一财经日报母公司上海文广集团的主管签字,代表收到命令。

金融时报中文网说,由于目前正值大陆举办年度全国两会(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这名员工被停职,突显出两会期间宣传事务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