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打援的意思是什么?

2024-05-10 19:56

1. 围城打援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 wéi chéng dǎ yuán
  【解释】 指一种战术。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据守城镇之敌,诱使敌人从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出处】 
  【例子】 
  【相关】百度“围城打援”
   
   

围城打援的意思是什么?

2. 战争中是避免围城打援的应该怎么做?

围城打援成功的首要条件我认为是不能让对方看出己方的战术意图(站场信息侦查很关键)。阻击援军的部队是占据地势和把握战机主动权的一方,突然发动攻击可以让对方措手不及,使对方陷入突如其来的遭遇战。

攻城打援一直是我军制胜的法宝,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中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我军都是屡试不爽,效果很不错,因为打援很容易形成敌攻我守,依托工事往往能取得一比二或一三甚至更高的损失比,这往往要比攻坚的损失比高。不过也有一些战役由于把重点放在了攻城上,打援成了配角,虽然取得了全胜,但敌我损失比不是很理想。

例如当我们把东北战场上的攻打锦州战役拿来对比,就会发现这一战役完全是一次典型的攻城战役,而作为这次战役重要组成部分的塔山阻击战实际上是配合战斗,如果用攻打锦州的双方兵力及伤亡数据与塔山阻击战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塔山之战防守一方东北野战军兵力为4纵、11纵加两个独立师,共8个师大约8万人;进攻一方国军共11个师10万多人,国军略占优势;最后解放军伤亡3774人,伤亡率不到5%;国民党军损失7000余人,损失率7%。而同时开始的锦州攻城之战,进攻方东野5个纵队加炮纵25万人,是守军的2倍多,但最后攻城部队伤亡2.4万多,伤亡率超过10%,是塔山守备部队的2倍,看到这样的数据对比,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当时如果把攻城战役转化为攻城打援,把重点放在打援上,说不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利用包围攻打锦州的态势引来十万国军,我军如果只用一半兵力包围锦州,而用节余出来的十五万兵力与塔山阻击战的兵力相配合,通过迂回包抄,是不是有可能来一次经典的围城打援?

塔山阻击战进行了六天多时间,十五万兵力完全有足够时间运动到来援十万国军的两翼,将这十万国军全部消灭?攻击处于野战状态下的国民党军队,牺牲不会达到10%以上,至多3%,而锦州之敌早已经成了煮煮熟的鸭子,推迟几天消灭也赶趟!而由于阻击战激烈进行,攻城战斗也不免会出现抢时间的倾向,导致战斗过程粗糙,伤亡大再所难免!

3. 围城打援意思

围城打援的解释[besiege a city to annihilate the enemy relief force;besiege the enemy in order to strike at his reinforcements] 一种作战方略。一部兵力包围并佯攻敌城,另设伏兵攻打歼灭闻讯前来解围的城外援敌 详细解释 军事术语。先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引诱别处 敌人 前来救援, 然后 以主力部队将援敌一举歼之。 毛 * 《 中国 革命 战争的 战略 问题 》 第五章第八节:“只有在‘围城打援’的方针下,目的不在打围敌,而在打援敌,对围敌作战是 准备 着相 当地 持久 的,但对援敌 仍然 是速决。” 杜鹏程 《保卫延安》 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 不是 常使用吗?” 词语分解 围城的解释  ∶包围城市 ∶为敌军所包围的城邑详细解释.被敌军包围的城市。《战国策·赵策三》:“ 辛垣衍 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於 平原君 者也。’” 田野  《火烧岛》:“他们的 命运 ,如此地 吸引 着我们, 打援的解释  攻打敌人的援军。 毛 *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这一部署,大体如同九月间攻 济 打援的部署, 否则 不能达到歼灭 黄 兵团三个师的目的。”

围城打援意思

4. 围城打援的解释


5. 围城打援的介绍

围城打援:属于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向其他部队请求支援,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围城打援的介绍

6. 围城打援

 围城打援
   一种军事谋略方法。 ***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运动战的实行方面,问题是很多的,例如侦察、判断、决心……围城打援,佯攻。……养精蓄锐之必要等等。”这种方法,就是进攻的军队以一部兵力包围据守城镇(据点)的敌人,引诱其他地区之敌来援,而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目的不在得城而在于歼灭援敌。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一是围城必须做到迫使另敌必须来救援,引不来援敌围城目的就未实现。二是必须做好打援准备,否则可能出现被敌人解围并重创我之结局。 
   

7. 围城打援的历史

“围城打援” 成语解释:指一种战术。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据守城镇之敌,诱使敌人从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是军事学上的经典战术之一,较早运用在唐高祖武德三年至四年(西元620年至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攻克王世充的郑国国都洛阳时的战役中。当时的形势是隋末争霸已经步入后期,中国的版图上各种势力经过优胜劣汰,开始倾向于集中到最强的几家,统一之气象初现于世。长安李渊(唐)和洛阳王世充(郑)则是其中最强的两家,二者之间的战争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雄争霸的走势。唐高祖放心的将这场最重大的战役交由年轻的秦王李世民指挥,虽然当时还没有规范的参谋本部制度,但是遵循《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的基本哲理。李渊家族经过长期的研究制订了“围城打援”的策略:首先由李世民率领主力部队包围洛阳城,然后分派战将把守住洛阳周边的各个重要关隘。李渊在后方更没闲着,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诸侯势力,避免李王两家交兵时刻第三方势力突然偷袭后方。但有一家势力始终没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军阀窦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后亲率十万大军走虎牢关方向营救洛阳,于是就成为“打援”的对象。李世民侦知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前来营救,其实这也早就在他的作战计划之中,按原定计划依次实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队继续围住洛阳,但不主动攻城,只是围困住城中的兵力。城中守军也准备守城以待援军好夹击攻城部队,所以也没有考虑要突围等其他办法,就自然而然的任随唐军围困。而李世民则自带精锐部队奔赴虎牢关打援,这围城打援的精髓便在于不能让守军和援军照面,因为一照面就会士气大振,增加攻城的难度,当然更不能让他们会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阳周边两三百里外的关隘,将围城和打援的战场分开来,避免守军和援军见面。历史上有多次攻城战役就是因为让援军的旗号出现在了城头守军的视野中使守军重振士气而招致失败的,当然,围城打援战术的专利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主动到洛阳城肉眼无法相望的虎牢关迎战援军。这虎牢关又是何等厉害,岂能轻易攻破,而窦建德急于解救洛阳城,所以急切的强攻占据虎牢关有利地形的精锐唐军。窦建德又没看过明朝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关需要带一名关公这样的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没有人出去充华雄,那么窦建德的惨败就在情理之中了,最后窦建德全军覆没,本人也作了李世民的俘虏。当洛阳城的守军苦候援军多日后却突然看到他们指望已久的窦救星竟然被绑缚着出现在李世民马前,士气顿时崩溃,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于是这场战役就被列为了军事史上“围城打援”战术的典型范例被后人津津乐道,一直到现代各国军事家在需要的情况下都经常使用。 (引自《铁血强宋》)

围城打援的历史

8. 围城打援的反义词是什么?

 原词  围城打援( 注释: 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    围城打援的反义词  围魏救赵( 注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