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不独不统,会促使大陆进行政治改革吗

2024-05-09 23:45

1. 台湾的不独不统,会促使大陆进行政治改革吗

当然不会。
台湾也不希望大陆发生变化,那样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
裆的唯一希望也是保证既得利益。

台湾的不独不统,会促使大陆进行政治改革吗

2.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台湾媒体如何热议大陆经济体制改革?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台湾主要报纸普遍对大陆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报道,有的转自外电,有的发表了自己的消息、社论。这些文章毁誉俱有,但都承认大陆农村改革的成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改革将解放经济活力。
《台湾新生报》以《中共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题发表社论说,“近来,中共当局认清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能只依靠体力劳动者、落后的小生产方式和低水平的经营管理,而更要依靠精密的管理技术和脑力劳动者。由此可见,中共之‘城市经济改革’旨在使其经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而在不违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力求增加生产”。
《中国时报》的社论说,“这次城市经济改革并无新奇之处,只是继续过去的路线予以扩大和加强,但扩大和加强的程度相当之大”,“证明中共过去的改革有相当的效果,值得继续与强化”。
《中国时报》的社论还说,“在非农业部门,或城市部门,或工商业部门进行改革”,情形比农村“复杂得多”,“中共了解这一点,其进行的改革极为谨慎,可说步步为营”。
《中国时报》认为,大陆的城市改革中,“价格体系”和“计划体系”的改革是关键的两步棋,“可以预见,计划体制改革,将会推动各个经济领域的改革”。该报还认为,中共经济改革“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的方面会进一步解放其经济活力,促成较为快速的进步,对其现代化有重大帮助;反的方面如果处理不善,会造成混乱”。
《中国时报》另一篇社论说,“自1979年起,中共即将经济改革或经济现代化列为首要的工作”,“首先在农村展开所谓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经营多元化等等改革”,”此一改革收效很大,农民所得及生活立获改善,这几乎为所有注意中共经济的中外人士所一致同意”。
这篇社论还说,“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农村路线后,农村实施责任承包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亦获得了初步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是较以往,也较工人、知识阶层的生活有较多的改善”。“这是中共给大陆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央日报》刊登“中央社”的消息说,“中共不放弃‘四个坚持’,任何经济改革措施都是充满矛盾的,不可能达成具体效果”,该报还转载了两条合众国际社发自北京的消息,说“中共改革经济体制,势将导致通货膨胀”,“引起政治危机”。

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给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从1982年开始,取消了原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乡(镇)、村政权机构。同时,国家从1979年开始连续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了过去实行多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把农业税由过去的实物税改为现金税,基本上确立了国家与农民实行等价交换的关系。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进行6个企业扩权试点,1982年扩大到全国6000多个企业。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 自1984~1987年,国务院为增强企业活力,逐步深化企业改革,先后发布了13个文件,作出了给企业扩权的97条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给企业下放了一些权力,使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通过1979~1986年的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已由80%下降到68.7%,集体工业由20%上升到29.2%,个体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发展到 2.1%。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主要是:①搞活消费品市场。通过对商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减少流转环节的改革,改变了过去消费品统购包销的制度。②建立生产资料市场③发展资金市场。④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开办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试点。⑤改革价格体系。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工资制度 从1983年开始,实行了企业两步利改税和产品税、增值税。到1986年,国营企业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 4倍。从1987年开始,又将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全部留归企业,增加了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1987年,地方财政收入已占国家预算的49%,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在调整国家和企业、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同时,还改革了工资制度,以调整国家、企业与干部、职工的分配关系。从1985年7月起,对国家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新的结构工资制度,将企业原有的300多种工资标准简化为3类产业5个工资标准,普遍给企业职工实行了升级和套级。1987年又实行了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内,由企业自主决定内部工资和奖金分配的办法,进一步落实了按劳分配原则。    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全国72个大中城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对9个城市实行了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在16个中等城市和哈尔滨市进行城市政府机构改革试点,在 5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在17个大中城市进行住宅商品化试点,并在全国 1/3的地区实行了市带县的新体制。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方面,到1987年上半年,全国已建立了 3.2万个新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组建了100 多个大型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形成了49个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出现了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如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南五省区六方经济协调组织等。    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从1979年7月开始,对福建、广东两省实行灵活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外开放。1980年,陆续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见中国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兴办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见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随后又逐步开放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到1987年初,在中国大陆已兴办了7700多个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国还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 270多个合资或独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已达到700多亿美元。     深化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前提,实现国家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把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商品经济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最终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长远目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推动作用,使国民经济摆脱单一发展模式,在多种混合模式下快速发展,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潮流,为中国的崛起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4. 八十年代大陆与台湾政治体制改革的异同点

台湾政治改革的背景: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国际的政治格局,后来1978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对台政策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此之前,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国民党有理由不实施《宪法》所允诺的公民结社自由,国会也不能改选,以维持“正统”的象征。两岸关系缓和,使国民党长期维护的那一套制度安排丧失了说服力。
中国的政治改革背景:文革结束以后,从CCP建国以来的多年残酷的政治风暴终于停止了,在饱尝绝对权力带来的灾难之后,中国的领导人和社会学者,对于社会公共事务问题的大讨论开始了继而开始研究了建国之初时期政治协商时代所提到的民主概念。濒临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不光需要改革开放经济领域,为其服务与其匹配的相关政治体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改变刻板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架构。
重要的异点:大陆的是“谁打下江山,谁做江山”的权力逻辑
                    台湾由于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的政治觉醒。蒋经国先生顺应了人民要求,按照现代的权力逻辑:主权在民的观念,趁着自己有能力把控局势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大陆不改变党在宪法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台湾开放党禁允许民间的组织转变成政治组织。
                     大陆的人民代表的选举,一直都有,不过流于形式。
台湾在八十年到,开放了国会代表的选举,一个是顺应民意再一个就是随蒋介石来台的国会代表早已成了八十多岁的老人,无法正常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还有很多。

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陆说需要改革的是社会制度,而台湾的社会制度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改变的是权力逻辑,也就是处理政治事务的模式,从独此一家变为集体议政。大陆的改革所需要的社会成本无法估量,而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成本因为蒋经国先生而没有付出太多。

5. 以史为鉴,论依法治国

以史为鉴,论依法治国

以史为鉴,论依法治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