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穿莫霍面直达地幔真的要比登月还难吗?

2024-05-05 05:37

1. 钻穿莫霍面直达地幔真的要比登月还难吗?

以现在的科技发展潜力,肯定有打穿地壳的一天,并且不会太远。这关键是经济/政治效益。如果说能搞个地幔一日游,一百万美元一次,每天能接待10人。保证几年之内就能搞出来。关键是里面很大可能是戳热的溶岩,没什么好看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共享性。人类只会更快速地前行,尤其在科技和医疗领域,我预见会有爆发式的开拓。

地球人不甘寂寞,用自己的智慧能量先是登月球应该算以失败告终,现在又要穿透地球仍然没有成功,用钻通透莫霍面直达地幔,感性的意念能迸发出无限的科幻上天入地,在理性的实践中是非常艰难的难以实现,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宇宙是无限的,人类征服宇宙的系数能有多大。
登月至少风险是可控的 ,钻穿地球莫霍面 ,捕获地幔物质, 没人知道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什么 ,出了问题 人类没有任何预备计划。

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弄它个究竟!大自然里的食物千奇百怪,你弄得过来吗?有些和人类有直接关系的,可有些压根儿和我们不搭界,你劳神费力、劳民伤财地弄它干什么呀?你弄明白了能怎么着?对人类一点好处也没有!有时说不定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其结果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地球多厚,表层下面都是各种岩石和矿物质,大多是硬度大,地层地质情况复杂,煤矿矿井包括竖井和斜井平巷大型煤田通道大都是几千米上万米,开采了几十年。

挖出来的土和岩石堆填都是大问题,需要多高和占地多少面积,用机械挖掘到了一定深度,操作就成了问题,往上的土和石料怎么输送上来,缺氧怎样解决,越深的地方,温度逐渐增高,机械传动摩擦产生的高温需要不断加水通风来降温,一大堆的问题和难道都必须解决,这是匪夷所思的事。
用机械钻机钻穿地球,理论上在以后可能实现,现实会永远做不到。但目的是什么,设想是违背现实和科学的盲目性,没有哪位专家和设计工程师会考虑,岩浆怎么处理,有空洞巨大压力的岩浆会瞬间喷出,这是一起人为的“火山喷发“,祸及人类。

钻穿莫霍面直达地幔真的要比登月还难吗?

2. 钻穿莫霍面直达地幔比登月还难吗?在我们有生之年,人类能否实现?

   我们还未出生,人类就已踏上月球。
   而踏上月球的那些人陆续离开人世后,人类却还没有触摸到地球的莫霍面。
   不仅要问,在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钻穿莫霍面,抓一把地幔物质的哪一天吗?
   答案是:能。
    还有多久? 
   …………请看下文  
   钻到莫霍面有多难?   史料记载,中国汉朝时就开始钻井了,晃眼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钻的最深井也就12公里多一点点。而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这就是说,自打人类学会往下打洞以来,我们只向地心前进了0.19%。
   为什么这么难?
   以前苏联钻探的科拉超深钻孔为例,当他们成功进入深度10公里的岩层后,钻头和钻杆的自重就已超过200吨,而中国新一代主战坦克99式改型50吨左右,也就是说,钻到10公里深时,就相当于是操纵4辆坦克的重量去钻井。
   另一个难点是,1米长的钢管要有多坚硬就能多坚硬,但十几公里长的钢管,它其实软得就像一根绳子,你就是把其弯曲成一个“8”字,那也是一点问题没有。
   虽然这么难,但还是要去做,因为这是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而不是猴子的原因之一:向未知进发!
   一个玩笑引发的宏大计划   也许是二战刚结束,美国人民意识到—— 科技 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上世纪50年代,美国大把大把的资金不断涌进科研部门,物理学家们笑开了花,他们得以用亿万美金建立起先进的加速器,可谓是美滋滋。而地质学家们面对金山却只能叹气,原因是他们提不出像样的够气魄的科研项目。
   根据国际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的回忆,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在1957年伙同他人提出一批项目,但都因为不够气魄惨遭淘汰。作为一个地质学家,赫斯很苦恼,难道我们地质学家就提不出一个有价值的项目吗?!
     正在上课的赫斯教授。
   恰逢那时,科学家们对地球莫霍面以下的地幔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地幔到底是何种岩石构成。有的说是榴辉岩,有的说是橄榄岩,还有的说是某某岩,大家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
   还是在1957年,赫斯和海洋研究所的芒克拉家常,两人都对地学界提不出像样的项目深感失望。忽然,芒克半开玩笑地说, 何不如打一个深孔直达地幔,看看莫霍面以下到底是什么岩石? 
   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但赫斯却眼睛一亮:没有比这更高大上的项目了。
   于是,赫斯向“美国多学科研究会”作报告,阐述打到地幔的想法。众人一听,一拍即合,并将这个计划命名为 “莫霍孔”计划 ,开始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奉上建议书,准备申请资金。
   “莫霍孔”计划雄伟壮阔,很多人都知道它的难度所在。也许,美国政府压根不会批准这个计划并为其拨款,但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 苏联代表暗示,他们也有类似的“莫霍孔”计划, 这是真的。
   这下可刺激到美国政府的神经,他们决定在地下与苏联老对手一见高下,于是火速批准了该计划。
   大把的钱有了,剩下的只是怎么钻的问题。
   地壳下面才是莫霍面,莫霍面以下才是地幔。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就有33公里,从陆地钻井的难度可想而知,几乎不可能,除非外星人跑来帮忙。幸运的是,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在一些特殊地方,海底的地壳才有5公里厚,而有的地方比如西南印度洋脊甚至只有3公里厚。
   所以,“莫霍孔”计划就是到深海,去找那些薄地壳的海域,然后开始钻。他们钻了很多孔,其中一个是在1961年4月钻的,钻具伸入3558米深的海水,并钻透了170米的沉积物,取上来13米长的玄武岩。取得这个成功并返回时,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并称这是科学史上“  历史 上的里程碑 ”。
   然而,“莫霍孔”计划持续了数年,花钱逐年递增,而取得的成就却寥寥。于是,反对的声音逐渐多起来。有地质学家认为,地幔物质虽然在地壳以下,但由于地质运动,地幔物质难免会跑到地壳之上,只要找到,取来就是了,何必花费亿万美元去干这事?
   而对于把钻头伸进4000多米深的海水,然后再往下钻5000多米这个宏大的计划,比尔·布莱森在他所著的书中,引用了一位海洋学家的话,“ 这就像从帝国大厦顶上用一根意大利式面条在纽约的人行道道上钻个孔 ”。
   最终,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1966年8月18日,在耗费数千万美元之后,美国众议院以投票的方式终结了“莫霍孔”计划。为什么是政治原因而不是花钱多的原因?因为跟阿波罗计划比起来,莫霍孔计划花的钱还不到登月计划的一个零头。
   前赴后继   “莫霍孔”计划被中止后,科学家们对大洋地壳下的世界依然着迷,他们还有大把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还有很多学说需要去验证 。不甘心,于是又有了后来的“ 深海钻探计划 ”。
   这是一个从1966年持续到1983年的海洋钻探计划,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钻穿莫霍面,而是在世界大洋打大量不太深的钻井,采集沉积岩心,取得洋底地壳上层的资料。  格罗玛·挑战者号。
     负责完成这次计划的钻探船名叫“ 格罗玛·挑战者号 ”,1983年11月,挑战者号退役,接替它的是更先进的“ 乔迪斯·决心号 ”,而“深海钻探计划”也随之改称为“ 大洋钻探计划 ”。  乔迪斯·决心号。
   “大洋钻探计划”从1983年持续到2003年。
     该计划结束后,另一个10年期计划启动,这就是从2013年持续到2023年的“ 国际海洋发现计划 ”,简称IODP,同样,中国也是其成员之一, 每年的会员费300万美元 。
   IODP每年都会在大洋上打很多井,而每个井的研究目标大都不一样。在第360航次中,也就是IODP之“SloMo”计划中,他们的目标是 致力于在人类 历史 上首次钻穿壳幔边界 ,而SloMo在2015年11月30日 至 2016年1月30日的初期目标是先在西南印度洋脊打一个1300米深的井,为将来彻底打穿3000米厚的海底地壳,钻穿莫霍面做准备。
   钻穿莫霍面目前还没有实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多国的联合,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终将直接摸到地幔物质。
   而未来这一天如果真的来了,那么, 它绝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有象征意义,可以预见,一些悬而未决的关于地球的重大问题将得到解答。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寒木钓萌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 社会 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古登堡低速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最近,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 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    1914 年 B. 古登堡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测定地核的深度为2900千米,比现代精密测量的结果只差15千米。因此,地核-地幔边界又称古登堡不连续面。 
     
   如果有幸在有生之年,看到人类无知的钻穿地幔,那恭喜你们将见证他们如何的一步一步将人类带向灭亡。
   
   先说说什么是莫霍面吧。
   莫霍面就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是一个人的名字,全名叫莫霍洛维奇,是个克罗地亚地震学家。为什么叫莫霍面?当然因为这个面是他发现的了!
     
   那是上个世纪初的事儿。那时候,现代意义上的地震仪已经被发明出来了,欧洲许多地方也建立了地震观测台。莫霍洛维奇就是萨格勒布地震台的台长。
   1909年10月8日,在震中距离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仅30公里的地方发生了一次大约里氏六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莫霍洛维奇就写信向欧洲各地的地震台收集资料。最终,他收到了41份地震波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研究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地震波从震中向外传播,如果它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那么离地震的震中越远,接收到地震波的时间越晚,时间和距离应该成正比。但是,在莫霍洛维奇收集到的资料中,距离震中200公里以外的地方接收到地震波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早。
   莫霍洛维奇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距离地震震中近的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是在地壳中传播的,而较远的地方接收到的地震波有一段是在地幔中传播的。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是,在距震中足够远的地方,地震波到达就比预计中来得快了!
   就这样,莫霍洛维奇发现了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后来就被称为“莫霍面”。
   从那以后,地质学家们一直很好奇,这个莫霍面到底什么样?面上和面下的物质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很想钻个洞到达莫霍面去看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各样的科学计划都被提出来。1957年的一天,美国地质学家芒克组织了一次家庭早餐会,参加的都是当时著名的地质学家。早餐会上,芒克半开玩笑地提到要钻透莫霍面,意外地得到在场人员的积极响应。
   1957年,在多伦多举行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会议上,美国科学家宣布了他们的“莫霍孔”计划。这是钻穿莫霍面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但是当时的科学家也许没有充分估计到,这个事情的难度,真的是难于上青天。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公里,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公里。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在科拉半岛上打过12公里多米的超深钻,却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离莫霍面的距离一半还不到。
   大洋上莫霍面比较浅,在大洋上钻孔怎么样?但相对于在陆地上钻孔,大洋上钻孔更难得多。有一位位海洋学家形容说,要把钻头伸进4000多米深的海水,然后再往下钻5000多米,“这就像从帝国大厦顶上用一根意大利式面条在纽约的人行道道上钻个孔”。
   不过,虽然难,地质学家们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目前,钻穿莫霍面的努力集中在印度洋中脊一个叫亚特兰提斯浅滩的地方,据说,这个地方地壳的深度只有约3公里。
   早在1997年,科学家就在印度洋上这个被称为亚特兰提斯浅滩的位置尝试过打穿地壳,到达莫霍面。但达到海底以下约1500米的时候,海上的大风导致钻杆折掉,堵塞了钻孔,不得不终止。
   2015年,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再次来到亚特兰提斯浅滩钻取岩芯,第一阶段深钻1500米的计划已经结束,据称取得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数据。据称下一阶段还要继续钻下去,达到3公里的深度。如果一切顺利,科学家希望换一艘日本的钻探船,据说这艘船最大钻探深度可以达到6公里,最终实现打到莫霍面去的目标。
   如果从这个计划来看,在我们有生之年,看到这个目标实现还是很有可能的!当然,你的年纪不能太大,哈哈。
     
     
   
   挖地球非常有意义。
   因为人类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埋在地面以下,地球深处有无数的宝藏,黄金、白银、钻石。
    》如果我们在地球上打洞,一直挖,会遇到什么? 
   答案是,有想象不到的困难。
   1970年,前苏联在靠近挪威边境的科拉半岛打了一口超深钻井,钻探深度达12,263米。虽然现在有石油钻井超过了科拉钻井深度,但是科拉钻井是第1个用于科学研究的超深井,里面布置了传感器。
   打科拉钻井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穿地壳,但是最后263米进展极为艰难,而且从洞里面传来了地狱般啸叫声音。
   2012年,日本深海钻探船“千秋号”钻入太平洋海底,计划是穿过地壳。地壳在陆地上有30到60公里厚,但在海底最薄的地方只有5~7公里厚。
   如果“千秋号”的钻机突破莫霍面的过渡边界,将到达地幔。
   这是地壳和地球高温熔融核心之间的2900公里厚的神秘层。
   科学家对地幔层了解较少,提取样本将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有人将其称为地质学版本的登月。但是实际上这个工作比登月还要难!
    》古语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绝大部分是虚的,因为看不见。
   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知识基本上来自于“听” ,也就是振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
   1909年,克罗地亚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在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时候发现,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在地表下30公里处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层,速度会突然增加。
   这表明这里的物质与地表的物质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莫霍面。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它的主要成分是玄武岩,以下是地幔,它的主要成分是橄榄岩。
   地幔的密度不仅比地壳的密度要高(地壳的密度为2.9,地幔的密度为3.3),而且地幔的弹性模量比地壳也要高,这意味着地幔是比地壳更坚固的固体。
   但是地幔又有可塑性流体的性质,所以才会推动地壳运动。
   然而,以上都是科学推理。
   真实的地幔是什么样子?一定要打穿莫霍面以后挖出来看一看,这就是科学家们执着和努力的原因。
    》美国是最早打算钻穿地壳的国家。 
   早在前苏联的科拉超深钻之前,美国就打算在太平洋底打穿地壳。
   60年代初,美国在东太平洋的瓜达卢佩岛附近的海域开始了钻探计划,最深的洞仅穿透地壳183米,刚好穿过地表的沉淀物,进入坚硬岩石的下层。
   一些美国国会议员认为挖掘地幔不值得付出代价,于是在1966年,他们取消了这个项目。
   现在科学家们希望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能够集中资源来支付这一费用。
   即使科学家们在海底找到了可能最薄的地壳部分,这仍然意味着至少要钻透几公里的固体岩石。
   更困难的是,当深入地球时,会遇到极端的温度,和极端压力。可能超过538摄氏度,以及惊人的压力3000~5000大气压。
   由于这种压力挤压了设备,保持设备运转将是一个挑战,更不用说把正在挖掘的材料推回到地表。
   不过,有利的一面是,在过去半个世纪,石油工业的钻井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有改进的钻头、工具和仪器,它们更能承受高温和压力。
   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先进技术,使钻井船在深水中保持在同一地点要容易得多。
    》挖穿莫霍面对人类有什么价值? 
   关于地幔的知识相当有限,科学家从未得到过地幔的纯样本。目前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和检查从火山流出来的熔融岩石来找出答案。
   甚至科学家还需要通过外太空的陨石来寻找答案。因为有些非常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以后,会砸穿地壳,让地幔里的物质溅射到太空。
   地球的地质构造有很多未解的谜团。几十亿年前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出地核、地幔和地壳的,以及板块构造是如何开始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了解地幔来解答。
   对地幔的研究或许可能解开地壳以及板块之间如何相互挤压的问题,甚至可能预测地震和火山爆发。
   
   而且在地壳内部深处很可能有细菌等微生物,可能封闭在那里几十亿年独立演化。这对于了解生命的起源也非常有意义。
   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钻到莫霍面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包括前几年开始的日本等国的计划,在钻入地层较深的地方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很可能在30年内,人类没有办法钻穿莫霍面。也许还要更长,超过大多数人的有生之年。
    当然能够实现啦!并且已经实现了! 
   题主问是否能钻穿莫霍面,就要首先搞清楚 什么是莫霍面 。 莫霍面是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提出的一个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假想面。 
   弄清楚莫霍面是壳幔分界面就好办了,想钻穿莫霍面,找到壳幔分界处就可以了。
   地壳的平均厚度可达30km~40km,陆壳最厚的地方可达70km。目前在大陆进行钻探的最深记录是前苏联创造的12km,但远未及莫霍面。洋壳比较薄,所以在冷战时期,美国选择了在大洋进行钻探,但一番折腾之后,也未能成功穿透莫霍面。
    那为什么说钻穿莫霍面是可以实现的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岩石圈的板块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在碰撞造山带、古海洋俯冲闭合的时候,会在缝合线的地方形成蛇绿岩套,一套标准的蛇绿岩套从上到下的完整序列包括深海沉积岩——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杂岩群—辉长岩/层状辉长岩—上地幔物质。而上地幔物质在野外中发现的通常为橄榄岩至蛇纹岩。这么一套岩性组合本来是分布在壳幔之间的,由于构造作用,很多地表已经出露,在缝合线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蛇绿岩套的组合出现。而橄榄岩之上就可以认为是地下的莫霍面被带到了地表,这样是不是就能理解可以轻易的钻穿莫霍面了?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下面放个大招。
   在意大利、瑞士和法国交界的伊夫雷亚带,真真切切的出露了一套下地壳剖面,从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一直到地幔橄榄岩都有出露,被认为是从中部地壳到下地壳再到莫霍面之下的连续剖面。这也是唯一一个有莫霍面之下地幔橄榄岩出露的下地壳剖面。下地壳到底通过什么机制出露地表,目前还都是一些假说在解释,但这不妨碍这一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开个玩笑的话,如果在伊夫雷亚带进行钻探,给我一把地质锤就能把莫霍面打穿哦!
   
   谢邀! 这个问题算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下面先看一下莫霍面的来历,然后说一下个人看法。     
     莫霍面这个名字来自于它的发现者,克罗地亚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全称是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在网上查了 许多资料, 基本信息就哪一点点,大家都在复制过来复制过去,也没啥个人看法! 
    俺就说一下个人看法。     
   因为莫霍面在底下几十公里,从陆地钻大概20-40公里不等,海洋里浅一些,印度洋那个方位最浅,说是只有3-5公里左右
   那么肯定 从海洋里面钻最为简单,但是就这个最为简单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因为钻头钻杆你钻的不深了 还体现不出他的扭力 ,当你钻到一定程度后, 钻杆自身的重量加上钻头的重量,是非常庞大的,钻机要提供很大的动力才能继续下去。     
   网上有个说法就是, 当钻杆长度达到千米以上时,整个钻杆可以折成一个圈, 你想那得多软,所以想继续往下 钻透莫霍面至少目前30年内难,技术都达不到。     
   至于我们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钻透莫霍面的那个画面, 我想有一定难度, 假如你现在30岁,50年以后80,就以80的平均寿命来看,在这50年里想要钻透莫霍面,我 个人推断是不太现实 。  
    所以骚年们继续努力学习,说不定将来你可以为这一份事业出一份力也不一定! 
     
   
   钻穿莫霍面直达地幔当然比登月还难!在我们有生之年,估计人类不能实现这一壮举!     
   因为我们都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因为虽然月球距离地球有38万千米的距离,而地球的平均半径只有6378千米。 但是,要知道登月只要我们能够使飞行器具有第二宇宙速度,那么在它脱离地球大气层以后,其实飞行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完全没与阻力。甚至登月以后受到的阻力也不大。 
     
    而人类之所以直到现在,人类最多也只能钻孔到地球内部12千米处,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越深入地球内部,温度、密度、压力等参数就会越大,从而使钻孔的难度呈指数式增长。 比如当到达莫霍面以下时候,温度会达到1100度、压力会达到1900兆帕,这样的温压条件,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估计在很长时间都没有能力突破其限制!
   
     以现在的 科技 发展潜力,肯定有打穿地壳的一天,并且不会太远。这关键是经济/政治效益。
   如果说能搞个地幔一日游,一百万美元一次,每天能接待10人。保证几年之内就能搞出来。
   关键是里面很大可能是戳热的溶岩,没什么好看的。现代 社会 ,赚钱最重要。亏本的事谁干啊?
   我们不知道地壳下是否有生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