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怎样

2024-05-19 12:50

1. 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怎样

香港回归2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

1、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机场启用
耗资1550亿港币的香港国际机场总面积达1248公顷,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是个奇迹;单是客运大楼就占51万平方米,相当于86个足球场,是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
这一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在经过几年运行之后,新机场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连续4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机场,航空货运量稳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卫战:击退“金融大鳄”索罗斯
1998年“闪袭”香港金融市场是索罗斯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之前,东南亚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索罗斯的一连串狙击,令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港币多年来首度告急,保卫香港货币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基金合法地干预香港股市,与国际炒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殊死拼杀。
中国政府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损失惨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稳定了香港商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
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CEPA,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紧紧维系在一起。CEPA自签署后,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发展的态势,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内地与亚洲业务的首选之地。
4、香港自由行开放
中央政府于2003年7月28日起,放宽了内地居民往来香港的签证政策,先后允许内地49个城市居民申请来港“个人游”(自由行)。作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万人次逐年递增,至2014年达至最高峰,有近4725万人次,占整体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带动的行业每年可吸引30多万香港劳动人口就业。
5、“沪港通”“深港通”相继问世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开通以来,南向交易(从内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欢迎,两年间南向交易占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从“沪港通”到“深港通”,迈出这一步耗时七百多个日夜。在“沪港通”成功运行两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启动。启动“深港通”,全面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是中国必须寻求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强国之路。从长期来看,“沪港通”和“深港通”对吸引外国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意义深远,它们的开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获评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在国际知名机构的评选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最自由的经济体、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在其调查评估的全球63个经济体中,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瑞士、新加坡和美国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7、“债券通”获批
201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称,决定同意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债券通”),正式启动时间将另行公告。这是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推动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多家机构纷纷表示,“债券通”的获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特别礼物,意义重大,而这对于国内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资者和债券市场参与者都是一条通往更大业务机会的“快车道”,且将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8、亚投行首位非主权经济体新成员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新成员,成为亚投行首个吸收的非主权意义的经济体,既体现了亚投行的成员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为后续其他非主权经济体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成熟稳健和流动性充裕的金融市场、以及大量具国际经验的顶尖金融人才,这些优势可以协助亚投行筹集资金,为其不同基建项目融资。

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怎样

2. 香港的经济情况如何?

目前香港所有家庭每户平均人数2.7人,每个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数为27500港元,相比较2019年增加了500元。





中位数反应了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水平,全港共有18个区,每个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其中整体收入水平最高的为中西区,月入息中位数为42000港元,相比较去年的40,900元多1,100元,稳居第一。

湾仔区排则凭借40400元居于第二位,深水埗区排在了18区中最后的位置,该地区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数仅为22000港元。
想知道自己是否符合香港身份申请条件?香港身份规划办理【微:Yinhehk】

3. 香港回归后经济反而没以前好 为什么

这跟香港回归不回归没有关系的,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迅速在崛起,上海已经逐渐取代了香港的地位,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拓展资料:香港(Hong Kong),简称“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相邻,南临珠海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1106.6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总人口747.42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均寿命全球第一,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第四。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曾受英国殖民统治。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政府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管理经验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香港回归后经济反而没以前好 为什么

4. 2017年香港经济比以前高吗?

2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称,香港经济2017年增长达3.8%,高于去年财政预算案的预测,也高于过往10年年均2.9%的增长率。

从香港中环高处拍摄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香港的面积只有1106平方公里,当中已发展土地少于四分之一,而人口则逾730万,已发展土地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27330人。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向高空发展,至今拥有超过1300座摩天大楼,冠绝全球,大大抛离紧随其后的纽约(约730座)和东京(约490座)。 

陈茂波指出,回顾2017年,环球经济环境持续改善;内地经济势头强劲,全年经济增长为6.9%,带动亚洲区贸易激增。由于外围环境好于预期,香港经济去年增长达3.8%,高于去年财政预算案的预测,也高于过往10年(即2007年至2016年)年均2.9%的增长率。

陈茂波表示,当前香港人均生产总值达4.6万美元,位处世界前列,但过去10年的经济增长率每年平均只有2.7%,反映经济动力放慢。香港有必要发扬自身优势,以前瞻角度,为未来发展定位和寻找新动力,促进经济多元发展,为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5. 为什么近些年香港地区的经济增速放缓?

1、制造产业外移。
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就把60年代以来发展成功的轻型制造业向中国内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转移,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自80年代以来虽然也有产业外移趋势,但显然不如香港转移的如此彻底,所以自1997年以来,香港本地的制造业仍在继续萎缩,但其他“三小”的制造业却还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根据新世纪初期对香港经济的有关研究,说明香港本地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是40%,转口的附加值率是20%,离岸贸易只有不足8%。
2、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香港的优势相分离。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前十年具有显著的“轻型化”倾向,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了低积累、重消费的增长轨道,同时由于在80年代还是国有企业为主体,而国企在获得经营自主权后,有明显的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倾向,因此在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始终是个人收入与轻工业的增长显著超过了储蓄与重工业的增长,而这种增长模式与香港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轻型制造业的过程是高度配合的。
3、新全球化改变了东亚地区原有的产业与贸易格局,香港经济则由于朝向服务业而难以适应这个变化。
冷战结束于90年代初,接着开始出现了新全球化过程,到新世纪初新全球化出现了“奔腾”化的发展。巨大的外部需求不仅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又一巨大动力,也由于美欧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使中国的贸易结构得到提升。

4、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带来了区域结构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对香港的服务产业也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改革前3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一直都是“东轻西重、南轻北重”,即工业结构越往南往东就越“轻”,相反北部和西部的重工业比重更高。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前半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倾向,就使得国内需求集中指向了珠三角这个轻工业比重高的地区,加之香港对珠三角地区的轻型产业转移,使珠三角的轻工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因此使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得以在长期内领先全国。
但是进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产业结构朝向重化工业,需求重心就开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区转移,这种“经济增长极北移”的现象,使工业、贸易与投资活动都不断向珠三角以北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尤其是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由于香港在地域上远离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香港的服务产业优势就更加难以发挥。
5、香港服务业难于和内地的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也直接受到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发达,服务业发展日趋成熟,服务业逐渐本地化的巨大影响。
珠三角地区正在兴建高铁网络,建成后在半径300公里范围内将形成“一小时”都市圈,将整合进珠三角范围内的所有主要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更发达,产业联系也更紧密,估计服务业脱离香港而更加本地化的倾向也会更加明显。

为什么近些年香港地区的经济增速放缓?

6. 靠着香港崛起的城市:40年前GDP仅为香港0.2%,现GDP超香港1918亿

 我国诸多特区之中,深圳绝对可以说是最成功的那个了。而这座城市最早的崛起绝对可以说是有香港的原因,毕竟我国设立的诸多特区之中,最终只有这个毗邻香港的城市最终成长为了世界级大都市。其背后香港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显而易见了,因为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我国大陆并没有什么外资,只能给予这里特区政策让外资顺利进入。
         出色的地缘优势吸引了不少曾在香港扎根以及其他的外资企业来到深圳,诸多资金注入这座城市,再加上当时很多人选择来到深圳打工提供了劳动力,这座城市的发展自然也就很顺利起来。仔细想想其他特区城市虽然有政策,但是却没有这个地缘优势,如今情况什么样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了,所以这里当年飞速的发展以及其崛起绝对不止是靠自己的实力崛起的。
         而是天时地利人和,既有运气以及毗邻香港的原因,也有最早那批来到深圳打拼的人的努力,才成就了这么一座大都市,毕竟当年这里能成为特区,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靠近香港,而当年整个深圳特区最早开发的城区就是罗湖区,整个城市第一个商品房也在罗湖,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区之一,特区会选择最早在这里开发,足以见得这座城市的早期发展绝对是与香港离不开的,后来才慢慢有了自己的硬实力惊艳世人。
      很多人都知道这座城市发展很快,但不知道具体发展有多快,举个例子1980年这里刚刚成为特区的时候,GDP大约是2.7亿,而那一年香港的GDP大约是1436亿港币,折合人民币1350亿,也就是说当时香港的GDP是深圳的500倍,大约只有香港GDP的0.2%。但40年后的现在,2019年香港GDP为25009亿(世界经济信息网数据),而深圳则达到了26927亿,比香港要多了1918亿元。
         虽说如今香港金融产业的地位可能还是没办法被深圳取代,但是未来可真不好说了,举世瞩目的发展速度让这座城市惊艳世人。 重要的是你虽然可以说以前这座城市是有香港的原因所崛起的,但是现在深圳的飞速发展更多的是依赖着自己的硬实力 。众多殊荣汇集在这一座城市的身上,最终组成了这座城市自己的魅力,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继续愿意挤破头来到这里创业、 旅游 的原因吧。
         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是,这座城市2019年只计入过夜游客,所以这里的游客数据比你想象中的要低一些,2019年整座城市接待的国内过夜游客大约为5501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为1216.95万人次,加起来还不到7000万人次,但实际上你如果让某些 旅游 城市去掉非过夜游客数量,可能要比这里少得多,所以这里真实的魅力还是挺大的,毕竟度假村、酒店开房率都达到了64%。
         就是这么一座城市,在40年前这里的GDP可能都还是香港的0.2%,但是通过部分香港的原因以及后续自己的努力,如今GDP反超香港1918亿,着实是让人觉得很是惊艳,也难怪会有很多国际游客对这里兴趣十足了,在更多了解这里之后,你对这里印象又如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