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上帝保佑美国》里的全部插曲~

2024-05-10 13:16

1. 求《上帝保佑美国》里的全部插曲~

1.《Beat The Devils Tattoo》演唱者BRMC 【27分钟出现的迷幻的ROCK,好听到爆!】
2.《school's out》 演唱者 Alice cooper
3.《I“m Not Like Everybody Else》演唱者Ray Davies
4.《Hello Hooray》演唱者Rolf Kempf
5.《Fantastic》演唱者Chartync Yi
6.《Let"s Grt Away From It All》演唱者Tom Adair Matt Dennis
7.《Missing Mountains》演唱者Matthew kmp
8.《It"s Oh So Quiet》演唱者Hans Lang Erich Meder and Bert Rasfeld
9.《Brahms Lullaby(Cradie song)》演唱者
10.《Put Your Hands In My Air》演唱者Andy Paley
11.《Amenican Superstarz Theme》演唱者Matt Kollar
12.《Rise and sh ine America Theme》演唱者Matt Kollar
13.《Franks Theme》演唱者Matt Kollar
14.《Yikky"s Teenage Party》演唱者Matt Kollar
15.《Bloody Drive-Throuht Music》演唱者Matt Kollar
16.《Frank and Roxy On the Road》演唱者Matt Kollar
14.《Roxy"s Thrift Store Blues》演唱者
15.《AK-47 for New Yorkers》演唱者Matt Kollar
片尾最经典的一曲《I Never Cry》演唱者Alice cooper
导演你有多喜欢Alice cooper啊!!!
少了大概4~5首,实在能力有限不知道什么名字~好在都是无关紧要的,经典的全部写出来了!
很麻烦,给的分太少了本来不想回答的,不过看在都喜欢音乐的份上
希望能帮到你~

求《上帝保佑美国》里的全部插曲~

2. 《上帝保佑美国》这部电影里面插曲名字,有点难度!

完整的,虽然我也是从网上找的希望采纳
1.《Beat The Devils Tattoo》演唱者BRMC 【27分钟出现的迷幻的ROCK,好听到爆!】 
  2.《school's out》 演唱者 Alice cooper 
  3.《I“m Not Like Everybody Else》演唱者Ray Davies 
  4.《Hello Hooray》演唱者Rolf Kempf 
  5.《Fantastic》演唱者Chartync Yi 
  6.《Let"s Grt Away From It All》演唱者Tom Adair Matt Dennis 
  7.《Missing Mountains》演唱者Matthew kmp 
  8.《It"s Oh So Quiet》演唱者Hans Lang Erich Meder and Bert Rasfeld 
  9.《Brahms Lullaby(Cradie song)》演唱者 
  10.《Put Your Hands In My Air》演唱者Andy Paley 
  11.《Amenican Superstarz Theme》演唱者Matt Kollar 
  12.《Rise and shine America Theme》演唱者Matt Kollar 
  13.《Franks Theme》演唱者Matt Kollar 
  14.《Yikky"s Teenage Party》演唱者Matt Kollar 
  15.《Bloody Drive-Throuht Music》演唱者Matt Kollar 
  16.《Frank and Roxy On the Road》演唱者Matt Kollar 
  14.《Roxy"s Thrift Store Blues》演唱者 
  15.《AK-47 for New Yorkers》演唱者Matt Kollar 
  片尾最经典的一曲《I Never Cry》演唱者Alice coop

3. 上帝保佑美国的歌曲概况

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非正式的国歌,因为《星条旗》的词曲都比较难。柏林把《愿上帝保佑美国》一歌的版税收入全部捐给上帝保佑美国基金,用以资助男、女童子军。

上帝保佑美国的歌曲概况

4. 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

While the storm clouds gather far across the sea,  当乌云孕育着风雨在大海的远处聚集,Let us swear allegiance to a land that's free,   让我们宣誓效忠于一个自由的国度,Let us all be grateful for a land so fair, 让我们深深感激美丽的祖国大地,As we raise our voices in a solemn prayer.  让我们庄严地祈祷这是我们的声音。God Bless America, 愿上帝保佑美国,Land that I love. 我无比热爱的国家。Stand beside her, and guide her 站在她身旁带领着她,Thru the night with a light from above. 让圣光引她通过黑夜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prairies, 从丛山峻岭到草原To the oceans, white with foam 直到浪花如雪的海洋,God bless America, My home sweet home 愿上帝保佑美国,我的家乡可爱的家乡。

5. 上帝保佑美国的介绍

《愿上帝保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 )是欧文·柏林(IRVING BERLIN)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最初于1917年为他的军队音乐喜剧《汪,汪,汪汪叫》写了这支歌,但没有用上。这首歌束之高阁达23年之久,直到1938年歌星凯特史密斯请柏林为一全国广播节目写一首爱国歌曲。一夜之间它便引起轰动;许多人建议它作为国歌。1940年,两大政党的全国大会上都演奏这首歌曲。

上帝保佑美国的介绍

6. 上帝保佑美国的介绍

《上帝保佑美国》是博卡·格德斯维特指导的一部美国喜剧犯罪电影 ,由乔尔·默里、塔拉·琳恩·巴尔、卡森·昂、麦肯泽·布鲁克·史密斯等人联袂演出。该片是一部黑色喜剧,21世纪“邦妮与克莱德”的故事,一位中年男子和青春期少女组成“杀人拍档”。1该片于2012年05月11日在美国上映。

7. 如何评价电影《上帝保佑美国》

“美国已经沦落为一个残忍而邪恶的地方。”弗兰克端着AK47闯进了“美国巨星”选秀现场,面对现场观众及摄像镜头他开始慷慨陈词,接着他朝这群“该死”的美国人扫射。这是《上帝保佑美国》的情节,而在2012年7月20日凌晨,在美国丹佛的《蝙蝠侠前传3》的首映现场发生了跟电影极其相似的情景,一名男子戴着面具在电影院朝人群扫射,共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
    现在并不能完全确认这位24岁男子朝人群扫射的具体原因,但在这个由网络推动的泛娱乐化时代,族群之间的隔膜从宗教、文化渐渐演变为品味(我不想用这个词,但找不到更准确的表达)之间的隔膜。这种品味隔膜在近几年越演越烈。
    网络时代造就了无比多元的社会,而它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在这一点上笔者感同身受,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们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在我小时候每一位小朋友都看黑猫警长和葫芦娃,每逢周末地方台会放港台片,我们看着差不多的小人书,听着差不多的音乐,喜欢差不多的明星,吃着差不多的食物,玩着差不多的玩具,我们就是差不多先生,(但我们不是哈狗帮)。在这个时候,我们在信息接收方式上的趋同造成了我们品味的一致,这个时代你想看更多的东西也很难看到,这时我们在品味上还没有出现大的分野。之后录像带和VCD的出现让我眼界大开,大量的盗版碟充斥市场,在信息的获取上,我们完成了大规模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这时我开始淘碟,当大家还整天看王晶的时候,我已经满大街地寻找王家卫了。不光是电影,你对音乐、书籍、报刊的选择也更明晰了起来,你渐渐找到了适合你的隐性圈子,看王小波的人不会去看琼瑶,听崔健的人大概对毛阿敏不会太感冒。由此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渐次观变,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也渐渐多元。这再也不是几亿人同时看7个样板戏的时代了,对于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可以回避,甚至可以讥讽或批判。于是我们的品味在这时开始正式分野,但还远没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再之后网络时代到了,信息的无限扩张使每一个人都猝不及防,获取信息的手段从未如此方便过。在这个时候我深切地感到,家里有电脑的孩子和没电脑的孩子,区别越来越大,传统媒体所获取的知识已大大落后于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人。大概在2000年,我们家也买了台电脑,我对父亲预言:“你等着看吧,人与人的智商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没什么好预言的,网络造成的智力差别在一两年内就已泾渭分明了。玩网络游戏的人会没完没了地玩下去,对某些人来说网络就是游戏,而对另一种人来说,网络成了一个知识的无底洞,你掉进了信息和知识所组成的汪洋大海,你的首要工作再也不是获取信息,而是选择信息。之后发生的事大家也都很清楚了,社会上的人开始产生巨大的分野,的确有的人越来越傻逼,有的人越来越聪明了,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文化、品味、政治观点等等不同领域的分歧也越来越大,且相互敌视。
    且不论传统媒体和网络所造就的人群分野,这种分野基本存在于代际之间。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父辈一代跟我们上网的一代的世界观自然不同,不过这并不是社会文化矛盾的燃点,真正的矛盾是网络内部所造成的分野。因为网络无限大,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属的那个圈子,而一个个的小圈子小社区的存在,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人群分野。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不同政治观点和不同品味的人可以坐在一起互相争论,可能面红耳赤,也可能大打出手。但像这样坐在一起不同思想的交锋变得越来越少。思想的交流被网络替代,而通过网络我们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圈子,于是争论变少了,不同思想的交流自然也变少了。缺少了不同思想的交流,我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偏激,品味也越来越极端。你活在自己的网络小社群里,自己的思想跟大家没有什么不同,自然也就看不出自己的思想有什么问题。比如上牛博网的人绝不会喜欢新华网,看《南方周末》的人不可能去看《环球时报》,而韩寒的铁杆粉丝决不会去想郭敬明有什么可取之处,而真正喜欢《赛德克·巴莱》的人,打死我也不会相信他会喜欢《举起手来》……
    就是这样,我们品味的差别已经水火不容,政见也左右分野,世界观自然也泾渭分明。在网络上的社区里如果遇到了非我族类,大家口诛笔伐一下倒无所谓。可如果这种矛盾和争论上升到了现实世界就会出现像《上帝保佑美国》这样的惨剧。
    影片中的弗兰克面对着美国道德的败坏;文明的缺失;品味的低下,他终于忍无可忍,用一种极端暴力的方式去操翻这个世界。对于这样一部B级影片,情节和故事不再重要,影片几乎也没什么情节可言,影片充斥着弗兰克和女高中生对品味及政见的喋喋不休然后就是去杀掉那些“该死”的美国人。影片虽是B级片,充满着喋喋不休和血浆,但弗兰克在某种层度上代表了美国菁英阶层对当代流行文化的看法。弗兰克只是用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
    影片所刻划的美国社会极其庸俗,虽显夸张,但一定存在。弗兰克这样的人也一定存在,而想象着干掉那些恶心的傻逼的人也一定大有人在。不但在美国,在中国在全世界,这都是一个不能乎视的潜在社会矛盾。弗兰克失去了婚姻;失去了工作,还得了脑瘤,在这种绝望到要自杀的境况下,当看到电视上的选秀节目时,仍然把他恶心得无法安然离开这个世界。是的,不把电视上那个贱货干掉死都不能瞑目。于是惨剧发生了,弗兰克也似乎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意义,于是惨剧一个接一个地发生。我相信,一定有很多观众看得大块人心,而这就是B级片的最大意义。影片中的人物帮你出了口恶气。
    而多少次午夜梦回,你也想象着干掉那些恶心的人,而更可怕的是,那些恶心的人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他们在聚会时只顾着低头玩手机,他们是非诚勿扰和中国好声音的忠实粉丝,他们的最大理想就是上星光大道,终极理想是我要上春晚……还有一群可怕的文青,他们追求知识,把穿越小说当成恶补历史的工具,常看百家讲坛,疯狂热爱于丹,女生们不看琼瑶了,张口毕口的张爱玲;他们通过范曾认识了中国画,通过文怀沙喜欢上了国学,通过张悟本学会了养生……他说他超爱摇滚乐,比如苏打绿;他说他热爱文学,比如郭敬明;他说他喜欢看电影,比如泰坦尼克号;他说他研究历史,比如甄环传……说完了,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大多数。
    而你如果像影片中的弗兰克一样整天看这些垃圾,你当然有把他们全都干掉的冲动。但你可以选择不看,或者躲进自己的小圈子里总可以了吧。而如弗兰克这种自诩的所谓文化精英撑权的话,就会造成大规模的思想改造和文化革命,甚至种族屠杀。在近代史上我们已不止一次的看到,像弗兰克这样的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用血腥的手段屠杀有着另一种信仰的族群,然后控制出版,堵塞言论,把自己认为错的,或者低俗的东西消灭掉,然后大家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看一出戏,祖国山河一个色儿……相比用暴力强制趋同的社会,我更愿意回到这个庸俗不堪的世界。
    你可以改造社会,改造国家,但绝不能直接改造一个人的思想。这是最大的灭绝人性。思想改造应该通过社会改造来实现,而不是直接把思想消灭更不能通过消灭肉体的方式消灭思想。1689年,英国通过了宽容法案,1787年,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都已立法不得干涉公民的信仰自由,而说到底是不得干涉一个人的思想自由。不管这个人多么的伤风败俗,品味低下,只要他不犯法。我们都拿他没办法。革命不能革到人心深处,对社会及体制可以有大规模的改造工程,但要来一次重塑新人的运动,誓与旧我绝裂,欲重新作人的人,都是危险的。
    影片所表达的思想和它的内在情感是十分可怕的。当然,这样的影片看上去会很过瘾,而这种简单的情绪发泄是比《蝙蝠侠》之类的影片还要直接,而它的模仿效应也比后者更大。对于这种有着社会现实意义的B级片,以及影片中所涉及的“该死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宽容。

如何评价电影《上帝保佑美国》

8. 如何评价电影《上帝保佑美国》

美国已经沦落为一个残忍而邪恶的地方。”弗兰克端着AK47闯进了“美国巨星”选秀现场,面对现场观众及摄像镜头他开始慷慨陈词,接着他朝这群“该死”的美国人扫射。这是《上帝保佑美国》的情节,而在2012年7月20日凌晨,在美国丹佛的《蝙蝠侠前传3》的首映现场发生了跟电影极其相似的情景,一名男子戴着面具在电影院朝人群扫射,共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
    现在并不能完全确认这位24岁男子朝人群扫射的具体原因,但在这个由网络推动的泛娱乐化时代,族群之间的隔膜从宗教、文化渐渐演变为品味(我不想用这个词,但找不到更准确的表达)之间的隔膜。这种品味隔膜在近几年越演越烈。
    网络时代造就了无比多元的社会,而它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在这一点上笔者感同身受,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们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在我小时候每一位小朋友都看黑猫警长和葫芦娃,每逢周末地方台会放港台片,我们看着差不多的小人书,听着差不多的音乐,喜欢差不多的明星,吃着差不多的食物,玩着差不多的玩具,我们就是差不多先生,(但我们不是哈狗帮)。在这个时候,我们在信息接收方式上的趋同造成了我们品味的一致,这个时代你想看更多的东西也很难看到,这时我们在品味上还没有出现大的分野。之后录像带和VCD的出现让我眼界大开,大量的盗版碟充斥市场,在信息的获取上,我们完成了大规模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这时我开始淘碟,当大家还整天看王晶的时候,我已经满大街地寻找王家卫了。不光是电影,你对音乐、书籍、报刊的选择也更明晰了起来,你渐渐找到了适合你的隐性圈子,看王小波的人不会去看琼瑶,听崔健的人大概对毛阿敏不会太感冒。由此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渐次观变,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也渐渐多元。这再也不是几亿人同时看7个样板戏的时代了,对于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可以回避,甚至可以讥讽或批判。于是我们的品味在这时开始正式分野,但还远没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再之后网络时代到了,信息的无限扩张使每一个人都猝不及防,获取信息的手段从未如此方便过。在这个时候我深切地感到,家里有电脑的孩子和没电脑的孩子,区别越来越大,传统媒体所获取的知识已大大落后于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人。大概在2000年,我们家也买了台电脑,我对父亲预言:“你等着看吧,人与人的智商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没什么好预言的,网络造成的智力差别在一两年内就已泾渭分明了。玩网络游戏的人会没完没了地玩下去,对某些人来说网络就是游戏,而对另一种人来说,网络成了一个知识的无底洞,你掉进了信息和知识所组成的汪洋大海,你的首要工作再也不是获取信息,而是选择信息。之后发生的事大家也都很清楚了,社会上的人开始产生巨大的分野,的确有的人越来越傻逼,有的人越来越聪明了,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文化、品味、政治观点等等不同领域的分歧也越来越大,且相互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