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现代西方哲学家

2024-05-06 11:01

1. 获得诺贝尔奖的现代西方哲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现代西方哲学家

2.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是谁

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扩展资料:
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译。美国重量级文学评论杂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价说:“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诺贝尔文学奖

3. 泰戈尔1913年,因《 》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诗集出版于1912年,其中的主要作品选自诗人发表于孟加拉文版的《吉檀迦利》、《奉献集》、《渡口集》和《歌之花环》等诗集。在译为英文的过程中,诗人有时将原作中的二三首诗糅合在一起。该诗集可以代表他这时期宗教抒情诗的主要倾向。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扩展资料: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
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发表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从艺术上看,泰戈尔的作品常常富有激情,诗人通常会在诗歌中注重自我的表达,使得这部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题材上看,诗人将神秘主义宗教引入到诗歌作品中,使这一古老艺术题材焕发出新的青春,这对于西方艺术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吉檀迦利

泰戈尔1913年,因《 》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赛珍珠

  巨匠肖像

  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1973)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赛珍珠


  ◆生平简介:
  赛珍珠,娘家姓赛登斯特里克,小名“珀尔”,即“珍珠”的意思,她为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赛珍珠”。赛珍珠的父母都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传教士,早年来到中国,传教长达数十年,二人先后死于中国,葬于中国。
  1892年10月,赛珍珠刚满三个月时便随父母来到中国江苏镇江。15岁时,她去上海就读于英国人办的一所寄宿学校。1909年,赛珍珠回美国接受高等教育。1914年,她再次来到中国,在镇江一所教会学校教授英文。
  1925年,赛珍珠发表了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东风与西风》,随后又潜心创作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之后,赛珍珠于1934年离开中国,而这一次竟成了她和第二故乡的永别。
  1938年,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通过人的多种情感和生活状况来描绘中国的民情和文化,并将其作为独特而宝贵的东西献给了现代世界”。她在授奖仪式上致辞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当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
  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渐恢复,赛珍珠积极申请再次来华访问,可惜签证遭到拒绝。一年后,就在其81岁诞辰前的两个月,赛珍珠带着这个未能实现的愿望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在自己设计的墓碑上用汉文刻下了“赛珍珠”三个字,以示对中国的难舍之情。
  赛珍珠一生共写了70多部著作,包括小说、传记、广播剧、政论集等。同时,她还是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译成英文的第一人,书名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其他重要作品:
  小说:《被流放的人》(1936)
  《战斗的天使》(1936)
  《诸神:美国传奇》(1940)

5.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获奖人代表作品是:《哲学—数学—文学》;
  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谁

6.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谁?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秘鲁作家: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10年10月7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他的代表作有《绿房子》、《中国套盒》等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1953年进入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诗人鲁文·达里奥的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获文学(语言学)学位,同年离开祖国秘鲁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纳)等国(后来他长期定居英国伦敦)。  巴尔加斯·略萨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教职(1977年获聘),也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1969-197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1992年)等校客座教职。  略萨大部分作品中一个雷打不动的主题是反独裁,极右(比如《城市与狗》和《酒吧长谈》)和极左(比如《狂人玛伊塔》)都是他批判的对象。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  略萨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获得1962年简明丛书奖和1963年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  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绿房子》问世,并获得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和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1972年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2位得主)。特别是后来又发表了小说《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公山羊的节日》《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和《坏女孩的恶作剧》等。  1987年,略萨曾回到秘鲁组建新政党“自由运动组织”,主张全面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1989年,略萨参加秘鲁总统大选,最终惜败于藤森。

希望采纳

7.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谁?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父母均为犹太人。他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浓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获哲学教师资格,1881年起在中学任教。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7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师,1900年起至20年代中期,任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1914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年度主席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20年代中期,由于健康状况恶化,卧床不起,他辞去了各种职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迈的柏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与侵法德军合作。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岁。
  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1927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解放人类思想方面的巨大意义,认为《创造的进化》是“一篇震撼人心的雄伟诗篇,一个含蕴不竭之力与驰骋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他亲身穿过理性主义的华盖,开辟了一条通路。由此通路,柏格森打开了大门,解放了具有无比效力的创造推进力……向理想主义敞开了广阔无边的空间领域。”(《颁奖辞》)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直觉意识的研究》(1888)、《时间与自由意识》(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的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1911)、《精神的力量》(1919)、《绵延性和时间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思想和运动》(1934)等。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谁?

8. 一位哲学家写了一本关于数学的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你说的应该是伯特兰·罗素。国人对他的认识大多是哲学家。因为那本著名的《西方哲学史》。虽然作为哲学史来说,里面的个人风格浓厚了一点,但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的确是很好的西方哲学启蒙书。

他同时还是数学家,他在哲学上的研究,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逻辑学,而逻辑与数学联系很紧密,(还涉及一些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因素)。所以他的数学功底同样深厚。他与数学家怀特海合著了《数学原理》,希望藉此给数学一个完整的体系,堪称巨著。但他的努力失败了。具体可以百度搜索“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他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并非是关于数学的书,而是哲学书籍《婚姻与道德》,颁奖理由是“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做出了贡献”,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可惜的是,中年以后的罗素,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政治上。从这以后他基本再没能提出什么值得一提的(对于他来说)哲学成果。

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轶事就是发掘了维特根斯坦这个可称之为“伟大”的哲学家。很有意思,具体可以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