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2024-05-09 16:14

1. 胡适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后在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胡传曾在东北、广东、江苏和台湾等地任职。1895年在绩溪老家私塾读书,接受九年旧式教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除背诵经史之外,曾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学。这时思想受范缜的《神灭论》影响,信仰无神论。1904年赴上海读书,曾认真阅读严复的《天演论》,受到进化论影响。读书期间写作近二百首诗,有“少年诗人”美誉。1910年夏到美国留学,入康乃尔大学学习。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和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主张,吹响了文学革命的号角,从此声名鹊起。1917年提交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后回国,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1918年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参与《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1919年7月连续发表几篇文章宣扬“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改良主义观点,引起一场“问题与主义”的论争。1920年3月出版《尝试集》,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开一代风气之先。1923年与徐志摩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1926年7月辞去北大教授职务,到欧美各国游历考察。1927年5月经日本回国,同年6月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并兼任秘书。1932年5月同丁文江等人创办综合性政治文化周刊《独立评论》,倾向亲蒋反共、对日妥协。1938年至1942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4年至1945年应聘到哈佛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抗战胜利后,受国民党政府任命担当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并先后主编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和《申报•文史周刊》。1949年4月到美国定居。6月被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公布为“外交部长”,但未就任。11月在台湾创办《自由中国》杂志,担任发行人。1950年5月被聘为美国普林斯登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兼教授。1958年4月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翌年2月兼任台北“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1962年2月24日因病在台北逝世。

胡适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2. 胡适是怎样的人?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3.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4.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mén),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962年1月,胡适从台大医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胡适去世获得哀荣。 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然后蒋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实事求是,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验主义。
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胡适要告诫的容忍异己的声音,自由的前提是容忍,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所以胡适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思索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该拥抱世界。 
胡适不提倡东方圣人那种无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他说: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今天重温胡适的主要思想,不由得让人感佩不已! 

5. 历史上胡适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胡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极高的,他的作品曾被选入了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而且胡适还是我国的一位革命先烈,对我国的文化改革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不过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胡适,其实生活中的胡适是非常可爱的,他也有很多接地气的行为,只是大家不太了解罢了。

首先,大部分人认识胡适都是在语文课本里,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但是胡适的作品似乎也就这一篇进入了教材,这是因为胡适作品的价值并不是在文学性上,而是在理论性上。胡适曾经是北大的校长,他的文化程度自然是非常高的,但是胡适比起创作文学,更喜欢推广文学,所以他才会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而我们如今的文化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也是跟胡适的努力分不开的。

其次,很多人其实对于生活中的胡适并不了解,在微博上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胡适打牌的趣事,胡适曾经写过很长时间的日记,但是连着好几天的日记都只有“打牌”两个字,而胡适终于有一天“醒悟”了,在日记中狠狠鞭笞了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再这么下去了,结果第二天的日记依然是只有“打牌”两个字,所以说胡适其实也是一个有小缺点的人。

最后,关于胡适这个人,其实网络上的看法并不统一,胡适的形象也不像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烈这么正面,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胡适在那个革命年代,也是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尽管胡适有自己软弱、逃避的一面,但是从他整个人生来看,他所做的贡献是远远大于他的缺陷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尊敬胡适先生才对。

历史上胡适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6.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1]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7.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的???

胡适 (1891~1962) 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初名,学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一时享誉全国。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的???

8.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学家梁实秋: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新青年》时期,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我佩服陈胡。
历史学家,文学家李敖:以他唱重头戏的地位,四十年来,竟把文史学风带到这种迂腐不堪的境地,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竟还披着‘科学方法’的虎皮,领着‘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补助,这是多么不相称的事!

文学方面胡适的影响:
胡适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在诗歌方面,从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开始,胡适在诗歌的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这是一场声势影响深远、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
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新诗纪元”。
经过几十年的演进,汉语抒情诗的本文结构形态发生了整体锐变。戏剧方面,胡适不仅与罗家伦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而且自己创作了戏剧《终身大事》。胡适的戏剧翻译和创作是不可分割的,翻译使胡适吸取了外国戏剧的养分并创造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