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与学佛

2024-05-13 06:14

1. 经商与学佛

 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可以研究佛学。各位大都是经商者,所以拈此「经商与学佛」一题,略与各位讨论之。
  一、经商与学佛之心理
  我虽未曾作商,而知凡在本乡或海外经商者,其心理大都是在求得发财,所谓将本求利是也。学佛之心理,亦在求得发财,但非经商者仅图金银财宝、衣食房产等之获得,而在求得功德法财──禅定、神通、福德、智慧等──以为无穷之受用耳。两者之内容虽不同,而其希望在求得发财之心理,则一也。再表以明之:
  甲、经商者所求之财──金银财宝等──肉体的一部份有限之财
  乙、学佛者所求之财──禅定、神通、福德、智慧等──肉体及非肉体的无限之财
   
  商人求财之用途,或为个人生活,或为家庭生活,或为社会公益,或为世界公益等;学佛者求功德法财之用途,小乘用以自度,大乘用以自度度人,而以佛法度尽众生,齐成佛道为目的,此示两者之大较也。
  二、经商与学佛之行法
  经商者,是在通有无,利人生;如甲处所无者──指各种货物言──,则以乙处所有者以运济之;反是、若乙处所无者,则以甲处所有者以运济之;于一般人之生活,至有裨益。学佛者,是自利利他,望人成佛,以所得福德智慧之自利,再用以利他;正与经商者之以运济货物流通有无,便利人生相等也。至经商者之行法,大抵可分三种:一、资本丰富者,或作大商业之经营,如设大公司、大工场等。二、资本少者,或用其智识能力而作各种之商业。三、资本无者,或运用其勤俭之劳力,而作小小之商业。学佛者之行法,亦分三种:一、上根人之具有福德智慧者,学佛甚易。二、中根人之具有少分福德智慧者,学佛亦易。三、下根人福德智慧全无者,但能勤恳发心,只要肯学,亦能成功。中国向来有行商坐贾之说,运输货物,流通各地者为行商;固定一地,销售货物者为坐贾。坐贾与佛法中之专一行修,以自悟悟他者相类;行商与佛法中之参访诸方,以自度度人者相类。
  大概经商者,自己须有经商之知识经验,与夫高尚道德,而又须能观察社会上之情势,临机应变应付环境,如是商业始有发达之希望。学佛者以自利利他为标准,尤处处以随宜修持及观机设教,化导众生是务。观此、可见经商与学佛之行法,殊无二致也。
  三、经商与学佛之关系
  吾人在世,凡作何事,若专赖自己有 *** 之知识能力,而应付茫无依恃之外境,繁无 *** 之现象,实有所不能。于此、须在精神方面求得安心定志之处以为补助。然能使人得到安心定志者,探之世界各宗教学术,莫若佛法。
  因余者均偏,惟佛圆满。经商者茍能学佛,则可得到精神上之安慰,而有一定之把握,其补助作业之功,诚属不鲜。虽然、如何学佛须得方法简便者,以先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是。盖皈依佛后,则己之生命已得一种之保障,不致堕落;皈依法后,则因得闻正法,渐起正信精勤进修可至成佛;皈依僧后,则己身即预菩萨、声闻等圣贤之中,所作无不成办矣。
  复次、吾人经营商业,不能专恃自己之知识能力而即可得到很大之利益,还须恃有一种道德之标准。果能先受三皈依,以为信仰佛学之始基,继修五戒、十善以为道德之标准,如是、则能作一很有道德信用之商人;由此推广,亦即所以造成很有道德信用之商人社会,岂不甚善!
  由上说观之,经商与学佛关系至巨。愿到会诸君,细心探讨佛教之真理,身体力行,达到商人之目的。以所得之资财,办宏扬佛法之世界公益,则经商之道,即与学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趋无上菩提。而本日之所讲,不为虚过矣。
   

经商与学佛

2. 商人可以学佛吗?

任何人都可以学佛。
佛陀是觉醒的人。
佛教是一种教育,即佛法的教育,这是佛教二字的本来意义。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种对佛法教育的很通俗简约的概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世间法,是从行为上的论述;“自净其意”是出世法,是心灵的修行;两者是从身到心的修行。

  何谓修行?修行就是修正净化自己行为与心灵的过程。修正自己的行为,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探究一切苦与烦恼的根源,净化自己心灵上的贪欲、嗔恚、痴愚,得到心的解脱。

  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谓涅槃,就是心的解脱。《杂阿含经》对涅槃的表述是:“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近似地说,佛教就是止息痛苦的方法。

  大部分宗教都认为这个世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教主,人只要信这个教主,死后就能上天堂,否则有下地狱的可能。这是求他人的宗教。

  而佛教的根本修法是自力,向内心审视自我、开悟证道以求解脱。故佛教谓一切凭借外力的宗教为“外道”,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分水岭。“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没有歧视之意。大乘佛教有一些他力救济的法门,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是助行。即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佛与菩萨的亲自教导下,还得靠自己修行方能得到彻底解脱。

  所以佛教没有主宰,佛陀只是老师。释迦牟尼佛只是比我们先开悟,是个先行者。释迦牟尼佛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与解脱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传授了下来。所以佛陀与信仰者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拜佛是礼师。在寺院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称谓,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的意思。

  寺院的功能,也主要是佛法的教育。从寺院的组织架构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与学校类似的性质。寺院住持之下,一般有三大执事:首座、维那、监院,住持相当于校长,三大执事分管教务、训导、总务三事。法师相当于老师,指导僧人及大众的日常学习。

  寺院日复一日的诵经、打坐、修行仪轨,皆是勤学不辍的过程。许多寺院经常举行的佛法讲座,带领在家学佛的人诵经念佛、打佛七,举行各种禅修活动等,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


1、什么是佛?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翻译呢,因为佛陀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这两个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讲是“觉悟”。

  2、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存环境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关系。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佛教讲的是三世的教育。即过去,现在,未来。

  3、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佛教的创始人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十九岁那年,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修行,三十岁得道,成道后称为释迦牟尼佛。

  据中国历史记载,他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距现在两千五百多年了,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灭,住世七十九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

  4、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人吗?

  不了解佛法的人,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常对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这两个名词有错误的认识。

  “如来”是佛的一种称号,释迦牟尼佛只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一尊佛,它方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比如,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佛有十种称号:如来、应供、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明行足、正遍知、善逝、世间解、世尊,如果加上“佛”之名号共十一种。

  如来只是一种统称,我们可以称释迦牟尼佛为释迦牟尼如来。就像我们称呼老师,老师是一种统称,然后才有张老师,李老师。

  5、涅槃是什么意思?

  涅槃的意思,粗浅地讲,就是除尽了烦恼,到了不生不灭、永久安全和平、快乐宁静的境界。

  佛为了教化世人,所以才出现世间,同世人一样的生活,等到教化的事办完了,佛就离弃肉身,回到原来不生不灭、永久安全和平、快乐安宁的境界中去了,那境界就是涅槃。

  不懂得佛法的人,看见佛入了涅槃,就说佛死了,其实佛是永远不会死的。佛如果有死,那就和凡人一样了,还能算是佛吗? 再说俗点:就是我们一般人归西了,有道高僧就称为“涅槃”。

  6、学佛只是追求心灵的寄托吗?

  寄托心灵的方式有很多,学佛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目的。

  所谓寄托心灵,其所指的心灵,只是我们的妄念而已。追求心灵的寄托,为的是使心灵得以安顿。而寄托心灵的方法,不外是借用艺术或宗教等外境,以虚幻的外境羁绊妄念。但妄念是念念生灭、变幻不定的,即使暂时获得安顿,也不会永远,终究会再度失落,再度追求别的目标来求寄托。

  虽有少数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献给艺术,但这是妄念强烈的执著,强烈的追求,不断加强追求同一境相为目标,表面上看似找到终身的寄托,事实上依旧是不断在追求,并不能使心灵得到安顿。所以向外追求心灵的寄托,事实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托的。

  学佛,则正好相反,是向内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对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托,用外境满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顿,而真正达到追求心灵寄托的目的。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目的,而只是学佛的开始。

  7、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动机不正确,怎么学、怎么修,都会走到歧途去。

  一般说来,学佛有四种不同的发心:

  一是为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报,或为了自己或家人的寿命健康,而来学佛;

  二是为了自己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而来学佛;

  三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脱,也要救度一切众生都能和自己一样解脱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为了这个目的而来学佛;

  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轮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与解脱,一切的众生和佛果,都一样只是虚妄的幻相,没有什么可追求,也没有什么必须脱离的,为了让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觉知这个道理,并回归这种超越的绝对境界,而来学佛。

  这四种发心,虽然有层次上高低的差异,但基本士都还不算错误。当然我们不鼓励第一和第二种发心,但如果你是以这两种发心而来学佛,我们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须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随著对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渐开展,让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升。

  事实上,学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圆满觉悟。

  除了这四种目的之外,如果你还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彻底检讨一下。

  特别是如果为了追求超常态的能力、为了感应、或通气脉、练灵动等等目的而来学佛,请一定要重新考虑,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学佛的理念,等确定具有正确的动机后,再来学佛。

  因为学佛是一条追求正确觉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于超常态能力感应之路。

  如果以超能力或感应来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为了超能力或感应而来学佛的,必定会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换取虚幻的超能感应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8、佛教是迷信吗?

  所谓迷信,是自己未经探究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说法,盲目地相信。

  任何教法,都没有所谓迷信不迷信。迷信与否,是你信仰的态度。

  如果你已经深入了解,经过观察和思考,认为它的教法没有错误,和你的观念相吻合,而产生信仰,那便是理智的信仰。

  如果还没了解,只听别人说很好,或者依从家族的传统而跟著信仰,信仰之后还不深入了解,只纯粹当做是“信仰”,那即使你所信仰的教法有多好,你本身也是迷信。

  如果你不了解佛教,只听别人说佛教是迷信,或看见佛教的一些仪式表相,未经深入了解其义理,就评断佛教是迷信,那你自己才是真迷信——迷信他人的说法、迷信自己的成见。

  佛教从不赞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励人怀疑,并把所怀疑的事提出来讨论。唯有知道怀疑,才会认真地探讨,而得到答案,如此才能产生埋性的信心。

  事实上,没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这样容许怀疑,这样开放,这样不迷信的。

  9、佛教是消极悲观吗?

  许多人听到佛教讲“无常”、讲“生死”,就认为佛教是悲观消极。但是事实上,无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这世界存在的事实真相,它不会因为你不谈它而消失。

  消极或积极、悲观或乐观,不是在于无常、苦、空、或生老病死这些事,而是在于你如何面对这些既存的事实、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它。

  如果你能正视它,这就是积极;如果你认为这些太消极,而不愿意谈,或者不敢碰触,以为不面对它就不存在了,这种逃避的心态,才是真正的消极,不只是消极,更是自欺欺人的愚痴想法。

  如果你面对这些事实,而认为无法突破,甘心被它所限,因而消沉,或放纵享乐,那是消极;如果能正面探讨它,突破它的限制,就是积极。

  如果你不愿去突破它,而认为人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那才是悲观;如果你能从探讨和突破中发现人生的另一层真实意义,那就是乐观。

  佛教正视这世界上一切现实问题的存在,用心来探讨,并找寻解决的方法,从内心真正的自己,来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无量的生命的意义。所以事实上,佛教是真正积极乐观的。

  10、佛教相信死后的生命吗?

  当然,佛教的生命观就是永恒不灭、无始无终的生命观。不只死后还有生命,生前也有生命。每一番生命的生死现象,都只是一次受业报的形态而已。

  当这一阶段的生命“死亡”之后,会暂时进入一种叫“中阴”的过渡状态,等待再一次的“出生”。至于下一生的地点和形态,是依过去世所造的业而决定。这就叫做“生死轮回”、或“六道轮回”。这就是一般众生的生命现象。

  11、什么是六道轮回?

  六道,是众生死后的六个去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周而复始的在这六道中轮转,前三个为善道,后三个为恶道,造善业死后去善道,造恶业死后去恶道,随自己生前的业力牵引,该去哪一道就去哪一道。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12、真有极乐世界吗?

  极乐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到的,佛制定的戒律里有不妄语,难道他自己反而说瞎话骗人吗?可见极乐世界确实有。

  13、极乐世界和天堂一样吗?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极乐世界和天堂都是完全不同的。

  天堂,是由众生的共业力所现的,一个供善业成熟的众生享乐的地方。每一层天大多都有它的天帝管辖,却不一定有佛法。

  它的快乐是相对的乐,是感觉作用的乐,是终必会消失的乐,是会引生痛苦的乐,是不究竟的乐。

  它的景象、享用的物品,尽管再多么美妙,也都终必坏灭,都不是真正清净的。

  最重要的是,它还是在六道之中,福报享尽后,还是要堕入其他五道之中,继续再受轮回。

  而极乐世界,它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建立的清净国土,是一个供发心努力修行者专心修行的地方。

  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世界没有恶道,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也都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寿命非常长,长到足以修行成就,所以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永远没有机会再受生死轮回。除非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承著弥陀宏愿到六道中示现生死,广度众生。

  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所有生活上的必须品,和修行上所需要的东西,都只要动一个念头就自然出现,不必再为生活和修行而烦恼,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神都用在修行上,所以能够很快成就。

  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会障碍修行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是帮助大家修行的,所以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很快就能成就。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必定都安享清净的究竟大乐,因此称为“极乐”! 阿弥陀佛!

3. 在家佛教徒可以经商吗

 佛教徒可以经商。而且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许多经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佛门做人的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要遵纪守法,要讲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众、危害社会。
  凡经商都是为了谋生和赢利,没有赢利不会经商。但佛教徒在赢利方面要把握一个道义上法律上允许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则就会变成恶业,招来恶报。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非常忠实的弟子,对教法的弘扬也是不遗余力的在宣传。
  他曾就如何可以使自己和他人的事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如何能够享受自己所创造的财富,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以及如何的节省与消费等问题请教过佛陀。佛陀告诉他:「我有四种方法可以帮助您获得财富和享受快乐:
  第一、是去享受自己以公正而赚来的充分财富。
   
  第二、是以宽容的心对待自己、家人、朋友和眷属,去做有价值的活动消费自己的财富。
  第三、是不要借债。
  第四、是不犯身、口、意三业之罪业,而过那种清净无瑕的生活。」
  有时候,佛陀为使大家更加易于明白,就进一步详细的阐述消费和节约的观念。他说:「人应该花费四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日常生活,四分之一或一半去投资他的生意,四分之一用于应急之需,四分之一用于功德的布施。」他还进一步说:「应该有一技之长、正当的收入、合理的支出、好的朋友等。」
  这些教导今天读起来,还是觉得那么亲切而温馨,您总会感觉到他就像是一个老父亲,在谆谆教导自己顽劣的孩子,不管是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深怕有一点没有说到的地方。
  大家必须注意到,佛陀在上面所提的都是关于经济和物质的事情,只有一条是关于精神修养的。从这些事实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佛陀并不反对世间的财富,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佛陀是主张经济的福祉在人类社会中是占有必要位置的。
  但是,如果人们只知道追求物质的享受,而缺乏了心灵和道德的基础,他是不会真正了解生活的意趣。
  佛教在鼓励物质财富发展的同时,也教导人们要为了人类社会的幸福和安宁,不断地把精神升华和道德的开展放在人生追求的第一位。
   

在家佛教徒可以经商吗

4. 信佛人可以做生意吗

佛教里面的戒律,分几个层次的。
1.信佛。读经书,这是初步信佛,能不杀生就很好,生意养殖是不被禁止的。
2信佛后受三皈依,受三皈依后就是正式佛弟子,只是要求皈依三宝,一般不违法的生意、养殖是不被禁止的。
3受五戒,受过五戒的居士,应该遵守五戒里面的内容。只要自己不杀生,养殖生意也没有禁止。
4,受菩萨戒,受过菩萨戒的居士不可以养殖牲畜。这个菩萨戒戒条里面明文规定的。
5沙弥戒、比丘戒、梵网菩萨戒,这些是出家人的戒律,是严格禁止养殖牲畜。
    以上是佛教对养殖牲畜方便的规定,您按照自己所受的戒律去做就可以。

5. 学佛对于许多的商人真正意义是什么?

在我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佛教的世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对佛教做了一些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佛祖的信徒,认为佛是无所不能的,当我们面对世界混乱的痛苦时就离不开佛的拯救,有很多老板每年大笔资金建塔,捐赠香火钱,这是图什么?当然是为了一切都很顺利,家庭吉祥或升官发财。首先,这类人群是最多的,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佛教的信徒;现在的寺庙修行的绝大多数是不简单的,这里更像是一个商业和家庭,相当于一个职业。

第二,研究人员是在世界结合的内心世界探索佛教大观。这类人很少会出现在寺庙中,他们艰辛的努力并不是把此当做一种职业,而是当做一种信仰。这些研究人员都是为了探寻真相,但是他们的研究和行为不能超出现在时代的限制。

第三,唯物主义者最关心的是利益,而佛教主要关注的是救济。但是佛教是一条“中道”,所以不可能对物质的幸福持敌对态度。阻碍解放的不是财富,而是毅力,不是享受美好事物,而是渴望善。所以佛教经济学的主要意义是简单和非暴力。经济学家认为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令人着迷的是他们行为的绝对合理性。令人难以置信的“小”意味着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

第四,现代经济学认为,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目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都是一种手段。总之,佛教经济学试图通过最佳消费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而现代经济学则试图以最佳的生产方式实现消费的最大化。显然,为了维持最佳形式的追求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努力,远远超过需要维持最大消费动机的要小得多。

学佛对于许多的商人真正意义是什么?

6. 佛祖讲他的俗家弟子如何做生意?

作为佛弟.子,可以从事贩卖经营,获取利润。但是秤斗要平,杆尺要直,不可欺.骗民众。行为合乎法.理,不可违背准则。

[佛说阿难分别经]
        阿难又问佛:“末.世中的弟.子们,缘于要管理家务,在随遇的事情上,当如何修行呢?” 
       佛言:“受持佛法禁戒,有信心并且奉行,心中不存妄念。奉养孝顺父母,并谨慎畏惧。敬重地皈依三尊(佛法僧)。赡养亲人,尽忠心,这就算是世间事了,但还不算是世间意。”
       阿难问:“佛.陀,什么是世间事,什么又是世间意?”  
       佛言:“作为佛弟.子,可以从事贩卖经营,获取利润。但是秤斗要平,杆尺要直,不可欺.骗民众。行为合乎法.理,不可违背准则。例如葬送、移徙、姻娶之事,便是世间事。
       什么是世间意呢?作为佛弟.子,不可占卜求问、祈请符.咒、厌恶的怪异祭祀、做法术,也不可选择良时吉日。受持佛法五戒之人,就是有福德之人。佛弟.子有所作 为,当告知三尊。真道的守护是强大的,即使是诸天、天龙、鬼神,也无不尊敬俯伏。视戒.律为贵重的,便是尊贵之人。此人无往不吉,还有什么忌讳和不好的事 呢?

7. 居士可以经商吗

(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一)居士可以经商。 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许多经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佛门做人的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要遵纪守法,要讲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众,危害社会,凡经商都是为了谋生和营利,没有营利不会经商。但佛教徒在营利方面要把握一个道义上法律上允许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则就会变成恶业,招来恶报。 (二)化‘毒蛇’为净财。 一般人都以为佛法轻视财物。有道的人不肯讲钱,他们认为一讲钱,嘴巴就肮脏了,其实,富贵又何尝不能有道呢?取之不当,‘黄金是毒蛇’,但是,若运用得当,黄金不也是成就道业的资粮吗?黄金不也就是弘法的‘净财’吗? 《阿含经》上说:有一次,佛陀带著阿难出去行化,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块黄金。佛陀说道:‘阿难!你看到吗?那儿有毒蛇!’ 阿难朝黄金看看,回答佛陀说:‘是的!佛陀!我看到了,那是毒蛇。’ 说完两个人就走过去了。 这时,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俩,听到说有毒蛇,就想过来看看。可是,当他们一看,是一块黄金,‘那里是毒蛇?刚才佛陀和阿难却把它看成毒蛇,真是个大傻瓜!’父子俩欢喜的说著,就把黄金带回家去了。 当时,印度的法律明文规定,百姓不准私藏黄金。这块黄金是被人从国库里偷出来而遗落在路上的。经过调查,这父子俩嫌疑最大,终于被治罪关进了牢狱。 父子俩为了一块黄金被关在狱中,这时,他们觉悟佛陀所说的话。父亲回想著当日的情形,不禁喃喃自语道:‘果然是毒蛇,不是黄金。’ 儿子看著父亲,也若有所悟地说:‘确实是毒蛇!’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违法犯纪,违背佛门戒律,黄金确是毒蛇! 但是,如果合法、守戒,弘扬佛法,利国利民,兴办慈善事业,黄金也可以成为净财。 今日中国佛教界,待我们去兴办的事业有多少!如果没钱,能够成办事业吗?先看急需提倡的佛教教育事业,要佛教接棒有人,须要有青年才俊;要人才,就需要有教育机构来培植,要办教育,没有钱的话,教室哪里来?教师怎么聘请?学生生活费用怎么办?总之,处处都要钱,有钱,才能建最好的校舍,聘请最贤明的老师,甚至可以给学生发放奖学金,大家安心求学,自然学有成就。一批批人才出来,自然能为佛教创办各种事业,弘法度众,只要佛教的事业兴盛,大众学道的资粮丰富,佛教才能发扬光大,造福众生。所以将‘毒蛇’化为‘净财’ ,对佛教、祖国和众生的益处很大。 (三)从邪命到正命。 我们希望居士发财,但不是用邪命方法发财,什么是邪命呢?邪命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凡经营不正当的事业(不合法律、违背戒律)所得的钱财,都叫做邪命的生活。我们希望居士能用正命的方法发财,什么是正命呢?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就是合理的(合法、守戒)经济生活。 譬如开酒家、开赌场、卖钓鱼的器具、卖打猎的猎枪,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经济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风水、择日期,《佛遗教经》曾指示佛教徒不应去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不是合乎因缘法则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一住很多年。后来,日本军阀侵华,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宽大豪华的别墅要供养大师,请大师到香港弘法。印光大师看看因缘成熟,便想前往,但当他知道那位信徒经营酒厂,是卖酒的,大师随即决定不去,并且告诉这位弟子说:‘你要我去,你就不要卖酒,因为卖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净的供养。’ 印光大师是我们的榜样。 其他相关文章

居士可以经商吗

8. 居士可以经商吗

(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一)居士可以经商。 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许多经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佛门做人的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要遵纪守法,要讲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众,危害社会,凡经商都是为了谋生和营利,没有营利不会经商。但佛教徒在营利方面要把握一个道义上法律上允许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则就会变成恶业,招来恶报。 (二)化‘毒蛇’为净财。 一般人都以为佛法轻视财物。有道的人不肯讲钱,他们认为一讲钱,嘴巴就肮脏了,其实,富贵又何尝不能有道呢?取之不当,‘黄金是毒蛇’,但是,若运用得当,黄金不也是成就道业的资粮吗?黄金不也就是弘法的‘净财’吗? 《阿含经》上说:有一次,佛陀带著阿难出去行化,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块黄金。佛陀说道:‘阿难!你看到吗?那儿有毒蛇!’ 阿难朝黄金看看,回答佛陀说:‘是的!佛陀!我看到了,那是毒蛇。’ 说完两个人就走过去了。 这时,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俩,听到说有毒蛇,就想过来看看。可是,当他们一看,是一块黄金,‘那里是毒蛇?刚才佛陀和阿难却把它看成毒蛇,真是个大傻瓜!’父子俩欢喜的说著,就把黄金带回家去了。 当时,印度的法律明文规定,百姓不准私藏黄金。这块黄金是被人从国库里偷出来而遗落在路上的。经过调查,这父子俩嫌疑最大,终于被治罪关进了牢狱。 父子俩为了一块黄金被关在狱中,这时,他们觉悟佛陀所说的话。父亲回想著当日的情形,不禁喃喃自语道:‘果然是毒蛇,不是黄金。’ 儿子看著父亲,也若有所悟地说:‘确实是毒蛇!’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违法犯纪,违背佛门戒律,黄金确是毒蛇! 但是,如果合法、守戒,弘扬佛法,利国利民,兴办慈善事业,黄金也可以成为净财。 今日中国佛教界,待我们去兴办的事业有多少!如果没钱,能够成办事业吗?先看急需提倡的佛教教育事业,要佛教接棒有人,须要有青年才俊;要人才,就需要有教育机构来培植,要办教育,没有钱的话,教室哪里来?教师怎么聘请?学生生活费用怎么办?总之,处处都要钱,有钱,才能建最好的校舍,聘请最贤明的老师,甚至可以给学生发放奖学金,大家安心求学,自然学有成就。一批批人才出来,自然能为佛教创办各种事业,弘法度众,只要佛教的事业兴盛,大众学道的资粮丰富,佛教才能发扬光大,造福众生。所以将‘毒蛇’化为‘净财’ ,对佛教、祖国和众生的益处很大。 (三)从邪命到正命。 我们希望居士发财,但不是用邪命方法发财,什么是邪命呢?邪命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凡经营不正当的事业(不合法律、违背戒律)所得的钱财,都叫做邪命的生活。我们希望居士能用正命的方法发财,什么是正命呢?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就是合理的(合法、守戒)经济生活。 譬如开酒家、开赌场、卖钓鱼的器具、卖打猎的猎枪,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经济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风水、择日期,《佛遗教经》曾指示佛教徒不应去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不是合乎因缘法则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一住很多年。后来,日本军阀侵华,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宽大豪华的别墅要供养大师,请大师到香港弘法。印光大师看看因缘成熟,便想前往,但当他知道那位信徒经营酒厂,是卖酒的,大师随即决定不去,并且告诉这位弟子说:‘你要我去,你就不要卖酒,因为卖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净的供养。’ 印光大师是我们的榜样。 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