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市场经济公平等和效率

2024-05-19 16:37

1. 怎样看待市场经济公平等和效率

市场经济的公平源于市场分配

  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涉及的是经济利益关系,是内含于市场经济之中的经济范畴,要正确认识“公平”这一经济范畴,必须从市场经济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中现实地说明。 
 
  市场经济,是以各个独立分散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各自分工为市场提供商品(包括服务),通过商品的等价交换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各个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交换商品获得货币收入,由于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所以,通过商品交换获得货币收入,成为由客观的商品交换过程来分配人们的经济利益的手段和实现形式。这就是市场经济中人们利益分配的客观方式即市场分配。

  市场分配具体表现为:企业主交换自己拥有的商品而分配到货币收入;生产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作为商品或资本商品进行市场交换而获得货币收入(生产要素作为商品交换,是所有权的转让,是生产要素成为商品的等价交换;生产要素作为资本商品交换,只是使用权的转让,其交换的市场价格表现为租金或利息、股息等);劳动者(包括从事普通劳动和从事科技、经营管理劳动的所有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进行交换而获得表现劳动力市场价格的货币收入。商品的交换过程,同时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的利益进行市场分配的过程。决定商品所有者获得货币收入多少的是商品的市场价格,而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支配商品的市场交换和市场分配的客观规律,正是商品的价值规律。

  商品按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实质是各个商品生产者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商品为媒介互相交换其劳动,按自己向市场即社会提供的必要劳动量分配到货币收入,再以货币购买各种商品以满足消费需要,实现物质利益。商品的等价交换,体现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商品生产者自身利益的实现以向社会提供相应的劳动量为前提,从而建立起社会分工条件下的个别生产与社会生产之间、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既互相矛盾而又协调统一的客观内在联系,协调着个人利益的分配及其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价值规律成为客观地支配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利益分配和社会消费即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的公平,根源于客观的市场分配方式。

  其一,市场分配以向市场提供商品为前提,任何人和组织参与分配,凭借的是商品的所有权,是纯粹的经济权利和平等的经济关系。这对于参与分配的所有个人和组织都是一样的,因而是公平的、合理的;相对于凭借超经济的强权或身份参与分配,无疑更为公平,更为合理。

  其二,市场分配通过商品交换双方自主、自愿、平等协议所形成的商品市场价格进行利益分配,特别是劳动者凭借劳动力商品的所有权具有了自主、平等参与议定自己收入分配的权利,超经济的行政权力或个人单方面的意志不能直接决定或干预商品市场价格的形成。这一市场分配方式,对于参与分配的所有个人和组织来说是公平的、合理的;相对于超经济分配或由行政官员制定商品价格来决定被分配者的收益和劳动者的工资,无疑更为公平,更为合理。

  其三,市场分配以商品的等价交换为法则,遵循的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同一尺度。这一分配法则,对于参与分配的所有个人和组织都是一样的,因而是公平的、合理的;不再像超经济的社会制度中由行政强权或某些个别人的主观意志来主宰,无疑更具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市场经济的公平,源于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本身的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不以个人单方面的主观感觉或愿望为转移。其公平的基础,在于人们的经济与社会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起点公平,每个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组织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切实通过自由、平等、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商品交换的市场价格获得经济利益。公平的分配,只能建立在参与分配的个人和组织之间具有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关系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的基础之上。我国确立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就应当相应地建立起由市场来分配经济利益的客观机制。

  收入分配不公平,是我国当前存在的公认的一大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市场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一方面,表现在商品所有者之间尚未建立起平等交换、充分竞争的市场关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商品的市场价格背离其价值,直接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这除了表现在一些企业和个人由于商品的垄断价格而获得不合理的高收入甚至靠坑蒙拐骗获得不正当收入外,在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劳动者(包括从事经营管理和科技工作的劳动者)的个人权益还未确立并得以保障,尚未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地支配自身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主体,还未通过自由、平等、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劳动力市场价格而获得收入分配的经济权益。一些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由行政手段决定或是由用人单位单方面决定个人收入分配,劳动者个人缺乏讨价还价的权利,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尚未形成。由于一些商品的垄断价格和尚未形成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致使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工资收入相差悬殊,一些人获得了与其劳动消耗和劳动贡献不相当的高收入,而有的人连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的生活费用都得不到。另一方面,一些组织和个人凭借超经济的行政权力和手段侵入市场经济获取收益,导致社会收入分配极大的不公平。这些组织和个人凭借行政权力直接或间接获取收益,破坏了市场按商品等价交换进行利益分配的规则和秩序,行贿受贿、权钱交易、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等等,成为收入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

怎样看待市场经济公平等和效率

2. 公平与效率关系

公平与效率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 
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率,又要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坚决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因此,任何只顾公平而忽视效率和只顾效率而损害公平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只有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在全社会树立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坚持公平的原则,保障人们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公平,亦即公正、平等。当年搞计划经济,一切围绕“计划”转。表面上看,计划最具“公平”特性。所以,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平均主义、平分秋色,就是“均贫富”,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那时的公平,是具有普遍、普及、普惠意义的。这看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一种伤害了不少人积极性的“公平”,是一种“大锅饭”式的“公平”。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比过去活了,环境比过去宽松了,人的潜能、智能、积极性比过去高了。那种貌似“公平”的公平在这种体制中站不住脚了,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所谓“公平”,受到了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内涵的按绩效论公平的新式公平的挑战。实施这种公平的初始,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陌生,有些不适应。因为能力强者与能力弱者、勤奋努力者与不思进取者所获得的回报拉开了距离。昔日的所谓“公平”日趋没落,尽管有人心存疑虑,但却不得不面对这一无法逆转的趋势。 
传统的公平受到了现代公平的挑战,懒散的公平受到了竞争公平的挑战,且后者“力大无比”,最终战胜了前者。因为,公平与效率挂上了钩,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辅相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得益彰,此时的公平更具时代性、知识性、竞争性、世界性。而这种市场公平,虽然也有其负面作用,弄得不好,将导致两极分化,但只要利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扬其有利因素,克服其负面影响,就能利用其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铺平道路。应当看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核心是解决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竞争和效率问题。由于市场是自由的、开放的,它本身不考虑社会公平问题。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来弥补这个“真空”?各级党委和政府理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市场竞争中弱者利益的责任。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存在着社会资源、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先天性的不公平。如果细加分析,就会发现社会公平似乎可以分为“效益公平”和“道义公平”。前者释放社会能量,后者保障社会稳定,都不能偏废。为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失公平现象的发生,关键要制定一系列公开、透明、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让公平问题变得有章可循。 
一件被一个团体、单位看来算不了有失公平的事,对一个小单位、小家庭来说,却可能“重如泰山”。贫困人口、残疾人口、无依无靠人口、失业下岗人口等,都是社会的弱者,他们心中对公平的敏感度自然要高于其他人群。维护这些人的权益,是维护社会的“道义公平”、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但人民的公仆应该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爱民之心。不仅要维护“效益公平”,同时也要兼顾“道义公平”。我们理应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大内容。 
在分配政策上,把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上,是有历史原因的。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二十多年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非常见效。于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就把“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经验总结,写进了十四大的决议。但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法上有一个新的变化,即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虽然也很重要,但处于“兼顾”即次要地位。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单纯为一切敛聚财富的过程辩护,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而不是整个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随着总量发展、经济效率问题逐步得到相对的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会逐步上升为突出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现时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就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过渡。 
从道德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公平的道德也就是对个人努力才能的认同,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效率。 
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各方面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资源使用效率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关键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是否公平合理。以道德为依据,公平会调动人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效率。 
当个人被认同,在心理上会产生知遇之心,使其想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公平与效率相协调,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发展"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 
我们强调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的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 
树立公平与效率一致的道德体系有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的培养,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 
从管理看,管理公平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管理的职能是维护公平秩序,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实现公平以提高效率。也就是说,管理越公平,越能调动人们的积极因素,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提高效率,否则,管理不公平,就会出现反向的消极破坏力量,降低效率。因此,管理对公平与效率至关重要,具有极其深远重要的意义,对管理而言,公平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合力功能。 
所谓激励功能,就是激发人的热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使其能向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奋发努力。 
因为激励的根本原理是发展,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发展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发展对组织所期望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也就是说激励能使人产生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奋发向上的力量,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实现目标的方法,有了胜不骄败不馁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也就有了更大更好的效率。 
所谓合力功能,就是公平在管理中产生的另一大功能,它是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我们讲的合力是一个国家或单位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力量。它不是由单个力量简单的相加而成,它是可以成倍增长的集体力量。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 
1、效率优先原则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缺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呢? 
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公平而忽视了效率,误以为公平就是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因而在分配上实行了公平的平均,这种公平的薪酬体系造成了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妨碍了效率,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没有生产的发展,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要以效率为先,只有以效率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话。 
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部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 
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效率优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 
总之,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3.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 
1、效率优先原则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缺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呢? 
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公平而忽视了效率,误以为公平就是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因而在分配上实行了公平的平均,这种公平的薪酬体系造成了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妨碍了效率,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没有生产的发展,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要以效率为先,只有以效率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话。 
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部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 
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效率优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 
总之,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

4.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何者为先?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成为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而效率的提高可以使人们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分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其二,公平促进效率。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

5. 市场效率的概念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状态是不存在的,经济主体和市场运行机制受到资源配置方式、信息、制度、有限理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帕累托最优效率的实现不具有现实性。现实经济活动中对市场效率的改进,实现的是帕累托次优。按照市场效率的不同影响因素,市场效率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市场信息效率、市场制度效率和市场行为效率的总和。单一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完全信息、制度的限制、有限理性对市场效率都有弱化作用,存在帕累托改进。因此,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信息的显示和传递、激励机制的设计、制度的创新、有限理性的矫正都是帕累托改进的重要方式。

市场效率的概念

6. 市场效率的关系

资源配置的优化会提高市场效率,而资源配置的优化在于配置方式的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市场和计划。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计划通过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制定出各种措施调节资源配置,改进市场效率。1.资源配置的自由主义原则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 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建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强调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斯密认为,每个“经济人”从利己的动机出发,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完全的市场竞争,使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实现一种向着有效率和均衡发展的自然趋势扩展。边际学派以严密的数学推论论证了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带来更大效益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基数效用论认为这一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应遵循等边原理。序数效用论则运用无差异曲线工具,提出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化”的效率标准。马克思认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具有优化资源在各部门分配的比例、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市场效率的功能。因此,市场效率的提高是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产权清晰为基础的,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在现实经济中是难以找到的,因而帕累托最优的市场效率必然受到弱化。2.通过政府的干预,改进市场配置资源效率。1933年张伯伦(H. Chamberlin)和罗宾逊(J. Robinson)夫人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表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市场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市场效率。凯恩斯(J. M. Keynes,1936)在大危机背景下,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低效率,提出了“需求管理”的思想,即通过国家计划对市场资源配置进行调控。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再到当代“政府规制”的思想,都表明了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对市场效率的改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计划配置资源方式改进市场效率的思想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产品等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因此,这种改进市场效率的方式是在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形成的。3.市场和计划的耦合、互补及其改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并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也并不总是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基础,政府干预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是建立在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的。同时,由于受到不完全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的计划者通过计划手段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有时会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而且由于制度安排不当等原因,还会出现诸如“寻租”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没有抹杀政府(计划)在改进市场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市场资源效率的改进在于:一方面要以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为基础,把资源配置的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结合进来,消除分野,促进耦合和互补;另一方面从信息的显示与传递、制度的合理安排、有限理性的矫正等方面着手,把“市场失灵”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市场效率。

7. 什么是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是指一个市场实现其相应的功能(促进交易和收集发布信息)的效率。因此市场效率取决于转移商品或者劳务的所有权的难易程度(也就是交易成本)和有关交易信息的质量。

市场效率与资源配置方式的关系是资源配置的优化会提高市场效率,而资源配置的优化在于配置方式的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市场和计划。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计划通过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制定出各种措施调节资源配置,改进市场效率。

扩展资料:
市场效率的实现条件
一、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1、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
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在完全竞争市场,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
2、完全竞争市场的构成
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产品是同质的;
信息完全;
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二、排他性原则
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必须符合排他性原则,除了这种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会从消费该商品或服务中获得满足即效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效率

什么是市场效率

8. 什么是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是指一个市场实现其相应的功能(促进交易和收集发布信息)的效率。市场效率取决于转移商品或者劳务的所有权的难易程度(也就是交易成本)和有关交易信息的质量。

市场效率与资源配置方式的关系是资源配置的优化会提高市场效率,而资源配置的优化在于配置方式的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市场和计划。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计划通过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制定出各种措施调节资源配置,改进市场效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