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史读后感

2024-05-05 16:33

1. 美国货币史读后感

[美国货币史读后感]美国货币史读后感《美国货币史》是著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传世之作,美国货币史读后感。该作对美国1867——1960年将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历史进行了翔实的分析,特别是对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货币制度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话说研究大萧条30多年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上也是尽得弗里德曼的真传。
此前也听说过这本书不好啃,毕竟时间跨度很长。这两天迅速读完了第一章绪论部分和第二章绿钞时期,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数据轰炸让人有些招架不住,一边看一边查试着慢慢消化。不管怎样,绪论里明确指出本书的主线是货币存量,万变不离其宗,先把这事儿搞明白。
趁热打铁,先把第二章绿钞时期梳理梳理:
1、为什么叫绿钞时期,何为绿钞?
1861——1865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北方联邦政府为增加支出而进行筹资,暂停了铸币本位制,发行了大量证劵与票据,以此作为主要通货,也就是信用货币本位制。在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叫做美国流通券,也就是绿钞。因此,从1867年美国货币存量估计值形成连续序列的最早点,到1879年恢复铸币本位,绿钞基本退出流通,就是本书所研究的绿钞时期。
2、这一时期货币存量的构成?
货币存量一般是指狭义货币,这一时期包括通货和商业银行存款(此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并无明显区分)。通货除了绿钞外,国民银行券也占有很大比例,国民银行券由国民银行直接负债,联邦政府间接负债的。
3、货币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
这一时期货币存量增加17%,总体缓慢上升,从1875年起,货币存量实际开始小幅下降。货币存量主要与三个因素——基础货币、存款—通货比率、存款—准备金比率——有关,下面分别分析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由于战后部分政府债务工具退出流通,基础货币数量短暂下降。此后,由于关于恢复铸币本位的政治斗争摇摆不定,基础货币一直在稳定水平周围波动。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基础货币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在基础货币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货币存量还能保持小幅增长,这离不开银行体系的发展。首先,银行的扩张使更多的民众将手中的通货存入银行,存款—通货比率上升;其次,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使他们意识到相对存款,更少的准备金是有利可图的,加上非国民银行的重要性提升,存款—准备金比率上升。这两个存款比率的上升使派生存款数量增加,乘数效应显现。
随着1873年出现银行危机,这两个比率停止上升,并在1875年后开始下降,货币存量也紧跟着小幅下降。
4、货币存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这一时期由于产出快速增长,而货币存量的增长相对缓慢,造成了一定的紧缩,物价下降了一半,恢复到了战前的平价水平(战时由于发行大量债券融资,物价上涨一倍)。这也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价格急剧下降与产出迅速增长不相容的观点。
南北战争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政治上的统一,还由于融资的需要使银行体系逐渐发展壮大,对此后美国的经济腾飞意义重大。【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读后感《美国货币史读后感》。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 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美国货币史读后感

2. 货币战争读后感1200pb

[货币战争读后感1200pb]货币战争读后感 又完结了一本书,好久没读这种正经点的书了,虽然整本书充满着牵强附会和危言耸听,但是一些观点还是可以给人启发的,货币战争读后感1200pb。当然最郁闷的地方就是很多关键地方,电子版的就全部是乱码了。 马克思当年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书中对金本位非常的推崇,因为一旦存在金本位,货币的发行就会受限,从而无法实现货币的滥发,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有3个前提:1.我在周围圈子中的信誉非常好;2.我的签名无法被伪造;3.我一年可以固定收入10万块。 那么我可以在周围圈子里以我的签名为证明,直接发支票,我周围的人愿意用这个支票来互相交换物品。这种支票可以随时在我这里兑现。那么我能签发多少这种支票出去呢?按照目前20%的准备金而言,理论上通过杠杆,我一年可以发行出50万的支票来换取周围人的货物,只要不被恶意兑现,那么我可以购买远超过我实际收入的物品。问题来了,如果我一年发行500万的支票呢?5000万?那实际情况恐怕就是大家不会信任我的信誉,为啥?50万的话,理论上我5年能还清,但是5000万,见鬼,需要500年,那基本上可以确定我一定会赖账了。 把3个前提更换下吧,信誉就是国家信誉了,签名无法伪造就是纸币的防伪和国家法律的约束,固定收入就是政府收入和金银储备,支票就是我们的货币了,实际上也点明了货币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国家债务,将未来会创造出的价值提前发行出来使用。如果滥发,就会严重损害国家信誉,同时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此时如果实行金本位的制度(即黄金和货币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等价交换),那么这个货币就会被大众淘汰掉,读后感《货币战争读后感1200pb》。再深入的话就不能写了,反正现在没国家实行金本位了,大家都懂得。(美国的14万亿国债,大家自己去体会下。) 接着来说下剪羊毛,巴菲特在最新的一期告股东书中,对投资进行了定义,进行衡量的标准是购买力,很虚无的感觉,但是确实有道理。例如你去年有100块,你投资很成功,又赚了100块,你投资的收益为100%么?不一定,假设你只吃肉,去年猪肉10块钱一斤,今年40块一斤,你去年可以吃10斤,今年只能吃5斤了,那么很遗憾,你投资的收益没有跑赢通涨,你的购买力变弱了。 同样的,对于国际投资家而言,他们是逐利的,那么如何逐利?中石油中石化移动联通啥的就告诉你答案了,垄断,而且是国民命脉垄断,这个是最赚钱的。那么如何实现垄断?先货币宽松,让大家疯狂投资,推高泡沫,在货币紧缩,让之前投资的资金断裂,破产,刺穿泡沫,此时所有的产业都会价格降到最低,此时进行收购,价格最优,同时因为是挽救国难,反垄断的限制是最少的,所以可以顺利实现对应的垄断。当年的日本就是被这样收割的,损失直接超过二战战败。 当然,在国内这些是不用担心的,因为我们所有的国民命脉都在国家手中,可以动用国家信誉在对其进行保护。不过按照郎咸平的说法,国外的金融家银行家玩这些东西玩了几百年了,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也许他们还真有办法可以破开这个。我个人觉得吧,如果战争方面打不赢我们的话,真正去赖账别人也没办法,就像美国那样。 写太长了估计就没人看了,先写这么多吧。

3. 《货币战争一》读后感

  开始想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其实我还没有通读宋鸿兵老师的这本《货币战争》,同时读的时候也比较粗糙,如有差错也处于正常的误差范围。
  
   就前面几章而言影响中最深的词不是货币而是国际银行家,用了许多阴谋论的语调,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看起来不是那么舒服甚至是入眼更不要去提相信他的话了。作者从书的封面就开始极力描述一个极为细小的金融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世界上所发展的一切金融活动及现象都是几个国际金融大鳄和集团所控制和形成的。比如说美联储的建立或者说两次的世界战争。咋一看大家都会觉得很对,其实都被忽悠了,他讲了半天其实就说明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行为,有钱赚干嘛不干呢。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相互勾结和计划,只能说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有那么一群人分别做了一件于他们自己有利的事,注意此处的“分别”二字十分重要。那么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勾结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最后都走向成功了并被冠以了“国际银行家”这个集体名词。有机会的话,我很想请宋老师解释一下,他笔下的国际银行家的范围和理念到底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有多大规模的集体。我们要理解的是规模越大的集体,其相互勾结联合的交易成本即机会成本就越大,这一点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在18、19乃至20世纪。当然我并没有反驳小规模的勾结以及金融寡头乃至托拉斯的金融市场行为。其实,我的观点很简单,国际银行家
  
   的所谓的串通勾结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是其各自作出了利于自己生存的最优决策。他们在引导市场的发展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
  
   还有一点是关于金融危机的解读,大家都要明白的是一点,经济周期是始终存在的,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持续健康的成长。在金融危机时,银行们可以用极低的价格收购各类资产,被誉为“剪羊毛”。也许你会觉得是贪婪的.金融家们的过错,而在我看来其实是普通民众缺乏自我的产权意识。在未来的世界中,金融文盲的失败率会不断的提高,基本的经济、金融知识以及基本的股票、债券、基金交易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个世界早已演变成一个拥有金融知识的人开始掠夺缺乏金融知识的人的财富的社会了。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要学会的先是自保然后是战胜。这就像是一个新型的博傻游戏,谁更“笨”就注定会挨打。同时,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像是一次知识的更新换代,我们需要用更多的金融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打个比方就是从电视里看多了各种骗人的方法,以后自己遇到了就会多长个心眼。
  
   而且书中许多的论调都是摘录和改编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章末页的注释处看出。我是这样认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观念,特别是就简单的经济理念而言,越是简单的概念,争议就越大,随便举个例子问:什么是货币?就一定会有无数的解释。把无数的别人的观点和言论和起来形成自己一个体系,怕是会有偏颇之处吧。
  
   好了,写到这里好像有点啰嗦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会按照《货币战争一》的章节来接着分析这本书和其中的一些经济学常识及金融史。

《货币战争一》读后感

4. 5分钟看一本书《货币战争》这本争议最大的金融史书,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