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的历史

2024-05-20 15:57

1. 琉璃厂的历史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现在的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1927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琉璃厂的历史

2. 琉璃工艺品的历史沿革

中国琉璃历史久远。西安出土了西周时期的浅绿色的琉璃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琉璃已用于制碗、(盛酒器皿)、砚匣、屏风以及大量的佛像身上的装饰品。隋唐时期,琉璃品种多,用途广,除了制成碗、瓶、盘外,还用于门、窗、屏风的装饰。唐代后期,妇女以琉璃为钗(发髻上的首饰)、钏(手镯),直至宋代绍熙年间(1190~1194)仍然流行。山东博山出土了元代后期银子市琉璃炉址。元代宫廷手工艺作坊也设罐玉局,炉址可能在大都(今北京),生产模仿玉石的琉璃。明代,宫廷御用监在博山颜神镇设琉璃作坊,烧造青帘(青色琉璃珠串成的帘子)等。云南昆明和永昌的琉璃在明代也很著名,有黑、白、红、鹅黄、鸭绿等色,品种以围棋子为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宫廷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下设玻璃厂,生产杯、碗、瓶、盘及鼻烟壶等,玻璃厂的原料和匠师来自博山、广州等地。琉璃的色彩有玻璃(透明)、珍珠(乳白色)、凝脂(羊脂)、霁雪、藕粉、红、蓝、紫、黄、绿、金星等10多种,至乾隆年间(1736~1795)已达20多种。

3. 你了解琉璃工艺品吗?

A、色泽:水晶和玻璃都有不同的色彩,但全部以纯色为主,混合后会爆裂或者混浊。唯有古法琉璃可以有多种颜色混成,且通透如故。
B、密度:古法琉璃的密度明显高于玻璃,略高于水晶,且手感滑润。
C、声音:轻轻敲击古法琉璃会有金属之音。
D、透明度:界于玻璃和水晶之间,偶有烧制流动过程产生的少量气泡。
E、保存时间:无限期,从材质角度看,古法琉璃永不变色,今天从汉王刘胜墓中出土的古法琉璃耳杯依然色泽如新,剔透如故。

你了解琉璃工艺品吗?

4. 琉璃厂的前世今生

琉璃厂的大名在京城可是响亮,这条文化街在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南北柳巷,东至延寿街,全长约800米,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
  
 琉璃厂起源于清代,当时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巨人大多居住于此,因此带动了这里书籍和笔墨纸砚的生意,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地方考古从辽代就有了,那会叫海王村,是个贼偏僻的地,到了元代,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一直到明代,成为了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这名儿就从那会来的,后来在嘉靖年间修建外城,这里的琉璃厂也搬走了,但是这一名字却一直留了下来。
  
 
  
  
 清朝初年的琉璃厂在外城的西部,京城内是满人,外城是汉人,汉族官吏多居住于此,各地会馆也修建于此,赶考的举人们也聚集在这里,由是明朝时候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城隍庙的书市就都转移到了琉璃厂,繁华市井,文人墨客聚集,也就成了这“京都雅游之地”,自此,这里人文荟萃,同时笔墨纸砚,古玩字画也同书市一同发展起来,形成了这热闹的文化街市。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在原来的官窑的厂子上修了师范学堂,又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了琉璃厂市集的中心,还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分为了东西两片。
  
 琉璃厂里的老店众多,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等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
  
 在琉璃厂之中最富盛名的是荣宝斋,荣宝斋原名“松竹斋”,后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荣宝斋”,清末的文人墨客常聚集于此,于友任,张大千,齐白石等都是这的常客。荣宝斋最著名的是木板水印和复制品,其木板水印技术融刻板,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更加完善,曾经获得鲁迅先生的赞许。
  
 在建国后,荣宝斋的传统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复制的《清明上河图》,《文苑图》等都曾引起无数名家惊叹,甚至齐白石老先生在世时都分辨不出哪幅是原作,哪幅是复制品。
  
 如今的琉璃厂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次翻建和修缮,成为了集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地方,是国内外游客来看老北京的必游之地。
  
 这快风水宝地经过这近一千年的历史沉淀,从村落到官窑厂,从琉璃厂到文化街,士人举子,官僚商贾,梨园戏子,各色人等都曾在这里登台,如此层次丰富的文化底蕴带给了这块地方不一样的景观,茶香,书香从每个老店的笔砚里到门楣上,飘出窗框,从飞檐落到青石板路上,古朴雅致的景观享受从街头到街尾,目之所及,心之所向。
  
 在这里听到的那些典故,是中国人历史里的文化灵魂,是一汪清泉,以它的清冽带走尘世的喧嚣,带进那个一百年前的世界,文人墨客高谈阔论,台上高唱梨园戏,台下闲听风吹雨,砚纸之上,言语之间,是那个时代理想里的世外桃源,也同样成为了我们今日的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