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2024-05-18 01:17

1. 2005年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即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第二条就是人民币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条就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兑美元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005年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主要内容: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次改革的意义?此次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因此,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朝着增加汇率弹性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尽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但此次的汇率改革人民币小幅升值,总体影响利大于弊。根据2005年8月人民银行的有关调查,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处于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为增强企业和银行业对此次汇率改革的应对能力,平稳渡过改革调整期,人民银行要求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为进一步宣传汇率改革的有关内容,提高相关各方对汇率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人民银行专门准备了“汇改百问百答”宣传资料在各大媒体上刊登,向全社会广泛介绍有关知识。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此次汇率改革的政策效果会进一步显现;随着企业和金融部门对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才可能更好地抵御来自全球市场的风险。

3. 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快速上升的原因?

参考初整理,内外因未分,整理留给S   一、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分析   长期的中美贸易逆差,美方对我方不断施以升值压力。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自1993年到2004年美方在中美贸易中的差异额11年增长了近12倍;据美方统计数据,我国自2000年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此后贸易逆差继续攀升。以上数据说明近年来中美贸易关系中摩擦不断的事实。基于此,美方认为我国在有意操纵人民币汇率,压低人民币币值,压低工人工资,以此促进出口。于是美方不断对我国施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美元自身贬值压力过大,寄望他国货币升值缓解压力。2000年以后,以美国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和亚洲(东亚)国际贸易持续巨额顺差为主要标志,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货币领域体现为美元对其他货币的不断贬值。作为发行国的美国不能让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而对于其他国家,基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他们像对待黄金那样储备、使用美元,自然也总是希望美元价值能够强劲、稳定。美元无法持续贬值,就只能寄望他国货币如人民币升值,通过这样来减轻美元的贬值压力。  从以上两方面来讲,我国汇率改革的这次升值实际上是在国际收支这一经济因素长期作用下,最后导致非经济因素--政治力量进行干预的一场政治博弈。其实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施加巨大的压力希望人民币升值,只是尤以美国为甚。可以说实行汇率改革,即日调升人民币汇率主要是出于中美之间全面关系的考虑我国所做出的退让。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汇率改革,人民币兑美元当日便升值2%。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美贸易的摩擦,自此浮动的汇率制度成为人民币升值的依据。  外因补充: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第三,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  第四,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且不说90年代人民币是不是过度贬值或定价过低,单说近年来其他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没有动,仅此一条,就可以判断人民币对美元的价值有可能低估。    二、汇率改革之后到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   我国虽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中美贸易中我方的顺差状态,在外汇市场上,国际收支顺差就表现为外汇(币)的供应大于需求,外国货币汇率下降,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所以仍旧存在的国际收支顺差是人民币继续升值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本文认为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人民币增长的原动力。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GDP 的稳步增长会促使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相比有一些上升的趋势。这是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反映:即随着一个经济体生产率、实际工资和实际收入的提高,其非贸易品价格和一般价格水平就会上升,推动实际汇率升值。   (二)升值预期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加上美元汇价的大幅度下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人们对人民币产生了一定的升值预期。一般而言,如果一国货币存在升值预期,国际流动资本将大量涌入该国,更加推动该国货币的升值,因此升值预期的存在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三)人民币利率的上升   利率作为使用资金的代价或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也会影响到汇率的水平。2007年央行在1年中6次加息,提高了人民币的收益率,使得使用我国货币资金的成本上升,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的供应相对减少;同时,利率较高也表示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上升,便会吸收外资内流,是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应相对增加。从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2008年上半年之前的利率上升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四)外汇储备的增长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双顺差”,使得国际收支长期处于不平衡,即收入大于支出的状态,积累形成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较多的国际储备表明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较强,因此,储备的增加加强了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外汇供大于求,便会形成外汇价格的下降,这也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快速上升的原因?

4. 汇率机制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宏观:外汇供求改革-外汇体制改革;中观:外汇市场改革;微观:汇率水平和波幅调整。1、宏观:外汇供求改革。理念:进一步放开外汇需求改革,打破外汇资源集中于国家的管理模式,增加持有外汇的收益;进一步推进企业经常项下意愿结售汇,企业开立外汇账户管理权交给银行,收入80%+支出50%,企业可提前购汇存入账户,初限50万美元;个人购汇限额大幅度上提到2万美元,并简化凭证要求;合格的银行可募集境内机构和个人人民币资金,并可转换为外汇后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合格的证券机构如基金等可募集境内机构和个人的自有外汇投资于境外股票等组合证券类产品;合格的保险公司可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和货币市场工具。2、微观:汇率水平和波幅调整。脱离美元,盯住篮子;中间汇率的确定由日平均价改为收盘价;进一步改为做市商报价的加权平均价汇率水平调整。汇率日波动幅度:银行间市场美元0.3%,非美元3%。银行对客户挂牌外汇价格:所有货币都可一日多价,美元价差管理,非美元银行自定。

5. 1957年至今,我国汇率制度的变迁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改革历程:
1、1949年-1979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高估配给汇率制
2、1979-1993年转轨经济时期的双重汇率制。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3、1994-2005年采用事实上顶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轨,事实上是实行了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其中近10年里,固定汇率为1美元=8.28人民币。
4、2005年7月22日改革后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中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1%,即1美元=8.11人民币。
5、2007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设定每日人民币中间汇率,并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兑美元日交易区间从此前的在中间价上下0.3%扩大到0.5%。
6、2008年9月雷曼危机出现后,中国又回到盯住美元汇率制,直到2010年6月恢复汇改。
7、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16日起,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和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2%。

1957年至今,我国汇率制度的变迁

6. 201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1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指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在不同的时代,为了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的过程。汇率也称汇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兑换另一国家或地区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调节杠杆。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或出售的商品都是按本国或本地货币来计算成本的,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淡出常态化干预的情况下,未来汇率改革的重点将是更灵活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而非单边升值或贬值。"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记者表示,具体来看,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逐步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和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等几个方面将是下一步汇改的方向。
实际上,决策层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已然加快。宋清辉告诉记者,央行致力于在两年之内实现利率市场化,支持人民币双边互换的国家也在增多。这显示中国正在沿着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等四个方向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然而,上述"权重"从未公布,成为中间价形成机制中最不透明的部分。"当前,中间价的走势实际上体现了央行汇率管理的意图,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因此,定价机制是中间价改革的重中之重。"宋清辉表示,应逐步提高中间价形成机制的透明度,并降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
对于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宋清辉指出,在美元强势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短期仍面临贬值压力。宋清辉表示"未来半年出现小幅贬值是大概率事件,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民币的双向波动将成为主要趋势。"

7. 简要谈一谈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的看法

为了适应经济较快发展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正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能否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投资及储备货币,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经济利益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要素的协调配合,其中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否合理完善,将一定程度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推进。虽然目前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并没有到位,存在许多问题,离真正市场化汇率制度的改革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不完全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加快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速度,如何妥善解决汇率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汇率环境,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分析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经验,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与该国的汇率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该国选择与本币国际化相适宜的市场化汇率制度,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本币国际化。反之,则不利于推进本币国际化。目前我国汇率制度并不合理完善,人民币汇率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汇率,对汇率的管理还比较严格,汇率不能完全自由浮动,不能有效成为反映国内外资源配置变动以及外汇市场供求变动的变量,容易出现汇率偏离经济基本面的失衡现象。很显然,这些缺陷是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只有对我国汇率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使汇率能够真实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维持购买力平价水平,人民币才容易在国际上被认可和接受。总之,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汇率制度乃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将决定着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及其被接受的程度。

简要谈一谈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的看法

8. 简述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

特点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即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第二条就是人民币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第三条就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兑美元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参考资料:《人民币汇率改革外汇政策实务手册》扩展资料: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从2002年末以来,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2003年,这种论调进一步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前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强迫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美元每天浮动范围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之内,对非美元则在1.5%的范围内浮动。然而,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并非受到上述国家的压力,而是出于对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高瞻远瞩,主动的调整。之所以选择目前这个时机来改革汇率机制,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等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提高,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冲,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上升。据最新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保持高速态势,物价涨幅等则持续下滑,为汇率机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而美元持续反弹,欧元和日元回软也为改变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创造了良机。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问题(一)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本的反思由于人民币改革后有一定的升值,面临的成本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可能减少外部需求和出口,并影响到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可能增加国外直接投资成本,不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三是可能造成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短期失业问题。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有如上的成本发生,即使有,其影响也十分有限,甚至模糊不清。1.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高盛银行胡祖六(2003)指出,人民币汇率出口弹性非常小,汇率调整不会给出口带来太大的变化。这与中国独特贸易结构有关。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55%。同时,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60%,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只赚取固定的工缴费,与汇率的变动基本没有关系。进口加工贸易的情况也相差不大。同时,中国的部分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的高,而且与竞争对手的成本相差很远,人民币升值2%反而会提高出口收入,而不是降低出口收入。2. 90年代中期以后,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动因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多的FDI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目的更倾向于瞄准中国的国内市场,而不像以往那些东南亚中小企业利用中国作为出口加工平台(UNCTAD, 2002)。汇率升值虽然提高了FDI新建投资的投资成本,但是,也提高了美元计价的外商企业在本地的销售收入。一方面它可能阻碍了一部分利用中国劳动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优势的FDI流入,但同时也可能鼓励一批试图进入中国市场的FDI的流入,因此,2%的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FDI有太大的影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