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师大心理学

2024-05-18 06:40

1. 关于北师大心理学


关于北师大心理学

2.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家?

1.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 
2.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 
3.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 
4.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5.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6.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 
7.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 
8.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 
9.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 
10.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 
11.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12.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3.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 
14.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5.肖孝嵘(1897~1963),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6.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17.唐钺(1891~1987),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18.孙国华(1902~195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19. 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20.陆志韦(1894~1970),在美国留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21.曹日昌(1911~1969),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22.陈大齐(1886~1983),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 
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 
23.陈鹤琴(1892~1982),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24.丁瓒(1910~1968),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 
25.高觉敷(1896~1993),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26.郭任远(1898~1970),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得到著名心理学教授托尔曼的赏识。

3. 第六感是否存在?

告诉你第六感是否存在

第六感是否存在?

4. 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吗?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出现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由无机物具有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发展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和思维。 

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容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从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本质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人的自我意识在大约1。1岁就产生了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有五种感觉之后,这一观点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长久以来,也有人相信人类存在着一种超过这五种感觉的“第六感”。

  本月6日,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人类也具有类似鲨鱼对电流的第六感。而200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脑心理学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大脑额前叶的某一部会对某些危险情境起到预警作用。

  人脑“第六感”可预知危险?

  动物的“第六感”是独特的认知窗口

  尽管科学界还没有给“视、听、嗅、味、触”这五大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命名,但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少。科学家曾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提议将其命名为“类嗅觉”或者“情觉”,而国外目前通常的称法为“费洛蒙感觉”。

  第六感研究领域最主要的讯息来源是动物界。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动物的“第六感”。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

  动物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从事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谢尔德表示,人类的第六感同样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技巧。

  人类“第六感官”在进化中消失

  在对动物界进行探索后,科学家指出动物界普遍存在着对外激素(信息素)的感觉。外激素是动物分泌的化学物质,用于影响同种动物的行为。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还存在着其他“第六感官”,这些也是通过对动物的比较研究得出的。

  鲨鱼在捕猎和水中游弋时能迅速地感知到电流信号。这种超强的能力曾被视为鲨鱼的第六感。日前,美国副落李达大学的马丁·科恩(Martin Cohn)及其实验室称发现了这一第六感官,并指出人类也具有此感官。该文发表在今年2月的《进化与发展》(Evolution&Development)杂志上。

  马丁·科恩指出,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同样,鲨鱼还能借助地球磁场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辨别方向。马丁·科恩认为这就是鲨鱼具有第六感的表现。

  为了对鲨鱼的第六感进行探究,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转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成为鲨鱼独特的“第六感”。

  人类的神经嵴细胞对人面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成员之一、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阿伯特(James Albert)表示人类也曾具有这样的电流感受能力。科学家认为所有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人类早期祖先在内都具有电流感受能力。但随着它们的进化,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如鲟鱼和七鳃鳗等还仍旧保留着这种“超能力”。

  人类大脑“第六感”可预警危险

  动物的第六感给科学家以参照,有学者进一步认定,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第六感”。

  2005年底时,美国有科学家撰文称,人类大脑可能具有“盲视”的功能。人类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种“第六感”。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去年的报告指出,大脑额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脑部的一块区域——又被称为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可能会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提醒人们逃脱困境。

  目前,人们已知道,前扣带脑皮质是大脑执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调节诸如寒冷、坚硬等感受,进行事实基础上的推理,以及产生爱、恐惧或者预感等情绪反应。现在,研究者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信息处理区域,根据信息在决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区分处理的先后顺序。看起来,它能够把有关动机和效果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带来认知的变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约书亚·布朗博士(Dr Joshua Brow)表示,当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前扣带皮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映中便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健康的年轻人响应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信号。参加者必须根据屏幕上所出现的箭头的方向很快地按键盘上的按键。但为了试验出被测试者处理未知事件时脑部运动状况,研究人员有时会插入另一个较大的蓝色箭头,使得参加者必须转换思维,而按另一按键。扫描参加者的脑部活动显示,最后只要仅仅显示与较大箭头相关的蓝色,就足以发动前扣带皮质的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脑部的这块区域提早了解到事物信息,尽管你未必能意识到它。

  人类潜意识不等同于第六感

  针对国外的这些研究成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脑能给人预警,是人类的潜意识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第六感。

  刘教授指出,我们所感知世界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却仅为冰山一角。很多的信息只能是处于非意识状态,存储在我们大脑的某个部位。当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莫名”地呈现,但之前我们也是完成了一个对此信息的存储过程,只是一直处于“潜在状态”。因此,大脑早于我们意识进行一些脑部运动,也是属于大脑认知活动的正常范围。

  刘教授还披露,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类超能力的研究并不多。  

  调查

  一半美国教授相信第六感存在

  国外有人把人类的第六感称为“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30年前,美国曾以心理学家(90%为大学教授)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超感觉力”的看法。当时认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调查人数的17%。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对全美主要大学2400名教授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超感觉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认为大概存在的有49.3%,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认的仅占10.9%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实际存在的。

  辨疑

  犁鼻器——第六感器官?嗅觉器官?

  犁鼻器,又被称作费洛蒙鼻嗅器(vomeronasal organ)。最先被发现有鼻嗅器的高等动物是蛇类。因为蛇的舌头尖端是分叉的,它常常伸出嘴外品尝空气的特别香气分子,一旦嗅闻到一些气味,它就会把缩回的舌尖放置在口内的鼻嗅器上,以便鼻嗅器感觉。

  人类的鼻嗅器最先是由美国的解剖学者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的,后经两位两位电子显微镜组织学家莫兰(David Moran)及杰夫克(Bruce Jafek)证明无误。美国学者利用研究昆虫触角电析法的测量法,将电极放置在人类鼻嗅器上,再将讯号放大,结果发现,和其它昆虫、老鼠一样,可以测量出不同化合物所引起的直流电压变化。结果显示,男性的鼻嗅器对女性皮肤分泌的醇类物质特别敏感,而女性的鼻嗅器对男性皮肤分泌的酮类物质特别敏感。

  那么从鼻嗅器测量出来的反应,跟嗅觉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叫它为第六感呢?因为鼻嗅器和鼻内的嗅觉上皮层位置不一样,而且后者有神经和大脑相联接,而前者尚未找到与大脑联接的神经。

5. 为什么家里人出事之前我有预感?人真的有第6感吗?

  你那种感觉可能不一定是第六感,可能是因为一些不寻常的事情而猜出来的。

  类大脑“第六感”可预警危险

  动物的第六感给科学家以参照,有学者进一步认定,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第六感”。

  2005年底时,美国有科学家撰文称,人类大脑可能具有“盲视”的功能。人类可以不
  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种“第六感”。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去年的报告指出,大脑额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脑部的一块区域——又被称为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可能会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提醒人们逃脱困境。

  目前,人们已知道,前扣带脑皮质是大脑执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调节诸如寒冷、坚硬等感受,进行事实基础上的推理,以及产生爱、恐惧或者预感等情绪反应。现在,研究者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信息处理区域,根据信息在决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区分处理的先后顺序。看起来,它能够把有关动机和效果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带来认知的变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约书亚·布朗博士(Dr Joshua Brow)表示,当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前扣带皮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映中便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健康的年轻人响应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信号。参加者必须根据屏幕上所出现的箭头的方向很快地按键盘上的按键。但为了试验出被测试者处理未知事件时脑部运动状况,研究人员有时会插入另一个较大的蓝色箭头,使得参加者必须转换思维,而按另一按键。扫描参加者的脑部活动显示,最后只要仅仅显示与较大箭头相关的蓝色,就足以发动前扣带皮质的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脑部的这块区域提早了解到事物信息,尽管你未必能意识到它。

  人类潜意识不等同于第六感

  针对国外的这些研究成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脑能给人预警,是人类的潜意识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第六感。

  刘教授指出,我们所感知世界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却仅为冰山一角。很多的信息只能是处于非意识状态,存储在我们大脑的某个部位。当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莫名”地呈现,但之前我们也是完成了一个对此信息的存储过程,只是一直处于“潜在状态”。因此,大脑早于我们意识进行一些脑部运动,也是属于大脑认知活动的正常范围。

  刘教授还披露,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类超能力的研究并不多。


  调查

  一半美国教授相信第六感存在

  国外有人把人类的第六感称为“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30年前,美国曾以心理学家(90%为大学教授)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超感觉力”的看法。当时认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调查人数的17%。然而,到了上世纪 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对全美主要大学2400名教授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超感觉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认为大概存在的有 49.3%,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认的仅占10.9%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实际存在的。

为什么家里人出事之前我有预感?人真的有第6感吗?

6. 科学家发现“第六感基因”,这到底是个什么基因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有五种感觉之后,这一观点一直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长久以来,也有人相信人类存在着一种超过这五种感觉的“第六感”. 本月6日,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人类也具有类似鲨鱼对电流的第六感. 而200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脑心理学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大脑额前叶的某一部会对某些危险情境起到预警作用. 人脑“第六感”可预知危险? 动物的“第六感”是独特的认知窗口 尽管科学界还没有给“视、听、嗅、味、触”这五大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命名,但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少.科学家曾根据这个感觉的特征——直接影响人们感情、情绪、提议将其命名为“类嗅觉”或者“情觉”,而国外目前通常的称法为“费洛蒙感觉”. 第六感研究领域最主要的讯息来源是动物界.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动物的“第六感”.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 动物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从事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谢尔德表示,人类的第六感同样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技巧. 人类“第六感官”在进化中消失 在对动物界进行探索后,科学家指出动物界普遍存在着对外激素(信息素)的感觉.外激素是动物分泌的化学物质,用于影响同种动物的行为.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还存在着其他“第六感官”,这些也是通过对动物的比较研究得出的. 鲨鱼在捕猎和水中游弋时能迅速地感知到电流信号.这种超强的能力曾被视为鲨鱼的第六感.日前,美国副落李达大学的马丁·科恩(Martin Cohn)及其实验室称发现了这一第六感官,并指出人类也具有此感官.该文发表在今年2月的《进化与发展》Evolution&Development)杂志上. 马丁·科恩指出,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同样,鲨鱼还能借助地球磁场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辨别方向.马丁·科恩认为这就是鲨鱼具有第六感的表现. 为了对鲨鱼的第六感进行探究,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转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成为鲨鱼独特的“第六感”. 人类的神经嵴细胞对人面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成员之一、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生物学家詹姆斯·阿伯特(James Albert)表示人类也曾具有这样的电流感受能力.科学家认为所有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人类早期祖先在内都具有电流感受能力.但随着它们的进化,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如鲟鱼和七鳃鳗等还仍旧保留着这种“超能力”. 人类大脑“第六感”可预警危险 动物的第六感给科学家以参照,有学者进一步认定,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第六感”. 2005年底时,美国有科学家撰文称,人类大脑可能具有“盲视”的功能.人类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种“第六感”.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去年的报告指出,大脑额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脑部的一块区域——又被称为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可能会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提醒人们逃脱困境. 目前,人们已知道,前扣带脑皮质是大脑执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调节诸如寒冷、坚硬等感受,进行事实基础上的推理,以及产生爱、恐惧或者预感等情绪反应.现在,研究者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信息处理区域,根据信息在决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区分处理的先后顺序.看起来,它能够把有关动机和效果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带来认知的变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约书亚·布朗博士(Dr Joshua Brow)表示,当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前扣带皮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映中便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健康的年轻人响应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信号.参加者必须根据屏幕上所出现的箭头的方向很快地按键盘上的按键.但为了试验出被测试者处理未知事件时脑部运动状况,研究人员有时会插入另一个较大的蓝色箭头,使得参加者必须转换思维,而按另一按键.扫描参加者的脑部活动显示,最后只要仅仅显示与较大箭头相关的蓝色,就足以发动前扣带皮质的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脑部的这块区域提早了解到事物信息,尽管你未必能意识到它. 人类潜意识不等同于第六感 针对国外的这些研究成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脑能给人预警,是人类的潜意识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第六感. 刘教授指出,我们所感知世界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却仅为冰山一角.很多的信息只能是处于非意识状态,存储在我们大脑的某个部位.当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莫名”地呈现,但之前我们也是完成了一个对此信息的存储过程,只是一直处于“潜在状态”.因此,大脑早于我们意识进行一些脑部运动,也是属于大脑认知活动的正常范围. 刘教授还披露,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类超能力的研究并不多. 本报记者李健亚 调查 一半美国教授相信第六感存在 国外有人把人类的第六感称为“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30年前,美国曾以心理学家(90%为大学教授)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超感觉力”的看法.当时认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调查人数的17%.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对全美主要大学2400名教授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超感觉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认为大概存在的有49.3%,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认的仅占10.9%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实际存在的. 辨疑 犁鼻器——第六感器官?嗅觉器官? 犁鼻器,又被称作费洛蒙鼻嗅器(vomeronasal organ).最先被发现有鼻嗅器的高等动物是蛇类.因为蛇的舌头尖端是分叉的,它常常伸出嘴外品尝空气的特别香气分子,一旦嗅闻到一些气味,它就会把缩回的舌尖放置在口内的鼻嗅器上,以便鼻嗅器感觉. 人类的鼻嗅器最先是由美国的解剖学者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的,后经两位两位电子显微镜组织学家莫兰(David Moran)及杰夫克(Bruce Jafek)证明无误.美国学者利用研究昆虫触角电析法的测量法,将电极放置在人类鼻嗅器上,再将讯号放大,结果发现,和其它昆虫、老鼠一样,可以测量出不同化合物所引起的直流电压变化.结果显示,男性的鼻嗅器对女性皮肤分泌的醇类物质特别敏感,而女性的鼻嗅器对男性皮肤分泌的酮类物质特别敏感. 那么从鼻嗅器测量出来的反应,跟嗅觉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叫它为第六感呢?因为鼻嗅器和鼻内的嗅觉上皮层位置不一样,而且后者有神经和大脑相联接,而前者尚未找到与大脑联接的神经.

7. 人类是否真的存在第六感?

告诉你第六感是否存在

人类是否真的存在第六感?

8. 真的有第6感吗

大脑“第六感”可预警危险 

动物的第六感给科学家以参照,有学者进一步认定,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第六感”。 

2005年底时,美国有科学家撰文称,人类大脑可能具有“盲视”的功能。人类可以不 
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种“第六感”。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去年的报告指出,大脑额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脑部的一块区域——又被称为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可能会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提醒人们逃脱困境。 

目前,人们已知道,前扣带脑皮质是大脑执行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调节诸如寒冷、坚硬等感受,进行事实基础上的推理,以及产生爱、恐惧或者预感等情绪反应。现在,研究者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信息处理区域,根据信息在决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区分处理的先后顺序。看起来,它能够把有关动机和效果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带来认知的变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约书亚·布朗博士(Dr Joshua Brow)表示,当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前扣带皮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映中便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健康的年轻人响应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信号。参加者必须根据屏幕上所出现的箭头的方向很快地按键盘上的按键。但为了试验出被测试者处理未知事件时脑部运动状况,研究人员有时会插入另一个较大的蓝色箭头,使得参加者必须转换思维,而按另一按键。扫描参加者的脑部活动显示,最后只要仅仅显示与较大箭头相关的蓝色,就足以发动前扣带皮质的活动。研究人员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脑部的这块区域提早了解到事物信息,尽管你未必能意识到它。 

人类潜意识不等同于第六感 

针对国外的这些研究成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脑能给人预警,是人类的潜意识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第六感。 

刘教授指出,我们所感知世界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但以意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却仅为冰山一角。很多的信息只能是处于非意识状态,存储在我们大脑的某个部位。当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会“莫名”地呈现,但之前我们也是完成了一个对此信息的存储过程,只是一直处于“潜在状态”。因此,大脑早于我们意识进行一些脑部运动,也是属于大脑认知活动的正常范围。 

刘教授还披露,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类超能力的研究并不多。 


调查 

一半美国教授相信第六感存在 

国外有人把人类的第六感称为“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30年前,美国曾以心理学家(90%为大学教授)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超感觉力”的看法。当时认为肯定有和可能有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调查人数的17%。然而,到了上世纪 70年代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对全美主要大学2400名教授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超感觉力”的人上升到了16.3%,认为大概存在的有 49.3%,大概不存在的占19.4%,而根本就不承认的仅占10.9%也就是说,美国大学教授中一半以上的人是相信第六感实际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