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2024-05-09 10:45

1.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你要多少字的?
1: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2: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3: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4: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2. 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导语: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其中包含着怎样的运行机制?通过何种路径得以有效实践?以“政府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替代了“社会精细化治理”,仅仅从行政规范化、评估标准化、流程技术化等管理主义的角度解读社会治理问题,忽视了社会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基层创新延伸治理的纵向空间: 
    基层是社会创新的前沿阵地,而社区作为民众基本生活和频繁互动的场所,更是成为探索新型治理方式的一线。针对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纵向深度不足,服务难以到位的问题,可以利用基层进行有限成本“试错”的途径,激发民间能人巧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在不断尝试、调整的过程中,逐步“缝合”当下社会治理的漏洞。
    第一,发挥社区委员会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在中国,社区处于国家权力的末梢,成为政府组织秩序与社会自发秩序的节点。在公共政策、公众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组织的利益等多重关系交错的空间中,社区行政精英们更加容易发掘当下社会治理的漏洞,并从治理实践和民间活动中找到相应填补方式,更容易实现社会创新。
    第二,重视社区群众组织横向沟通的协调作用。社区中具有共同爱好和诉求的人们由于生活空间的相近而容易结合到一起,形成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在心理慰藉、文化娱乐、生活帮扶等领域提供了政府无法提供的服务。通过组织间日常沟通与合作,组织与个人的接触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陌生人”隔阂,提升了社区公共活动开展的容易程度。
    第三,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以指标为主的价值体系和指令式的工作方法,改变集权式地将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务下移的倾向。对社区协助办理的行政事务进行梳理,避免给社区工作者带来沉重的行政工作负担。同时,推动政府与社区展开契约式合作,让渡出社区的自治空间。
     以信息化技术沟通治理的网络散点: 
    第一,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重塑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呈现在网络上的组织结构必然是经过繁琐环节的去除以及单元的优化整合。经过重塑后的业务流程,不仅能把每个人的工作潜能调动起来,还能加大事后监督的力度,强化管理责任,有效提高工作速度。
    第二,促进信息和流程的公开,增进信息共享。网络的推广应用提升了信息的扩展性,在更加透明和公开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不同治理主体的相对优势会突显出来,这为更好的服务与更持久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推进公共服务供给的高效化与智能化。在影响行政效率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技术因素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网络技术平台不仅使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而且促使各主体内部机构和服务进行整合与重组,驱使其运作方式由原来的技能型向智能化转变。
    全面提升绩效评估的标杆与撬动作用。
    第一,以绩效为导向实现管理成本精算化与结果优化的结合。改进目标管理方式完善绩效评估体系,逐步实施精细化管理,将考核目标进行细化和适度指标化,突出考核目标的战略性,同时加强过程管理,实现绩效考评动态化,有利推进政府效能提升。
    第二,以特色创新目标绩效考核为抓手,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绩效考核有助于推动政府部门间的良性竞争。各地各部门在创新创优导向激励下,通过理念引导、体制机制再造、技术革新、公民参与,在提高执政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破解民生问题等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
    第三,以回应性考评制度的建立,提升政府对公众诉求的回应能力。在绩效考评中,通过引入公民评价,把民众满意度作为检验管理和服务各组织部门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把社会外部评判压力转化为部门内部改进动力,促使行政工作者“重心下移”,关注切实的民生需求,有助于增强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
     触发机制: 
    政府理念的前瞻性。理念创新是社会创新的源头,政府创造性的行政理念成为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扳手”。重视“细节文化”的行政理念和治理思维将成为一系列技术化、标准化、细节化社会治理的启动装置。政府突破粗放的行政文化桎梏的各种努力,都是在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有助于带动社会树立重视细节,追求更好、更精致的治理理念。
    价值理念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诸如杭州市政府提出的“让我们生活的更好”理念,提供了可理解的、可共建的、精益求精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在同一个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我们”不断交流、不断沟通、不断提升努力,为着“更好的”、更为精致的生活图景而相互理解,共同建构。
    动力机制:精明行政的引导。精明行政要求创造性地处理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不同主体的关系,整合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积极主动地发现诉求,并通过内部流程再造等构建全新的行政服务体系,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强大提取、分析和传播能力,提供贴近行政客体需求的高品质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的新公共行政。⑤精明行政的“行政溢价”效应将会引导社会治理向方式灵巧化,工具科学化,评估标准化等技术层面转变。
    第一,治理手段灵巧化,通过吸收公共参与降低治理成本。
    现代社会治理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简易粗浅的手段,否则既达不到既定的治理效果,也会由于公众抵抗和反感而增加双方沟通的交易成本,导致总体公共治理难度加大。除了通过政府自身在行政流程、组织协调和执行力提升等方面的改进之外,还可以通过吸收社会参与,抵消政府支出,并提供接近地气的“金点子”等,以社会服务社会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无缝对接”。
    第二,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治理的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撑。
    一方面,信息网络平台提升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网络的普及大大延伸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触角,实现了居民需求与公共服务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则提升了社会管理的准确性。
    第三,立体的绩效评估体系为治理的精细化提供规范化的执行框架。
    社会公众参与的考评制度,不断督促被考评单位关注细节,寻根溯源,查找不足,改进工作。在多元化的考评主体的立体化监督之下,公共行政必须努力实现运行的规范性与有效性,这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良性竞争。
     关联机制: 
    专业知识的分散与互补。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化程度加深为更加精确到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条件。同时,知识储备的分散化趋势打破了由政府垄断社会治理所需的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局面,这就使得任何一个社会主体都很难仅凭借自身的知识全方位的应对社会问题。知识分散性促成了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通过互动这一中介变量,将零散的知识技术整合为细密的智慧网络,平衡了有限理性下主体知识的地位差异。
    社会精细化治理的最终目标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项服务的细微调整,更在于通过每个精致的管理活动提升社会整体治理水平。知识互补与整合的诉求将有助于推动行动主体多元、主体关系平等、制度结构规范、利益网络兼容的“共治”型社会治理结构。⑥在这种新型治理结构之下,多种治理资源和包括信任、合作在内的社会资本将得到有效积累,而政府通过与各领域精英与民间能人的交流,吸收更具专业性的个性化的意见,一方面及时调整完善社会管理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有效沟通减少治理当中的抵抗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理成本,提升社会管理的效率。

3. 如何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导语: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如何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 “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如何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4.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方法

      导语: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方法          第一,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安委会办公室的通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各地以此为工作目标,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和推广安全社区建设。广州、上海、沈阳等城市和地区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安全社区建设规划,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目标和措施。
          第二,广泛发动,扩大覆盖面。 
         安全社区建设较早的经济发达的省区和地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如上海市2011年共有69个街道、乡镇启动和建设安全社区,是前6年总和的1.2倍。区域性的全面启动和建设安全社区有了新进展,2011年山西、四川、宁夏、广州先后召开了全省、区、市的安全社区建设推进会,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安全社区建设。陕西、甘肃等省区也启动和建设安全社区,实现了向中西部地区的延伸。
          第三,加强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安全社区建设加强了社会管理,强调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共同管理;立足安全服务和安全项目促进,打造安全文化社会大安全格局;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建设,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和社区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了事故和人员伤害。
          第四,围绕中心、夯实基础,加强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 
         山西晋煤集团、中煤能源公司平朔煤矿、燕山石化、长庆油田、华北油田等企业,都突出优势和特色,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加强安全文化、安全促进项目和安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好转。
          第五,实施安全社区建设工程,建设中国特色安全社区。 
         协会推出了一批优秀安全促进项目,如:青岛市崂山区开展的全员伤害监测、全民安全素质工程等项目,华北油田华苑社区的富园祥市场消防安全促进项目,大连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的大棚职业病防治推进项目,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的驾驶员俱乐部项目等,都为社区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预防和减少了事故和人员伤害,实现了生产生活双赢。
          第六,加大安全社区的宣教和培训工作力度,建设骨干队伍。 
         为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社区创建发展的需要,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群众的知晓率,2011年协会结合“安全生产月”、安全文化“五进”等活动,共举办10余期培训班,培训近2000人,推动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七,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发挥地方支持中心作用,规范建设安全社区。 
         为加强组织协调,为社区做好咨询和服务,协会在2010年已建立4个地方支持中心的基础上,2011年又新建了沈阳和潞安两个支持中心,为辽宁和山西地区及煤矿行业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第八,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协会向国际安全社区合作促进中心推荐了19个安全社区,有13个成功获得国际安全社区命名。我们还协助亚洲安全社区网络中心在上海举办了亚洲安全社区网络会议第三次会员大会,参加了在瑞典法伦召开的第20届国际安全社区大会。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加强了彼此了解、合作和信息交流,为国内安全社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方法          一是变堵为疏、以柔克刚,改进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传统政府对社会单方面、强制性地作出命令、决定的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通过柔性的服务方式可能更容易实现刚性所不能实现的管理目标。苏州市工业园区金益新村有13000多外来人员给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小区夜宵摊扰民严重,地上油腻容易摔倒,因喝酒引发的打架斗殴时有发生。2009年4月9日,苏州公安局在此试点举办了该市第一场“警民恳谈”活动,通过“恳谈”,派出所多方联系协商,最终由镇政府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东振路小吃广场,于2010年7月份将52家小吃摊点引入小吃广场合法经营。变堵为疏的做法得到了金益新村居民的支持。之后,苏州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警民恳谈”的经验,至2011年,苏州全市举办了22334场“警民恳谈”活动,出动警力81540人次,为38万多群众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难事。
          二是适应现代行政民主化发展趋势,引导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平等互动。 
         当前,社会管理事务的繁多、复杂,仅靠行政机关自身是难以高效地完成行政任务的。资源分配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多的矛盾,因此要求政府有效借助私主体的力量。私人部门对政府的合作、配合,有助于行政主体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此,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红庄社区将辖区360余家企业近500名厂企内部保安组织起来,成立红庄社企义工巡防队。队员年参加巡防时间不少于一周,每天不少于8小时,确保每天6名以上社企义工队员在社区巡逻,有效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困境,保障了社区的长治久安,成功打造了“城中村”治安综合治理的“红庄”样本。同时,创新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协同,企业也承担着社会管理的社会责任。例如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全省率先探索“碳排放交易”试点,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减排协议,政府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政府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建立自愿减排与交易相结合的减排机制,改变了传统控制节能减排主要靠单一行政手段控制的弊端,既给企业减排提供激励机制,又实现了政府环境保护的社会管理职能。
          三是大胆创新基层民主管理,建立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机制。 
         2009年,江苏省太仓市出台《关于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机制的意见》,在全市率先开展“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自治能力、促进法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实践活动。城厢、双凤两个试点镇在梳理、限定基层自治组织和政府管理法定事项基础上,通过集中签订委托协议书,建立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互动合作关系。并且试点镇政府还积极运用行政指导、资助奖励、创建基层服务平台等创新机制,引导、推动群众自治组织发挥自治功能,协助政府加强基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十分明显,被我国理论界称为继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的行政改革“第二次革命”。
          四是释放社会活力,推进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的协同治理新模式。 
         苏州沧浪区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来协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社合作模式。该区将户外广告、养老服务、市容环卫整治等政府公共管理事项,通过公开招标、项目发包、项目申请、委托管理等方式,由政府购买服务,建立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契约化管理模式。苏州市吴中区工商局整合社会资源,借助行业平台,通过行业协会服务所有从业单位的“行业指导”模式,提升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水平及行政机关的服务水平。例如,该局分别对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和度假区塑料粒子加工行业成功实施了“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和消除出租厂房无证照隐蔽经营等方面的指导,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五是发挥社区组织在基层管理中的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作为该园区最早开发的区域,辖区内有小区35个,入住居民达62000余人,其中60%以上的是新苏州人,常驻境外人士7510余名。如何让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和睦相处、创建和谐家园是湖西社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2009年湖西社工委在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以“志愿、奉献”为核心的“触爱行动”,社工委将活动的开展与解决社区成员实际问题相结合,调动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共建单位、非政府组织等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营造“包容、参与、互助、共享”的社区氛围。同时,社工委还通过为社区居委会委派民情联系人的方式,全面及时了解掌握各社区的情况,从而为构建和谐社区创造条件。
          六是优化权益救济保障机制,引导当事人依法寻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救济。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便民、省费、快捷的优势和行政诉讼在处理行政争议的核心、权威作者用,加强行政复议制度建设,加大行政机关应诉工作力度。2005年至2010年,苏州全市两级政府及部门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129件,经审理撤销或确认违法15件,行政复议救济、监督的双重功能得到较好发挥。同时,为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几年来,苏州市注重规范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以及积极创新行政复议方式,各级行政复议机关逐步建立健全了行政复议简易程序、听证、实地调查核实、专家咨询、分析报告、案件流程管理、定期统计、调解、行政首长负责及考核等十项制度,通过采取书面审查、实地调查、行政调解、信访对接、召开联席会议等多种办案方式,有效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

5.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

(一)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摆上位置,纳入综治目标考核,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基层综治组织机构,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等各个牵头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将特殊人群管控和服务工作纳入治安防控工作体系,健全完善信息研判机制,认真落实管控制度,实行分层次、等级化管理,对重点群体中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掌控实时情况。
依托公安、信访、司法、教育、共青团等方面的资源,分别建立起邪教人员、有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肇祸肇事精神病人、吸毒人员、重点信访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留守子女、无业闲散青少年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库。要求基层干部结合日常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特殊人群开展经常性、全面性走访,及时掌握动向,由相关单位及时对人员变动情况进行更新,确保数据准确、及时、有效,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心中有数”,为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方便。
(三)推行人性化服务,确保服务到位。
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解决特殊人群在就业、就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推行人性化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确保各级各部门严格执行相关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并同时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法制、道德、形势、政策教育,针对具体情况,分别实施关爱行动。进一步加强乡镇服务平台和司法援助等平台建设,健全完善联动机制,积极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咨询和服务,做到服务与维权并重。
(四)创新多载体服务,帮扶特殊人群。
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新建立健全多载体的帮扶机制,加强乡镇“两所一庭”建设,建立精神病医院、特殊教育学院、美沙酮门诊、计生服务站等各类帮扶实体、帮教基地,畅通生活补贴和困难救济申领渠道,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生活等困难,并切实发挥好兴文县创新开展的“信访维稳基金”,为一些执行不到位、历史遗留问题等“于法无据、于情可谅”等积案进行化解,使其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温暖,增强报答社会、服务社会和依法履行权利义务的观念,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

6.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需要怎么做

1、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2、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我们必须在发挥好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在更大范围配置社会管理资源、更深层次整合社会管理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3、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要求,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7.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导语: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不断增进社会诚信,切实促进社会融合;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一、牢固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等“以人为本”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全党工作的中心。近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绥棱农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从而保证经济社会有序、健康发展成为新课题。
          二、锐意探索,创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 
         在基层农场,社会矛盾有两个特点:一是由经济利益关系引起的矛盾易多发;二是某些矛盾聚集性较强,一旦激化,容易形成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直接威胁农场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
          三、合法、平等、正义,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作为社会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直接关乎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交往是否融洽。实践证明,社会管理有助于理顺、平衡社会关系,有助于化解、消除矛盾冲突。但是违法的管理则必然导致社会关系扭曲、社会矛盾百出、公民权益受损。
          四、力求主动,坚持预防和处理相结合 
         通过加强基础工作、群众工作,及时发现矛盾冲突点和苗头性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坚持通过正常的行政和法律程序解决矛盾和纠纷,防止盲从情况发生,真正做到社会矛盾发现得了、处置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针对辖区案件特点,认真研判辖区治安状况,深入分析发案规律。
          五、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其作用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党委领导、行政主导,成立相关组织,明确责任;二要统筹协调,开展源头治理;三要科学管理、提高效能。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治理或管理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堵”的思路和“导”的思路。历史经验证明,“堵”的思路往往积蓄矛盾,不是好的办法;“导”的思路,因势利导,是一种高明的治理策略。
         二是合乎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系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立规则和制度。为此,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反之,如果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办法,自以为创新,往往要失败,这样想出来的办法非但不能“利民”反而常常“扰民”。
         三是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
         四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确实容易产生矛盾,出现不和谐因素。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不排斥这些矛盾,而要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规范社会行为、引导事务向好的方面发展。
         五是提高科学化社会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主要是指采用客观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当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比如互联网、博客是新事物,科学化的管理就必须适应这些新事物,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能“一刀切”。
         六是互动、沟通的原则。要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随时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只有及时与群众互动、沟通,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只有互动、沟通,广大群众的意见才能反映上来。所以,及时的互动、沟通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防止矛盾积蓄、积累和激化。
         七是实践的原则。社会管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民生密不可分。所以,真正的社会管理创新往往来自基层、一线以及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总结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从中发现典型。同时,社会管理只有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扎根,才能有生命力。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1.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个问题任其积累蔓延必将引发更大的矛盾,势必成为“发展的陷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阶层群体冲突逐年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社会价值观混乱,社会失范风险加大。这些问题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问题重视不够、解决不好,不但经济社会发展要严重受阻,而且过去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受到侵蚀。
          2.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的理念 
          2.1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2.2是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 我们必须在发挥好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在更大范围配置社会管理资源、更深层次整合社会管理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2.3是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要求,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2.4是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 社会矛盾的大多数都属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使用利益分析法解决问题,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既左盼右顾,又瞻前顾后,学会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管理。
          2.5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我们工作的最终取向,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要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依法回应社会诉求,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系 
          3.1是必须立足国情。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能够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足以证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国情,与他们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决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价值观念和制度,决不能东施效颦、胡乱模仿。
          3.2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的管理模式政府都始终发挥着社会治理舵手的职能。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党最大的优良传统就是群众工作,我们党拥有380万个党组织、7800多万党员,党组织覆盖全社会、延伸到最基层。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我们各级党组织发挥好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事实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把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渗透到一切社会管理活动中去,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就一定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3是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定要做到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3.4是必须强化社会协同。 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事业单位、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协同作用,形成与党委和政府互联、互补、互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把社会组织纳入到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组织体系,促使其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全面推进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努力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使社区管理服务达到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
          3.5是必须扩大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集中公众社会管理的智慧和力量,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防止和化解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协调性,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要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如何进行创新社会管理

8. 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

      导语:实践创新,有了好思想以后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改革、创新;方法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方法;规范、制度创新,在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的体制机制方面创新。
           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治理或管理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堵”的思路和“导”的思路。历史经验证明,“堵”的思路往往积蓄矛盾,不是好的办法;“导”的思路,因势利导,是一种高明的治理策略。
          二是合乎人民群众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系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立规则和制度。为此,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反之,如果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办法,自以为创新,往往要失败,这样想出来的办法非但不能“利民”反而常常“扰民”。
          三是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是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
          四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在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确实容易产生矛盾,出现不和谐因素。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不排斥这些矛盾,而要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规范社会行为、引导事务向好的方面发展。
          五是提高科学化社会管理水平。 
         科学化管理主要是指采用客观合理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当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比如互联网、博客是新事物,科学化的管理就必须适应这些新事物,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能“一刀切”。
          六是互动、沟通的原则。 
         要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随时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只有及时与群众互动、沟通,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只有互动、沟通,广大群众的意见才能反映上来。所以,及时的互动、沟通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防止矛盾积蓄、积累和激化。
          七是实践的原则。 
         社会管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民生密不可分。所以,真正的社会管理创新往往来自基层、一线以及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总结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从中发现典型。同时,社会管理只有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扎根,才能有生命力。
         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          一、牢固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等“以人为本”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全党工作的中心。近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绥棱农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从而保证经济社会有序、健康发展成为新课题。绥棱农场党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那就是管理社会必须以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放松,站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处理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性矛盾。
          二、锐意探索,创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 
         在基层农场,社会矛盾有两个特点:一是由经济利益关系引起的矛盾易多发;二是某些矛盾聚集性较强,一旦激化,容易形成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直接威胁农场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
          对于社会管理部门来说,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要有新的方法和途径: 
         一要认清矛盾的性质,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包括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这种非对抗性矛盾,化解的方法只能是非对抗性的,要注意把握“度”。
         二要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说服劝解工作。
         三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要坚持依法办事,体现公平与正义。切实树立“民利大于天”的民生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权。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充分体现开放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参与意识,实行过程开放、手段多样、与民合作、使民参与,从单一的行政型管理向综合参与型转变。
          三、合法、平等、正义,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作为社会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直接关乎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交往是否融洽。实践证明,社会管理有助于理顺、平衡社会关系,有助于化解、消除矛盾冲突。但是违法的管理则必然导致社会关系扭曲、社会矛盾百出、公民权益受损。所以,坚持合法、平等、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管理机关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管理机关做到服务为民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化解社会矛盾时,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顾此失彼,而要顾大局,识大体,通盘考虑,做到“一碗水”端平,使处理对象心服口服,使其他利益群体心平气和。
          四、力求主动,坚持预防和处理相结合 
         通过加强基础工作、群众工作,及时发现矛盾冲突点和苗头性问题,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坚持通过正常的行政和法律程序解决矛盾和纠纷,防止盲从情况发生,真正做到社会矛盾发现得了、处置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针对辖区案件特点,认真研判辖区治安状况,深入分析发案规律。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将警力部署在案件高发时段和部位。同时,积极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信息员网络,把情报信息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及时了解社情动态,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坚持刑事案件、治安情况日通报等制度,让所有民警知晓辖区治安形势的变化和特点,把握重点开展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措施预防刑事案件的发生,赢得职工群众的支持,让职工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管理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和服务中呈现的新发展、新变化。
          五、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其作用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党委领导、行政主导,成立相关组织,明确责任;二要统筹协调,开展源头治理;三要科学管理、提高效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抓住四个关键点: 
          一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要进一步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让广大党员更好地为群众代言、为群众排忧、为群众服务。
          二要健全情绪疏导机制。 
         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社会心态,既要及时回应人们的关切,又不要片面地迎合。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我们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始终给大家以信心、力量和希望。更加注重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更加注重平等性的对话协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让群众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
          三要健全矛盾化解机制。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社会管理部门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信访工作制度,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
          四要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要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做到各单位全覆盖。要从源头控制、情报信息、处置预案、舆情导控、保障建设和联动协作等方面入手,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