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区别

2024-05-05 15:32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区别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  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所以在论文中研究背景在研究意义前面。                    扩展资料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正文:
    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区别

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般而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是作为作为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顾名思义研究背景指的是该研究所涉及的国内条件,现行的规章制度等;研究意义则指的是该项研究存在的意义,对社会、人类等的促进或者其他的因素。                      扩展资料                         论文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一篇好的论文一定要包括研究背景的阐述,立论的.依据、论点的论述、研究意义的说明等诸多方面。
    论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所阐述的是论文及研究形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条件,统称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现状,同行研究的程度等。
    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当下有什么指导作用,需要阐述清楚。
    对将来的指导作用:
    研究意义的阐述可以大而化之,看看对未来的影响,这当然是预测,不过也很重要,理论一定要先行,指导引导实践。
    对过去形势的总结:
    研究意义也可以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从中发现问题,指导当下活动的进行。

3.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地下矿产资源采出后留下大量的采空区,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矿业开采秩序较为混乱,非法、无规划的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在一些国有矿山周边留下大量的不明采空区,致使矿山开采条件恶化,给矿山生产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采空区按矿产被开采的时间,可分为老采空区、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矿体被采出后,自顶板开始由下向上依次垮落、断裂、离层、弯曲变形并在地表一定范围内形成下沉盆地。采空区上覆岩层按其破坏程度不同,从下到上大致可划分为“三带”: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和弯曲带。采空区上方地表存在下沉和水平两种移动,倾斜变形、曲率变形与水平变形3种变形。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分开始期、活跃期、衰退期3个阶段[1]。老采空区的移动主要应考虑衰退期结束后的地表移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①是已采块段对地表影响尚未结束的部分;②是采动碎裂岩体及上覆岩层在覆岩重力作用下逐步压实变形过程,此变形受上覆岩层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地下水的软化、风化及外部荷载影响等,使煤岩体强度降低,导致结构失稳,引起地表产生连续或非连续变形,这一时间过程往往比较漫长,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如山体边坡发生蠕滑而变形,甚至产生采空区大面积塌陷等,而塌陷区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至枯竭、耕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道路变形破坏、房屋倒塌等,给矿区或穿越矿区的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留下很大隐患。
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历来占70%左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方略,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煤炭为主体的一次能源结构不会改变。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已由2005年的18.43×108t增长至2011年的37.27×108t,年均增幅达到12.45%,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1.13×108t增长到2011年的35.20×108t,年复合增长率为8.88%,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15年中国煤炭需求总量将达到40×108t[2]。煤炭采出后导致上覆岩层移动和变形,岩体强度也会降低,在建筑荷载或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甚至无建筑荷载或列车动荷载而由于其他地质原因作用下,有可能使老采空区重新“活化”,使冒落岩体再压密而导致地表产生新的移动和变形,甚至垮落,形成塌陷坑。采空区的存在对工程建设及地表建(构)筑物能产生潜在的安全威胁并具有以下特点:采空区特征难以弄清,其“活化”过程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并难以直接观察,采空区活化失稳破坏具有突发性,塌陷时间难以准确预计。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矿山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伤害和破坏。采空区突然塌陷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威胁,2011年7月28日,因连日强降雨,河北迁西县金信铁选厂红石崖嘴矿区职工宿舍发生地表塌陷,造成6人遇难。2007年8月29日凌晨3时许,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边不拉煤矿矿井采空区发生塌陷引发地震,附近村民在睡梦中被惊醒。2005年12月26日13时05分,位于河南省安阳县都里乡林州市三鑫工贸公司都里铁矿,突然发生大面积塌陷,形成一个长约100m、宽约50m、平均深度6m的大坑。经勘验,这一地表塌陷区地下空洞是1992 年铁矿采空后留下的,塌陷与铁矿现采掘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这起突发的地质灾害中,共有8人坠落、3人失踪。在晋城矿区,铁路从运营开始就受到了采空区的危害和影响,由于采空区本身还未稳定以及机车车辆动载的影响,线路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给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1999年4月1日清晨,成庄线路巡道工发现DK2+600、DK2+800 路段又突然下陷长约12m,线路两侧田地出现多处最宽约10cm的裂缝,轨道几何尺寸发生严重变形,偏差极大,由于发现及时,迸行了迅速处理,防止了列车脱轨、颠覆重大事故的发生(图1.1)。位于四川省甘洛县境内的成昆铁路K309—K312段线路两侧存在大量铅锌矿,形成多处采空区,危及铁路安全要求,当地政府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理措施后,确保成昆铁路的运营安全。随着矿产资源不断被开采,类似由于采空区的变形破坏给铁路安全运行带来隐患的报道还在增多。

图1.1 铁路附近采空区塌陷

铁路沿线采空区在火车动荷载的作用下更易引起地表变形和采空区塌陷,影响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是铁路运营必须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首先威胁着铁路运输的安全,由于采空区本身未稳定以及机车车辆动载的影响,采空区沉陷不断发生,线路处于不稳定状态,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其次影响铁路运输效率,采空区的沉陷造成线路的不稳定,使行车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速度要求行驶,运输生产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再者增加铁路线路的维护保养难度和工作量,采空区地段线路极不稳定,且沉陷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能确定,因而线路的几何状态变化也变得复杂,很难控制和掌握,需要经常性地监测和维护。因此采空区顶板的稳定性问题作为铁路建设的不良地质问题已越来越突出。铁路线路是延伸性的建筑物,如果某一区段出了故障,全线通车将受到影响,如果不对地下采空区迸行稳定性评估及加固处理,就可能引起地表沉陷并降低路基的稳定性,给行车带来不安全因素。在地表的拉伸区,线路也发生拉伸变形;在地表的压缩区,线路亦发生压缩变形,将在钢轨内部产生拉应力或压应力,当钢轨内部的应力大于许用应力时,将在列车运行动荷载作用下,导致钢轨线路失稳造成列车脱轨事故[3,4]。
采空区是一种特殊的岩土工程对象,实际上是矿山开采沉陷学的延伸、拓广与发展,是开采沉陷学与岩土力学、土木工程、矿山地质、采矿工程、地下工程控制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对老采空区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迸而更合理的对采空区稳定性做出评价,不仅是对采空区迸行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制定治理措施的依据,而且对保证铁路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安全营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及意义

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区别是什么?

1、定义不同:
研究目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即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意义与理由。
研究目标是指具体的要达到的目的,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
研究内容则是与研究目标对应的具体可操作的一个个研究点,是指实现目标所要进行的具体研究内容。

2、目的不同
研究目标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研究内容是通过做许多事情达到研究目标。一个是目的,一个是研究的主要事项。研究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个结论。
3、具体内容不同:
研究目的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研究目标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研究内容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5. 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有什么不同

1、涉及内容不同。
研究背景涉及的内容与研究意义涉及的内容毫无相干。研究背景是陈列出这项研究的由来,以及研究目前的条件限制。而研究意义是陈列出这项研究存在的各种价值。
2、顺序不同。
在写论文时往往先要交代论文的研究背景,把现有的条件交代清楚之后,在进行下一步。与研究背景相比,研究意义往往陈列在论文的后边。只有这样行文,才能让论文通俗易懂。

扩展资料: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尾数"0”多的5位以上数字,可以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等作单位(百、千、兆等词头除外)。例如:1 800 000可写成180万;142 500可写成14.25万,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5000字不能写成5千字。
(2)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数值有效位数末尾的"0”也不能省略,应全部写出。例如:1.500、1.750、2.000不能写作1.5、1.75、2。
(3)数值的修约按照GB 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进行,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1位小数,12.149修约为12.1;12.169修约为12.2;12.150修约为12.2,12.250修约为12.2。
(4)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每个数值后单位不能省略。例如:5 cm×8 cm×10 cm,不能写成5×8×10 cm或5×8×10 cm3。
(5)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以仅在最末1个数字后写出单位符号。例如:60、80、100 mol/L,不必写作60 mol/L、80 mol/L、100 mol/L。
(6)分数在1行中排列时,分号用斜线。
(7)正文内并列的阿拉伯数字间用逗号还是顿号不做统一要求,各编辑部在同种情况下选用一种符号,做到全刊统一即可。
(8)表示数字的增加或减少,用词要准确。
①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例如:增加到原来的2倍(原来是1,现在是2);增加(或增加了)2倍(原来是1,现在是3);增加80%(原来是1,现在是1.8);超额80%(定额是100,实际是180)。
②减少:不能用倍数的提法,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例如:降低到原有的80%(原来是100,现在是80);降低(或降低了)80%(原来是100,现在是20);减少到原有1/5(原来是1,现在是0.2);减少(或减少了)1/5(原来是1,现在是0.8)等。
(9)用数字作分层或分组标志时,要注意避免含混不清或数值不连续。例如:共60例患者,10岁者11例,>20岁者9例,应询问作者整10岁者属于哪一组;>10岁与>20岁有重叠,前者包含了后者,应予以明确区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背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意义

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有什么不同

6.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范围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都为污染物的处理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允许排放。然而,目前地表水体中的许多污染物,特别是一些高浓度、有毒、致癌、致畸的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很难被彻底净化,或者由于处理废水量大、处理时间长,加上环保技术相对落后,造成大多数废水处理设备体积庞大,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下,处理工艺复杂,处理费用很高,致使许多工业部门的大部分污水根本没有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被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已污染的地表水体很有可能进一步入渗污染地下水。值得重视的是,河流渗滤系统对入渗的地表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而且这种自然净化过程成本低廉,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已污染的河水在入渗地下水过程中被河流渗滤系统净化的机理和净化效果,从而更好地利用河流渗滤系统的净化作用,避免河水中污染物进一步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潜在的危害。
针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水质状况等实际情况,开展河流渗滤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及应用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热点问题。如德国很早就开始研究河流渗滤系统的净化作用,尤其是在1986年莱茵河发生污染事故之后,德国环境保护局等政府机构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对河流渗滤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取得丰硕成果并部分运用于实践,目前,整个德国饮用水的供给总量中约16%是通过河流渗滤系统净化作用获得的。近年来,美国环保署也不断加大对河流渗滤系统研究的资助力度,仅2001年就资助了至少四个项目,总经费超过200万美元,例如在河流渗滤过程中,颗粒物及病原体的去除作用研究获得了536 000多美元的资助;同时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已在俄亥俄州、内布拉斯加州、肯塔基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等地的城市供水处理过程中开始运用河流渗滤作用,并且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受德国等国家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的吸引,匈牙利、韩国、瑞士等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河流渗滤系统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于研究目的所限,而且发达国家水环境状况好转,严重污染河流比较少,因此,目前国外涉及污染河水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净化作用的研究较少,开展河流渗滤过程中污染物环境行为强化措施的研究尚不多见。
与德国、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将河流渗滤系统应用于水处理的时间可能更早,但开展河流渗滤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及净化作用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只是近年来,有宿青山等(1991,1993)、翁焕新(1995)、翁焕新等(1997)、俞艳荣等(1998)、马唐宽等(1998)、薛禹群等(1998)、谢水波等(2000)以及吴耀国等(1999、2000、2002a,b)、李金荣等(2004)利用野外监测手段和室内模拟试验开展了一些污染河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河流渗滤系统对污染河水具有净化功效,但对河流渗滤系统中特定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未见报道,而关于其强化措施研究方面的文献也比较少。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应用表明,河流渗滤系统可以显著地去除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氮素、颗粒物、病原体、微生物等。河流渗滤系统可以作为饮用水的预处理步骤,人类也很早就开始应用这一廉价的、有效的自然水处理技术,然而针对特定的污染组分在这个渗滤过程的环境行为是怎样的,其去除机理和去除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为野外强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理根据。
傍河取水是开采地下水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在实践中应用河流渗滤系统自然净化作用的一种普遍方式。傍河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是河流的侧向入渗补给,因此,地表河流的水量与水质的好坏,对傍河地下水源地的开采量和水质影响均比较大。以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和湖泊水体中的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对上覆地表水体的影响,却很少研究河流沉积层-地表水界面作用对地下水体的环境影响。而河流水动力条件比湖泊和海洋更加复杂,加上目前河流水体污染的严重性,特别是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机污染的严重态势,污染物在沉积物-地表水界面发生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环境行为,而地表水在这些作用的影响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研究河流渗滤系统中的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的内容,而且研究污染物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还可以为减少污染河流对地下水环境的负效应影响提供治理措施,因此,河流渗滤系统中沉积物-地表水界面作用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美国地下水中的化合物约有200多种,其中有机污染物约占175种(Chih-Ming et al.,1997)。以色列某深部含水层中苯和甲苯浓度分别为700×10-9mg/L和400×10-9mg/L(Zoller,1993)。石油污染是我国石油化工地区土壤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类型,目前包括河北平原、南阳油田、山东淄博大武水源地、京津唐等地区都出现了地下水石油污染(郭永海等,1996;郭华明等,1999;徐绍辉等,1999)。其中苯系物(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 and xylene,BTEX)不仅是燃油的成分,还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化工原料,微溶于水,易挥发,毒性大,难降解,在地下水中容易迁移,因此,这类挥发性污染物的发生、分布及其在环境中的归属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Bianchi et al.,1998;Busoon et al.,2003;Douglas et al.,2002;Lee et al.,2002;豆俊峰等,2006;李玉瑛等,2007;李志萍等,2007;沈学优等,2005)。鉴于我国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的普遍性、危害性及复杂性,以及目前本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本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索上述基础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且可为地表及地下水环境有机污染治理、水资源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7.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越来越对区域发展、社会进步构成威胁,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3亿元,占经济总损失量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亿元。从环境指标可以看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达标形势严峻。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环境V类标准;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6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酸雨控制区内酸雨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50%。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的战略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基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类栖息的基地和衣食的基本来源,在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土资源的多寡和优劣仍然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更是一个先决性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最引人瞩注目的是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2005年7月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92×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水土流失严重县有646个,其中82.04%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104hm2,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104hm2;荒漠化土地面积262×104km2,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0.24×104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全国盐渍化土地25×104km2,且有增大的趋势。据专家估计,每年仅土地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25亿元,土地沙化损失540亿元;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经济损失达1165亿元。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功能退化;90%以上的天然草地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104km2;一些地区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人均水资源量已经接近1700m3/人的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资源流失严重,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1200亿元的经济损失。时已至今,当大多数土地生态环境遭受到来自人类自身日益严重的威胁和破坏时,人类才开始思考这一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问题。虽然人类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非持续性问题。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与破坏,某些破坏已达到或超过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受力,有些甚至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而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破坏又反作用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乃至一个国家人民的健康生活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生态安全的目标是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对生态安全的评价与分析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最终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河南省地处中原,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河南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加重及湿地消失等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在:①耕地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耕地却存在土壤养分失调、土壤污染严重、退化日益加剧;②水土环境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质污染,水土流失面积居高不下,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削弱;③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耕地减少和破坏,诱发矿山灾害,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等。
因此,选择河南省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采取措施,以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土地生态的健康与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这对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8.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有什么区别.

1、涉及内容不同。
研究背景涉及的内容与研究意义涉及的内容毫无相干。研究背景是陈列出这项研究的由来,以及研究目前的条件限制。而研究意义是陈列出这项研究存在的各种价值。
2、顺序不同。
在写论文时往往先要交代论文的研究背景,把现有的条件交代清楚之后,在进行下一步。与研究背景相比,研究意义往往陈列在论文的后边。只有这样行文,才能让论文通俗易懂。

扩展资料: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尾数"0”多的5位以上数字,可以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等作单位(百、千、兆等词头除外)。例如:1 800 000可写成180万;142 500可写成14.25万,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5000字不能写成5千字。
(2)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数值有效位数末尾的"0”也不能省略,应全部写出。例如:1.500、1.750、2.000不能写作1.5、1.75、2。
(3)数值的修约按照GB 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进行,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1位小数,12.149修约为12.1;12.169修约为12.2;12.150修约为12.2,12.250修约为12.2。
(4)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每个数值后单位不能省略。例如:5 cm×8 cm×10 cm,不能写成5×8×10 cm或5×8×10 cm3。
(5)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以仅在最末1个数字后写出单位符号。例如:60、80、100 mol/L,不必写作60 mol/L、80 mol/L、100 mol/L。
(6)分数在1行中排列时,分号用斜线。
(7)正文内并列的阿拉伯数字间用逗号还是顿号不做统一要求,各编辑部在同种情况下选用一种符号,做到全刊统一即可。
(8)表示数字的增加或减少,用词要准确。
①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例如:增加到原来的2倍(原来是1,现在是2);增加(或增加了)2倍(原来是1,现在是3);增加80%(原来是1,现在是1.8);超额80%(定额是100,实际是180)。
②减少:不能用倍数的提法,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例如:降低到原有的80%(原来是100,现在是80);降低(或降低了)80%(原来是100,现在是20);减少到原有1/5(原来是1,现在是0.2);减少(或减少了)1/5(原来是1,现在是0.8)等。
(9)用数字作分层或分组标志时,要注意避免含混不清或数值不连续。例如:共60例患者,10岁者11例,>20岁者9例,应询问作者整10岁者属于哪一组;>10岁与>20岁有重叠,前者包含了后者,应予以明确区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背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