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领域

2024-05-13 20:02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领域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所现设有八个研究室和一个国家重点野外观测实验台站,主要面向中国防震减灾、国防建设和地学科技前沿,开展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灾害预测预防与工程应用、地震观测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方向有:地震震源物理与地震预测研究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与地震震源特性、地震孕育过程中地球介质性质演化规律,探索地震预测预报新方法,为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提供科技支撑。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研究利用人工震源与天然地震震源,研究地壳构造与地球深部结构、板块俯冲与碰撞机制,进行大陆动力学及地球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地震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防御技术研究:研究地震时空强分布规律、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与地震波传播规律、地震地面运动的特性与预测方法;研发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和工程结构与城市风险评估方法,研发灾害防御新技术。地球磁场研究管理全国地磁台网和流动地磁观测系统,定期编制全国地磁图,开展地球磁场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震磁效应与地震预报方法,同时与航天、军事部门合作研发基于地球磁场的高新技术。地震监测技术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发开展地震与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研制月震探测、地磁观测、深井观测等地球物理尖端观测设备,构建网络科技环境和大型地球物理科学计算平台。主动探测技术与地球物理实验研究探索“主动探测新技术”在深部结构探测和地球介质性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开展地球介质物理状态及其演化的实验方法研究和大型计算机模拟研究,探索地震物理预报方法。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领域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主体

研究所以观测地球物理、实验地球物理、理论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为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磁学和工程地震学”四个优势学科和“观测、实验”两个基地的建设。根据确定的学科领域和方向任务,研究所围绕重点学科发展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将原有的14个研究室优化整合为8个研究室:数字地震学与震源物理研究室工程地震学与城市减灾研究室实验地球物理研究室实时地震学与地震预测研究室地磁学与震磁电关系研究室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研究室全球地震活动与核查技术研究室地球内部物理学与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室北京基准地震台更名为国家地球观象台管理部门:研究所的行政管理机构从原有的10个处(办)精简为3部3 办:人才资源部计划财务部科技发展部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科研辅助部门及学术机构:整合了图书资料馆,科技期刊编辑室和中国地震学会办公室;成立了财务室;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地球物理研究所,并在工程地震与城市减灾研究室设立相成的研究课题组。亚洲地震委员会;IASPEI强地面运动、地震灾害与地震危险性委员会;IASPEI中国委员会和IUGG中国委员会等国际学术组织的秘书处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相关部门设立办事机构。后勤保障和科技开发部门: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重组了后勤服务中心。负责研究所办公楼和住宅楼的物业管理;承担公务和大震应急用车、复印、职工食堂、医疗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与社区和街道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组建了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院,依托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技术力量,进行地震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换。重新整合了北京天祥地球物理公司和三里河工厂。4月4日~14日地球物理所所长王椿镛等一行三人赴法国参加欧洲地球物理学会、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2003年联合大会。6月29日~7月12日地球物理所陈运泰院士等四人赴日本参加第23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大会。12月7日~14日地球物理所所长王椿铺赴美国参加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秋季会议。12月30日~2004年1月12日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李小军等一行三人赴巴基斯坦执行中国科技部与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地震科技合作项目。

3.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二十多年来,研究所的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21项;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在地震预测的理论与实践和测震仪器的研制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研究所与世界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保持着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地震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自2002年进入科技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以来,通过结构调整、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 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和措施,充分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04年取得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9篇,EI论文12篇,获中国地震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竞争能力与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承担课题

研究所科研人员承担着近百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公益性研究专项、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地震局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等,同时面向国内外广泛领域,开展地球物理与防震减灾技术咨询与服务工作。研究所主持编制的我国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为一般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地震动参数,为居民住宅的地震安全提供保障。研究所还为核电站、大坝、高层建筑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震安全咨询与评价服务。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数十项开拓性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150多项,出版多部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学术专著。

5.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预测

2015年4月25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刚刚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尼泊尔8.1级地震地震动强度预测图。根据对这次地震预测的震动图分布特征,预计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X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20万平方公里。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综合考虑震区局部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波的衰减特性以及土层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效应估计了本次地震的震动图。根据对这次地震预测的震动图分布特征。西藏日喀则吉隆镇的震动烈度可能达到VIII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预测

6.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研究所纳入科技部非营利性公益性科研院所系列,是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具有研究员或相当职称的高级专家37人,他们领导的课题组分布在八个研究室和一个国家重点野外实验台站,涵盖了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磁学和工程地震学四个主要学科。

7.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科研方向

主要科研方向:以深、浅人工地震探测方法为主,重力、电、磁等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为辅,依托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综合探测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大陆强震的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深、浅活动构造、介质物性和状态及与强震孕育发生、地震灾害、火山活动的关系,为防震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科研方向

8.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研究内容

研究所以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和预测实践中提出的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依托新构造与地震构造、数字地震学、地震及灾害预测、GPS及空间技术以及地震观测技术等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推进、发展地震数值预测的理论与方法,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学科基础、研究领域和专家群体,努力产出创新理论成果和突破性应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