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

2024-05-10 11:33

1.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

宏观经济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证券只是宏观经济影响的一方面。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宏观经济的好坏或变动,不一定立即使证券市场立即随之变化。同时证券市场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譬如说人们的信心等。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证券市场是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从广义上讲,证券市场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对象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证券市场定义为: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

2. 假设股市急剧上涨。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短期中产量和物价会发生什么变动

假设股市急剧上涨,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给模型,说明短期中产品和数量的价格,我觉得只要他能够急剧上涨,这对于我们的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是有很大的销售额度的。 以每天的收盘价与前一天的收盘价相比较,来决定股票价格是涨还是跌。一般在交易台上方的公告牌上用"+""-"号表示。 拓展资料: 市场特点 1 有一定的市场流动性,但主要取决于当日交易量(交易量取决于投资人心理预期)。 2股票市场只在纽约时间早上的9:30到下午4:00(中国市场为下午三点)开放,收市后的场外交易有限。 3成本和佣金并不是太高适合一般投资人。 4 卖空股票受到政策(需要开办融资融券业务)和资本(约50万)的限制,很多交易者都为此感到沮丧。 5 完成交易的步骤较多,增加了执行误差和错误。 市场功能 通过股票的发行,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发行股票的企业,促进了资本的集中,提高了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股票的流通,使小额的资金汇集了起来,又加快了资本的集中与积累。 所以股市一方面为股票的流通转让提供了基本的场所,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人们购买股票的欲望,为一级股票市场的发行提供保证。同时由于股市的交易价格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出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股市也能为一级市场股票的发行提供价格及数量等方面的参考依据。股票市场的职能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性质。 股市周期 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通俗地说,股票上涨下跌的一个循环,即熊市与牛市不断更替的现象。详细描绘股市周期及形成原因的教材是《聪明的投机客》。 一个股市周期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牛市阶段──高位盘整市阶段──熊市阶段──低位牛皮市阶段。 股市周期性运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股市周期性运动是指股市长期基本大势的趋势更替,不是指短期内股价指数的涨跌变化。股市每日有涨有跌,构成了股市周期性运动的基础,但不能代表股市周期。 2.股市周期性运动是指股市整体趋于一致的运动,而不是指个别股票、个别板块的逆势运动。 3.股市周期性运动是指基本大势的反转或逆转,而不是指股价指数短期的或局部的反弹或回调。 4.股市周期性运动是指股市在运动中性质的变化,即由牛市转为熊市或由熊市转为牛市,而不是指股价指数单纯的数量变化。牛市和熊市的性质是不同的,但牛市中也可能出现股价指数下跌的现象,而熊市中也可能存在股价指数上涨的局面,关键要看这种数量的变化能否积累到使基本大势发生质的转变。

3. 、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总需求减少如何导致经济衰退。

、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总需求减少如何导致经济衰退。您好亲,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滞胀,如果某一冲击(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而总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总产量的下降,这就是滞胀现象。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经济萧条,如果社会总需求不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而总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和总产量的同时下降,这就是经济萧条现象。希望可以帮助你哦【摘要】
、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总需求减少如何导致经济衰退。【提问】
好的【提问】
、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总需求减少如何导致经济衰退。您好亲,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滞胀,如果某一冲击(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而总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总产量的下降,这就是滞胀现象。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经济萧条,如果社会总需求不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而总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和总产量的同时下降,这就是经济萧条现象。希望可以帮助你哦【回答】

、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总需求减少如何导致经济衰退。

4. 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

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从需求形成角度测算,就是在生产指标基础上,按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作出调整,以得到社会总购买力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总需求=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储蓄+本期银行信贷收入+本期财政赤字+本期出口
从需求使用角度测算,就是把社会总购买力可能使用去向的各个项目加总在一起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总需求=本期投资需求总量+本期消费需求总量+本期国外需求总量



扩展资料:
朝向均衡的移动通常经由存货的改变,而存货改变引发生产及收入的改变。若现行产量超于均衡,存货累积,鼓励商人减产,逼使经济回到均衡。
类似地,如果产出水平低于均衡,存货减少以应付需求,鼓励企业增产,因此收入移向均衡收入。这个推向均衡的过程在当均衡是稳定时发生,即换言之,当AD曲线比AD=Y曲线平坦时。
在此模式中,均衡产量水平决定均衡就业水平。模式本身并没有提出原因解释为何处于均衡的就业水平应该与充分就业挂勾。尽管其他层面的考虑将意味着此关系。

5. 结合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对导致中国过去40年经济增长原因的各个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开通VIP
@经济学动态
㊃国外经济理论评论㊃



您好亲,研究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发展的轨迹和存在的局限性㊂作者发现,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和指导政策实践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总供给模型局限于解释短期经济波动,不能解释现实经济中由于总供给条件改善(或者恶化)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或者衰退),从而形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2)总供给(A S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被界定为外生冲击性质的,忽略了要素管理㊁市场成长和市场环境改善以及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作用;(3)总需求-总供给理论体系中没有与总需求管理相对应的总供给管理,供给经济学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㊂作者从总供给理论的发展轨迹和理论赖以成立的研究对象㊁研究假设㊁方法论㊁以及意识形态立场等方面探讨这些偏颇的原因,并从理论逻辑和政策实践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思路【摘要】
结合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对导致中国过去40年经济增长原因的各个原因进行逐一分析【提问】
开通VIP
@经济学动态
㊃国外经济理论评论㊃



您好亲,研究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发展的轨迹和存在的局限性㊂作者发现,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和指导政策实践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总供给模型局限于解释短期经济波动,不能解释现实经济中由于总供给条件改善(或者恶化)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或者衰退),从而形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2)总供给(A S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被界定为外生冲击性质的,忽略了要素管理㊁市场成长和市场环境改善以及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作用;(3)总需求-总供给理论体系中没有与总需求管理相对应的总供给管理,供给经济学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㊂作者从总供给理论的发展轨迹和理论赖以成立的研究对象㊁研究假设㊁方法论㊁以及意识形态立场等方面探讨这些偏颇的原因,并从理论逻辑和政策实践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思路【回答】
您好亲,这里简单说一下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与经济增长:观察与思考∗
研究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发展的轨迹和存在的局限性㊂作者发现,宏观经济学总供给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和指导政策实践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总供给模型局限于解释短期经济波动,不能解释现实经济中由于总供给条件改善(或者恶化)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或者衰退),从而形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2)总供给(A S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被界定为外生冲击性质的,忽略了要素管理㊁市场成长和市场环境改善以及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作用;(3)总需求-总供给理论体系中没有与总需求管理相对应的总供给管理,供给经济学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㊂作者从总供给理论的发展轨迹和理论赖以成立的研究对象㊁研究假设㊁方法论㊁以及意识形态立场等方面探讨这些偏颇的原因,并从理论逻辑和政策实践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思路。【回答】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分析,没有说得很详细,还请您谅解!【回答】

结合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对导致中国过去40年经济增长原因的各个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6. (1)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2016年前后的经济形势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出于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攻击平衡的状态。
按IS-LM模型,可以通过在增加财政支出,向右移动IS曲线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量,向右移动LM曲线,来消除挤出效应,使增加的财政支出,在保持利率稳定不升的情况下,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增加国民收入,促进充分就业的效应。
按AD-AS模型,目前经济形势可认为是处于AS曲线水平区段,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增加货币量的办法,来向右移动总需求曲线,以达到物价保持稳定的同时,增加国民收入的目标。

扩展资料: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7. 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解释消费者悲观情绪引起

(一)总需求

1.总需求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的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而利率下降则会导致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

(2)货币供给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则会导致总需求减少。

(3)政府购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会促使总需求增加;反之,则会使总需求减少。

(4)税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减少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从而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则会使总需求减少。

(5)预期。包括企业对利润的预期、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利润预期是增长的,则会扩大投资。如果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是增长的,也会增加消费。这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如果企业和居民对未来利润和收入的预期是悲观的,则会使总需求减少。

(6)价格总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上升,而价格总水平上升,则会导致总需求下降。

2.总需求曲线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就形成了总需求曲线AD,【摘要】
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解释消费者悲观情绪引起【提问】
(一)总需求

1.总需求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的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而利率下降则会导致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数量的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

(2)货币供给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则会导致总需求减少。

(3)政府购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会促使总需求增加;反之,则会使总需求减少。

(4)税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减少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从而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则会使总需求减少。

(5)预期。包括企业对利润的预期、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利润预期是增长的,则会扩大投资。如果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是增长的,也会增加消费。这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如果企业和居民对未来利润和收入的预期是悲观的,则会使总需求减少。

(6)价格总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上升,而价格总水平上升,则会导致总需求下降。

2.总需求曲线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就形成了总需求曲线AD,【回答】

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解释消费者悲观情绪引起

8. 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1.设消费函数为C=a+bY
  代入上述数据得:a=50 b=1/3
  则消费函数为C=50+1/3Y
  当投资为70亿元时,由Y=C+I,则:
  Y=70+50+1/3Y
  解得均衡收入为:Y=180亿元.
  同理由Y=C+I,有
  540=50+1/3*540+I
  解得此时的投资为I=310亿元
  应增加的投资额为310-70=240亿元
  2.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
  Y=C+I+G
  C=100+0.9(1-t)Y
  I=300
  G=160
  t=0.2
  解得均衡收入为:Y=2000亿元.
  投资乘数KI=1/[1-b(1-t)]=25/7
  政府支出乘数KG=1/[1-b(1-t)]=25/7
  转移支付乘数KT=b/[1-b(1-t)]=45/14
  当G增加到300亿元时
  Y=C+I+G
  C=100+0.9(1-t)Y
  I=300
  G=300
  t=0.2
  解得均衡收入为:Y=2500亿元.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