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的历史沿革

2024-05-05 01:17

1. 郴州的历史沿革

楚置临武邑、鄙邑。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耒县。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等11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中(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三国吴建兴元年(公元252年),改汉宁为阳安县。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6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阳安县更名晋宁。建兴三年(公元315年),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升平二年(公元359年),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南平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卢阳县更名义昌。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晋兴县更名资兴。如意、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9县。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八月,南平县改名蓝山。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郴州移治于平阳县。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郴州还治于郴县。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祐三年(950),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设郴州军。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高亭县改名永兴。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桂阳监升为桂阳军。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6县。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7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2州及平阳、临武2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3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5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2县,隶于衡州府。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3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民国11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民国26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10县,154乡,1892保,25307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郴州专区,辖10县,78区,11个镇,1436个乡。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3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酃县,共计14县,111个区,21个镇,1764个乡。1958年8月,设县级郴州市,专区仍辖14县,136个人民公社,12个镇,1403个大队,33个居委会,14813个生产队,321个居民小组。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制,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12县、市,12个镇,293个乡。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2市9县,39个镇、209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2950个村、130个居民委员会,30387个村民组。 1995年撤地建市。

郴州的历史沿革

2. 郴州的历史如何

  郴州历史简介  
  
  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氵匡、浈阳等11县。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中(一说十一年,即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永和元年(136),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
  三国吴建兴元年(252),改汉宁为阳安县。甘露元年(265),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氵匡、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6县。(见《郴州地区建置沿革表》)
  晋太康元年(280),阳安县更名晋宁。建兴三年(315),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升平二年(359),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陈天嘉元年(560),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
  隋开皇九年(589),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大业三年(607),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大业十三年(617),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南平县。贞观元年(627),卢阳县更名义昌。咸享三年(672),晋兴县更名资兴。如意、长寿元年(692),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开元十三年(725),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9县。开元二十三年(735),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天宝元年(742),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八月,南平县改名蓝山。乾元元年(758),郴州移治于平阳县。贞元二十年(804),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郴州还治于郴县。
  后唐同光三年(925),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936),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天福四年(939),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礻右 三年(950),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
  宋乾德元年(963),设郴州军。太平兴国元年(976),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景德二年(1005),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天禧三年(1019),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熙宁六年(1073),高亭县改名永兴。绍兴三年(1133),桂阳监升为桂阳军。绍兴十年(1140),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嘉定二年(1209),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6县。绍定二年(1229)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
  明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7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2州及平阳、临武2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洪武九年(1376),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3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5县。洪武十三年(1380),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2县,隶于衡州府。崇祯十二年(1639),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
  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雍正十年(1732),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3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11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26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29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10县,154乡,1892保,25307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郴州专区,辖10县,78区,11个镇,1436个乡。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3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14县,111个区,21个镇,1764个乡。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14县,136个人民公社,12个镇,1403个大队,33个居委会,14813个生产队,321个居民小组。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12县、市,12个镇,293个乡。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2市9县,39个镇、209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2950个村、130个居民委会会,30387个村民组。

3. 郴州的概况?

分类:  地区 >> 湖南 >> 郴州市 
   问题描述: 
  
 郴州的概况?
 
   解析: 
  
 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氵匡、浈阳等11县。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中(一说十一年,即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永和元年(136),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
 
 
 
  
 
 三国吴建兴元年(252),改汉宁为阳安县。甘露元年(265),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氵匡、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6县。(见《郴州地区建置沿革表》)
 
 晋太康元年(280),阳安县更名晋宁。建兴三年(315),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升平二年(359),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陈天嘉元年(560),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
 
 隋开皇九年(589),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大业三年(607),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大业十三年(617),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南平县。贞观元年(627),卢阳县更名义昌。咸享三年(672),晋兴县更名资兴。如意、长寿元年(692),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开元十三年(725),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9县。开元二十三年(735),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天宝元年(742),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八月,南平县改名蓝山。乾元元年(758),郴州移治于平阳县。贞元二十年(804),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郴州还治于郴县。
 
 后唐同光三年(925),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936),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天福四年(939),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干礻右 三年(950),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
 
 宋乾德元年(963),设郴州军。太平兴国元年(976),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景德二年(1005),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天禧三年(1019),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熙宁六年(1073),高亭县改名永兴。绍兴三年(1133),桂阳监升为桂阳军。绍兴十年(1140),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嘉定二年(1209),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6县。绍定二年(1229)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
 
 明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7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2州及平阳、临武2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洪武九年(1376),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3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5县。洪武十三年(1380),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2县,隶于衡州府。崇祯十二年(1639),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
 
 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雍正十年(1732),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3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11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26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29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10县,154乡,1892保,25307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郴州专区,辖10县,78区,11个镇,1436个乡。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3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14县,111个区,21个镇,1764个乡。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14县,136个人民公社,12个镇,1403个大队,33个居委会,14813个生产队,321个居民小组。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12县、市,12个镇,293个乡。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1988年,郴州地区辖2市9县,39个镇、209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2950个村、130个居民委会会,30387个村民组。

郴州的概况?

4. 地名的来历:湖南

 湖南这个名称在 历史 上并不太出名,最早得“湖南”之名,是在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现在湖南省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到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从江南西道划出一部分设置地方衙署, 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又称湖南道,全称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从而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
      湖南得名之前,因其地理位置属荆楚之地,现省会“长沙”之名比“湖南”之名更早。
    唐朝 , 置 湖南观察使,得名。
    宋朝 ,属荆湖南路。
    元朝 , 实行 行省制度 。湖南属 湖广行省。
     明朝   ,行省设布政使司,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 , 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   始称湖南省。   。 
   “湘”是湘江的简称,湖南是以湘江为代表作为简称的。那么湘字从何而来呢。
   上述的湘即湖南省内的湘江。湘江自古便是湖南省内的重要河流。
      秦始皇年公元前年, 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年公元前年入改临湘县(因滨临湘水得名), 晋怀帝永嘉元年8月(公元307年), 又设湘州于此。湘州所在地的长沙,滨临着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到三分之一的湘江, 所以历来称湖南为“ 湘” 。

5. 地名的来历:湖南

 湖南这个名称在历史上并不太出名,最早得“湖南”之名,是在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现在湖南省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到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从江南西道划出一部分设置地方衙署,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又称湖南道,全称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从而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
                                           湖南得名之前,因其地理位置属荆楚之地,现省会“长沙”之名比“湖南”之名更早。
    唐朝 ,置湖南观察使,得名。
    宋朝 ,属荆湖南路。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
    明朝 ,行省设布政使司,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 ,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始称湖南省。。
   “湘”是湘江的简称,湖南是以湘江为代表作为简称的。那么湘字从何而来呢。
   上述的湘即湖南省内的湘江。湘江自古便是湖南省内的重要河流。
                                           秦始皇年公元前年, 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年公元前年入改临湘县(因滨临湘水得名), 晋怀帝永嘉元年8月(公元307年), 又设湘州于此。湘州所在地的长沙,滨临着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到三分之一的湘江, 所以历来称湖南为“ 湘” 。

地名的来历:湖南

6. 郴州是什么地方?

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长沙二郡,在郴州一带设置郴县,郴县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南郡为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元改郴州路,设总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设知府;清为直隶州,设知州;民国改州为县。历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优越的地理位置 

郴州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其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水面较少。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山地为主体;西北部以丘陵、岗地、平原为主。
郴州市2001年末总人口为455.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6%,乡村人口占74%,现辖两区(北湖、苏仙)、一市(资兴)、八县(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安仁、桂东)。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2%;人平土地面积7.09亩,比全省人均多1.7亩,居全省第三位。

郴州市城区,古谓林邑,位于郴州市中部,为历代郡、州、军、路、直隶州、督察区、专(地)区和郴县的治所,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1959年11月,析郴县之郴州镇为地辖郴州市。1963年改为郴州镇。1977年,恢复县级市。1995年,设立地级市。

郴州市位于北纬24°53′~26°50′,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因南北气流受南岭山脉综合条件(地貌、土壤、植被、海拔)影响,太阳辐射形成多种类型的立体分布,垂直和地域差异大。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4℃,多年平均降水量1452.1毫米,比全省平均数多19.7毫米,为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2倍,为世界大陆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3倍。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郴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历来被誉为“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正如“郴”字从林从邑,邑在林中,森林和城市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有诗为证:“郴山郴水,幽香醉人”。宋代诗人阮阅诗云:“万紫千红一径深,胭脂为地粉为林”。



便利的交通、通讯 

郴州历来被称为“楚粤之孔道”,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

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复线电气化铁路,公路107国道、106国道纵穿郴州南北,为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北上长沙,南下广州,可以朝发午至。进入21世纪,京珠高速公路的贯通,更使郴州便捷的交通“如虎添翼”,南北交通,更为便利。

省道1806线、1803线和郴资桂、桂嘉高等级公路贯通东西,东连江西、西接广西,从而构成了“三纵三横”的立体交通网络。到2001年底,通车总里程达到16152公里,通村公路率99.19%,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全市高等级公路累计达232公里,11个县(市、区)中已有6个通了高等级公路,居全省领先地位。

电信网络遍布全市城乡,电波传送沟通海内外。郴州建成了大容量、高速度、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的电信传输交换网、宽带接入网、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网、七号信息令网、数字同步网、数字数据网、集中监视监控网等现代化电信通信网络,电信通讯光缆已覆盖绝大部分乡镇,全市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2万门,电话主线用户户数达46.2万户。拥有电脑2万多台,是1995年的20倍。郴州移动和郴州联通构架起空中通信网络,除为客户提供移动电话话音通信业务外,还先后推出了话音信箱、储值卡、移动IP电话、短消息服务、手机上网、移动秘书、移动资讯通、126/127/198/199无线寻呼、193长途电话、165国际互联网等综合业务,形成了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立体通信网络

7. 湖南郴州有几个县?

湖南郴州有二区一市八县
二区:北湖区、苏仙区
一市:资兴市
八县: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
县以下设37个乡(其中10个民族乡)、100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2016年)。
下为郴州市地图

扩展内容: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郴州东西宽202公里,现辖2区1市8县(资兴市、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郴州总人口约460万。
郴州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有“林中之城,创享之都”的美誉,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5%。别名“福城”、“林城”,为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湖南对接粤港澳的“南大门”。
郴州历史悠久,是古代炎帝部落苍梧越的聚集地,秦末汉初楚义帝熊心的都城,其水系分别注入珠江,赣江,湘江,有天下上游之称。郴商自古往来商贾于湘赣粤桂之间,勤劳刻苦,诚信可靠,人称水上骡子。
2016年12月,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参考资料:郴州市城市概况-郴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湖南郴州有几个县?

8. 郴州市有哪几个县?

截至2019年,郴州市有8个县,分别是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和安仁县。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珠江、赣江上游,南峙五岭,北瞻衡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3′~ 114 °14′,北纬24°53′~26°50′之间。
东起于桂东县清泉镇中坑村油槽坑,西止于桂阳县白水瑶族乡民族村社口源;南起于宜章莽山瑶族乡境内莽山林业管理局担杆岭,北止于安仁县渡口乡坪口村龙家里。
东西宽194公里,南北长217公里。东邻株洲市茶陵县、炎陵县及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和赣州市上犹县、崇义县;西于永州市蓝山县、宁远县、新田县、祁阳县交界;
南连广东省韶关市下辖的仁化市、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清远市下辖的阳山县、连州市;北与衡阳市常宁市、耒阳市、衡南县、衡东县和株洲市攸县接壤。
市区距省会长沙350公里,距衡阳市150公里,距永州市260公里,距株洲市289公里,距广东省会广州市393公里,距江西省赣州市364公里。郴州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湖南的南大门,粤港澳的后花园。
郴州市人民政府驻五岭广场东侧五岭大道9号,现下辖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市等11个县(市、区),县以下设99个镇,37个乡,23个街道(2016年北湖区增设石盖塘街道、安和街道)。
全市土地总面积1938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2%。
全市总人口约为542万人,有满、苗、回、蒙古、畲、僮、哈尼、土家、侗、彝、壮、藏、维吾尔、瑶、布依、傣、黎、高山、柯尔克孜、仫佬、仡佬、土、白、纳西、朝鲜等25 个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人口8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2%。

扩展资料:

郴州市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属楚地。
秦代置郴县。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分长沙郡南部地区置桂阳郡,其区域除含今郴州市(不含安仁县)外,还包括今耒阳市、蓝山县和粤北部分地区。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今蓝山县)、便(今永兴县)、耒阳、桂阳(今连州市)、阳山、阴山、曲江、含洭、浈阳(以上5地均在今广东省境内)等11县。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分桂阳郡南境的曲江、桂阳、阳山、含洭、浈阳等地置始兴郡,桂阳郡辖区缩小为郴县(今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阳安县(今资兴市、汝城县、桂东县)、临武县、便县、南平县、耒阳县。
西晋建兴三年(315年),分设桂阳郡、平阳郡。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又析桂阳郡地置卢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统为郴州。后,时称桂阳郡,时称郴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称郴州桂阳郡。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郴州改称敦州。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复称郴州。
宋,为郴州军、桂阳军。
元,为郴州路、桂阳路。
明、清时,为郴州(郴州直隶州)、桂阳州(桂阳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年),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二十六年,为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改为第三行政督察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10县。
新中国建立初,原第三行政督察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
1949年11月,成立郴县专区。
1950年11月,更名郴州专区。
1952年11月,郴州、衡阳、零陵3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
1954年7月,撤销湘南行政区,分设衡阳、郴县两专区。郴县专区较原郴州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酃县。
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
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成立郴县东江市。
1960年7月,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
1961年6~7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县、桂东县,撤销蓝嘉县,恢复蓝山县、嘉禾县,恢复资兴县、新田县、临武县。同时,东江市升为县级市。
1962年11月,撤销县级东江市,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原所属县(资兴县、郴县)管辖。12月,新田县、蓝山县划归零陵专区管辖。
1963年5月,撤销郴州市,改为郴县郴州镇,但仍为县级建制。
1967年3月,郴州专区改称郴州地区。
1977年12月,郴州镇恢复为地辖县级市。
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
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
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郴州地区,设立地级郴州市;撤销县级郴州市和郴县,设立北湖区和苏仙区。
参考资料来源:郴州市人民政府—郴州市行政区划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