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2024-05-11 16:53

1.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您好,新加坡在社会保障方面依赖政府经营的中央公积金。中央公积金制度既是一项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它不仅为广大雇员提供了养老、医疗保障,而且汇集了大量民间资金,为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所需资本,还对金融体系具有强大的支撑力和影响力。中央公积金制度是适应新加坡特定的历史情势产生的,并随着国情的改变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模式”。 
中央公积金制度1955年7月建立时,是一项为全体受薪人员设立的强制性养老储蓄基金,其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储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有所依靠。但经过40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可以满足人们退休、购房、医疗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可分为强制医疗储蓄、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三个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实行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保健基金计划,由政府提供一定的医疗津贴,以确保本国国民均能享有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保健储蓄计划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中主要的医疗保障计划,1984年4月推出,并设立了会员的保健储蓄账户。该计划允许会员动用公积金的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支付会员个人或直系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在保健储蓄计划下,公积金会员每月须把部分的公积金存进保健储蓄账户。1992年,还推出自雇人员保健储蓄计划,它规定凡年收入在2400新元以上的自雇人员须缴纳其净收入中的固定比例的款项作为保健储蓄。据统计,每年有超过22万名会员动用其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支付医疗费。 
健保双全计划是一项重病医疗保险计划,1990年7月实施,它允许会员以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投保,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疗和长期住院的费用。除会员不参与此项医疗保险,每年将从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中自动扣除作为保费支出,大约有87%的公积金会员参加投保。这样,会员可以索取每年高达2万新元而终身不超过8万新元的医疗费。到2006年7月,参与健保双全计划的人数高达275万人,占新加坡人口的76.5%,大约有9成的工作人士投保健保双全或动用保健储蓄支付医疗保险。 
保健基金计划是政府为贫穷的国民所设立的一项医疗基金,它是在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均无法提供保障的情况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目前,该保健基金约8亿新元。2001年,共有15.68万人申请到保健基金的援助,其中99%的申请者从中受惠。 
二、养老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依靠其中央公积金制度来实现,这是其社会保障模式最富有特色之处。新加坡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完全积累制,是通过强制储蓄的手段来实行对职工本人的自我保障制度。 
新加坡政府规定,雇员年满55岁后,个人账户结构由普通账户、医疗储蓄账户和特别账户转变为退休账户和医疗储蓄账户。雇员年满60岁且在个人退休账户须保留一笔法定最低存款的前提下,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从1987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公积金最低存款计划,规定会员在55岁领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把一笔钱留在退休户头中,以保障晚年的生活。10年内,这笔最低存款要上调到8万新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在基本生活费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使其会员在退休后的若干年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三、就业保障制度 
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把鼓励就业、扶助就业、确保就业作为基本国策,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训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2001至2006年,新加坡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最低的年份达到2.7%。 
(一)注重职业培训 
新加坡80年代初开始倡导大规模群众性训练计划,对职工进行广泛的再教育、再训练。以设立工人基本教育课程为方式,发动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团体参加这项计划,鼓励他们开办各种学习和训练班。多层次、多类别的学习、培训形式,既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广泛性,也保证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适应性。 
(二)推出职业再造计划力促全民就业 
职业再造计划是在新加坡全国职业总会的积极推动下,于2005年3月由劳、资、政三方联手推出的一项就业促进计划。该计划通过改善现有工作岗位的职业形象和工作条件来增加这些工作对新加坡人的吸引力,从而协助面临失业威胁的新加坡人继续受雇或重新受雇。职业再造计划一经推出,就取得明显的成效。2005年失业率由2004年的3.4%下降到3.2%。 
四、实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制度 
新加坡之所以在短短数十年内成功地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并且完成了住房由量到质的提升,主要归功于新加坡以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居者有其屋”计划为两大支柱的福利型住房制度。 
(一)政府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主导力量 
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直属国家发展部的法定机构——建屋发展局,既负责制定住宅发展规划及房屋管理,又负责房屋建设工程、房屋出售和出租。 
(二)银行储蓄贷款和公积金是购房资金的主要来源 
“居者有其屋”计划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储蓄贷款,二是公积金制度,其中公积金制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强制老百姓将部分收入缴交公积金,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均积累,从而使政府有能力建造公共住房。政府利用部分公积金储备,贷款给建屋发展局发展公共住房,从而使建屋局有能力大规模地进行公共住房建设。 
(三)制定不同层次居民的购屋准入政策 
收入低者才进入“居者有其屋”计划,同时制定政策,依购房者的经济收入水平层次购屋,其首付款和还款额及还款方式都有所不同,能够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需要,确保他们买得起房。 
(四)详尽的配套保障政策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实行的是出售与出租并举的模式,其中出售又分为完全市场化的私人开发商开发的公寓和建屋发展局组织建设的福利型组屋。政府是组屋住房供应的主体,不仅为符合购买组屋条件的居民提供抵押融资贷款,而且对低收入家庭在购买标准条件内的第一套组屋时除了享受规定的房屋津贴外,还可获得额外的购屋津贴。无论是承租或是购买组屋,都有着极其严格的操作性很强的条件限制和完备的退出机制。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2. 新加坡和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异同是什么?

如下:
相同点:都强调自我储蓄,自我积累,实行完全积累制。
不同点:智利模式主要是强制性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雇主不缴费而由雇员个人缴费,由私人机构管理经营养老基金。新加坡模式实行的公积金制度,不仅有养老,还有住房;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费,由中央公积金局管理养老基金。

利:两国实行的完全积累制相对于我国的现收现付制。更强调效率,多交多得,更能激发公民参保意愿。
一般来说可以避免现收现付制下的支付危机,就是现收现付制下由于老年抚养比不断增长,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因为现收现付制实现的是由年青一代向年老一代的转移,而完全积累制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没有必要担心人口结构变化对偿付能力的担心)。
但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完全积累制造成冲击,由于劳动力数量较少,要是生产率提高比率低于劳动人口衰退比率,导致商品生产减少,这也就意味着个人账户中的钱实际上买不到足够的商品。
还有一点就是万一参保人员在退休前死亡的话,完全积累制下所积累的资金可当做遗产提取,而在我国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背景下,只能提取个人账户中的剩余资金,统筹账户中的则不能。
弊:完全积累制下没有再分配的意义,拉大了社会不公,势必会一些短视或者年轻时候低收入者会因积累过少而出现老年贫困现象。其次完全积累制收益由投资收益决定,难免会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

3.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特点

你好,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特点:一、新加坡社会保障模式特征:强制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于1955年,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住房条件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又避免政府承担财政责任,政府立法建立了这种自助性的保障模式。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继承了这一制度模式,并在覆盖范围和用途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是一项强制性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的预防性个人储蓄计划,规定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必须缴纳公积金并存入个人帐户,政府对中央公积金进行直接的全面管制【摘要】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特点【提问】
你好,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特点:一、新加坡社会保障模式特征:强制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于1955年,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住房条件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又避免政府承担财政责任,政府立法建立了这种自助性的保障模式。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继承了这一制度模式,并在覆盖范围和用途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是一项强制性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的预防性个人储蓄计划,规定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必须缴纳公积金并存入个人帐户,政府对中央公积金进行直接的全面管制【回答】
新加坡在社会保障方面依赖政府经营的中央公积金。中央公积金制度既是一项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它不仅为广大雇员提供了养老、医疗保障,而且汇集了大量民间资金,为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所需资本,还对金融体系具有强大的支撑力和影响力。中央公积金制度是适应新加坡特定的历史情势产生的,并随着国情的改变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模式”。【回答】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特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