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销瓷器?

2024-05-11 01:55

1. 什么是外销瓷器?

事实上,在许多外销瓷不仅是展现了中国纹饰的民窑瓷,更具代表性的是“中西合璧”的纹饰。也就是外销瓷从中国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这种改良是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外销瓷器的价值所在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文化内涵和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此外,官窑除极少数像珐琅彩瓷和一些陈设瓷外,长期沿袭固定模式。而外销瓷是商品,即使保守估计,清代外销瓷纹饰的多样性也会高于同期的官窑百倍之上。
最后笔者认为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加深,投资市场的扩大,其升值空间会不断加大。如今外销瓷的投资潜力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现在收藏精品外销瓷,日后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什么是外销瓷器?

2. 中国外销瓷的介绍

本书详述外销瓷的特色,从而透视瓷器贸易的来龙去脉。这些独特的瓷器,既以中国纹饰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费市场的口品味,显示贸易往还也是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播的通道。中国瓷器於汲取伊斯兰造型和图案艺术之余,反过来也成为模仿的对象,其影响不仅在近东,而且远及荷兰、德国、英国,甚至墨西哥。作者借助大量从博物馆和其他珍藏精心挑选的图片,细说一幕幕关于贸易、探索、航海、沉船和艺术交流的精彩故事。

3. 中国外销瓷的目录

1 导言陶瓷技术世界瓷都景德镇瓷器的源流与青花瓷的发展缠枝纹的起源2 中国的贸易寻找通往亚洲之路商船马尼拉帆船贸易与新大陆沉船东印度公司克拉克瓷沉船上的瓷器过渡期瓷器3 欧洲的回响中国热和绘画中国:事实与幻想瓷器奥秘的早期探索深入王侯之家4 艺术与商业广州的贸易外销瓷是一种艺术品锦上添花:瓷器修饰出口美洲的瓷器结语参考书目索引

中国外销瓷的目录

4. 中国外销瓷的后记

从中亚到罗马,从东南亚海域到西班牙占领的美洲,从中国口岸到欧洲各大首都和纽约,从第9世纪的中国皇帝到19世纪的鸦片战争,都贯穿着中国瓷器的东西方贸易故事。这是充满探险、创业、战争、沉船、财富得而复失、技术突破、装饰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等等内容的故事。无论从东方还是从西方角度来看,我们的世界都必须通过探索和贸易航程来开拓,而寻求瓷器则是这壮举的一部分。在今天电子邮件和飞机旅行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早就忘记当初横跨半个地球寻觅宝物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多么巨大。陆上通道充满了风沙、盗贼、干旱、险境和政治纠纷,危机重重。海上通道虽然有利于瓷器运输,但同样存在风暴、劫掠、与其他商人勾心斗角、风信不易掌握等等风险。虽然无论循陆路还是海路,商人还得冒销售商品的风险,因为人们也许不喜欢或买不起瓷器,但他们都受到异国奇珍的吸引,对丰厚的利润趋之若鹜。世界由此变得多姿多彩。遗憾的是,几百年来中国和西方交流了大量货物,却没有真正努力去理解或欣赏对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外国商人被限制于中国的某些港口,中国商人很少跑到欧洲去,互相理解的机会少之又少。欧洲根据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典型图像而形成“中国风格”,对许多人而言这是唯一能使他们想起中国的有形物体,不知道这些图像也可能是中国人对他们认为欧洲需要什么的一种诠释。中国传统上就不愿受外来影响,对他们奉命仿制的图案的来源地不感兴趣。足战火强迫打开中国口岸的大门,使贸易得以上升到更广泛更具实质内容的层面。历史演进到近代,很显然,西方贸易商和押运员都是当今投资者和商家的先驱,后者向中国购买或外贩中国工厂制造形形色色专为供应全球出口市场的产品,其中许多产品都是根据外国客户提供的设计制造。中国和欧洲瓷器装饰主题交流也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故事,如今东西方风格的双向交流仍在重演。瓷器只是中国和西方珍品贸易中的一种商品,其数量和收益很难与茶叶相比,但却被研究得最多,因其耐用持久,能保存到现在,引起史学家和艺术品市场的注意。当然还因为瓷器美观而别具魅力,凡有瓷器从沉船中打捞上来,即使是一个茶壶或瓷盘,也因其曾深藏海底数世纪而仍会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无怪乎一有关于沉船捞获瓷器和拍卖这类珍品的新闻和拍卖会,总会引起世界各大都会的哄动。中国瓷器作为这么一段曲折多采的历史的有形联系,无疑将继续成为全球注视的焦点。

5. 3亿件瓷器,是怎么外销的

欧洲八大列强的东印度公司,加上后来居上的美国,用300年持续不断的接力贸易,把约3亿件中国瓷器带到了全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中国到欧洲到美洲的这条海上陶瓷之路,成为了西方崛起的“海上致富之路”。当然,中国也从这条“海上致富之路”获利匪浅,这些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不仅成为了东方财富的搬运者,而且也间接成为了东方文化的搬运者。借他们的舟船之利,中国瓷器连带着附于其上的文化,被“搬运”到世界各地,中国瓷器所到之地,就是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所到之地。这些中国外销瓷,清晰地画出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世界版图,哪里出现了中国瓷器,哪里中国文化就已然抵达。因为瓷器之故,从14世纪蒙元帝国开始就激起了一股国际化的商业冒险活动,无论规模、数量,都是近世以前的世界从所未见——绘饰瓷器图案的钴蓝色料由波斯输往中国,在景德镇制作成大量的青花瓷后,再销往印度、埃及、伊拉克、波斯的穆斯林市场。

16世纪起,青花瓷又由西班牙船只载运,从菲律宾运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和秘鲁的利马;与此同时,欧洲的贵胄则向广州下单订做专属瓷器。及至18世纪,瓷器营销各地数量之巨,遍布之广,已足以首度并充分地证明:一种世界级、永续性的文化接触已然形成,甚至可以说,所谓真正的“全球性文化”首次登场了。谢谢

3亿件瓷器,是怎么外销的

6. 中国外销瓷的前言

白色。轻叩时会发出乐音。隐约透光。除了瓷器,还有什么可以这样形容?瓷器甫从中国出口,就博得世界的赞赏、商人的注目和收藏家的青睐,且激发了致力仿制这种珍贵物料的西方陶匠的创意。不论是珍藏传世,还是从沉船打捞或地下出土的瓷器,都以其耐久无缺而成为研究早期世界贸易和跨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中国的瓷器制造有悠久历史,其独传之秘延续千多年,世界莫不求之若渴,趋之若鹜,这也就难怪要以“China”来命名这种美观、实用而又耐用的器皿。累世以来,茶和丝虽然是东西贸易的主体,但谈到推动跨文化对话,促进意念、纹饰、设计和技术创新的交流,则非瓷器贸易莫属。中国早在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开始开辟贸易之路,到唐代(618~907年)已经建立庞大的市场,贸易往来莫不以对方的奇珍异器为尚。瓷器从海陆两路出口,远届土耳其、东非,近则至菲律宾、日本和印尼等地,不仅供王室贵族收藏和使用,也作为家族的传家宝收藏,甚至作为墓葬品使用。江西景德镇以盛产瓷器著名,遂有瓷都之称。宋代(960~1279年)发明了白中泛青的蓝白釉瓷器(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不仅出口,还供应国内市场和皇室御用。元(1279~1368年)明(1368~1644年)两代,青白瓷风靡世界,景德瓷的名声由是确立。一般来说,瓷是一种白色、半透光、玻璃化的物料,在摄氏1300度左右的窑里烧制成器。但瓷器并不一定是纯白色或半透光的,这要视瓷土所含杂质及其厚度而定。中国外销瓷的品质因其出口市场、以及制造时间和地点而各有差异。质厚粗糙的瓷器通常销往亚洲各地,后来也销往西方,纤薄而绘制精美者则多销往欧洲,供日常使用和收藏。“外销瓷”是一个意思多少有点含糊的字眼,既可泛指不同品质、粗糙精细兼而有之的陶瓷,如供应本土市场,随后也销往国外,包括唐宋时出口东亚、东南亚和西亚的陶器:也专指为国外市场生产的瓷器,如元代时为穆斯林市场制造的大型“食盘”,以及18世纪根据指定欧洲式样和图案特制的瓷器。研究指出,过去认为大多数外销瓷只在民间窑场制作的看法并不正确,在明、清(1644~1911年)两代,尽管景德镇是官窑所在,专为宫廷服务,但它在生产宫廷瓷器之余,也生产出口瓷器,这也是许多外销瓷品质优越的原因。起初,中国商人并不直接与西方买家交易,而是通过中介商由海路或陆路付运,这些中介商大都是阿拉伯商人。但自16世纪初葡萄牙开辟了通向中国的航线后,贸易日趋蓬勃,西班牙、荷兰、英国和其他国家也纷纷从这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分一杯羹。从全球各地沉船和考古遗址中发现的中国瓷器,增加了人们对瓷器贸易分布范围和内容的了解。从16世纪末欧洲开始,摆设和使用中国瓷器,以至于以中国款式为蓝本的日本瓷器,成为地位的象征,是富贵且具鉴赏品味的人家才能享有的奢侈。他们的收藏丰富得要用整问房间来陈列。英国以至全欧洲的陶匠,都试图复制精白、耐久的瓷器,由此衍生了新型的陶瓷品种,如骨瓷、软质瓷。不过,它们的精细和纯白、光亮程度都比不上从中国进口的瓷器。经过多年摸索,直到1709年德国迈斯的工匠勘破制陶的奥秘,局面才有所改观。到18世纪,欧洲(稍后还有美国)的贸易公司为与中国在瓷器贸易中争一日之长短,指定要根据西方的式样、色泽和图案制造套装餐具和其他器皿。东西方陶匠的意念交流,产生各式各样眩目的新品种,来自不同国家的瓷器时见错配的样式和系列设计,以致今天人们还在问:“究竟谁抄袭谁?”

7.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出口瓷器

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等地,考古学家们对九世纪前后的城镇遗址的发掘中,都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唐代瓷器碎片。中国的宁波市古称明州,是唐代通往日本和韩国的主要通商口岸。1974年,在宁波余姚江唐代出海口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的青瓷、青釉褐彩瓷和黑釉器,并有乾宁五年(898年)刻款的方砖一块。这些瓷器与在韩国和日本发现的唐代瓷器,在器型、釉色和装饰上都明显属于同一窑口。中国唐代瓷器的出口有海路和陆路之分。陆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而海路则直通日本、韩国、南亚、西亚、北非和东非各地。日本学者曾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线称为瓷器之路。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出口瓷器

8. 外销瓷的历史传承

 1991年6月接薛翘先生来信,得知在文物普查过程中.福建平和县山区发现了仿晚明景德镇外销瓷的窑址,产品主要为青花瓷及釉上红绿彩瓷。并得知这类遗址已发现十几处,均有一定规模。经初步比较,发现它们与景德镇同期产品有如下不同:1、平和窑碗盘的成形工艺特征是先旋挖圈足,后施外壁釉。但景德镇晚明瓷器却是先施外釉,再旋挖圈足,成型工序刚好相反。故平和窑碗盘圈足端面及足内多溅有釉汁(施外釉溅上的),而景德镇瓷器的圈足端面无釉,其足内或满釉或完全无釉。精细瓷器足内满釉是旋足(或写款)后,向足内注入少许釉浆,轻而匀地将足内荡满釉汁并将多余的釉倾出,景德镇坯房称这一工序为“促釉”。平和窑不见“促釉”的器物。2、平和窑碗盘施外釉是采用泼釉或浇釉法,即一边浇泼釉浆,一边使外壁向上的坯件快速来回转动,以使釉浆分布、吸附均匀。有趣的是,在景德镇只有生产瓶罐类的琢器坯房是采用这一施袖方法的,操作者几乎全为抚州籍或丰城籍陶工。至于景德镇晚明碗盘施外釉的工艺,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延”的插图画得非常细致:陶工用一带斜钩的细长棒托住坯件,另一手扶按碗(盘)心,在釉浆捅内一沉即起,其下沉时要求釉浆刚刚浸齐口沿,但碗(盘)内不能让釉汁流入。以这种方法施外釉,器物外壁釉层不但均匀而且不会有溅釉痕迹。3、景德镇碗盘上外釉旋挖圈足后,还有个将圈足外沿旋出一道细窄无釉的斜边,俗称“倒角”的工序。这样,即使将碗盘直接放在砂渣上烧成,其足外沿也不易粘上太多的砂粒。至于讲究一点的瓷器,则将其圈足的端面“倒”成泥鳅背一样,再放在瓷泥垫饼上焙烧,砂渣铺在垫饼之下,不和瓷坯接触。但闽仿景晚明瓷器旋挖圈足时,没有“倒角”这一工序。由于足端溅有釉汁,在高温下会和垫饼粘连,所以也不可能使用瓷泥垫饼焙烧。4、景德镇窑为使碗盘尽可能少粘砂渣及增加窑内的空间堆迭密度,装匣时还使用了一个剖面为“凸”形,俗称“渣罗”的瓷质工具(照 装坯前先用带把的圆瓷饼一一“渣罗”将匣底砂渣摩砑成平平的一层,制品直接放在平匀致密的渣垫上烧成,至多只会在圈足外沿粘上少许细砂,足内釉面是不可能粘上砂粒的。闽晚明仿景瓷窑由于没有使用“渣罗”这一装坯工具,陶工们装坯时是先撮砂入匣.再将碗盘坯件直接放置在不太平整的砂渣上,其足内溅有釉汁处当然会粘上砂粒。既影响美观,端拿时也会产生不快感。景德镇窑使用“渣罗”这一装坯工具还与使用瓷泥薄垫饼托烧瓷坯及降低瓷器的变形率有关。因为如不将砂渣砑平,装匣时瓷坯易将瓷泥薄垫饼压破,焙烧时瓷坯收缩,也易倾侧变形,甚至粘匣造成废品。5、闽仿景晚明瓷器,胎骨或疏松泛黄,或致密泛灰。其疏松泛黄说明原料含铁量较高(约在l%以上)且使用氧化焰烧成。其致密泛灰说明系采用还原焰烧成,但原料中含钛量比景德镇的高。由于其原料含铁、钛等杂质较高,所以无论其采用氧化焰还是还原焰焙烧,其瓷胎都不及景德镇窑中档瓷器。 嘉靖l9年浮梁大水,20年岁饥食。景德镇作坊主趁机不付乐平籍陶工的工资,引起械斗,最后“尽遣逐之”。乐籍陶工为了生存“遂行劫夺”(《明实录》)。湖田窑离乐平最近,首当其冲。这次事件加速了湖田窑的衰落,也促使了景德镇制瓷业因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需要向市区集中的进程。返回乐平县的陶工因人数太多,没有生活来源,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负责处理这一事件的上级官员便决定在乐平设立“永靖”、“嘉兴”二镇,烧造瓷器。其生产工艺虽然全套照搬景德镇的,但由于乐平境内缺乏优质高岭土,其产品只能达到景瓷中下档甚至下档的水平。《乐平县志》“城池”条亦载:“永靖镇、嘉兴镇,府志以上二镇,因明嘉靖庚子(1540年)浮梁扰攘,奉上司创立。然水土不佳,嘉兴寻废,永靖虽存,瓷多粗恶,而岁亦渐替矣”。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乐平明代青花窑址调查》告诉我们:华家窑堆积最丰,制品除有“大明年造”“万福攸同”“富贵佳器”“长命富贵”“福”“寿”等题记外,还有写“永靖镇造”款的。其产品为碗碟盘盅,纹饰有人物、马、八卦、折枝、缠枝花卉、变形梵文、鱼、蟹、免、菊、牡等。其附近的匣厂窑和张家桥窑(嘉兴镇)规模不及华家窑,产品则与其大致相同。华家等窑产品粗劣,只夺走了景德镇的部分内销市场,对其外销并无影响。在与景德镇窑的竞争中,它必然走向衰落。至万历,由于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陶工“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 万人”(王世懋《二酉委谭》),而嘉靖时的械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约至万历后期,华家窑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其陶工只有重新回到景德镇才能谋求生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