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多少年?是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的?

2024-05-12 06:02

1.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多少年?是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的?

共28年.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规模宏大,宣传了大明的强盛,但不利于国计民生,不创造经济价值,对百姓、国家不利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多少年?是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的?

2. 郑和七下西洋都取得了成功,原因是( ) ( ) ( ) ( )

1.自明成祖夺天下以来, 国家没有全局性的战争.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明朝的国力强大. 这是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历史基础.
2.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元末明初取得很大的发展.
3.明成祖和明宣宗对郑和下西洋的大力支持.
4.郑和个人的能力,阅历和素养.

3. 郑和被选中并七下西洋的原因,是因为他有哪些特质?

大家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同时,我们也知道,大明人才济济,尤其水师人才为数众多,为何朱棣会选择郑和下西洋呢?


其实,这要从郑和的身世和履历说起。
郑和名满天下,遗憾的是早年经历一片空白,生年来源却富有争议。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这两名有两条关键信息,一是郑和是云南人;二是郑和是太监身份。


一般认为郑和原本姓马,小字三保,其祖先为元朝贵族,元朝初年移居云南。郑和这个家族骨子里富有冒险精神,郑和父亲与祖父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曾前往中东朝拜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正是继承了这种基因,不仅好学上进,也时常有冒险的冲动。


明平云南之际,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南征。班师回朝时,明军遇到了年仅10岁的郑和,将其掳入明营,实行阉割。由此,郑和成为军中的一名秀童。这些就是郑和的童年经历。遗憾的是,以上内容或为专家推测,或由于资料缺失,沦为孤证,存在一定的争议。
郑和在军中没多久便到了宫中,没过两年又到了北平的燕王府。至于朱棣为何将郑和弄到了自己府上,极有可能看中了郑和身上的某种特质。或聪明伶俐,是可塑之才;或忠心耿耿,是可用之人。而此时的燕王府,氛围正浓,不仅有老师授课,还有大量藏书。作为亲信随从,郑和抓住各种机会,刻苦学习,勤奋读书,逐渐成为学识渊博的一个人。


郑和有能力不假,最为重要的是关键时刻能为朱棣分忧。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可以看出,郑和在朱棣靖难起兵中,是有功劳的。这个功劳是什么呢?一般认为,靖难之变中,郑和带领几万大军在河北郑州一带助力朱棣起兵夺权,而且战功不俗。
朱棣称帝后,论功行赏,对郑和赐姓授职。一方面,朱棣亲笔御书“郑”字,并赐之为姓,从此郑和之名流传开来;另一方面,擢升内官监太监,等同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如此高位,在此之前并不多见。


郑和深受朱棣器重,乃至朱棣最后将前无古人的航海大业交付与他,并非只是恩宠这么简单。
一则郑和早些年随朱棣南征北战,英勇善战,更有统帅万人的能力;二则郑和学识渊博,又是伊斯兰教徒,影响熟悉诸国地理风情、宗教文化,便于开展邦交关系;三则郑和有主管船舶建造的经验,熟悉航海和造船,而这些正是航海远行所必须的。


满朝皆人才,唯有郑和最合适。当然,对于郑和来说,机会是给有能力的人准备的,郑和更是利用这次机会,持续推进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海上航行。

郑和被选中并七下西洋的原因,是因为他有哪些特质?

4. 七年级下册历史题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

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5.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能够进行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4.赴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个人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有根据历史纪录改编的同名动画片、电视剧。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医疗技术成熟,熟悉西洋医术;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能够进行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于

郑和七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促进了我过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郑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伟大的航海家。

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明初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是中国拥抱外部世界的象征;郑和以多元宗教文化为先导,打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将中国的航海事业铭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在主题为《人类历史转轨时期伟大的和平实践》报告中提出,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揭开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的序幕。郑一钧说,由于世界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交通为之大变,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逐渐打破了全球东西方之间、各大洲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这对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导致人类社会日益具有世界性,从此进入一个带根本性的历史转轨时期。在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生于东方的郑和航海壮举,让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海洋,在人类文明交汇的大舞台上,以伟大的和平实践,谱写了十五世纪初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篇章。台湾中华郑和学会理事王桂岩与郑一钧观点相近。王桂岩说,郑和率领两百余艘船只、两万七千余人员的庞大舰队出使远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将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惊了西洋的航海冒险家,激起了他们东来的欲望,进而使世人认识了海洋,开辟了海上航道,增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及文化交流。 

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 

专家们认为,与同时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人大航海,推动大批中国人以空前的规模走向海洋,是为了以中国人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尝试建立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一钧说,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是以“仁”、“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郑和使团在海外努力传播中华文教,与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大同”与“和谐”的理想,也是各国人民向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海外各国人民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儒学会会长林义彪从自己家乡人民对郑和的崇拜来表述郑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义。林义彪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外关系的丰碑。郑和航海图也被以后的西方航海家所利用。他说,郑和下西洋,向各国推广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技术,传播了文化文明,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郑和下西洋,固然有其贸易上的贡献,因为当时明代的陶瓷、丝绸、钱币等,多为东南亚各地人民所喜爱及需要;而产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为国内所需要,这种各取所需的现实,使郑和的远航彰显了贸易的重要性。但专家们认为,郑和远航影响之持久深远的,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海洋科技系教授琼斯把郑和下西洋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称为传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称其比穿越中亚的丝绸之路影响更为深远。王桂岩则认为,一方面,就中华文化的西传而言,郑和所到之处,往往立石纪功,宣扬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西洋基督教大量传入中国,同时使西洋的数学、理化、天文等学术教材也随之传入,使西洋现代化的科技学术启蒙了当时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这也是郑和出使对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

7. 郑和七下西洋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是什么呢?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

  第四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七下西洋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是什么呢?

8.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探究

首先,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因为帖木儿帝国的强大,威胁明朝。其实,早在明太祖在位时,曾遣傅安到帖木儿帝国报聘,但被拘留於当地,不得归国。明成祖时发动靖难之变,由北平南下南京,明惠帝於动乱中失纵。帖木儿帝国因而以为明室内乱,於是乘机入侵。帖木儿整顿军备,率兵二十万,从葱岭南下攻明。但明成祖得知这消息,一方面令甘肃总军宋晟加强西北的防守驻兵,一方面命郑和出使沿海各国,意欲联络各国以牵制帖木儿。但成祖为了掩饰这动机,於是藉口传说惠帝逃亡异域,派郑和追寻惠帝下落。又顺道招抚西南藩属,扬威於异域和发展贸易。 

其次,明成祖的得国手段甚不光采,为了争取臣民的支持和堵塞反对者的口舌,故遣郑和下西洋,以增加其声威。故郑和下西洋是有明成祖政治和军事的动机。 

此外,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经济也有很大的关系。明成祖位後,便很积极地改变太祖时消极的外交政策。由於明自建国至永乐年间,对外战争频仍,故国库仍空虚。於是明成祖便大力发展经济,如开广州、福建和浙江的市舶司,後又加设交趾和云南二个通商地方。但对外贸易仍没有改善,而沿海居民的生活质素仍不变。於是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目的是要增加与西域各国贸易联系,以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产物换取西洋的香料、宝货等。既可使金钱和货物的交流,亦可使沿海居民生活改善而免沦为海盗。而中西经济的发展,使明手工业需求增加,亦使手工业得以发展。此外,郑和下西洋亦为了满足成祖个人的欲望。成祖要西洋各国臣服中国,并向中国朝贡,又借立碑文於西洋以宣扬明朝国威。 

以上便是郑和出使西洋的原因。

     而曾下西洋七次,现略述其经过。首先,郑和於永乐三年至宣宗八年间七次下西洋。第一次路线有经过占城、爪哇、满剌加、旧港、蘇门答腊、鍚兰、柯枝、古里。而第二和第三次的路线与第一次相同,是多游了暹罗国。在这三次出使,主要经历有爪洼发生内乱,杀了一百七十多个使者,郑和与爪哇国王商讨後,爪哇愿意赔赏。又在旧港,郑和生擒海盗陈祖义。又委任进卿为旧港宣慰司。又在鍚兰王贡献珍禽异兽,布施於佛寺等,又勒碑记念,生擒欲谋害郑和的鍚兰人亚烈苦奈儿,并押之回京。 

在第四至第七次郑和的行程主要经过蘇门答腊,并远航至波斯忽谟斯和非洲东岸 的阿丹、木骨都束、卜刺哇等。郑和之所以能远航,是因为他在满刺加建有一仓库,作为转运站。在此数次行程中,他曾助蘇门答腊王复位,擒伪王蘇干刺,使诸国震服。又护送满刺加、古里、忽鲁谟斯等二十多个使者回中国进贡。天曾派副使侯显调停榜葛刺国与诏纳朴国之纠纷,使两国归於和好。 


略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後,现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首先,他影响了以後的航海家。他是第一个航行至赤道以南,非洲东岸的人。他是近代航海家中的先进者,於1405年开始下西洋壮举,继後有葡人狄亚士於1486年发现好望角,1492年砢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至1498年,达伽马由好望角航行至印度。郑和可说是近代航海家的先驱。 

另外,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後到过占城,真错,马六甲,古里,爪哇,鍚兰等四十多个国家。郑和每到一地,或运用其卓越的外交手腕,或以武力,使西洋诸国莫不相率归附,有些其至向中国朝贡,如满剌加国王率后妃王子亲身到抈表示臣服。又有国王请明封其国的大山以镇其国,又如遇诸国有纠纷不能解决者,亦由明评判是非,可见明代郑和下西洋,替中国在明宣扬威德,此举不但令明朝国际地提高,亦令中国人在南洋的影响力大增。 

又郑和下西洋亦影响到南洋的开发。明以前华人对外事业只限於通商,但郑和下西洋後,华人侨居南洋者渐多。郑和下西洋时,不少官兵留驻南洋, 亦有使节团隋员不欲返回中国,他们在南洋聚妻生子;增加了在南洋华侨的数目。华侨在南洋发展日盛,除大部分从商外,亦有些从政,如华人郑昭後来任婆罗国王,又如谢文彬官至暹罗「岳坤」,朱复、蔡璟为琉球国丞相等。华人扬名於南洋者,大不乏人,如林凤、林道乾、吴阳、罗芳伯及许泗漳等人。古十四至十六世峦间,华人对南洋政治、社会及经济之发展起了决定性之作用,而其势至今不衰,未始百不是郑和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郑和下西洋在经济发展上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国向明朝上表进贡,不但在表上对人国称臣,自居藩属,实际上也是以货易货。中国朝廷一向采取小来大往的政策,常常以更多的赏赐(如绸缎、纱罗、茶叶、瓷器、漆器、印花布等),回报入贡国,不让其吃亏。同时也容许贡使及随从顺便带些私货来中国卖,换买中国的物品回去。由於外贸发展,剌激商品生产,手工业由此突飞猛进,海外贸易急剧发展,入口品目、种类及数量均大增,将唐宋以来由阿拉伯人控制的海权夺取过来。明朝将中国生产之丝绸、荼叶及诸货远销南洋,易取南洋香料,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中外双方两得其益,又因蕃货价平,官商前往购买,收入浩大,计当时收入一利御用、二利军给、三利富民。在郑和下西洋後,确实替中国换来了不少南洋的香料、毛皮、木材、矿物、绢纱及若干奇禽异兽及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 

另外,在文化上,郑和下西洋亦带来了莫大的影响。南洋之名山巨川有受中国册封者,且不少文物以三保太监为名以念郑和,如在怡保市郊有「三宝洞」,有三座寺观,即三宝洞佛寺、道观及尼庵觉慧寺。在马六甲有三宝山,又名中国山,遍葬华人先民。又有宝山亭、三宝井。新加坡有「三宝娘娘庙」,在爪哇三宝垄也有一个三宝洞,又有三宝墩等建筑物以纪念郑和,又南洋等颇多以中国二字为名,如北婆罗州之中国河、中国寡妇峰、拉恩布岛之中国河等。在郑和出使後,南洋各地之社会风俗及文物制度,均深受华风之影响,而诸蕃及朝臣之子弟,亦有到中国留学,使中华文化远播异域。 

最後在地理知识方面,元时有汪大渊之 > ,该书乃总结唐宋以来中国人对南洋及印度洋之地理知识,然较之马欢之 > 、费信之 > 及巩珍之 > ,其准确性远不能及。马、费、巩三人曾随郑和出使,而郑和所制之航海图对航海事业贡献甚大。此图中记载往返各地之罗盤方向,路程远近,打水深浅等。 



总结来说,郑和下西洋不但是明朝的壮举,亦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郑和下西洋不单在当时影响中国及南洋的政治、社会及经济,其影响深远至今,如郑和所留下的航图至今仍为地理学家,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