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理版画

2024-05-19 08:39

1. 什么是地理版画

不是“版画”是“板画”
是地理“3板教学法”的组成部分
“三板”(板书、板图、板画)教学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多媒体教学已进入课堂,可“三板”在现在教学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常规教学手段。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精美的板图、板画,呈现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加深、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它同地理语言教学艺术相配合,形成边讲边画边教学的进程,体现了地理教学循序渐进的特点,符合认知规律,成为公认的一种地理教学基本功。例如:在讲述中国政区这一节内容时,老师边在黑板上画中国政区图,边让学生说出各省的名称及形状。当一幅标准的中国政区图出现在黑板上后,会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敬佩之情,这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可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加快了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中国政区的平面图的结构,加深加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什么是地理版画

2. 试给艺术的功能举例说明,不少于1000字

  艺术的功能是什么?特殊的时代,艺术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怎么服务?就是要艺术作品歌颂社会主义,不要给社会主义脸上抹黑;为人民大众怎么服务,就是要让人民大众喜欢,让人民大众受到教育。一个艺术家生活在某个时代,总要为这个时代服务,本也无可厚非。至于人民大众,那是你的衣食父母,别说上面有要求,就是没有要求,让艺术品成为商品,那么人民大众(或者是小众)是你的欣赏者以至于是顾客,那毫无疑问要让他们满意,才有销路,艺术家才能生存。

  然而,艺术对于艺术家而言,除为了生活必需外,它还要的作用是遣性怡情。譬如空了,闲了,无聊了,高兴过头了,歌者以歌言志,引吭高歌;舞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者奋笔疾书,洋洋洒洒;画者纵横挥洒,恣情笔墨。这其间出的作品未必一定讴歌时代,未必一定为当时代的人民大众所欣赏,然而,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去检验,若干年后却成了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一个作品当它放在人民大众面前,它未必会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但它有很美的意境,那分美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观赏者,这也是个成功的作品——审美的功能达到了。

  当一个艺术家背负着沉重的功能去创作,一般很难有成功的作品,因为艺术本身是率性的,是自我的,是个性化的。艺术家是写心的工匠,心,每个人都有,为什么每个人不一定是艺术家,因为心有博大与狭隘之分,有深邃和浅薄之别,况且心固然博大与深邃,但缺乏写得有灵性之技巧,画虎类猫,也成不了艺术品。艺术品是艺术家在生活无忧时对心灵的贯照和默写。因为心是大千世界的投影仪,是纷繁社会的录音机,写心无论如何也就是在写大千世界了。

  艺术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不能裹腹,不能御寒,不能遮风避雨,是酒足饭饱后的消遣,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饱暖生活后的润滑剂。

  所以,艺术的主要功能是玩,艺术家以玩的心态出作品,而作品又是让人们赏玩的,至于赏玩之余还有什么更深的意义,那是玩的境界高。
  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并非是艺术教育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这些功能只是艺术教育附属的、派生的功能,它们的实现必须满足一个起码的条件,即艺术教育首先应该发挥出自身特有的审美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不是德育或智育的“殖民地”,艺术教育之所以存在而且必须独立地存在,最终的理由是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其它。普列汉诺夫说:“当我们看见一件艺术品,我们身上只产生了是否有益于社会的考虑,这样的作品就不会有审美的快感。”(《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第125页)同样,当我们在评价与实施艺术教育时,我们只是产生了它是否有益于德育、智育的考虑,或把艺术教育仅仅看成是德育、智育的一条途径、一种手段,把艺术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德育、智育的目标,把德育、智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机械地运用于艺术教学之上时,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便很难再有审美的性质,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已不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了。

  艺术教育的确具有辅德、益智的功能,而且艺术教育也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出这种功能,但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辅德、益智而存在,从根本上说,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或智育的附庸,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功能,辅德、益智只是其派生的功能。正是由于对这种主次关系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在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对艺术教育持类似观点但心态却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一种人往往瞧不起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当成是“饭后的甜食”、学校教育中的“小三门”,或把艺术教育看成是理所当然地为德育、智育服务的教育,进而把艺术教育完全纳入自己所在德育或智育的势力范围。这种人可以说是相当的普遍。

  另一种人则是艺术教育的倡导者、支持者和主人翁,他们有心甚至竭力为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争得一席之地,也采取了对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大加赞扬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和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获得了相反的结果。但不管怎样,后一种人对艺术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要想让人们对艺术教育有一个全面和科学的认识,毕竟不是一件说到做到、立竿见影的事情。事实上,其中有一部分人很可能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但出于对目前学校教育现状的考虑(德育、智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绝对主导地位),他们强调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也许是一种策略或者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国外也同样存在,像美国就是这样。

  大家知道,1994年,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项法令把艺术(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剧院艺术)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核心学科共七门:英语、数学、科学、外语、艺术、历史、地理),与此同时,有关方面还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表明,艺术教育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已经获得了独立、平等的地位。这一结果,可以说是热心于艺术教育的人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而争得的,其中就艺术教育各方面作用(尤其是在开发智力上)对各方面人士所作的大力宣传,可以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游说美国国会。对这种做法,有人提出了批评意见,也有人表示了理解,这从下面要讲到的布里顿、瓦尔瓦赛、雷默等人有关音乐教育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不过从最终所获得的结果来看,过分强调艺术教育的附属价值和功能,虽然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但它却在客观上为确立艺术教育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地位打下了基础。

  布里顿在五十年代末期就曾撰文,批评把音乐教育的附属价值作为论证当代音乐教育的基础的作法。他指出,音乐作为“七艺”中的一门学科构成了从古希腊至今西方文明的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历史地讲,音乐在教育中应该占有坚实的位置。然而,遗憾的是,这似乎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括音乐教育工作者还尚未意识到的一个事实,结果,捍卫音乐在课程中的位置往往总显得是一种新事物。由于缺乏对历史的了解,缺乏对音乐教育本质的了解,结果许多人试图依赖音乐的附属价值论证当代音乐教育在美国学校中应有的地位。布里顿说,音乐固然有这些价值,但它们最终并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与布里顿的意见不同,瓦尔瓦赛则对为了确立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不得不宣扬音乐教育的附属价值的行为表示理解。他在《关于公立学校音乐的问题》一书中,就美国公立学校设置音乐课的问题作了这样的叙述:为了使学校当局把音乐作为一门学科,音乐教育促进者不得不宣扬音乐教育附属的知的侧面,以强调音乐课的魅力,不这样宣传是不行的,否则难以引起当局的重视。因为,他们考虑,为了使音乐成为学校的正规学科并得到许可,就有必要让音乐同和其他被承认的学科的性格一样,也就是必须和知的性格相符合。其结果,学校当局就在教育课程中认定了音乐课知的方面,接受了它作为学校的正规学科。可见,尽管音乐教育促进者们宣扬了音乐教育的非艺术方面,这种做法应受到非难,但是这可是为了向学校当局介绍的方便。

  与此同时,瓦尔瓦赛又指出了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与其他学科一样,这样的音乐课最大的弱点在于,把知的方面介绍给学校当局,而把音乐教育的其他方面忽视了。以这种错误的目的观作音乐课的指导,就会忽视艺术性的侧面,即情绪的、审美的那一面,首先考虑的是知识和技术,音乐教育者们忘掉了音乐教育独特的性质,将音乐与枯燥的理论学科等同起来。

  对于人们习惯于用音乐教育的附属价值来证明音乐教育的价值这一现象,雷默解释道:大多数认为音乐教育有价值的论据,不外乎是从中得到的实用的、功利性的益处,偶尔才有对艺术使人的本质更完美这种思想略示首肯的。这是由于讨论其实用价值较容易,讨论其审美价值较困难,也由于美国社会集中关心的是实用价值,而关心审美价值较少。故证明音乐教育有价值的理由多是从其表面的效用出发,而很少涉及其内在意义,以至于在音乐教育的理论阐述中,大量地存在着零敲碎打式的自我标榜、自我辩护、自我怀疑和捞稻草等令人不安的现象,而足以证明音乐教育应当存在的理由又并不多,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理论阐述不是有说服力,而是令人迷惑不解;不是更有力量,而是更没份量;不是令人振奋,而是令人沮丧。

  雷默指出,许多教音乐的人也并不理解音乐的本质和价值,这不可避免地使不少音乐教育在本质上和价值上都成了非音乐的;与此同时,学校的其他方面也往往指望音乐教育除教授音乐外,还要起各种各样的作用,如为学校的庆典节日、运动会、各种会议服务等等,这些功用在本质上没有一个是审美的,音乐只是用于非音乐的目的,这种状况,使得“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在雷默眼中,音乐教育如此,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整个艺术教育也都如此,因而,他的结论是:“凭借最没有艺术特征的价值来证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就达不到艺术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性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音乐教育的哲学》第121、31、56页)

  在我国,上述现象也同样存在,而且在程度上甚至还可能超过了美国。我们的情况是:口头上德育是首位,行动中智育最重要,其他方面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在行动中、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服从、服务于德育和智育的,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奢谈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确实引不起多少人的共鸣,甚至往往会遭到非议;而鼓吹艺术教育在德育、智育等方面的作用则极有可能引起人们对艺术教育的兴趣,使大家对艺术教育予以重视。从眼前利益看,这的确能给艺术教育带来福音,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重视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并不见得是福音,其后果可能就像瓦尔瓦赛所说的,艺术教育的本质特性将因此而丧失,人们会把艺术与其他理论学科等同起来。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给艺术教育找一处暂时的安身立命之所,而违背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完全投人所好地无条件片面强调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作用。事实上,即便因此我们为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这样的地位也是不牢靠的。对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我们不是不能谈,而是很有必要谈,因为只有这样,人们对艺术教育才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但这必须是在肯定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和审美功能的前提下来谈,必须把它们作为艺术教育的附属或派生功能来谈。

  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并不意味着对艺术教育的非审美性使用是不正当的,艺术教育在完成了自身的任务的同时,也必须在其他方面尽一些敲边鼓的义务,并把它们看着是自己分内的事,这就是我们对待艺术教育的正确态度:即既要确信艺术教育在审美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又不轻视或者诋毁艺术教育在其他方面的辅助作用。因此,尽可能充分地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无论是对整个学校教育还是对艺术教育本身都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仅仅以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来证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显然有失根本原则。把艺术教育完全纳入到德育、智育的轨道来实施,使艺术教育德育化、智育化将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对此,莱辛说得好:“谁若是用一把钥匙去劈柴而用斧头去开门,他就不但把这两种工具都弄坏,而且自己也失去了这两种工具的用处。”(《拉奥孔》第202页)

  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德育、智育而存在,而是为体现自身本质特征的审美教育而存在,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以其审美功能的发挥为前提的,可以说,艺术教育的各种功能,无一不是审美意识作用的结果,凡去掉了审美内容,试图单独达到某一种功能的目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艺术教育只有当它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附庸的时候,它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才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独立的地位,它才能发挥出审美的功能,从而也才能发挥出辅德、益智的功能。

  我们承认并重视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但德育不能涵盖和取代艺术教育,不能把艺术教育仅仅看着是德育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手段;我们也承认并重视艺术教育的智育功能,但智育也不能包容和吞并艺术教育,不能把艺术教育仅仅当成是开启智力的一把钥匙,不能把艺术课程当作是智育课程。因为,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直接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这一重任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是否拥有独立的地位。当然,这里的独立是相对的独立,独立并不意味着不与其他方面联系,独立照样地可以为其他方面服务,并尽到自己敲边鼓的义务,而且越具独立性,敲边鼓的义务会尽得越好。

  当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具有独立地位的时候,我们既要鼓励艺术教育为其他方面教育尽敲边鼓的义务,也应该客观公正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他方面是否也应该适当地为艺术教育尽一点点敲边鼓的义务呢?其实,只要我们具有了这种意识,既想想艺术教育为自己做过些什么,也想想自己可以为艺术教育做点什么,我们就有可能真的为艺术教育做点什么,更何况这对于我们自身也是有利无弊的。比如我们可以找出与语文教学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同或相接近的乐曲和绘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着指导学生欣赏音乐与绘画;我们也可以在数学几何教学中结合着给学生讲一点绘画方面的透视知识;我们还可以在历史教学中顺带地讲一点艺术史等。如果真能这样教学,显然受益的是双方,而不仅仅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正因为这样,互相之间才有可能给对方尽些敲边鼓的义务,但总体上看,艺术教育在这方面更具优势,因为,它无需去刻意追求为德育、智育等其他方面助一臂之力,它只要出色地完成了自身的任务,便能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为德育、智育尽到敲边鼓的义务(可见,人为地把艺术教育纳入德育、智育范畴的做法是多么地多余!),但德育、智育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尤·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美学》第164页)鲍列夫的这段话,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即德育、智育等更多地是给学生以局部性的影响,而艺术教育则能够对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那么,艺术教育为什么又能产生这种影响呢?

  艺术教育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实现的,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整体的、综合性的,而不是直接地具体针对德育或智育的某一方面单独发生影响。滕守尧对此解释道:通过艺术教育,既训化和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其创造力,同时又把那些因贫困、因不合理的制度和片面的教育而失去的感受力恢复和发展起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较为平衡和谐调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反应,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的发育和品行。”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把握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之下,各种心理能力“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审美心理描述》第347、355页)

  可见,艺术教育并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审美这一基本的、中心的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性的影响,这是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方面教育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还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发挥作用之处,正是德育、智育无能为力之处。

3. 什么是文化?举例说明文化结构层次。

英国学者威廉斯曾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二、三个词之一。其实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而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文化,国内外的学者都曾先后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予以了多种界定与解释。据说现在世界上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200多种。但比较权威并系统归纳起来的定义源于《大英百科全书》引用的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这本书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162条为英文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 

在该书中,两位学者把所收集的162条有关文化的定义分成七组,并在每一组定义后,予以了综述的评判,这对理解每一组定义起到了导向作用。这七组定义分别为:描述性的定义、历史性的定义、行为规范性的定义、心理性的定义、不完整性的定义。 

现将其中的162条英文定义中选出典型意义的定义(以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分组为准,每组择一)摘录如下: 

1、泰勒(1871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属描述性的定义)2、帕克和伯吉斯(1921年)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属历史性的定义)3、威斯勒(1929年)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属行为规范性的定义)4、斯莫尔(1905年)“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属心理性的定义)5、威利(1929年)文化是一个反应行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习惯模式系统。(属结构性的定义)6、亨廷顿(1945年)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属遗传性的定义)7、萨皮尔(1921年)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属不完整性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举例说明文化结构层次。

4. 地理答啦:什么是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妙,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故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而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
勤劳的热贡艺人数百年来足迹遍及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国内各地和印度、尼泊尔、泰国、蒙古等国,给这些地方留下了众多精美艺术品。这门独具一格的古老藏族文化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亮,富于装饰性。其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也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产物。

5. 举例说明为什么艺术的发展既需要继承有需要创新,500至100字,谢谢

艺术的发展创新首要条件就是继承。没有继承传统何谈发展创新。要发展就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艺术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推陈出新。所以继承的同时,创新也很重要,可以说,继承与创新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继承,发展就没有根基,就谈不上创新;如果只是继承,没有创新,那么艺术将如死尸一般;没有未来,而继承也就没有意义。所以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没有创新。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发展和创新才是目的。
关键词:继承  借鉴  发展创新
正文:
         一     术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继承性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类的全部的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批判的继承,革新创造的历史。这种继承性表现在艺术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方法到艺术技巧,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内容来看,前人通过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人的艺术中都有表现。虽然这种继承不都是直线上升的,  有时会遇到曲折,甚至好的思想内容在一个时期内还有可能遭到抛弃或者歪曲,但最终会被后人继承下来并加以革新和创造。例如,在古代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这是一个把天火盗窃给人间,给人类造福的叛逆者的形象。几千年来,这一形象一再出现在欧洲各国的艺术作品中,不仅在诗歌,戏剧中有,在绘画,雕塑,交响乐中也有。
         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识结果,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深化,才能完成的。每一时代的艺术遗产,实际上是作为当时艺术家对现实进行审美认识的结果而留给后代的,而后代艺术家们则在这一认识结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化。仅仅认识了生活,还不能称为艺术;艺术要求人们把对生活的认识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对表现生活的形式的认识也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化才能逐步完成的。
         例如,在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从单音到复调音乐的过渡,就是一种认识深化的一种体现。当人们刚刚开始把生活中的音调变成音乐中的曲调的时候,这种曲调都是单线条的,但随着对生活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发现生活中的声音是那样丰富多彩,有着那样多的层次。许多同时出现的声音又是那样地和谐动听,于是就在继承了单音音乐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写作复调音乐。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正是由于各个时代的艺术之间有着这一种一脉相承的联系,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才使得人类艺术的宝库不断地增添财富,以至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并将继续不断向前发展。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一个民族有着自身完整的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传统风尚,同时,也有着与这些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方式的特点。一个人对本民族这一切的继承最初常常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进行的,他自幼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所接触的文化气氛,所感受的审美情感,无不侵透着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由于一个民族天然的历史联系,前世的艺术必然直接影响后世,后人对艺术的学习,也必然首先着眼于本民族的艺术精华。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人类的文明是相通的,当由于地理及科技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世界民族之间还难以进行文化交流之时。东,西方便几乎同时出现了灿烂的艺术。随着历史的演进,东,西各民族的交往从起始到逐渐增多,文化艺术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各民族之间的艺术上的互相继承和借鉴早已成为事实。人类艺术不应有国界,任何民族的优秀艺术成就均应为世界共有,今天的人们应当把无论任何民族的艺术遗产均视作宝贵的财富,以求通过吸取互相渗入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二     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是指当代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俩个方面,对过去时代艺术的革新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任务,要求艺术反映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形成具有体现当代新内容的新的艺术形式,用心的人物  主题   进步思想  方法  手段和手法丰富艺术创作。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借鉴是十分重要的,但继承和借鉴都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艺术的发展。因此,就应该在批判地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到艺术的发展。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如果在艺术领域中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而是死抱住旧的东西不放,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任何新的东西出现,都意味着对传统中某些旧的,过时的东西的突破和否定。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变革,有所创造,就需要艺术家有胆识。敢于打破前人的条条框框,敢于标新立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就是一位这样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在早期还有很多受海顿,莫扎特等人影响的痕迹,但是中期以后,逐渐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实际上就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为主宰世界而发出的呐喊。贝多芬继承了以巴赫为代表的欧洲古典音乐传统,但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继续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直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在他身上也看到了浪漫主义的声音。他有一句名言:“为了获得更美的效果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以被破坏。”这句话十分形象的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
         所以,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俩个方面。我们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应很好的把握这一经验。为人类艺术的繁荣做更大的贡献。

举例说明为什么艺术的发展既需要继承有需要创新,500至100字,谢谢

6. 艺术生跨专业考研选择地理学可行吗?地理学硕士一般毕业做什么?

  艺术生跨专业考研选择地理学是肯定可行的,但难度也非常大,地理学硕士毕业一般进各种研究所,也可以去各种勘探公司。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自然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气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因为以上两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领域出现,为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环境地理学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上,评价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永续发展的安全状态和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制度技术)条件。

7. 慈溪的地理文化是什么,艺术性代表是什么

慈溪,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环杭州湾地区沪、杭、甬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
慈溪蕴藏着丰富的海涂资源,围垦开发的海涂近10余万亩,是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最富足的地区。慈溪拥有悠久的青瓷文化,号称“海上陶瓷之路”发祥地,“南青北白”奠定中国陶瓷格局。慈溪也被称为“家电之都”,与青岛、顺德并称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
慈溪是长三角地区大上海经济圈南翼重要的工商名城,也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区。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更是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一跃成为长三角南翼黄金节点城市。
浙江省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县级城市、中国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小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福布斯中国十大最富有县级市之一。
2015年4月,慈溪入选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慈溪的地理文化是什么,艺术性代表是什么

8. 艺术生的地理怎么学好?

掌握以下3点基本方法就可以学好地理:
1、要学会看地图——立体的地球仪,可以让自己建立立体的思维方法,地理的知识是立体的;平面的行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带分布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交通图……;会看地图就已经学会30-50%的地理知识。
2、多看地图——书面知识与地图结合可以强化记忆,反复可以增强记忆,当形成习惯后,知识也就立体化了;
3、掌握地理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的要素是:位置、温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位置”是地理要素当中最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个要素会起主导作用,位置则是永远不可以忽视的因素。
地理要素之间会相互影响:位置影响气候、自然资源,位置与资源影响交通、经济水平与地位……

会看地图,掌握了地理要素及其关系,也就是掌握了地理的核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