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

2024-05-05 17:32

1.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

亲,你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中国是带动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国家,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和产品输出国,拥有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互抗衡的实力。但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严重滞后于经济整体实力,从而导致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中国要在全球经贸格局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必须拥有与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金融市场地位。截止2022年3月,据海关统计,2022年前2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同期增长13.3%。其中,出口3.47万亿元,增长13.6%;进口2.73万亿元,增长12.9%;贸易顺差7388亿元,增加16.3%。【摘要】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提问】
亲,你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中国是带动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国家,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和产品输出国,拥有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互抗衡的实力。但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严重滞后于经济整体实力,从而导致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中国要在全球经贸格局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必须拥有与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金融市场地位。截止2022年3月,据海关统计,2022年前2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同期增长13.3%。其中,出口3.47万亿元,增长13.6%;进口2.73万亿元,增长12.9%;贸易顺差7388亿元,增加16.3%。【回答】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

2.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晕死,经济方面说的不就是外贸么,你还指望QFII?证券市场?基本就是分工啊,全球化什么的...

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及意义 

国际分工格局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定位,其演进趋势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已有不少文献对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变动做出了分析。事实上,当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1.传统的垂直型分工正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的崭新格局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玩具、鞋帽等,属于制造业的低端产品;发达国家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机械、电子等,属于制造业的高端产品。在这种分工格局中,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 

产业内分工。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三是营销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及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历了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价值链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着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如耐克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微观案例。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越南、中国等国外生产厂商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 

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技能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一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其结果是“万国牌”产品的大量出现。例如我国的上海、西安、成都和沈阳四大飞机制造公司就承担了波音737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和CFM 航空发动机的制造。 

在这种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中,分工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还表现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迄今,由于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未能从初级产品中脱身,他们仍以垂直分工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因而垂直分工仍在发挥着作用。但应该说,水平分工更适应了生产全球化的大背景,正日益显示出它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如在东亚地区,传统的分工格局是日本将国内进入衰退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纺织、服装,80年代的家用电器等)先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和东盟,然后再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呈现出产业梯度转移的特征。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的经济、产业各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发展格局和产业分工格局。但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国际分工的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一国的竞争优势也随之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为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因为从产业链细分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任何企业,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3.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在新型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不仅表现为产业层次的高度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递进,还表现为在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因为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在提升。具体而言,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像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所以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向上游生产的递进也一样意味着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的提升。 

二、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影响一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因素很多,包括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管理制度等,但它最终要体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所以一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国的比较优势。本文将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来评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所在及其变迁,并以此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做出实证分析。 

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数是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商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其公式为:RCA :(X[,ij]/X[,i])/(X[,wj]/X[,w]) 

其中,RCA 代表某类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 ,国/j类商品的出口额,X[,i]代表i 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X[,wj]代表j 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w]代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如果RCA 值大于1,表示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出口上相对集中,在这类商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关的另一分析指标是Cr,即显性比较优势变动指数,其内涵为一个时段内的RCA 指数与前一时段RCA 指数之比,它能较好地反映出一国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如果Cr值大于1,表明该国在该类商品上的比较优势在提升;反之,如果Cr值小于1,表明其比较优势在弱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贸易与发展报告》(2002)及其他相关资料,表1提供了1997—1998年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出口份额达到全国1%以上的商品)的RCA 指标数据,并与1992—1993年相对比得出了比较优势变动指数Cr的数据。 




注:在产品类别中,A=初级产品,B=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C=低技术产品,D=中级技术产品,E=高级技术产品,F=未被分类的产品。资料来源;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Report,2002.(1)在标准国际贸易分类体系下(SITC),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集中在第8、7和6类商品上,第8类产品主要是服装、鞋类、玩具、旅行用品等,第7类主要为机械、电子产品,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产品都包含在这个产品类别中,第6类产品主要包括各种金属制品、部分纺织品等,多为初级加工原材料产品。 

(2)在这三大类产品中,从比较优势指标来看,1997—1998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最高的RCA 值,旅游用品、服装及服饰、玩具及体育用品列前三名,RCA 值均在7以上,分别达到8.9、7.5和7.0,显示出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同时某些高技术产品也显示出了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及零部件的RCA 值也超过了1.(3)从动态比较优势指标Cr来看,1997—1998年与1992—1993年相比,高技术产品具有最高的Cr值,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动指数普遍不高,尤其是纺织类产品,除去人造纤维织物的Cr值大于1外,其余6个项目的Cr值均小于1,表明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市场扩张空间有限,有些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弱化,换言之,它们或许正面临着崛起于成本更低国家、有更强竞争力的供货厂商的挑战。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正与之相反,虽然RCA 值不是很高,但增速明显,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数据处理设备、晶体管及半导体的Cr值高达5.2和2.0,分列前两名,表明部分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快速提升。 

(4)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中间品及零部件进口的迅速增加。当把RCA 指标用于进口产品的分析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在我国进口产品RCA 值居前10位的产品中,有7种产品属于中间品或零部件产品,占到进口总额的27%。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在加工装配业务上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我国参与的只是这些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虽然我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得以提升,但并不能完全表明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具备相应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 

以上分析表明,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在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大,市场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有限,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则日趋活跃,这就更凸显出后一优势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因此,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我们必须把握好我们的发展定位,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垂直分工,还应顺应国际分工的新趋势,积极参与水平分工,承接跨国公司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在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中把握机遇,寻求新型发展空间。 

三、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1.劳动力成本优势问题 

在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劳动力成本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国外投资,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参数。但客观地说,人们对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有高估之嫌。表2提供了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对比情况,数据表明,中国的工资水平要低于选取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水平,但是由于中国总体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使得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要明显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如墨西哥、菲律宾、韩国、印尼等),导致的结果是,尽管这些国家的工资水平要高出中国,但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却低于中国。 

但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二元”特征,即外商投资企业的较高劳动生产率与国有企业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并存(要知道,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但它们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尚不到全部劳动力的1%),劳动生产率低主要源自国有企业。进而可以推演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低并不是绝对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制度层面得到解释。即国有企业由于缺乏用工自主权,尚不能按照员工的边际生产率来决定其去留,其结果必然是冗员对劳动生产率的稀释。因此说,只要企业改革到位,赋予它们应有的用工自主权,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合成谬误”与过度竞争问题 

当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当初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出口导向战略,一起同时推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时,结果便引发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合成谬误”问题:少数国家的成功之路,扩展到全体发展中国家,这一路径就不那么现实,至少是来得没那么容易了。加之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从而放慢了夕阳工业的关闭速度,同时不少中等收入国家没能顺利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仍旧从事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更加剧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压力。它所形成的结果,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过量供给,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有迹象表明,与工业化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价格近年来不断下降。二是形成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产生大量的经济摩擦。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专家测算,以1997—1998年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50种出口产品为参照,我们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结构具有很高的趋同性,与斯里兰卡、巴西、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的出口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5以上(S.M.Shafaeddin,2001),这是贸易条件不稳定、经济摩擦不断的重要根源。对此我们需要认真思量,多做准备,参与国际竞争时,就不仅要考虑供给还要考虑市场需求,考虑市场容量和市场的可接受程度,并最终通过适时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摆脱过度竞争局面。 

3.加工制造环节的增值能力问题 

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为扩张,但事实上,此种产品只是表面上由发展中国家出口,但实际上这些国家从事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大部分技术和技能包含在进口的零部件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贸易与发展报告》(2002)中的数据,尽管发达国家在世界制成品出口的份额现在有所下降,从1980年的82.3%下降为1997年的70.9%,但它们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却从1980年的64.5%上升为73.3%;而发展中国家却与此相反,虽然在世界制成品出口的份额大幅度增加,从1980年的10.6%上升为1997年的26.5%,但并没有以相应的幅度提高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只是从16.6%略升为23.8%(见表3)。惟一的解释是,发展中国家所承接的加工制造环节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例如,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最为活跃的电子产品生产中,第一层次是美国,他们生产的是高附加值的芯片和软件,在全世界电子行业中所获取的利润要占60%左右;第二层次是类似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他们生产关键性的电子器件,其利润要占到20%左右;第三层次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只是进行终端产品的加工组装或者一般性零部件的生产,所获利润只有10%左右。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对这一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我们不能由于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否认参与新型国际分工、承接发达国家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的经济合理性,因为加工制造环节是我们的现实优势,是我们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切入点。这对于我们实现与国外的产业对接,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我们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要途径。考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成长历程,也都是从加工组装起步切入全球化的生产体系,而后再逐步从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向较高层次递进的,这一点对我们应该有所启迪。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满足于这样一个下游生产商的角色,而是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水平,由下游生产商向上游生产商推进,强化生产环节与技术研发的相关性,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渗透,从而逐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加工增值能力。

3.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是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意义是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
1、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延续社会再生产。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
2、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扩展资料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专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电子商务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为了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1993年12月15日,在乌拉圭回合的贸易谈判委员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议,决定起草一份贸易与环境的工作方案,并制定有关贸易与环境措施之间增强相互作用的规则,监督用于环境目的的贸易措施,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和意义?

4. 谈谈中国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 年来,我国的外贸发展特别迅速。1978 年进出口额仅为206 亿美元,1994 年贸易总额为2 000 多亿美元,而2002 年我国的进出口额达到6 200 多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的位置已上升到第6 位;今年上半年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协议投资金额已达8 300 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4 500 亿美元。我国共批准设立三资企业已超过40 万家。同样,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也十分高,有经济学家统计,2002 年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44 %.[8] 尽管各国测算外贸依存度的方法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外经外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不可忽视,因此,作为调整外经外贸工作基本法的对外贸易法理所当然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西方贸易大国,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起步晚,重视不够,当然这与我国长期以来进出口数量有限,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弱有关,但是,从现在我国外贸的实际情况出发,外贸法的重要性已经凸现,外贸法应该予以重新定位并提到重要日程。

5. 如何理解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贸易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而且还是经济、科技、文化、政治交流的平台。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很难想象的,你可以想想中国的近代史和文革的时候,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虽然国家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但是仍然架不住英国的几艘军舰,为什么?
文革结束后,中国在各个方面都要落后世界几十年,这是为什么?

所有,国际贸易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理解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6.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是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意义是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
1、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延续社会再生产。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
2、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扩展资料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专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电子商务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为了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1993年12月15日,在乌拉圭回合的贸易谈判委员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议,决定起草一份贸易与环境的工作方案,并制定有关贸易与环境措施之间增强相互作用的规则,监督用于环境目的的贸易措施,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7. 谈谈中国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谈谈中国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贸易已成为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国国民经济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对外贸易,是一国的对外商品交换。  (2)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具体讲,对外贸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第二,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  第三,可以阻止利润率下降趋势。  第四,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对外贸易是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一定情况下,对外贸易也可以成为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对外贸易概论)  :doc88./p-906533468463.
  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际贸易已成为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国国民经济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对外贸易,是一国的对外商品交换。(2)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具体讲,对外贸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第二,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第三,可以阻止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四,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对外贸易是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一定情况下,对外贸易也可以成为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管理贸易的含义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很少有关于管理贸易(managed trade)这一概念的定义,经济学家们亦有意避免这一概念,因为在他们看来,管理贸易是等同于保护主义的。因而在经济学界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同背景、不同政治传统的经济学家们在支援自由贸易和反对贸易保护(及管理贸易)这一点上却出奇地一致然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远不是纯粹的自由贸易, *** 控制或管理贸易以各种形式存在,即使是倡导自由贸易的GATT/WTO,其规则及活动也是就 *** 的贸易政策进行谈判和协调,GATT/WTO成员各种贸易决策以及判断贸易活动的公平与否都无一例外地严重受到 *** 或多边规则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国际贸易也并非完全的贸易保护,贸易活动的基本决定力量仍然是市场机制, *** 的各种贸易政策的选择和实施会影响甚至阻碍市场机制的作用,但终究不能取代市场力量。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混合,那么,该用什么概念来表述现实的国际贸易形态呢?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的话,管理贸易其实就是现实中国际贸易形态的真实反映。管理贸易的一种定义是指“ *** 对私人的国际贸易[活动]实行高度的管制”,或者是“由 *** 政策控制、引导或管理的贸易”。这种狭义的定义强调 *** 政策对贸易的影响。泰森(L.Tyson)以美国高科技产业为例指出了管理贸易背后的政策原因,包括促进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实力、改进高科技贸易的管理、支援贸易收支调整、以及缓解保护主义带来的压力。根据另一种更广义的定义,“管理贸易是指不在竞争条件下、不按边际成本定价的贸易”。[17]这一定义把管理贸易的原因扩充套件到 *** 政策之外所有导致贸易偏离市场机制的因素,包括行业、企业控制和管理贸易的行为。克劳斯(L. Krause)指出,新自由主义关于贸易商品及服务在竞争性市场按照边际成本定价、比较优势决定于比较成本、以及自由和无限制地贸易使各国及世界福利最大化的论点是理想化了的理论,现实中大部分国际贸易并不属于这种型别。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即存在规模经济],以这时的边际成本定价是不可能的。定价其实是企业的一种战略决策,为占领市场份额的进取性定价和为保护利润水平的保守性定价是不相同的,因此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上成为出口者还是进口者与企业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当然企业的选择本身也要受到 *** 政策的影响。所以,比较优势可以由企业经营和 *** 鼓励来创造,而不是由要素的可获得性来支配的。
  我国银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银行的地位作用你要说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地位: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巨集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  作用:为经济建设筹集个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能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资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论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工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 *** 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程序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的办法。狭义的加工贸易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其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成分比较高,出口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对进口零件进行组装。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程序密切相关,是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6年。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产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的雏形。1980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者合计仅占4.4%,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有限。到1986年,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开始崭露头角,与“三来一补”一起作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方式之一,二者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5%,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阶段:自1987年至1995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以鼓励“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以海关进口料件保税监管为政策核心,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贸易——作为这一贸易方式概括性很强的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  第三阶段:自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巩固和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成果。加工贸易不仅在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税收方面,而且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程序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00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8.7%,仍然是最大的贸易方式。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3%,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1.4%。同时加工贸易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近580亿美元。这说明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值方面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此外,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达73%。
   
  为什么俄罗斯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不突出  答: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是  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所谓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从范围上讲,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怎样翻译?谢谢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are continuing to develop high speed.
  对外贸易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一、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贸易已成为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国国民经济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对外贸易,是一国的对外商品交换。  (2)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具体讲,对外贸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第二,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  第三,可以阻止利润率下降趋势。  第四,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对外贸易是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一定情况下,对外贸易也可以成为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  三、西方关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  (一)“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二)对外贸易重要性渐减规律  (三)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对外贸易乘数=国民收入增量/1-C+边际进口倾向  ——边际进口倾向=进口增量/国民收入增量。  边际进口倾向越小(意即在既定条件下,进口少,出口多,),乘数越大,即出口同增加投资一样,可使一国国民收入倍增。
   

谈谈中国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8. 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