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4-05-07 18:47

1. 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是碰上了一个不靠谱心里没点B数的君主,犯了兵家大忌临阵换将的升级版换主帅,而且更严重的是对威望很深的廉颇下手(还是蔺相如支持的),赵括是很有才能,军中也有威望,军事理论也很丰富,也有一定战绩,但是不足压住廉颇,于是带着一半援军,指挥另一半廉颇留下的军队,前期肯定不好干的。赵王有点坑,但不代表傻,首先赵国农业差存粮没法应付长期作战,春种秋收也缺人,对峙时间过长赵国就有点撑不住了;其次廉颇也有点问题,赵王说了困难,你不搞点动静说点靠谱的意见吹吹牛逼要援军反攻,还一个劲安慰说秦国肯定先撑不住,反正固守对峙就对了,你想赵王连着问了好久都是类似的回答,加上初期廉颇小败不少,暗示多次都不进攻,赵王也很难呀,赵国可是和秦国国力平等的国家呀,你这样搞我不要面子吗,直接咬牙换掉他算逑;廉颇名声很大,衍生了负荆请罪和尚能饭否等典故,但是王翦白起李牧项燕段位都比他高。赵括能被任命主帅,能力是有的,和后来酸儒所谓的纸上谈兵不相符的;赵括初来乍到,也很清楚情况,开始都是练兵性质,前中期小胜了不少,这时候操作的很好,很完美。但是,转折点来了,秦国不知道何时把白起和援兵给派来了,我们不知道白起是秘密前来还是公开前来,尤其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此时白起就很有名了,也很厉害了;此时赵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没把军队整治彻底,我们不知道是他大意没留建制精锐部队应急或者是被少部分军队把队形带崩了,反正胜利追击的时候,被白起给埋伏了,并被少量精锐部队包了后路,配合地形、伏兵被彻底围住了,开始没冲出来,然后就被围住了这儿,赵括的战争意识也有点不足,反应慢被人包了饺子,还冲不出来。赵括最后突围时挂掉了,长平之战赵国很惨,但是秦国也不好过,赵括被伏击前杀伤了不少秦军(此时占优),突围时也换掉不少,也弄的秦国好多年没缓过劲来,交换比大概在一比三多点吧,反正赵括被灭国级将军白起给好好上了一课,若是不碰到王翦和白起,面对其他任何秦国将领,长平之战赵括都不会轮到全军覆灭的结局,顶天大败再整军固守,全军覆没真的是太惨了。赵括不是顶尖但也很厉害,只是军队管理能力和战争意识有点差,碰见了灭国级将军,稍微一大意就是这个下场。春秋战国时期顶尖的军事人才比较稀缺,尽管大家都是一国中流砥柱,但有的人就是更牛逼,就是能打的其他将军满地找牙,显然缺乏沉淀还没升级到顶的赵括就被成熟期杀神给割掉了。

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战略失误,国家农业基础薄弱,虽然军力强大,但粮草供给困难,难以持久,而君主态度动摇临阵换将,而赵括空有满腹理论,而不懂实践。只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因此导致全军覆没。学习知识不能空谈理论要结合实践。
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大将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防守策略,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3. 赵括只犯了一个错误,高估了赵军的战力

 赵括打到秦军营寨门口,士气旺盛,而秦军多日疲惫,结果还硬是攻不进去,这才让秦军有机会断了后路。被包围之后有两个选择,强行突围或等待援军。秦军有弓弩优势,突围等于找死,唯一的选择就是等待援兵。后来为什么突围?再不动手自己就被手下吃了,别无选择只能突围,好歹算战死疆场。
  四十万军队,不会像三国演义里那样,两路杀出伏兵,就立刻完蛋,几十万伏兵,也根本藏不起来。输就输在赵军在秦军派出大部分精锐在外打战术的情况下都攻不下营寨;输在四十万士兵被人以一围一,无力突围,这是战力的差距。这种战力差距,别说赵括,就是乐毅去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赵括只犯了一个错误,高估了赵军的战力。这也是赵国高层的错误。即便是普通将领也知道粮道被切断的严重后果,况且赵括率领的赵军不止是后方长城防线丢失粮道被断,连后军的辎重部队也被秦军切断了,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趁秦军立足未稳兵力不足拼死突围。
  而赵括错误的选择了固守,给与了秦军充裕的时间加固阵地,到后来赵军缺粮而秦军尽发国内男子上前线已经无力回天。赵括犯了好几个错误,可不止一个错误。高估赵军的战斗力,低估秦军的战斗力,这并不致命。致命错误的是丢失长城防线,被敌军切断粮道。如果长城防线在赵军手中,赵括纵然被围困还可以缩回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常识。身为最高将领,被断粮道,被隔绝辎重,战术指挥一塌糊涂,这个锅赵括无论如何也甩不掉。
  赵括是有一定能力的,甚至不排除高于廉颇。因为从当时赵国将领配置来看,身体健康而且能接下廉颇单子且士兵不反弹的,基本没谁了。廉颇对攻过,但是没效果,最后只能选择防守。关键是廉颇对政治形式掌握不行啊,赵国一直想做反秦联盟的大哥,魏楚齐都看着呢,你这边不出血,等着我们卖命?哪有这么好的事儿?所以赵国想寻求外援,必须决战,只靠赵国自己是打不退秦国的,必须靠决战才能把援军引过来。赵括在出击方面和赵王不谋而合,关键是能迅速掌握部队,断粮减员那么久,部队没崩,已经算是良将了。假以时日,这就是名将,可惜了。就是秦军名将,也有被俘放回重新雪耻的,可惜赵括首战碰上白起,华雄颜良文丑未见得比张辽徐晃张颌差,可惜了。
   
  赵弱秦强的确是事实,但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名将太多了。赵括只能是说个人展示的机会太不好了,拖下去肯定是死,进攻偏偏碰上白起,战国可以说最顶尖名将做的局他能轻易跑的了么。历史确实是由胜利者书写,当年的记载也大多属于转述到底怎么样谁也搞不清楚。可以肯定的说赵括领兵能力肯定在白起之下毫无疑问,但是不是个草包这个不能从战局结果评价。廉颇领兵最开始我是被打的节节败退不得已退守营寨,可以说拖垮赵国国力最终导致赵括不得不主动出战的一部分起因。
  只能说赵国高层想靠赵括翻盘的算盘算错了(但是又能靠谁呢),赵括并非不世出的良将能扶大厦于将倾,秦国强盛国力,白起战争天才,加上秦赵外交上的优势,没人能拯救危局。赵括出场就碰上这个棘手的状况,不出意外的演砸了,留下千年骂名,孰是孰非也只能仁者见仁了。
   

赵括只犯了一个错误,高估了赵军的战力

4. 赵国命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战指挥的赵括统兵抗秦军,导致了什么后果?

赵国命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战指挥的赵括统兵抗秦军,导致了什么后果?
在历史上你知道赵国命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战指挥的赵括统兵抗秦军,导致了什么后果吗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赵括,可谓是一个比较悲催的人物。不仅因打了败仗,被人损了几千年,而且连他爹妈都看不起他。赵括的父亲赵奢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八大名将之一。因军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与廉颇、乐毅等人齐名。赵军在野战当中完全不是秦军的对手,即使是老将廉颇指挥大军,也是数次败于秦将王龁。王龁是秦国大将,但他的指挥才能相比于白起等人还是有差距的,可是廉颇面对此人都难得一胜,足以看出秦赵两军战斗力的巨大差距。经验老到的廉颇很快就认清了双方实力差距过于悬殊, 因此匆忙将军队撤至丹河东岸,依仗山势险要迅速筑起百里石长城,据故关坚守不出,两军遂进入僵持状态。七月,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将替代廉颇。秦国得知赵括挂帅后,秦昭襄王请出战神白起,秘密进入长平战场指挥秦军应对。

秦赵两军本来是各有所长,赵国强于骑兵,秦国强于步军,可是,两军交战的上党地区对于赵军却极为不利。上党地区是丘陵地形,这里群山环绕,树木丛生,赵军骑兵很难发挥作用,反之,秦军的步军却如鱼得水,长驱直入,将赵军打的丢盔卸甲。虽然是秦国的反间计,但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普通人,恐怕赵王也不可能相信这般言论。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年轻的赵括虽然没有参加过实战,但是在秦国和赵国都有不小的名气。此外,白起也对赵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赵孝成王马上想起了赵括父亲赵奢的那场“阏与之战”,加上赵括懂兵法那是极为有名的;于是赵孝成王马上招赵国入宫,在经过一番细致的探讨后,决定任用赵括为将。可秦国的军粮补给线虽然长,但是道路却十分平坦,从水路运输成本也很低。而赵军军粮补给线虽短,但却得翻越太行山脉,不仅没占到优势,而且还处于劣势。两国在长平僵持那么久,赵王心中也慌,所以让赵括赶快结束战斗。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其实不然,相比起廉颇的消极抵抗,至少赵括是敢打敢杀的,秦国为何立马要将王龁换成白起,而且还严秘密?因为这个赵括虽然从未上过战场,可能真像他父亲说的那样,不顾及士兵性命,但这偏偏是打大战略的时候所需要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秦国肯定也是经过详细的探讨,觉得王龁面对赵括,没有必胜的把握,即便赢了,那也是损失惨重。从赵括选择主动出击导致赵军全军覆没的结果来看,廉颇选择坚守不出实属上策。可对于赵国来说,廉颇的战略却是要赵国的命。从上党之战开始,廉颇就一败再败,损失众多关隘和城池。

对于战局来说,廉颇选择固守不出是上策,可是对于赵国来说,这却是慢性死亡。廉颇在前线久不出战,赵国却要源源不断的运输粮草,赵国只能向他国去借。可是,赵王又不听信虞卿的劝谏,派人向秦国议和。秦国表面上对赵国的使臣以礼相待,造成一种已经与赵国议和的假象,防止各国出兵。尽管白起基本完成了对赵括所部的包围,但是凭借手中分散的三十万部队,要歼灭赵军三十余万困兽犹斗的精锐是不可能。赵括的攻击强度不断加大,即使战神白起也已经感到自己的防线即将崩溃,一旦秦军防线被赵括撕开一个口子,秦军阵地必然崩溃。赵括以身殉国,值得世人敬重,也赢得了对手的肯定,白起在战后命人急寻赵括尸首不得,竟失声痛哭。经历此战,白起也认识到了赵国军队的强悍战力,一年后因拒绝挂帅攻打邯郸而被迫自刎。 
通过以上大概的讲述你都明白了吗。

5. 赵括在战术上的失误使赵军全军覆灭,长平之失与战略层面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从组织工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组织就会包含有“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
之前读书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把赵括定位于赵国的“决策者”,现在发现这个定位定错了。
其实赵括只是一个执行者,他是赵国中枢朝庭“反攻策略”的一个执行将领,他不能决定打还是不打,他只能决定怎么打。
就算长平之战赵国侥幸打赢了,也改变不了覆灭的命运,因为大一统是大势所趋,而赵国走的还是宗法制、世袭制这些没落的老路子,想要存活下来,就必须要转型,要像赵武灵王那样继续革新,这也算是国家发展策略上出问题啦!
历史上,除非秦国自我毁灭,就像秦始皇死了之后,秦国制度首先从内部自己崩溃,这才二世而亡。

如果秦始皇那个时候还活着,依靠着他本人巨大的威望,秦国内部的制度就不会崩溃,朝庭就有足够的能力把控整个国家,那秦国就不会灭亡。
这是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比拼,谁能更有效地整合整个国家的力量,谁就能存活下来。
讨论完这些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次长平之战。 开战之初,廉颇连战皆负,他立即改变策略,赵军转入防御态势,秦军在坚城营寨之前,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战果,粮道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个人认为,即使是武安君前来,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白起也不是神仙,他曾经攻打过魏国大梁,同样也顿兵坚城之下,最后无功而返。

赵军作为防守的一方,依托坚城营寨,这就是优势。秦军如果久攻不克,也会疲惫,士气一旦滑落,只要廉颇抓住时机进行反攻,同样也可以巅覆战局。 
有些朋友说,廉颇有恐秦症,但从唯物角度来说,“害怕”并不可耻,人人都会有害怕的时候,但是作为将军,只要不逃跑就行,当然,廉颇也不会逃跑。

廉颇为什么会害怕呢?
从开战之初的“五战皆负”来看,他对付的仅仅是秦国的一名普通将领而已,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打不过,说明在单兵素质能力上,赵军也是比不过秦军,既然野战无法获胜,那么转入防守就是对的。

所以当廉颇转入防御态势之后,依托坚城营寨,把秦国拉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坚战中,消耗了秦军的锐气,长平之战这才进入了相持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秦国的“反间之计”才应运而生,说明秦军拿廉颇毫无办法了嘛,如果能摧枯拉朽的话,那直接开干就是了,何必绕这么一大圈子来搞“反间”。

赵括在战术上的失误使赵军全军覆灭,长平之失与战略层面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6. 赵括的军队被困在长平将近两个月,赵王和其他国家为什么不救?

当初廉颇前去长平的时候,带了二十五万军队,眼看他无法战胜秦国,赵王又集结了二十万军让赵括带去,这才组成了四十五万大军。这支军队可以说是赵国的全部家底了,甚至连民间十一二岁的男娃娃都被抓走了。这一点,从之后的邯郸之战中赵国的兵力就可以看出来了,全是老弱伤残,实在悲惨。所以说,赵王在当时并不是不想救,而是无可奈何,只能看着自己仅存的家当被秦国当南瓜肆意踩踏。

再者,赵国的军队原本四十五万,除了在战场上牺牲的,还剩下四十万,如果这此地士兵全都放到战场上厮杀,赵国也未必会输,就算会输,至少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赵国军队在廉颇手中时,并没有出现粮草紧缺的情况。可是赵括去换廉颇的时候,却只是带了兵马,并没有带足粮草,而是之后才押送。刚好白起派了一队人员断了他们的后路,使他们的粮草无法准时到达,甚至有可能把粮草给烧了或者抢了。整整四十多万军队,却没有足够的粮草,让士兵们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如何去打胜仗呢?

至于其他国家为什么没有援救,这就得怪赵王所做的决策不明智了。就在廉颇和王龁打拉锯战时,赵孝成王曾经提出过亲征,但是却遭到了楼昌的反对。楼昌觉得,以秦国的实力,就算是赵王亲征也不一定能战胜,还不如让人去议和。这时候,另一位大臣虞卿提出了另一个看法,他觉得秦国根本没有想过给赵国活路,所以不管是赵王亲征还是议和都没用,而是应该联和其他国家,只有集所有国家的力量,才有可能挽救自己的国家。

而且,如果去和秦国议和,秦国还会故意热情招待,让其他国家认为赵秦两国的关系很好,从而疏离赵国。不得不说,在那么多人中,只有这位虞卿的看法才是最为精准的,可是赵孝成王却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继续派人议和。果然,赵国的使者到了秦国后,受到热情款待,并且把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好,让所有的国家都以为赵秦两国的关系非常好,以至于在赵国陷入困境的时候,别的国家都担心是陷阱,不敢出手相助。被困了快两个月还没等到救援的赵括,只好舍命突围,结果让四十万大军成了亡魂。与其说这些士兵死在秦国手中,倒不如是说赵王害死了他们。

7. 赵括40万赵军为什么投降

长平之战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军四十多万向秦军投降。

赵括40万赵军为什么投降

8. 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军事主帅赵括需要负主要责任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性大战,此战影响了战国的走势。长平之战,由白起率领的秦国军队,最终将赵国军队围歼,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覆灭了赵国军队的主力。此战彻底确立了秦国在战国的强大,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的抗衡秦国。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都进行了换将,秦国秘密的换上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而赵国却用赵括换下了同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那么赵国的战败,作为赵军后期统帅的赵括,是否需要负主要责任呢?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很多,并不仅仅是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一点,但作为赵军最高统帅的赵括,绝对需要负主要责任的,这就好比一个企业倒闭了,那么CEO必然是第一责任人。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至少犯了以下的几个错误:
看不清局势,对于长平之战的局势,廉颇在初战吃亏之后,转为防御,与秦军对峙,打起了消耗战。而赵国实际上国力上是消耗不起的,也正因为如此,赵王最终才换上了力主速战的赵括,替换了廉颇为主将。这个决定在当时赵国朝堂上是有很多人反对的,甚至连赵括的母亲都反对以赵括为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赵括速战的看法,与当时朝堂上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这种战法并不被看好。赵括却一力坚持,这表明了他至少要认为其在进攻作战的实力需要在廉颇之上才行,毕竟廉颇初战是吃亏了的。赵括既看不清形势,也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这是他的第一大责任。

而且赵括当时为将的时候,因为反对的人太多,在邯郸可谓是弄得满城风雨,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局面了,造成了秦国提前把握到了赵国的作战安排,因为赵括是速战派的代表人物。那么在廉颇没有大错的情况下,换下廉颇换上赵括,这代表了什么,这代表了赵国必然会发动大规模进攻。
这一点秦国不可能不知道,毕竟按照历史中的记载,赵括为将这件事情上,秦国还暗中出了力的。秦国换将是秘密的,而赵国换将却弄得满城风雨,而且赵括又是一个战略意图极为明确的主帅,秦国要是还不知道如何根据这个设下圈套,白起也就不用打仗了。但这些赵括显然没有想到。
而作为赵军的总指挥,在率领大军踏入陷阱之后,没有能力把赵军带出来,这就是赵括最大的责任了,如果说长平之战赵国国力不及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失败也有众多的失败方式,如同赵括这样败了一个全军覆没,败得如此之惨的,赵括作为统帅不负主要责任,谁负这个主要责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