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心若菩提

2024-05-17 22:00

1. 曹德旺:心若菩提

曹德旺,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亿万富豪,一位值得尊敬的佛教徒企业家。
                                          
 最开始了解曹德旺,是看了他写的一篇关于他的糟糠之妻和他曾经婚外恋女朋友的文章。文中他袒露心迹,描绘了他与结发妻子陈凤英甘苦与共,相濡以沫,而又平淡如水的感情故事。他也自我揭发了搞婚外恋,有个彼此很相爱的女朋友的故事。最终,亲情战胜了激情,理智战胜了情感,他悬崖勒马,斩断情丝,放弃了婚外恋女友。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从这篇文中,第一次看到一个“过来人”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解读这句话,初读时深感震撼。
  
 后来又大略了解到一些曹德旺的鸿泥雪爪,知道他笃信佛教,被人称之为“佛商”;他为慈善公益事业累积捐赠超过60亿元,是真正的中国首善;他的企业福耀集团曾经打赢了与美国商务部的官司,是中国入世之后应对反倾销第一个胜诉的企业。
  
 最近无意中看到一本书——曹德旺自传《心若菩提》的介绍。遂下单购入,在下江南的高铁上一口气看了三分之二,到了目的地连夜看完。
  
 这是一本非常质朴且坦诚的自传。有趣,耐读,没有华丽词藻,没有自吹自擂。曹德旺自述,他著书立传的起因是国外友人的强烈建议,而当几位专业作家把由他提供素材,他们加工过的传记摆到他面前时,他不满意,多认为溢美,不真实。于是他不顾劝告,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躬身承担起这项对他来说是件痛苦差事的自传写作任务。
  
 从“贫困童年”到“艰辛创业”,从“诚信为本”、“天道酬勤”到“铁肩道义”,全书共6章,立体式电影画面般以第一人称视角白描了曹德旺从赤贫到巨富,从一无所有到富甲一方,从籍籍无名到在行业内享誉全球。在人生各个阶段影响他命运的或大或小的机遇、困境或事件,各色大小人物,他对此自叙抒发的见解、感悟或评论,从质朴简练的语言中,我们得以一窥他作为一流企业家的胸怀、见识和睿智。曹德旺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的群像提供了一个堪称完美的成功典范。
  
 甲、前传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物发展均遵循因果律,人也不例外,只是这种因果律可能更玄妙,更难以一眼看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人出生之前的先天影响也同样极其深远而玄奥,所谓“书到今生读已迟”,“投胎是个技术活”。
  
 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福清高山镇曹厝村人。曹家在当地是望族,其父曹河仁早年学徒于日本,后在上海滩经商有成,是上海永安百货公司股东之一。乱世飘零,人不如狗。曹家1947年搬回老家。其父空有一身商场技能,却没有供其自由发挥展示的机遇与平台,务农是不行了,只好一面将在日本和上海学到的生意经悉数教授给小印度(曹德旺小名),一面冒着政治风险父子合伙搞些小生意。
  
 因顽劣而失学,14岁的曹德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开始了人生最开始的生意——冒险倒卖烟丝、水果。这些经历对曹德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勤奋、机智、坚韧……他早起的习惯也就是在这时养成的,每天凌晨2点,母亲一边流泪一边推喊他起床的画面,让他永生不忘。
  
 父亲曹河仁常对他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父亲却问他将来想做什么,还教导他“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
  
 母亲陈慧珍,是地主家千金小姐,有着大家闺秀的清高和傲骨。“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这些话,是母亲常常告诫曹德旺兄弟姐妹们的。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曹德旺的脑海里。
  
 读书不成,曹德旺就在放牛捡柴之余自学。一本8毛钱的《字典》,割了1年多的马草攒钱买下来;一本3块钱的《辞海》,割了3年多的马草攒钱买下来。因为这个艰难买书的经历,曹德旺养成了一个怪癖,绝不借书给别人,再好的朋友也不借。
  
 早年的经历,一方面使曹德旺得到了来自父母的做人经商的有益启迪,为他日后的人生起到了正向主导的作用,他此后在商业上的一系列成功则可以直接溯源到他父亲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让他小小年纪就体验到了世态与人心的复杂与险恶。体验人情冷暖,感受世间况味,对于成就一番功业的人来说,是一堂必修课。
  
 
  
  
 乙、创业
  
  
 曹德旺的创业,是从冒着游街示众危险的“投机倒把”开始的。一开始倒卖烟丝、水果,后来做到跨省倒卖白木耳。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只有经商才能养活全家,另一方面是父亲强迫他上道,他父亲只会经商,别的不会,就只能教他干这个。
  
 在文革那个年代,跨省去做白木耳生意,赚到钱都不敢声张,更不敢露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智慧。财就是胆,胆就是财!
  
 后来终于还是出事,白木耳生意做不下去。他就凭借倒买倒卖练就的推销员本领,给农场推销果木,又在大坝工程的工地上做苦力、修车、当食堂采购员等等。
  
 一个农民,不安分守己务农干苦力,尽干些活络的活路,曹德旺心思的灵活可见一斑。而且他每干一项工作,都干出花样来,都用心去干好他负责的事情,不仅让上面满意,也让其他人都得到实惠。这样曹德旺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也不断有新的机会展现给他。
  
 也正是因为他的活络,敢想敢干,才在偶然间听得水表玻璃很挣钱,于是萌发办乡镇玻璃厂的想法。并且撺掇镇政府成功办玻璃厂办了起来,这是在1976年,文革最后一年。
  
 玻璃厂几经整改、重组,最终发展成为福耀集团,其间的故事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这些故事中充分体现了曹德旺的企业家精神,善于捕捉一切机会;眼光超前、精准;行事雷厉风行,一旦确定好方向,立马行动,毫不犹豫;极具风险意识,非常善于自救自保;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具有非常的创新意识。
  
 列举几个典型事例说明曹德旺别具一格的企业家精神。创办乡镇玻璃厂后,曹德旺只是6名创始人中的采购员,虽然办厂的倡议是他提出来的。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资都是按国家计划配给,一个乡镇企业所需要的原料是不可能得到国家计划配额的,只有通过计划外的方式搞到所需原材料。这个活是曹德旺的拿手好戏。经人介绍,他在澡堂子里建立了庞大的计划外资源交换网络,什么资源他都能通过这个人脉资源网搞到。
  
 福耀集团转向生成制造汽车玻璃,起因是司机偶然的一句话。曹德旺把拐杖当扁担挑着东西上车,司机提醒他:老曹,上车时小心一点,车玻璃不要给我碰了。万一破了,你可赔不起。曹德旺想我是做玻璃的,还会赔不起。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当时全中国所有汽车的玻璃全是进口的,价格极高。于是曹德旺下定决心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
  
 因为水平玻璃的技术规格国家标准不够精细,曹德旺找到标准制定的机构,硬是把标准确定下来,为他们工厂的产品创造了巨大效益。因为国家人事档案制度影响招工,曹德旺锲而不舍地跑到福建省人事局,进行游说,最终打动局长,汇报省长,在福建建立全国第一个人才交流市场试点,改革开放取得的任何进步就是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下才取得的。
  
 曹德旺在2006年即通过各种信息,预感到2008年奥运会之后股市将大跌至2000点以下,经济发展将大滑坡,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最终,股市当年最低1664点,经济走向完全符合曹德旺两年前的预估。
  
 曹德旺在自传中记录了大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故事,让读者深感创业艰难与不易。说不清道不明的政商关系,尔虞我诈的竞争对手关系,以怨报德或豪气干云的上下级关系等等。曹德旺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成功企业的成长历程,充满艰辛,充满危险,一路坎坷,风霜满地,尽管创业路途如此艰险,作为企业家却要永远站得正,走得直,不取巧,不谄媚,永远突破困境,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获得发展,才能最终体现企业家独一无二的巨大价值。
  
 
  
  
 丙、为人
  
 从自传中可以看出,曹德旺是个性情中人。与朋友交讲哥们义气,周旋官员有江湖匪气,行走商场有冲天豪气,遭遇不平显露舍我取谁的霸气。此外,他还有正气、灵气和才气。
  
 为一个陌生路上考虑,不让其喝生水,而泡茶给他喝,还做饭给他吃,纯出于好意。这个陌生人成为他一生第一个好兄弟。
  
 一个行将就木的朋友,鼎力帮助其儿子操办婚礼,以让朋友安心辞世。
  
 在中国特色的国情 下,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与官员周旋暧昧的勾兑史。曹德旺的成功,离不开官场那些相对正直清廉好官的帮助,也少不了一干心术不正、唯利是图的恶吏的纠缠和干扰。在自传中,曹德旺甚至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几个故事,述说他遭受的来自政府官员的恶意攻讦,甚至连主要当事人的姓名都名列了出来。
  
 这也就引出了曹德旺几次在政府领导召开会议的会场,当场发飙的经典故事,还好每次都逢凶化吉,不仅没有惹祸上身,还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赞赏:
  
 在县委领导主持召开的会议骂娘发飙后,县委书记对曹德旺的评价:
  
 曹德旺记录了若干次惹上官司的故事,他的事业做得越大官司也打得越大,最大的官司是和美国商务部打的,最后赢得了这起中国入世之后第一例反倾销胜诉的官司。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就是由下往上不断突破体制束缚的历史,有胆敢干的人就在挑战法律边界的奋争过程中暴发起来。这类人有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体制内的企业界改革先锋派结果都不太好,在体制内突破既得利益而集矛盾于一身,招来的羡慕嫉妒恨可想而知;体制外的又分两类,一类是狂奔在暴发路上停不下来的,这类人基本上都锒铛入狱,因为突破了顶层划定的底线,而另一类就是曹德旺这样的,很好地把握了改革与稳定,发展与和谐的度,在法律与自律,正义与邪恶的边界坚守自己的底线。
  
 在遭遇来自某些政府官员极尽陷害之能事的打击报复之后,曹德旺经过反思确立了自己与官场周旋的原则:
  
 正因为曹德旺拿捏准了大方向,又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可以说他虽在体制外,但是得到了来自体制的极大助力,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他那位最高官居福建副省长的哥哥的关联,虽然在自传中并未体现出来。曹德旺还记录了一段故事,为了帮助地方首脑胜利转正,他不得已自掏腰包保住政府政绩。如此一来,这些官员手中的权力自然向他倾斜。
  
 执意退还政府1000万元扶持资金后,市委书记如此评价曹德旺:
  
 对于此事,曹德旺的解释一是“经商最重要的是经营信誉”,二是讲信誉才能赢得尊敬,以后有困难别人才会理解并帮助你,这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这就是企业家图长远,而不计较一时之利的策略。
  
 曹德旺信奉爱兵如子,且说到做到。他记录了很多事例来展示他如何笼络人心,凝聚团队。
  
 有一个下属一开始是他的工程承包方,但是为了拿到工程不择手段,把自己搭进去了,最后曹德旺以德服人,没有让他血本无归,从此他就跟定了曹德旺。
  
 有两位员工身患绝症,送往医院无钱救治,曹德旺知道以后,指示钱由公司出,全力救治,其中一位员工还是实习生。
  
 一位叫黄中胜的员工,因为得到曹德旺的照顾,而死心塌地跟随于他。
  
 福耀集团的一些高管因仰慕曹德旺的人品德行,而扎根在曹德旺身边。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人格魅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创业初期,人格魅力更具有无价的效用。企业家人格魅力有多大,决定了能吸引多高层次的人才为其效命。人格魅力如毛泽东,那么全天下的精英都汇聚到他身边。
  
 
  
  
 丁、问道
  
 曹德旺在自传中提及佛教的内容就寥寥几笔,倒是花了四节的篇幅,详细地记录了他问道石竹——到石竹山上释道混合的庙观祈梦求签的经历。
  
 求神问卜之事,本来是很玄乎的,结果在准与不准之间。而曹德旺的四次求签却准得超乎想象,当然曹德旺也遵循所求之签的指示行事。前三次求签都是在他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上,或许他求签之前已有自己的主意,只是想求得仙公的肯定与加持,也或许他确实无法决断而听从了求签的指引。总之,他的事业与人生的发展果如签文的预测。
  
 他最后一次求签更为神奇,他是想问他是否可以出家。他看了李叔同的经历之后,萌生出家年头,但是遭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在迷茫之中他到石竹山求了第四次签。老和尚告诉他“有佛报,无佛缘”,家还是不要出了,好好做好企业,安享晚安的福报。
  
 从此,曹德旺绝口不提出家之事。
  
 在大时代,站立潮头的企业家,肩扛革新突破发展的大旗,身经物欲诱惑与进步保守的撕裂,他们要经受住这一切的残酷考验,必须攥住内心的原定,坚守精神的原乡。曹德旺出家是偶然,信佛却是某种必然。信佛的王卫甚至说,人的成就和本事没有关系,与福报有关系。马云也深深着迷于道家,太极阴阳。
  
 曹德旺问道石竹山是果,因还是他在山下的种种经历。草根遭受的欺凌与艰难,特权的猖狂与凌辱,人心的善恶混杂,他自身业力与心力的纠斗。
  
 粗略了解一下中国快递行业野蛮生长的血腥历程,我们就可以懂得在一个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商业丛林里,“人的成就确实与本事关系不大”,“一纸公文就可以打败你”,甚至“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打倒你”,由此传递到底层为生存而野蛮斗争,那影响个人成就的因素就远远超过了个人本事可以控制的范围。
  
 在这种高压,无常,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原罪只有通过人的终极关怀——宗教。在中国,佛教自然成为首选,其次是道教,然后是各种邪教或半邪教,包括各种成功学、传销、天价洗脑式培训等等。
  
 
  
  
 戊、后记
  
 自揭丑陋伤疤的自传,《忏悔录》首屈一指。卢梭的初心就是把自己作为样板,深刻剖析、批判人性的邪恶,从而使自己的声名在世间另类地流转。
  
 其实,不用通过《忏悔录》,仅仅观照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深深感受到人性善恶的复杂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本意也就是弃恶扬善而已。
  
 所以,曹德旺《心若菩提》自传的巨大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曹德旺并非完人,曾经有过婚外恋,商海沉浮,一遍又一遍地浸染污浊。他没有回避他与官员的钱权交易,没有遮掩谋利的手腕,没有掩饰全球化竞争的合纵连横,也没有掩藏每次会见某位要人,要人身边带的漂亮女秘书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曹德旺毕竟自称“心若菩提”,而非心即菩提。他有佛报,却无佛缘。这或许是他需要在凡尘俗世修炼的原因。
  
 于是,他把凡尘修炼的大半生如实记录下来,等待后人的评判。这份坦荡与磊落,有几人可望其项背?
  
 万有阴阳,毋庸讳言,曹德旺在《心若菩提》中显露的只是比较光鲜亮丽的一面,也展露了他一些比较真实却比较难堪的一面。这些阳面,值得书写记录。而有多高的阳面,的就有多深的阴面。一方面是心路煎熬的惨淡,另一方面是外在环境的裹挟。但我相信,在曹面对各种考验时,德旺已经比绝大多数的人要做得好得多。而其大散家财,醉心慈善,即可看做是对其阴面的赎罪,或者是甘愿付出的代价,或许是真正领悟透创造财富的本质——为了众人整体境遇的改善,基于此而最做出大可能的贡献。美帝强大的一个侧因即是,一方面既有相对完善的创造财富的制度和环境,另一方面又有相对完美的财富分配使用的机制,而不至于财富创造激励不足,或财富积累到少数人手中而使民众整体福利受损。中国目前还处在大力鼓励财富创造的初级阶段,因而忽略了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加之特权机制,导致贫富分化雪上加霜。曹德旺身先士卒,甘做先行者,气魄之宏伟,不是溢美之词可以增添其雄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喊出这句话的人,最终被事实证明他的心不过是针眼那么大,因为他的心掉进钱权的眼里了。曹德旺低调慈善,高调做事,不与陈光标争首善之虚名,只行首善之实。这是有真正强大内心的企业家才可以做到的。
  
 在一个繁躁污浊之世,沉潜于世间最深处,携浩然凛冽之气,然后生出菩提心,捧出这颗出于淤泥的菩提之心供后人评说。这就是曹德旺自传的最大意义。
  
 己、语录
  
 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其言其行,有许多非常值得人们借鉴学习之处。比如他言行的果敢,处事之决绝,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深度等等。罗列一些自传中的深富洞见的曹氏语录,以供反省学习。

曹德旺:心若菩提

2. 读曹德旺《心若菩提》

我花了一天时间把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读完了。从曹德旺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财富的另一种可能的存在。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相信大众都可以从他的经历上受到启发。
  
 偶尔看到这本书,买它是出于对这位企业家的好奇。读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玻璃大王,把工厂开到了美国,很敢讲话,又以愿意做慈善而为大众所知。
  
 曹先生的祖父是当地的首富,父亲早年到日本当学徒,积攒了一些财富,后来在上海投资了很多产业,但是在战争年代由于一次运输意外几乎倾家荡产。后来,父亲只能靠做一些小生意来维持家庭。因此,他小时候一度过得比较艰辛,也在小小年纪就知道了人情冷暖。
  
 虽然很聪明,但是因为家境贫困,九岁才入学。聪明但调皮好动的他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在家,跟着父亲一起做生意。十几岁的年龄,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做生意。空闲时间自己找书读。十七岁他就确立了自己的志向,要在商界做出一番事业来。
  
 (回顾曹德旺先生父亲在日本三年的学徒经历,我在想这位父亲大概也是这样磨练他的儿子的。14岁辍学,17岁开始自立门户,同样也是三年时间。)
  
 读完整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
  
 一、他的为人,虽然他很精明强干,请客吃饭接交朋友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似有天神相助。但是他又特别爱惜自己的羽毛,对自己的人品人格声誉格外看重,在巨大的财富诱惑面前,仍然能够做出考虑更长远的选择。这有可能得益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教育,他的母亲曾说“做人最重要就是要人格完整,要赢得他人的信任”。 也正是因为他一次次遵从了内心,顾全了别人的利益,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路越走越宽。
  
 二、因为他有能力( 划重点!!!不仅仅是因为有钱!!! ),准确的说,是因为他 有经营和管理能力 ,很多办不下去的工厂,最后在他的手上起死回生。供应商在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他能伸出援手。很多员工在他的带领和大力培养下(送去读厦大MBA),能成长为职业经理人,在福耀玻璃拥有一份事业。在员工或实习生得大病期间,公司能给予极大的资金支持。我注意到文章中曾经有两个地方的领导多次拜访他,早晨5点在门外求见,要求兼并当地的工厂。有外国的供应商感恩地下跪。也有生病员工的家属感恩地下跪。
  
 曾经有两个 20来岁的年轻人,在他的公司实习和工作期间患病,一个是肝癌晚期,一个是白血病。我都替这两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但是他居然说公司负担全部费用。试问有几个私人老板会这样说?能这样说?敢这样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和资金储备,纵然他有心,也没有这样的底气去承诺。透过纸张,我感受到了金钱带来的满满的正能量。金钱是真正可以帮到人的!
  
 三、他的善心。他在佛法、教育等很多方面捐赠很多,据说总计达到80亿元。我没有去统计这样的捐款额在中国的富豪中排名多少,但是80亿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财富梦想。而大多数人的人,对财富的期待都源于内心的一个渴望——利己。
  
 从他身上,让我看到了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一个积极的榜样。
  
 在创业早期,他并非没有因为自己能赚钱而欣喜。比如,早期成为万元户。又比如公司刚上市的时候,他在90年代已经身价2亿,他也不是没有着急套现过。但是,后来他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格局,不再满足于公司一年赚几千万的利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好像也看到了人性的规律。早期,财富带来的可能是对个人的一种奖赏。你可以用它来改善生活,比如盖房子。但是后期,当个人生活需求被基本满足,财富带来的可能更多是伴随的责任。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心理学论坛里,还会有人讨论“为什么我不能敞开来拥抱财富?” ”为什么我好像对财富有敌意?“
  
 从曹德旺先生身上,我学到的就是:靠自己超出常人的人品、能力、眼光、才干、胆量、气魄、口才,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当自己长成一棵大树,就能结出许许多多的果子,这些果子可以滋养很多小动物,它的阴凉可以遮蔽很多路人的太阳。
  
 我们可以把这些果子看成是财富。为什么我们要与财富为敌呢?实在想不出来。
  
 很多网民、老百姓,总是容易看见财富,但是看不见背后企业家们超出常人的付出。财富不是孤立的。不是凭空生出来的。
  
 我想老百姓对财富的恶意、敌意,有可能是来自一些负面的财富故事。比如说,历史上的财主恶霸,做了很多仗势欺人、强抢民女、抢占人产业的事情,这一类的故事,的确曾经也存在过。他们历经几百年、上千年仍然在民间流传,在文化角度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让人们生出对财富的恶意来。这大概是很多人虽然有这种“财富敌对意识“,但是又不明白自己为何有这种想法的原因。
  
 仔细想想,历史上有没有仁慈富商的故事呢?我孤陋寡闻,还真想不起来。中国人的慈善事业历史又有多长呢?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民族之一,也许由于他们的教义中早就规定了富人要与穷人分享财富,所以穷人并不憎恨富人,也愿意拥抱财富。
  
 其实,赚钱这个事情,除了努力和付出,胆量和眼光,可能还有一些天赋的因素。比如曹家祖辈从商,颇有家学渊源,母亲也是地主家的千金,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比很多人占据了天然的优势。换句话说,他大概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虽然没有机会读大学,初中没毕业当农民,但十几岁正好是当学徒的年龄,他恰好没有去读书,而是跟着有几十年经商经验也出海见过世面的父亲做生意,手把手教,几年历练下来,已经颇有些经商的心得。二十岁前,他已经完成了“立志”,要出去闯荡、做一番比父亲更大的事业来。
  
 从做水表玻璃起家,到进入汽车玻璃行业,最后决定终身从事汽车玻璃行业。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汽车玻璃的历史,还把工厂开到了美国。虽然他英文不算好,但是却获得国际企业家大奖,甚至美国人还以他为题材拍了一部电影。他一直注意形象,如今的确也为中国的企业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在20世纪中国不断强大的这段历史中,企业家们对财富的思考和选择,他们的言与行,都能带给我们启发。从这些启发中,我们能够受益良多。
  
 比起学历,更有价值的是一颗好学的心、一颗爱动脑筋的头脑。曹德旺先生就兼具这两样。所以,他虽然初中辍学,但是一直没有停止学习。而且他学的都是对工作有直接帮助的东西。他也更愿意通过用人来完成事业。比如,他第一次创业——水表玻璃厂,找的合伙人就是两个大学生,都是很聪明的人。一个做技术,一个做管理。但是当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他用钻研精神,通过借力(上海的专业机构派来的工程师)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
  
 比起学历或官阶,更有价值的是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诚信为本的品德。书中他曾经描述过一个留学归国的博士,其实最后发现就是一个骗子。这样的高学历、低品德的人,其实是危害社会的。另外,他也发现很多学校教育出来的人却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容易人云亦云。而为官的也不乏有用谎言诓他之人,他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人的厌恶。
  
 所以,我们经常说,为什么很多老板没有读很多书,但是当老板。而很多学校出来的研究生、博士,却是在打工呢?从曹德旺先生的经历里,我们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星云大师说,其实修行并不是要躲到深山里去,而是在人间就可以修行。我想曹德旺先生大概就是这样一位俗家弟子。他曾经还真的想过要出家,但是有福报没有佛缘。大概他就在世间修行吧。做好自己的事业,帮助能帮助的人。
  
 星云大师还说,懂得运用自己的财富与大众分享,才是真正的富贵之人。因为“布施也是一种修行,可得无量无边的福报。” 这让我想起犹太人的教义中也有类似的建议,即富人拿出自己财富的一部分来分给穷人。这大概是自古以来,聪明的东方人和犹太人都谙熟于心的与金钱的相处之道吧。
  
 这大概是为何曹先生的自传叫《心若菩提》的原因了。

3. 《心若菩提》读曹德旺先生

      得于一良友推荐,利用碎片时间有幸拜读了著名企业家曹德旺先生的传奇一生,因《心若菩提》几经波折,原本是受中国多做少说的传统文化影响,曹德旺先生并不想出书,后在2014年一次中美论坛慈善交流会上有人提议,希望有一本书可以让外界透过他看到崛起的中国大环境下企业家的成长故事,从而了解中国企业家。鉴于此,想到是为中国企业家打开一扇世界窗口,于是曹德旺先生动了出书的念头。刚开始是想通过别人来写,后面又尝试通过口述转述的方式,但多是华丽的外衣或者掺杂一些非本意,这不是他想要的。因此就有了现在自传体方式的著作《心若菩提》。也正是这一方式更让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能被震撼和触动。 由于是碎片阅读,所以给我的震撼并不是波澜壮阔,反而是一种绵延的澎湃,是一种坚定的力量感。
  
  
       有人说当你看懂了一棵树的成长,就会更明白一个人的成长。从头至尾,回荡在我脑海里的两个标记一个是树,一个是福报。仿佛见证了一颗种子经历了破土而出,施肥淋雨,不断向阳,修枝剪叶,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施的肥是福报,是心是量。(有福先有量,福从量中来)
  
 一 、 播种 破土而出
  
      因是做了妈妈,所以更多的时候眼里所看所想皆会联想到妈妈这个角色。
  
      曹德旺先生出生本不平,这个不平不仅是出生家世相对好。父亲经商,母亲原也是地主家的千金。后因变故中途转贫,所以9岁读书,后因种种原因辍学,走上了自我摸索结实生长的道路。记忆深刻的是,书中曹德旺先生写打小母亲的一些话就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他们穿的衣服,尽管破旧但是母亲总是洗的干干净净,缝补也总是缝补在内里,尽量不让人看见。尽管在农村,家里也是一尘不染,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都说给孩子好的环境不一定是一套学区房,一位踏实有上进心的父亲,一位明理情绪稳定的母亲也是孩子的好风水。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才为后来的参天大树播下了健康的种子。
  
 二、心即是那参天大树的根 量即是厚硕的叶 
  
       如果说母亲播下了健康的种子,那影响曹德旺一生践行理念的便是父亲。曹德旺说他的父亲对他说:做事要多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起初不明白父亲,哪有那么多心。但他一点一点践行着。
  
 责任心:刚开始跟父亲卖烟丝,即使生了重病也坚持把烟丝送回家,自己单独做生意卖白木耳欠了大家的货款,也是挨家挨户上门说明木耳被扣的经过并表示日后会一分不少的给付。后来又去工地,本来是挣钱,结果祸不单行工地被烧,他也是担负起责任心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去帮别人渡过难关。到后面应王以晃邀约在山兜农场做树苗销售,他和几个干部子女送树苗,途中听说可能有地震其他人扔下树苗就跑了,考虑到二三十万株树苗是农场乡亲们的心血,他独自一人留守卖出树苗才返回,正是这责任心推动着他一步步将高山异型玻璃厂发展成如今的福耀玻璃。
  
 爱心:从公司实习员工被诊断白血病没有推脱而是想办法为员工排忧解难,到后面遇到很多事他都首先做的是没有推卸而是在一次次真正用同理心去尽己之力,惠及及人。
  
 专心:接手高山玻璃厂(后来的福耀)之后,他多次对工厂进行迭代改革,同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多元化经营政策的推动,除了玻璃,福耀也涉足了房地产、加油站、外贸、装修等多个产业,虽然忙忙碌碌但是都没赚到钱,到最后曹德旺先生决定深化改革,以汽车玻璃作为主业,奋斗终生。他这一生都在汽车这个维度不停的探索精进。
  
 恒心:从小小的高山玻璃厂到立志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
  
      正是这一个一个的心字成就了这棵参天大树,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掌门人,他是世界瞩目的慈善家,捐款超过100亿元。他是首位获得企业界奥斯卡奖---“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人。他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的企业。
  
 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动机决定结果,拥有自尊自爱,向善向上而生的的追求必然会定心肆意生长。
  
      拜读曹德旺先生的一生,也让我深深看到了终生学习和不断阅读践行的力量。不论是以任何一种角色,不论是在何种环境,不论是人生哪一个阶段,我们都不应该放弃阅读和学习。曹德旺先生在自传中提到,不管怎么忙,都会抽出时间读书,报纸、新闻讯息都会学习阅读,也是这个习惯,让他有异于常人的觉察力和决策力,也是因于此,一步步带领成就了今天的福耀。
  
        读着曹德旺先生的传奇一生,我从中学会了两点:
  
 1.作为父母,用自己认真生活纯良的心态给孩子播下健康的种子,这种子迟早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换他一生不会长歪,并且坚定有力。
  
  2.福报就是赚钱的能力+德行。赚钱不是你想赚钱而是你做的事情值钱。怎么做值钱的事,就是用责任心,爱心,恒心专心更多的心可以帮哪些人解决哪些问题。不断精进学习,你做的事有价值了,你也就有价值了。
  
      曹德旺先生的传奇人生是智慧的人生,如其曰: 入戏、 入角。入戏者,依愿也,入角者,靠信也。
  
    共勉。

《心若菩提》读曹德旺先生

4. 曹德旺《心若菩提》——大格局

最近两天看了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据说这本书是他自己亲自写的。
  
 两天时间看完了一大半,最深切的感受是曹德旺从小就有很大的格局。
  
 
  
  
 一
  
 1971年他 25岁,做木耳生意亏本之后,就到农场的工地上出工,结果遇到工地连营被烧。在一片混乱中,他主动提出帮着修车,恢复生产。后来因为潜心做着修车的工作,不知道外面在领火灾的补偿款。他是最后一个领到补偿款的。发放补偿款的人很是感动,将剩下的粮票什么的全部给他。最后因为他不吵不闹,领到的补偿加起来有一千多块,反而那些又吵又闹的人领到的补偿才几十块。
  
 
  
  
 二
  
 在他的提议和撮合下,高山镇办起了高山异形玻璃厂。然而在设置工厂的重要岗位人员时,却没有他。朋友看不过去,就为他争取了一个采购员的岗位,而且还是一个临时工。过年的时候临时工没有鱼啊,肉啊这些,他为了保持心境,就躲得远远的。心里一直惦念的是,只要能给他工业这个平台,将来他就能做出最好的企业来。
  
 
  
  
 三
  
 他在做玻璃厂当采购员的时候,和一个朋友老潘去石竹寺庙求签算命。后来的一年,老潘因为卖皮鞋赚了大钱。过年的时候,老潘拿了3000块钱送到他的家里,他却坚决没有收。那个时候,他还是玻璃厂的采购员,并没有赚到钱。但是别人给的钱,他却坚决没要。那个时候的3000块,相当于现在的好几万。这属于朋友馈赠,不违法,不违规,他却仍然没有收。能遵守自己的道义,守住自己的底线。
  
 
  
  
 四
  
 在玻璃厂做采购员的时候,他通过自己神通广大的交际能力,能够拿到很多生产材料的指标。什么玻璃,水泥,钢铁,木材等,无论什么指标,他都能拿到。而且那时候一顿水泥的指标可以卖四五十块。如果那时候他心生贪念,拿这些指标卖钱,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他啦。
  
 面对眼前触手可得的利益,并没有动心,而是坚持自己的长期目标。 
  
 
  
  
 以上的四个小故事,真的能显出他从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格局。不贪小利,能守道义。
  
 以前我还以为有钱了,人的格局大。现在理解是,人的格局大了,才会变得富足幸福。

5. 曹德旺的传记《心若菩提》究竟写了点啥

《心若菩提》内容简介:
《心若菩提》一书讲述了曹德旺贫困童年经历、白手起家创立福耀集团、将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的创业之路。
书中首次披露了曹德旺2001至2005年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的过程。并讲述了许多打动人心的爱心故事,如花费百万元为实习生治疗白血病、帮助病重的至交朋友的儿子成家等。
谈起写书的缘起,曹德旺说,“一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家一族,二是为中国的企业家传递我的经验。我始终认为,也应该有我们企业家的声音。”
作者简介:
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 ,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
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6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荣获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

扩展资料
曹德旺的人物经历:
对商业的敏感性:
这与家庭熏陶不无关系,曾祖父是福清一带的首富,父亲抗战时期就在上海经商。在那个革命的年代,投机倒把是重罪,15岁的曹德旺就提着脑袋,跟着父亲做水果和烟丝生意。
因此,我们看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之际,曹德旺就鼓动公社办起了高山异型玻璃厂。干采购员期间,在福州搞串换指标,解决企业之间指标与需求错配的问题;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
1984年,尽管已是水表玻璃的老大。当发现马自达换块玻璃要6000块,买辆车才几万块;而实际制造成本可能才几十块,曹德旺就投身其中,一干就是三十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官商身份:
曹的哥哥官至福建省副省长。比如1986年,农村整党整风运动,以群众的身份斗败了彼时的高山镇党政领导班子。搞汽车玻璃之初,就拿到了上海耀华的技术、图纸、设备。
更不要提他一个乡镇企业,在那时的中国占据了水表产量的90%;简直匪夷所思,想不明白。当然,以上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更为直接的证据是。福耀早期改制上市,找了中汽的刘虎生。书中是这么记载的:第二天我到国家体改委,把材料送过去,该官员把经办找来,告诉他:“刘老是这家公司的董事,他叫你受理。”“好。”
另一个是,找他哥哥拜托当时的重庆黄姓书记,买了一块,年轻人口中“没有领导点头,谁都不行”的地,用于扩建二厂。曹说,「我这么多年最自豪的是没给官员送过一块月饼。」。这个升斗小民,吃瓜群众判断不了。不过不被掣肘,或者少被嚯嚯;想来已是大有助益,赢在起点了。
谦逊好学,追求极致:

文革结束后,曹富余出来的时间,除了泡汤,都用在读书上了。自学了如何分析财报,透过数字,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等等。上市之初,迷失之际,涉足房地产搞企业多元化;曹带着福耀报表,拜见香港交易所的梁总,从而走上专注汽车玻璃三十年的道路。
在成本方面,曹也力求做到极致。把汽车夹层玻璃的单耗从2.8平米(当时的世界纪录是2.85平米),降低到2.1平米。
铁肩担道义:
汽车玻璃,属于汽车行业产业链上的一个非常小的子行业,与汽车行业属于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汽车属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当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者忍一忍,旧车修一修,总是能多开两年。因此利润表现出不稳定性。曹能做到在危机时,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坚决不断货;这就为企业赢得了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
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ASAHI(一家浮法玻璃供应商)爆仓在即,曹买下所有存货,都不带压价的。风暴过后,浮法玻璃价格涨的比房价都猛,ASAHI每月一艘船的供货从未间断,且价格稳定。直到一年以后,价格几乎翻番后,才收到ASAHI的涨价通知。
08年美债危机,有报告声称通用已申请破产;曹则认为,美国人需要三大汽车,无论是从产品,还是稳定从业人员的角度。且救济三大汽车所需资金与美国危机缺口的资金比较,不过九牛一毛。
而三大汽车缺乏竞争力,无外乎是缺轻便低油耗的新车型,并非不可解决之问题。最后此时断货,有可能成为压垮通用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不可为。
东北玻璃战:
这是我觉得全书最精彩的商业故事了,跨度较大,篇幅较长;概而述之,以飨读者。起因是东北玻璃产能严重过剩,玻璃企业被挤得生存维艰,双玻和通玻两家国企找到当时已是玻璃大王的曹德旺。
曹在详尽的市场调查后,吃下两家企业。精兵简员,降低成本。在艰难的冬储期,保持产量,拒绝供货。同时利用自己独到的经验,保证玻璃在冬储期不至于发霉。
这样,就把冬季市场让给了其他的企业,到了需求旺季,其他企业基本就空仓了。在这种情况下,曹再对经销商宣布涨价和限量供应;硬生生把玻璃价格从1200元涨到了1400元,秋季最火的时候,甚至涨到了1950元。企业一举扭亏,赚的盆满钵满

曹德旺的传记《心若菩提》究竟写了点啥

6. 曹德旺的心若菩提电子书

可以去读书app查找。

《心若菩提》一书讲述了曹德旺贫困童年经历、白手起家创立福耀集团、将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的创业之路。书中首次披露了曹德旺2001至2005年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的过程。
并讲述了许多打动人心的爱心故事,如花费百万元为实习生治疗白血病、帮助病重的至交朋友的儿子成家等。
谈起写书的缘起,曹德旺说,“一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家一族,二是为中国的企业家传递我的经验。我始终认为,也应该有我们企业家的声音”。

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 ,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
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6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荣获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

7. 曹德旺的传记《心若菩提》有什么意义?

《心若菩提》一书讲述了曹德旺贫困童年经历、白手起家创立福耀集团、将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的创业之路。书中首次披露了曹德旺2001至2005年相继打赢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的过程。

谈起写书的缘起,曹德旺说,“一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家一族,二是为中国的企业家传递我的经验。

这本书是曹德旺这么多年的心路历程,很多人都习惯在名人功成名就以后写一部有关他的自传体小说,而曹德旺则亲自操刀,把他这么多年来的生活经历都通过文字描绘展现给大家,让人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曹德旺,展示他这么多年的努力和成长,我觉得他这本书更多意义上的,给未来的年轻人一个指引,用他自身的的经历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很有意义。

曹德旺的传记《心若菩提》有什么意义?

8. 读《心若菩提》9-曹德旺先生的传记

摘录:曹德旺先生的《心若菩提》
  
 1.起。“谁说买不起?在座的各位都买得起。”我说,“首先,我们所售标的物按现在账面60%计价;第二,款项分3年付清:第三,代理协议价,按集闭定价70%结算。前置条件是,各店不能用福耀分司名义对外,但可以挂福耀授权代理销售的牌子。
  
  最后,只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卖掉所有公司的90%。余下几家比较复杂的,经过两天也处理掉了,这为福耀的规范化管理,迈出第。 
  
 (壮士断腕的气魄和能力不是谁都有的)
  
 2.福耀这次由危机引发的重组,有如风凰涅槃一般。
  
 这是一次战略的改变。福耀将产品的市场定位从原来的国内维修
  
 市场,拓展为出口维修市场与汽车厂家的OEM.
  
 如果说1985年涉足汽车玻璃凭借的是一股激情、豪情,发展到1995年,时隔十年之后,我已经初步学会了将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决策之中,已经会熟练地运用管理统计学原理管理企业,并掌握了一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程序的基础。
  
 还有我志在必得的决心:这是福耀未来唯一的希望。
  
 3.根据我前些年自学管理会计技术用于分析控制成本,我认为只有做到产品高质量的保证,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是时候将我之所学管理会计与管理统计学运用于公司,让公司管理层都掌握了。
  
 4.在这3年中,我学习了不少东西。如西方管理,他们偏向于现金流,不喜欢固定资产。原来我对所谓500强、跨国集团崇拜得五体投地,认为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通过近距离接触,发现他们的高管也不过如此。比如马克先生,我们公司财务部随便拿一个都可以将他比下去,那个高官德苏先生,更是如此。
  
 所以,更坚定我奋斗下去,走向国际的决心。
  
 5.与圣戈班的合合分分,让我明白董事长是否能一言九鼎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果董事长兼总经理提出的经营主张,不能被大股东认可,不能在董事会上股东会上通过,没有发言权,那企业发展,就无从谈起。 (文化思路以及核心诉求的不同) 
  
  6. 到美国后,我聘请了一位美国的市调专家,他告诉我他叫和尚。叫他和尚,是因为他的头剃得极光,如和尚一样。他是一个市调极有经验的人。经过调研,我们找到亏损的原因:玻璃从中国运到美国后,从码头到仓库,拆卸、分包、装运、卸载,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工费用、运输费用的发生。如果体量够大,网点够多,这些费用就会被分解。“您别看人家批发商加价20几元就眼热。人家能赚这个钱自有道理:有体量,有资本,做的是保险的生意,专门服务于这一行业,且在美国50个州设有50个仓库。”和尚的分析透彻而明晰,“可你福耀、只是一个独立经销商,同样的人工费、运费,推起来,自然要亏损。
  
 7.改分销为直销,这是多么经典的一个名词,六个字表达了一个大事的改变方式,而且是完全不同。
  
 8.说到这儿,我发现林国宗的眼睛眨巴着,未等他发问,直接告诉他是为什么。“你要记住,从产业链的理论上讲,上下游企业,是有买卖关系,但也是分工不同,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要想让福耀公司健康发展,不仅是需要我们自己产品客户端用户的繁荣,更需要我们产品供应商的发达。林国宗似懂非懂地听着。(合作共赢的关系)
  
 9.大约在1998年的时候,我曾经请教过当时台塑董事长王水庆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培养人オ?
  
  王永庆告诉我,管理层不能外聘,要自己培养。 他专门开办了家台塑工业学校,只发中专文凭,认为做工厂有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就够了。(其实多数公司应该都是这么想的)
  
 10.他告诉我,他曾看过一本关于成功人士的书《艾科卡自传》,艾科卡说:“我用25年时间为福特工作就是为了这最后5年大干一番。” 因此他认为,每个人的一生可能多半时间都在打杂,有机会了你才会做些重要的事情。但前面这十几ニ十年的杂事,你是一定要做的,不打杂人家怎么了解你呢?只有努力地去做些小事情,你才有可能了解这个公司,才会和这个公司有亲和力。“我记得我们毕业那天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永远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永远不打杂。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打杂”可以理解为为学武功而为师傅扫地倒罐,也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为自己无知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理解为和企业建立亲和力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打杂”,企业オ可能最终认可你的オ千,才愿意给付你所期望的待遇。找工作就好比卖东西,只有先展示性能、展现你的本事,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好价钱。 但本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家怎么知道,所以你得做!”(一个选择,一个是现代工业下的公司打工者,一个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选择追求和变革)